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必由之路

□法制日報《法人》記者 黃貴耕

“人才、資本、技術和各種產業要素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毫無障礙的自由流動,實現城鄉互補、城鄉促進、城鄉融合。”幾乎是接受採訪的專家與全國人大代表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致的呼聲。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來自河南省漯河市北徐莊村的徐德全代表說,“鄉村振興離不開‘三農’的發展,事實上也只有農村和農民富裕起來才能實施鄉村振興。”

徐德全同時強調,項目帶動也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鄉村振興的目的就是實現全體村民共同富裕,必須實施產業致富。因為僅僅依靠在土地進行簡單耕作是無法實現農村脫貧致富的,更不可能完成鄉村振興戰略。

“北徐集團現在就與幾個五百強企業合作,這些合作項目的建立不僅可以解決村民的就業,而且可以為村集體發展積累資金,有了資金積累,發展就更有後勁和可持續。”徐德全介紹說。

徐德全從1977年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體村民從最初的麵粉加工開始,繼而發展成飼料生產、生豬養殖、肉類加工、物流運輸一條龍、集團化的大型企業集團,走出了一條具有北徐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土生土長喝黃河水成長起來,被譽為“黃河女兒”的全國人大代表劉志華,現任新鄉縣小冀鎮京華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河南省京華實業公司董事長。從1972年擔任小冀鎮東街村第五生產小隊(現京華村)隊長開始,帶領全村人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實力雄厚的京華實業公司,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京華村的貧困面貌,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現在的都市村莊。

在劉志華看來,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國家重大的系統工程,不僅包括農民的脫貧致富,還有農村的醫療衛生保障、環境治理、農民養老等諸多因素和環節。劉志華指出,要成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一個關鍵的共性,就是必須選好一個好的村委領導班子。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堅強而有作為的村委領導班子,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組織保障。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但是,農民外出務工與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民進城導致村莊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成為鄉村振興中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現在農村不少地方村莊空心化現象嚴重,談鄉村振興不僅缺人,更缺人才。”來自河南上蔡縣柺子楊村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全收對此表示同樣的關注和擔憂。

張全收是全國帶領農民外出務工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據統計,他創辦的深圳市全順勞務派遣有限公司從2001年成立以來,累計幫助農民工就業200多萬人次,因此榮獲“農民工總司令”的稱號。

張全收表示,在農民收入靠打工的背景下,農村的土地規模化經營才是正確的選擇,這樣可以讓一部分返鄉創業人員在家門口實現再就業,實現農民和農村增收、創收。張全收因此認為,留住和吸收人才進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溫鐵軍指出,鄉村振興的核心要點第一個就是要實現三產融合即立體循環農業、創意農業及體驗農業的融合。第二個就是城鄉融合,越來越多的城裡有多種思考和技術能力的人,多種創業和經營能力的人,開始紛紛進入鄉土社會,所以發動市民下鄉,與農民聯合創業,形成城鄉融合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如何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化、產業化?溫鐵軍認為,生態產業化需要精細的市場制度設計,而不是以往粗俗地一放了之。

溫鐵軍還強調,實施鄉村振興,發展綠色新農業的多元業態,只能是以綜合性的合作社為主要操作主體,有效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才能是合格的田園綜合體項目。

“宅基地是農村社會的重要結構要素,是農民祖祖輩輩生產、生活、娛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朱啟臻說,“在宅基地基礎上形成的農家院落,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理論和實踐反覆證明,農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農戶經營,這是由農業特點和規律所決定的。”

朱啟臻因此認為,庭院經濟對鄉村振興非常重要,他強調農家院落價值,並要求深化鄉村宅基地改革。他態度鮮明地反對盲目性集中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化經營。

對於農業規模化經營與一家一戶的庭院經濟兩種模式,丁關良認為,兩者各有優勢,並且各有適應的地方。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兩者可以兼而有之,適宜規模化經營的就搞規模化,適合一家一戶的庭院經濟的就按照庭院經濟發展,不宜搞一刀切。另外,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者股份合作性質的組織也是一種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