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沈阳”号护卫舰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沈阳”舰原为丙型海防舰“第81号”,1944年12月15在舞鹤海军工厂竣工。幸存到战后先被改装为“特别输送舰”,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正式被引渡给中国,被命名为“接二十二”号。1948年5月1日被命名为“黄安”,列编海防第一舰队,此后该舰一直在青岛维修和武装,1949年2月21日,该舰官兵鞠庆珍、刘厚增等65人趁舰长离舰的机会发动起义,夺取该舰控制权并于3月13日抵达解放区连云港。成为第一艘起义加入解放军的国民党海军军舰,3月15日该舰被国民党空军飞机炸沉在连云港,后被解放军组织打捞修复成功,编入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改名“沈阳”。曾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火力支援作战。

排 水 量:745吨(标准)

主 尺 度:67.5米×8.4米×2.9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23号乙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900马力

航 速:16.5节

续 航 力:6500海里/14节

武 备:苏制Б-34型100毫米舰炮2门,苏制70-K型37毫米机关炮3门,苏制72-K型25毫米机关炮3门,苏制БМБ-2深水炸弹发射炮4座,深弹投放轨1条。

“济南”号、“武昌”号护卫舰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济南” 舰原为“丁”型海防舰“第194号”,1945年3月31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竣工。幸存到战后先被改装为“特别输送舰”,解除输送舰任务后于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给中国,被命名为“接六”号。相较于其她赔偿舰,该舰很快的就配齐了舰员编制得以重新服役。1948年1月该舰被编入海防第二舰队,5月1日定名“威海”,编制列在江防舰队第十队第二十二分队,驻泊镇江。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后,该舰于1949年4月22日夜奉命向长江口突围,4月23日凌晨因大雾在江阴附近搁浅后被解放军俘虏,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二舰大队,1950年4月23日更名“济南”,编入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曾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火力支援作战。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武昌”舰原为“丁”型海防舰“第14号”,1944年3月27在横须贺海军工厂竣工。幸存到战后先被改装为“特别输送舰”,解除输送舰任务后于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给中国,被命名为“接五”号,国民政府要求海军将该舰上缴给行政院,后被分配到内政部作水警船,1948年6月26日移交给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因该局无力维护该舰,又自愿将该舰返还海军,1948年12月该舰被移交给上海第一军区司令部,被闲置于吴淞口,由于疏于管理,到1949年上海弃守的时候该舰的舰况已经非常差,舰体半坐沉在水中,因此没有被带去台湾,于1949年6月被人民海军接收,经过简单的浮场作业后送入江南造船所进行维修,于1949年底被修复,加入华东军区海军第二舰大队,并改名为“武昌”,不久之后转属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火力支援作战。

排 水 量:740吨(标准)

主 尺 度:69.5米×8.6米×3.05米(长、宽、吃水)

动 力:1座舰本式甲25型透平蒸汽机,2座零号乙15改型ホ号重油专烧水管锅炉,单轴推进,2500马力

航 速:17.5节

续 航 力:4500海里/14节

武 备:苏制Б-34型100毫米舰炮2门,苏制70-K型37毫米机关炮3门,苏制72-K型25毫米机关炮3门(部分舰装日制九六式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3座),苏制БМБ-2深水炸弹发射炮4座,深弹投放轨1条。

“南昌”号护卫舰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舰原为日本海军“桥立”级炮舰“宇治”号,1940年1月20日在日本大阪铁公所樱岛工厂铺设龙骨,9月26日下水,1941年4月30日竣工服役,长期部署在中国水域执行任务,是侵华日本海军主力舰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舰于9月13日下午1时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被国民党海军接管,海军总司令陈绍宽亲自参加受降仪式,仪式后该舰改名“长治”。

国共战争爆发后该舰部署在华北沿海配合陆军作战,国民党军华北战场崩溃后该舰返回上海。1949年9月19日,该舰在长江口外执行封锁任务时,陈仁珊、林寿安、李春官等43人发动起义,控制全舰后将军舰驶入长江,于9月21日抵达南京燕子矶江面,参加解放军。为防备国民党空军轰炸,该舰拆除武备后于9月23日放水自沉。1950年2月24日该舰被打捞浮起送入江南造船厂维修,临时舰名“八一”,4月23日改名“南昌”,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7月修复入役,定为护卫舰,作为第六舰队指挥舰,舷号711。先后参加东矶列岛海战和解放一江山岛的火力支援作战,以远程舰炮火力对岛上的火力点进行炮击。

排 水 量:1350吨(满载)

主 尺 度:80.5米×9.7米×2.62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舰本式齿轮透平蒸汽机,2座ホ号舰本式重油专烧水管锅炉,双轴推进,4654马力

航 速:19.5节

续 航 力:3460海里/14节

武 备:苏制Б-13型130毫米单管舰炮2门,苏制70-K型单管37毫米机关炮7门,日制HO-103型12.7毫米机枪2挺,深弹投放轨1条(五十年代状态)。

“临沂”号护卫舰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舰属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花”级反潜护卫舰,原为英国皇家海军的 “天芥菜”号,于1940年建成于克朗船厂。二次大战结束后除役拆除武装,在香港出售,被改造为商船“和乐”,1949年被华东军区海军派出的人员转购,1950年抵达大陆重新武装成军,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命名为“临沂”。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火力支援作战。

排 水 量:1170吨(满载)

主 尺 度:62.48米×10.11米×4.14米(长、宽、吃水)

动 力:1座三胀蒸汽机,2座锅炉,2750马力

航 速:16.5节(新造时状态)

武 备:苏制Б-34型100毫米舰炮2门,苏制70-K型37毫米机关炮5门。

“兴国”号炮舰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舰原为美国AKL381型小型沿海运输舰,战后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水运大队接收,旋即移交给民营航运商做货船运营,改名“江达”,1949年解放军进驻上海后移交华东军区海军,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装,1950年4月23日该舰被改名为“兴国”,列编华东海军第七舰队,1951年该舰被并入舟山基地战舰大队,先后参加三门湾海战、菜花岐海战、东矶列岛海战和解放一江山岛火力支援作战。

排 水 量:705吨(满载)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000马力

航 速:13节

武 备:美制M1型105毫米榴弹炮1门,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2门,日制九六式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2座。

“遵义”、“淮阳”、“盐城”、“邯郸”号炮舰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四舰原为美国AKL330D型小型沿海运输舰,战后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水运大队接收,旋即移交给招商局做货船运营,分别改名为“德州”、“苏州”、“杭州”、“青州”,1949年解放军进驻上海后接收四舰,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装,1950年4月23日分别被命名为“遵义”、“淮阳”、“盐城”、“邯郸”。列编华东海军第七舰队,1951年该舰被并入舟山基地战舰大队,曾参加过解放嵊泗列岛战斗和解放一江山岛火力支援作战。

排 水 量:705吨(满载)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000马力

航 速:13节

武 备:美制M1型105毫米榴弹炮1门,日制八八式75高射炮2门,九六式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2座。

LST型坦克登陆舰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型军舰原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建造、装备的坦克登陆舰,简称为LST,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国曾将大量该型军舰援助国民党政权,因采用“中”字开头的词组命名,称为“中”字舰。另有一批作为剩余物资,被国营招商局等中国航运商购得,人民解放军海军编成内的该型军舰,前身多为招商局等的商船。解放战争中,华东军区海军最先接收了在南京被缴获的一艘招商局的该型运输船,以国内革命战争时代的革命根据地山岭的名字命名,称为“井冈山”,此后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该型军舰,均采用革命根据地山岭名字命名,统称为“山”字舰,又称“井冈山”型。部分该型军舰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负责向战场转运部队,并未直接抢滩登陆。

排 水 量:1625/4080吨(轻载/满载)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机,双轴,1700马力

航 速:11节

LSM型坦克登陆舰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型军舰属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建造的中型登陆舰LSM,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与LST一起大量援助给国民党海军,因采取带有“美”字的词组命名,称为“美”字舰。另有大批LSM作为剩余物资被中国的招商局、民生公司等航运商购得,改造为商船。

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解放上海后,获得第一批该型军舰,即轮船招商局的“万忠”“万福”号,后编入华东军区海军,以中国著名河流的名称命名为“淮河”“运河”。此后,通过调拨各航运公司拥有的该型军舰,以及从香港设法购买,人民解放军海军共获得10余艘该型军舰,均使用河流名称命名,俗称“河”字舰。部分该型军舰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负责向战场转运部队,并未直接抢滩登陆。

排 水 量:520/1095吨(轻载/满载)

主 尺 度:62米×10.5米×2.51米(全长、宽、满载吃水)

动 力:2座GM型柴油机,双轴推进,2880马力

航 速:12节

LCI型步兵登陆艇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型军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建造的LCI艇,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大量援助给国民党海军,采用带有“联”字的词组命名,称为“联”字艇。1949年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起义中即包括有一艘该型军舰“联光”号,此后华东军区海军通过缴获等途径,陆续又获得3艘该型军舰。1950年,根据当时长江口通航扫雷的需要,4艘该型军舰各加装1具苏联制MT-3切割扫雷具,改造为扫雷艇,按照扫雷艇的命名规则,以革命根据地村镇的名字命名为“古田”“枣庄”“周村”“张店”,于当年9月21日至10月11日成功进行了长江口扫雷作业,此后华东军区的该型军舰还曾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等战斗。

排 水 量:246/419吨(轻载/满载)

主 尺 度:48米×7米×1.8米(长、宽、满载吃水)

动 力:2座GM柴油机,双轴推进,1600马力

航 速:16节

LCT型坦克登陆艇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LCT501型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LCTMK5型

该型登陆艇原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坦克登陆艇,即LCT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大量军援给国民党海军,以带有“合”字的名词命名,称为“合”字艇。1949年,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获得数艘该型艇,命名为“碾庄”“陈集”“车桥”“卫岗”“竹山”“枝江”“浦水”等,曾参加解放嵊泗列岛、解放一江山岛等作战行动。

排 水 量:143/320吨(轻载/满载)

主 尺 度:36.3米×9.95米×1.52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3座GM6-71柴油机,三轴推进,675马力

航 速:8节

LCM3型机械化登陆艇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型艇原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机械化登陆艇,即LCM艇的第三种改型,总共生产多达8500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大量军援给国民党海军以及民间航运公司当运输船使用,人民海军通过起义、缴获、购买等渠道总共获得了百余艘该型艇,装备华东海军的该型艇曾在解放一江山岛等作战行动中直接搭载登陆部队抢滩登陆。

排 水 量:25/55吨(轻载/满载)

主 尺 度:15米×4.3米×1.2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2座克莱斯勒柴油机,双轴推进,200马力

航 速:8节

渔船改造火箭炮船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型船是人民海军为解决在收复东南沿海敌占岛屿对岸火力支援问题而紧急改造的火力支援船只,挑选结构坚固的铁壳渔船(多为抓捕的越界捕鱼的日本渔船)为基础,在驾驶室前部加装一具或者两具BM-13型16轨火箭弹发射导轨,为了防止发射火箭弹后产生的尾焰灼烧渔船的木质上层建筑,在驾驶楼前加装了钢板以抵挡尾焰。改造10艘后随队参加1955年1月的一江山岛收复战役,由于载船吨位过小,发射平台不稳导致火箭弹着点散布过大,射击精度不佳,该型改造的火箭炮支援船在战后大都拆除了火箭炮发射装置回归渔船老本行,属昙花一现的改造武器。

52甲型炮艇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型艇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较为完善的近海巡防炮艇,与此后的“53甲”“54甲”并称为50吨型炮艇。

1952年,在总结此前江南造船所设计建造的42吨炮艇,以及青岛造船厂试制的43吨炮艇基础上,海军司令部造船部通过华东军区海军,组织江南造船所改进炮艇设计,并以苏联海军的某型交通艇作为艇体的参考母型,完成了50吨炮艇的设计,即该型炮艇。

同年4月5日,海军司令部向中央军委申请建造30艘50吨型炮艇,25日获得批准,具体由江南造船所建造20艘,青岛造船厂建造6艘,另由青岛造船厂按照其试制的43吨艇型建造4艘。其中该型共为26艘,因为定型年份是1952年,遂命名为“52甲”型。

江南造船所承造的20艘艇分4批建造(第一、二批各4艘,三、四批各6艘,舷号“501”至“520”),在1952年内完成,全部装备华东军区海军所属的吴淞、嵊泗、舟山、温台巡逻艇大队。青岛造船厂建造的6艘也在当年建成,装备海军青岛基地快艇大队。

该型炮艇,是人民解放军海军在50年代初期的近岸、岛屿间巡防主力,参与多次重大军事行动。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进行一江山岛战役时,温台巡逻艇大队装备的该型艇也参与了战斗,主要执行递进压制敌滩头火力、支援陆军向纵深进攻等任务。

排 水 量:50吨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长、最大宽、平均吃水)

动 力:3座通用柴油机,495马力

航 速:12节

武 备:苏制72-K型25毫米机关炮2门(部分艇为苏制70-K37毫米炮、苏制72-K25毫米或美制“厄利肯”20毫米机关炮各1门),12.7毫米机枪2挺。

53甲型炮艇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该型艇是“52甲”炮艇的优化型,在“52甲”的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大了驾驶室建筑,并增强了火力。1952年10月,海军司令部舰船修造部决定设计、建造该型炮艇,并专门组建了造船设计室自行设计,由江南造船所和江南造船所广州工地建造,1953年1月开工首艇,命名“53甲”型。该型艇总计建成36艘,其中江南造船所建造的24艘交付华东军区海军使用,全部装备华东军区海军所属的吴淞、嵊泗、舟山、温台巡逻艇大队。温台巡逻艇大队装备的该型艇也参与了战斗,主要执行递进压制敌滩头火力、支援陆军向纵深进攻等任务。

排 水 量:50吨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长、最大宽、吃水)

动 力:2座GM64HN9型柴油机,双轴推进,450马力。

航 速:11节

武 备:苏制70-K37毫米炮1门,厄利孔20毫米炮1门,12.7毫米机枪2挺。

“图波列夫”图-2鱼雷轰炸机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图-2是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最著名的轰炸机之一,具有结构坚固、飞行速度快、机动性良好等特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订购了一批图-2,1949年年底在满洲里口岸交付,隶属于海军航空兵的该型机先后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和轰炸大陈岛的作战行动。

机 种:轰炸机

乘 员:4人

首 飞:1941年

设 计 局:图波列夫设计局

机长/翼展/机高:13.8/18.86/4.13米

净重/全重:7601/10538千克

引 擎:2台什维佐夫Ash-82型星型十四缸气冷发动机,单台1850马力

最大速度:521千米/小时

航 程:2020千米

升 限:9000米

军 械:20毫米SHVAK固定式航炮2门、7.76毫米SHKAS活动机枪3挺,1500千克炸弹或1枚航空鱼雷

“拉沃契金”拉-11战斗机

舰机齐上——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人民海军舰艇和飞机

拉-11是以拉-9为基础开发的远程护航战斗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苏联订购该型机,截止1953年一共接收了163架,海航装备的该型机曾多次跟台湾地区空军交火,并取得战果,1954-55年该型机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和攻击大陈岛作战。

机 种:战斗机

乘 员:1人

首 飞:1946年

设 计 局:拉沃契金设计局

机长/翼展/机高:8.63/9.8/3.56米

净重/全重:2638/3425千克

引 擎:1台什维佐夫Ash-82FN型星型十四缸气冷发动机,1850马力

最大速度/巡航速度:690/380千米/小时

航 程:1735千米

升 限:10800米

军 械:23毫米NS-23固定式航炮3门

附录:解放一江山岛过程

中国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军残余部队退据东南沿海部分岛屿。台湾国民党当局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护卫台湾的屏障,反攻大陆的跳板,袭扰大陆的基地。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所据守的岛屿,经过几年经营,已构成防御体系,其防务由“大陈防卫区司令部”组织实施,刘廉一任总指挥。守军主要是美械装备的第46师和6个突击大队,还有10余艘海军舰艇经常在此海域游弋,总兵力达2万余人。一江山岛由南一江、北一江两岛组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据守一扛山岛的为“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下辖突击第4大队、第2大队第4中队和1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

守军以岛上几个高地为核心,设置3道阵地和4层火力网,构筑明碉、暗堡154个,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门火炮和2挺机枪,前沿各突出部和阵地前密布铁丝网和地雷,形成坚固的环形防御。

1954年5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攻占了东矶列岛、头门山、田岙、雀儿岙等岛。此后,华东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核心是大陈岛,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门户和前哨据点,如攻占一江山岛,必能击中要害,沉重打击和震撼大陈岛守军,因此决定先攻占一江山岛,再取大陈岛,然后相继攻取其他岛屿。中央军委7月11日批准了华东军区的作战方案,并指示以海、空军轰炸大陈岛,以陆军攻占一江山岛,解放浙东沿海全部岛屿。7月下旬,华东军区确定参战部队为陆军第20军第60师1个团又1个营、地面炮兵1个多团、高射炮兵1个多团、火箭炮兵2个营,海军舰艇137艘,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共12个大队184架飞机。8月,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成立,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前指下设空军指挥所、海军指挥所、登陆指挥所,还成立了三军联合后方勤务部和政治工作组。领导机构组成后,即组织各参战部队加紧进行各项作战准备工作,包括动员教育,侦察敌情,拟制三军协同登陆作战计划,进行军种分训和三军合练,扩建机场,抢修舰艇,调集物资器材,组织通信、气象、测量等各项保障。地方党政机关大力支前,浙江省动员3.3万余名支前人员、征集5900副担架和一批海上救护船,上海市动员110名海员、抢修77艘舰艇。在作战准备过程中,浙东前指还特别重视隐蔽作战企图,如对大陈、一江山、披山、渔山等岛进行不规律的轰炸和炮击,以一部兵力对披山方向实施战术佯动等。

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为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这一侵略性、非法性条约的严正立场,华东军区浙东前指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在条约出笼前后(1954年11月1日~1955年1月10日),按照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第1阶段汁划,从空中、海上对战场实行了封锁。海、空军出动飞机226架次,击沉敌护卫舰“太平”号、坦克登陆舰“中权”号、炮舰“洞庭”号,击伤舰艇7艘,击落击伤飞机19架。削弱了国民党守军的防御能力,迫使其舰艇白天不敢在大陈锚地停泊,飞机不敢飞抵大陈上空,人民解放军掌握了战场的制海权、制空权。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登陆作战,开始实施第1次火力准备。3个轰炸机大队和4十强击机大队在歼击机掩护下飞临一江山岛上空猛烈轰炸扫射,同时,1个轰炸机大队和1个强击机大队在大陈岛上空袭击“大陈防卫区司令部”、炮兵阵地和通信设施。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守军陷于瘫痪,阵地混乱。9时起,50余门火炮对-江山岛进行射击。12时许,登陆部队乘70余艘登陆艇从高岛、雀儿岙、头门山岛起航,在40余艘作战舰艇掩护下,分两批成3路防空队形向展开区驶去。14时,船载的10门火箭炮和轰炸机3个大队又1个中队、强击机2个大队对守军阵地进行第2次火力准备。14时20分,登陆部队在南江、北江两岛7个登陆点实施登陆突击,迅速突破守军防御前沿阵地向纵深发展。由于支撑点内守军的凭险顽抗和受地形限制,登陆部队战斗队形被割裂,伤亡增多。登陆部队随即采取灵活的小群战术,主动协同,勇猛穿插,逐点逐地进攻,以手榴弹、喷火器摧毁暗堡,并开展战场喊话及利用俘虏军官喊话。残存的守军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械投降。17时50分,浙东前指命令登岛部队清理战场并转入防御。此役,共毙俘国民党军1086人,登陆部队牺牲393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