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完整創新鏈是怎麼形成的

科學時刻訊(文/沈春蕾)2018年3月,一款神秘裝備出現在北京各大火車站,護衛著兩會代表和廣大旅客的安全,這就是由北京理工大學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黃廣炎團隊研製的最新反恐防爆“神器”——以柔克爆的“柔衛甲柔性防爆裝置”。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完整創新鏈是怎麼形成的

北理工已經實現多項技術轉移轉化

早在2016年,黃廣炎團隊就開始著手基於柔性複合防爆技術的原理樣機研製,團隊最初的設想是將技術專利打包出售。“多年技術轉移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很好的項目,賣掉可惜了。”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陳柏強講述該中心技術轉移的案例,第一個就是黃廣炎團隊。

後來,在技術轉移中心的幫助下,黃廣炎團隊選擇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方式,與合作方共同組建湖南艾爾防務技術有限公司,在湖南省長沙市高新區麓谷進行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北理工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探索技術轉移模式,從最初的技術轉讓,到如今的技術許可,我們形成了一條包含原始創新、演示驗證、裝備研製、生產推廣的完整創新鏈,這也是融入北理工骨髓的創新基因造就的。”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戴斌如是說。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完整創新鏈是怎麼形成的

柔性防爆裝置

從國防成果轉化說起

北京理工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國防院校,學校擁有深厚紮實的國防學科和工科學科,多年來始終注重應用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產業化。

戴斌擁有30年的科技成果轉化實踐經驗,他回憶道:“早年在計劃經濟體系內,國家就要求科研成果應被大量應用。”從那時起,北京理工大學就開始注重創新研發與應用“骨血相隨”。

20世紀90年代末,北京理工大學開始率先探索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軍工產學研合作。“最早我們採取的是技術入門費加產值提成模式,確實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初步形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式。”戴斌說,此舉不僅促進了我國國防裝備技術水平的提高、軍工企業的發展,還對北理工相關學科的發展實現反哺。

這些年來,北京理工大學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先行先試舉措已經走在了全國高校的前列。戴斌指出:“早年國家還沒有明確的政策,但北理工的基因裡就有服務國家國防科技發展的意識。我們不僅僅關注論文,還注重將技術變成國防裝備,正是這樣的基因促使北理工上下對科技成果轉化加以重視。”

進入21世紀後,北京理工大學又開始探索軍民兩用技術的成果轉化。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學校在總結失敗教訓時發現,最核心的問題在於體制機制欠缺。

思考體制機制問題

2007年,北京理工大學開始系統思考成果轉化的相關體制機制問題。“營造氛圍,建立機制,我們一直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體制創新工作。”戴斌說。

學科性公司模式是早年北京理工大學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的重點。

“通過學校科技成果作價入股、股權獎勵和教師現金入股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和支持教師在崗創業和團隊創業。”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學科性公司模式,戴斌認為,“學科性公司模式的核心,本質上就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而這一探索則直接得益於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1+6”先行先試政策的支持。對北京理工大學來說,最大的好消息莫過於2010年,財政部、科技部發布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北京理工大學成立的第一家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成為中關村股權激勵的首批試點企業。

戴斌認為:“中關村的試點和隨後的一系列政策,不僅對創業初期的理工雷科來說是一場及時雨,也給科研人員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完成股權激勵的理工雷科發展很快進入“超車道”,成立4年多的時間裡,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5億多元,投入研發經費近5000萬元,轉化形成了北斗衛星導航基帶芯片、終端機、機場跑道異物監測雷達等7項新產品,人員從30餘人增加到近400人。2015年,理工雷科通過股權併購的方式實現了上市。

戴斌告訴記者,學科性公司的發展壯大又進一步反哺了所在學科的發展。2018年北理工和理工雷科聯合承擔了一個8000多萬元的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專項,這就是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協同發展的成果。

責權利一致很關鍵

戴斌回顧道,北京理工大學最早在探索學科性公司模式時,遇到了審批、稅收等具體操作流程中的問題,而隨著2015年10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實施,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新的法律還明確指出,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組織和協調,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

在此背景下,2016年初,北京理工大學組建專門的技術轉移中心,並設立了技術轉移公司,通過市場化機制建設一支專門的服務團隊,幫助教師團隊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以前學校轉化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門,轉的多少跟自己關係也不大,現在不僅有了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還將轉化業績納入學院和教師的績效考核體系。”戴斌說。

中心成立以來,進一步探索技術轉移新模式。本文開篇黃廣炎團隊能夠通過技術作價入股來實現成果轉化,就得益於技術轉移中心新模式的探索。此後,“學校科技成果入股+股權獎勵+教師現金入股”的學科性公司模式也被沿用和完善。例如,技術轉移中心成立後新組建的北京理工導航控制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入選了“中關村十大優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學科性公司是北理工探索的一種教師在崗創業的成果轉化模式,北理工累計組建了近20家學科性公司。”陳柏強介紹,近期,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正在籌備召開全校學科性公司大會,準備進一步總結經驗,不斷優化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陳柏強向記者介紹的每個技術轉移案例基本對應著一種轉移模式。比如,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博團隊研製的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已於2017年底通過普通許可方式,在合作企業轉化形成分子智能防護口罩和空氣淨化器等系列產品,並在市場熱銷。

戴斌表示:“我們鼓勵結合不同案例的實際情況,通過多種方式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關鍵在於責權利一致的機制,具體的實施方式只是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