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風雲,誰代表了中國黃酒?!

源於中國,且唯有中國有之的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大概三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以稻穀為原料,開始了最初的釀酒嘗試。黃酒產地廣,品種多,其中以紹興黃酒為最,天下盡知,但在祖國深處的湖北十堰,有一種“房陵黃酒”卻比紹興黃酒還早了300多年。有史料記載,紹興黃酒最早產于越王勾踐時期(約公元前520年―前465年),而“房陵黃酒”早在約公元前827年的西周時期就已成為“封疆御酒”。

激辩风云,谁代表了中国黄酒?!

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作者尹吉甫是房陵人,楚王派太師尹吉甫作為使者向周宣王(?-前783年)進貢,尹吉甫帶了一罈房陵人自產的“白茅”(黃酒)獻給周宣王,寶物呈上大殿,開壇後滿殿充滿了酒香,周宣王嘗後大讚其美,遂封為“封疆御酒”。並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裝,依“白茅”封疆土,獎諸侯。

尹吉甫與房陵黃酒的淵源在《詩經》中也有多處體現:《鹿鳴》中有“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早麓》中有“瑟彼玉纘,黃流在中”;《南有嘉魚》中有“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小苑》中有“人之齊聖,飲酒溫克”;《賓之初筵》中有“酒既和唱,飲酒孔偕”。

房陵黃酒興盛則是在唐代,武則天廢中宗李顯,流放於房陵。房陵,即如今地處湖北省十堰市的房縣,聞名遐邇的神農架山麓,群山環繞,古木參天,當時為蠻荒之地,有治無城,只有自然形成的村落坐落在南北兩河的三角洲上。

李顯至房州(今房縣)兩年後,房州大旱,南北兩河斷流,百姓無水可吃,眾多百姓只好棄家逃荒。李顯整天也在為水發愁,四處派人尋找水源,查看掘井之地。一天,來到南北兩河匯流之地,發現四處地裂、樹死草枯,唯獨有一叢水燈草青葉滴翠。李顯上前拔起水燈草時,只見一股清泉流溢,向深處挖去,土坑越大水越旺。於是調來民夫挖井,勞累時,民眾們喝一口井水,清甜可口,甚至覺得疲勞也消失了。之後千百萬人都來飲用井水,但井水並不見少,一時被當地人稱為神井聖水。李顯用琉璃嵌成了“八角琉璃井”。匠人用祖傳秘方,以稻穀為原料,取這井水釀成酒來,香溢四季。李顯不敢獨飲,裝壇封好,派人押運長安進貢,並書呈武則天,請詔封酒名。武則天把兒子貶房州後,時時派人打聽兒子李顯的情況,聽到兒子勤於政事,很感欣慰,又見到兒子送來美酒,當殿啟封,嘗後頓覺滿口異香。上大夫徐彥伯口占一絕:“房州神泉水,皇家桌上珍,託得天子福,喜得百宮醉”。遂取名為‘房陵御酒’。李顯也飲用此酒成癮,正所謂“日飲黃酒三小杯,不辭長作房陵人”。

清乾隆53年編撰的《房縣誌》載,“房縣人皆愛喝黃酒,一人喝十幾碗不算稀奇。大多喝酒後皆不食飯,有至晚喝到天明者。”

激辩风云,谁代表了中国黄酒?!

上世紀30年代,房縣西關幾乎家家門前擺大瓦缸,行人餓了渴了,掏幾個銅錢舀上一海碗,立而飲之,房縣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黃酒街”。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酒被列入招待國外貴賓的國宴用酒,不少國家領導人都對黃酒情有獨鍾。2014年04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房縣黃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黃酒歷史如此源遠流長,但相比白酒的迅猛發展,黃酒卻逐漸成了“小酒種”,目前銷售收入僅佔全行業2%,產能僅佔全行業4.5%。作為國粹,黃酒行業這一現狀也讓眾多行業人士扼腕。但好消息是,數據顯示黃酒的消費金額正在迎來恢復性增長,黃酒的機會來了。湖北房縣太子貢黃酒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源產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許輝先生就是這樣一位企業家,他唏噓黃酒行業的現狀,也相信黃酒市場的前景和發展。

激辩风云,谁代表了中国黄酒?!

多年前,十堰房縣的領導多次來武漢邀請他回家鄉投資發展,緣於對家鄉發展的情懷和一定能把“房陵黃酒”做大做強的信心,他在原公司其他股東的反對之下,毅然決然地回到房縣進行大規模的黃酒產業研發、推廣和發展。在許輝和他的團隊的努力下,耗資2億元打造的太子貢黃酒產業園及“太子貢•咕咚咕咚黃酒”在湖北黃酒始祖發祥地房縣應運而生。

激辩风云,谁代表了中国黄酒?!

從公司創立之初,太子貢就堅持不走唯輕資產之路。而是投入如巨大精力和重金來自建工廠,把整個上游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上。太子貢表示只有把控了源頭,才能把控住“房陵黃酒”的質量,才能為“太子貢•咕咚咕咚黃酒”的品牌之路打好堅實的基礎。太子貢認為只要講好黃酒的歷史文化,持續傳播“太子貢•咕咚咕咚黃酒”的品質優勢;並做好營銷和消費創新,同時加強黃酒消費的個性化與場景化,增強黃酒的消費認知,黃酒行業未來前景一定美好。正如“咕咚咕咚”的廣告語——“什麼天長地久,什麼天荒地老,先幹了再說”一樣。說得再多、再好,都不如切切實實的“幹”到實處。

激辩风云,谁代表了中国黄酒?!

許輝表示:“只有在地理標誌保護體系和產業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地理標誌產業才能健康發展,地理標誌品牌才有足夠的競爭力,才能迎接外國地理標誌產品進入我國帶來的強有力挑戰。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品質,質量和產品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蘊。能夠成為地標產品,說明該產品能夠反映當地特有歷史文化,人文氣息的一款優質產品,因此應該把每個產品原有的歷史文化、產品文化和產品質量,特別是在製作技藝上,將傳統的工匠精神發揚光大,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行業都在談論黃酒文化傳承這一話題,而如何將黃酒文化傳承下去,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面有精神的,技藝的,更有標準的,和地理標誌品牌的。但傳承,必是“基於創新,成於實幹”。也正是許輝這樣的企業家們,山一程,水一程的行走,誠心正意的努力,既是在尋訪那些精湛的制酒技藝,更是在傾聽黃酒歷史的無聲訴說。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崑曲,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如飲一盞黃酒,“千年一壺黃酒香郁,萬米一汪白水瀲灩”。 那即是酒文化和美的呈現,也是歷史迴旋的句讀與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