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三國演義》,發現作者羅貫中原來也是個“兵法大家”

通觀《三國演義》全書,其中所涉及到的軍事謀略基本上都出自於《孫子兵法》、《吳子》、《六韜》、《三略》等《武經七書》中的思想,由此可見小說作者對古代的兵書很有研究,極具軍事才華。

細讀《三國演義》,發現作者羅貫中原來也是個“兵法大家”

如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中,王允所使用的連環計就出自於孫子《三十六計》中的“敗戰記”“敗戰記”類中有連環計“將多兵重,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掛印封金”,關羽斬顏良之後,文丑又引大軍前來,曹操親自領兵擊之,卻又解甲卸馬,誘使文丑前來相攻,搶奪馬匹。正在文丑軍為奪馬匹陣型大亂時,曹操令伏兵齊出,混戰中又斬殺了文丑。用到了《孫子兵法》中的“卑而驕之”的戰術。

諸如此種以古代兵法中的計策謀略融入演義之中,將戰爭描寫得精彩紛呈的例子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多,這都體現出了作者非同尋常的軍事學造詣。

細讀《三國演義》,發現作者羅貫中原來也是個“兵法大家”

一、《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的加入,體現了作者對於古代兵書的思想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

另外,《三國演義》雖然是依據《三國志》寫成,可是卻並不拘泥於《三國志》的簡單記載,小說加入了不少虛構的情節,而這些虛構情節的加入則又體現了小說作者對於古代兵書的思想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

例如在演義第九回中呂布殺董卓之後,李催、郭匯等人聚集十餘萬兵殺奔長安來,與呂布遭遇,李催等人本不是呂布的對手,可是卻使用纏戰之法使呂布欲戰不得,欲止不得,最後棄卻家小轉投袁術。

作者在描寫這一段的時候加入了很多細節的描寫,如:

“布忿怒衝殺過去,催退走上山。山上矢石如雨,布軍不能進。忽報郭祀在陣後殺來,布急回戰。只聞鼓聲大震,匯軍已退。布方欲收軍,鑼聲響處,催軍又來。未及對敵,背後郭祀又領軍殺到。及至呂布來時,卻又擂鼓收軍去了。激得呂布怒氣填胸。一連如此幾日,欲戰不得,欲止不得。”

將呂布被李催、郭祀的軍隊困住的戰爭場面寫得如在眼前一般真實。關於李催、郭匯等人所使用的這種令呂布首尾不能相顧的纏戰之法在《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可見是羅貫中虛構上去的,可是這種虛構卻正顯示了其不凡的軍事眼光。

細讀《三國演義》,發現作者羅貫中原來也是個“兵法大家”

又如赤壁之戰前周瑜痛打黃蓋行苦肉計、諸葛亮在奪取漢中時,為奪荊州周瑜所行的“假途滅擄”之計,諸葛亮用激將法激老將黃忠……這些作者虛構上去的情節在後來都成為流傳甚廣的精彩故事,有一些還轉化成為成語等,這些都可以看出小說作者在軍事學上的非凡造詣。

《三國演義》全書一百二十回,總共七十餘萬字,所涉及的主、次人物共達千餘人之多,主要人物四百多個。另外,全書的敘述分為魏、蜀、吳三條主要的線索,主線之外又有支線,敘事龐雜,戰爭場面宏大,可是在描寫相類、相同的事物之間卻又能不重複、不呆板,展現了作者巧妙脫俗的構思和非同一般的文學造詣。

二、總結《三國演義》中令人歎為觀止的戰爭敘事特徵,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全書以魏、蜀、吳三國的發展為縱線,看似沒有一條固定的敘事主線,只是圍繞著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來展開敘述,依次寫出各路諸侯之間的矛盾鬥爭,可是這不但不影響《三國演義》的總體藝術成就,相反還是一個吸引人的亮點。

細讀《三國演義》,發現作者羅貫中原來也是個“兵法大家”

正如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道“《三國》一書,總起總結之中,又有六起六結……凡此數段文字,聯絡交互於其間,或此方起而彼已結,或此未結而彼又起,讀之不見其斷續之跡,而按之則自有章法之可知也。”

另外,演義中用了十幾次關鍵戰役起到一個起承轉合的作用,首先是官渡之戰確定了曹操的地位和統治區域緊接著博望坡、長坂坡之戰中,曹操將劉備迫入漢津,促使劉備與孫吳聯合孫劉聯合之後共同對抗曹操,即爆發了赤壁之戰,在此次戰役中曹操大敗,三國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又爆發了爭奪南郡的戰役,劉備得到南郡之後,鞏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第六次戰役即是漢中之戰,劉備在這次戰役中擊敗劉璋入蜀,後來進位為漢中王東吳用計奪回荊州,害死關羽,致使劉備率大軍伐吳,在狹亭兵敗,退入白帝城劉備死後,諸葛亮率軍平定南蠻,為北伐做準備繼平定孟獲之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北伐中原之際得到姜維,同時也促使魏國方面司馬彭乘勢攬權諸葛亮逝後,魏開始大舉伐蜀,中間又穿插了姜維與鄧艾、鍾會之間的較量,最後鄧艾偷渡陰平,蜀國投降。

細讀《三國演義》,發現作者羅貫中原來也是個“兵法大家”

《三國演義》全書雖然主線並不清晰,可是這幾十次戰役串聯在一起,卻給演義組成了一個清晰的敘事線索,可以說這正是作者的寫作手法超乎常人之處。

2、雖然是寫同一類事物,可是在小說作者筆下卻各有特點,毫無雷同,如寫人,有英雄孫權、奸雄曹操、嫋雄劉備,以至剛腹自用的袁紹、徒有虛名的劉表、闇弱無能的劉璋武將有不仁不義的呂布,又有忠義之關羽,有勇猛善戰的張飛,有志高膽雄之趙雲。

至於文臣,同為運籌帷幄,諸葛亮與龐統、徐庶等人卻有不同,另外賈詡與荀或,魯肅與張昭,姜維與陸遜、鄧艾、鍾會等都有各自的特點,小說作者竟能夠將這些所處地位、能力等都極為相近的人描繪得各具特色,可以說在人物的塑造上有著驚人的成就。

細讀《三國演義》,發現作者羅貫中原來也是個“兵法大家”

再如寫戰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獄亭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都各具特色,水攻有攻呂布時的水淹下邱,又有關羽水淹七軍,火攻有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又有火燒赤壁,火燒葫蘆谷等,一樣的戰爭,一樣的攻擊方式,小說作者卻始終能夠做到同中有異,各具特點,為讀者揭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表現出戰爭的複雜性。

另外,《三國演義》全書的戰爭描寫大多都體現了對於古代兵法的繼承與發展,無論是精通兵法的諸葛亮、龐統、姜維、曹操、徐庶等人在戰爭中對於謀略的運用,還是粗通兵法的張飛、魏延、馬傻等人的臨陣發揮,都與古代兵法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可以說是先有了《三國演義》作者對於古代兵法靈活的掌握,才有了演義中一場場精彩的戰爭描寫。

參考文獻:

鄭桂森《戰爭描寫對古代兵法的繼承與發展》

董譁《從三次戰役看在中的體現》

齊裕餛《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

張小龍《在戰例中的運用》

細讀《三國演義》,發現作者羅貫中原來也是個“兵法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