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冒菜第一股,半年虧500萬,2億“賣身”海底撈!


昔日冒菜第一股,半年虧500萬,2億“賣身”海底撈!



近日,海底撈斥資2.04億元收購新三板冒菜第一股優鼎優。

優鼎優於2016年掛牌新三板,上市後卻連年虧損,於今年1月摘牌,隨後“賣身”海底撈。

除了優鼎優,在2015-2017年還有一大批優秀的餐飲企業掛牌新三板,進入資本市場,如今他們現狀如何?


退市、虧損、賣身!新三板餐企現狀如何?


如今新三板掛牌的餐飲企業共有20家,而選擇摘牌和即將摘牌的餐飲企業共有六家:香草香草、華磊股份、豐收日、優鼎優、金百萬、粵珍小廚。

其中優鼎優“賣身”於海底撈,它在掛牌期間發展並不順暢,2018上半年虧損高達524.6萬元;

香草香草、華磊股份、豐收日已經先後從新三板摘牌,其中華磊股份在掛牌期間融資不暢,而香草香草未公佈2016年業績,被終止掛牌;

粵珍小廚和金百萬或將在今年摘牌,其中粵珍小廚已經在4月10日發佈公告,申請終止掛牌,而金百萬則尚未披露年報,如6月30日前仍未披露,將被終止掛牌。


一大批優秀餐飲企業一度興起“掛牌熱”


2015年2月,新疆百富餐飲成功登陸新三板,成為了“新三板餐飲第一股”。

隨後百富餐飲、新疆紫羅蘭餐飲、優格花園等共計20家餐飲企業成功掛牌新三板。

在2015年-2017年,餐企間颳起了一股“新三板掛牌熱”。

一時之間,掛牌新三板似乎成為了從餐飲企業“成功”的象徵,餐飲企業無論是否需要融資,都紛紛向新三板發起了“衝鋒”。


昔日冒菜第一股,半年虧500萬,2億“賣身”海底撈!


現今新三板掛牌餐飲企業

為什麼當時餐企會熱衷於衝擊新三板?新三板究竟為餐企帶來了哪些好處?

首先“上市”將會讓企業名利雙收,但A股上市對公司的財務狀況有著嚴格的要求,要求3年內的累計收入達3億元人民幣,餐飲企業想要觸達這一門檻相對較難。

而新三板作為一條給中小企業招募股份上市的“小路”,相較於A股門檻更低,只需要公司滿足存續兩年、業務明確、合法規範經營等基本條件即可。

因此,新三板成為了當時餐飲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的新選擇和主戰場。


昔日冒菜第一股,半年虧500萬,2億“賣身”海底撈!



掛牌新三板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擴寬融資渠道,還能幫助公司提升知名度、品牌形象和整體估值水平,並能規範企業管理,為後續的資本運作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此外,當地政府對新三板的掛牌企業都有財政獎勵政策,一般為80-100萬元左右。

部分餐飲企業在掛牌新三板後發展迅速擴張,如豐收日,於2016年掛牌新三板,共募集資金1122萬元用於新增門店項目,融資後,2017年豐收日實現營收10.37億元,同比增長2.47%,這樣的成績甚至堪比A股上市的公司。

餐企掛牌後融資不暢、成本激增


雖然新三板有著門檻低、快速吸引融資等等好處,但一樣存在著很多問題。

融資不暢、信息披露成本過高、影響企業估值,這些問題讓餐飲企業“被迫”於新三板摘牌。


昔日冒菜第一股,半年虧500萬,2億“賣身”海底撈!



1、新三板缺乏流動性,餐飲企業融資不暢

融資作為掛牌新三板的主要功能,並沒有得到彰顯,

每天僅有10%左右的掛牌企業進行交易,原因有二:

一是新三板自身缺乏流動性,市場不活躍,融資情況較不樂觀;

二是餐飲企業的成本無法準確地計算和估量,財務數據難以做到完全的透明公開,因此資本市場對餐飲類企業的熱情並不高。

除了融資不暢,企業在掛牌後,需要定時公佈財報,向公眾披露經營業績,需要對股東“負責”,而餐飲行業變化較快,一旦掛牌,餐企很難再“自由”地進行策略調整。

2、掛牌企業需繳納高額費用

新三板掛牌需繳納數百萬計的費用。

新三板上市業務費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交易所的費用,另一部分是中介機構收取的費用。一般主流的中介機構的費用在130萬元左右,交易所的費用120萬元左右,每年還需要繳納督導費、掛牌年費、信息披露費、分紅手續費等。


昔日冒菜第一股,半年虧500萬,2億“賣身”海底撈!



掛牌≠成功,資本化路難走,餐企還需修內功


很多餐飲企業都把新三板掛牌當成了“畢生目標”。

但掛盤新三板並非是目的,它只是企業做大的一種手段。

新三板有助於幫助企業更加正規,可以快速獲得融資,幫助企業在行業內領先一步,做好合規後提高自身規模,未來甚至可以尋求轉版。

但融資並非餐飲企業的最大需求,餐企更需要打造穩健的運營模式,資金僅僅是發展的所需因素之一,很多餐飲企業的內部管理都存在較大問題,一旦公開披露運營狀態將帶來大量的問題。

所以餐飲企業需要明確需求,審視自身根基是否牢固,掛牌新三板是否為當前的迫切需求。

小結:

從盲目追求新三板上市到接連摘牌退市,餐飲企業在資本化的道路上遭遇了挫折。

這些餐飲企業原本希望資本化能讓企業快速發展,但上市後卻發現事與願違。

“上市”與否並不能說明經營情況的好壞,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勤修“內功”和穩紮穩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