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是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和教育家,尤其以古文字學、楚辭、中國文學史研究見長,其書法藝術更是造詣精深,與林散之、高二適、蕭嫻並稱“金陵書法四老”,其一生致力於高等教育的教學和研究,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學界素有國學大師之美譽。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

胡光煒(1888—1962)字小石,浙江嘉興人,1888年8月16日出生於南京,其父胡季石是舉人出身,在南京候補時,舉家遷往南京定居,胡光煒自幼在父親引導下,開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5歲時就能誦讀《爾雅》、《儀禮圖》等典籍,但其遭遇了幼年喪父之痛,從此家道旁落,寡母孤兒倍嘗人間艱難,在這種人生境遇之下,胡光煒養成了自強不息和偏於孤傲的性格。

1906年9月,胡光煒考取了兩江優級師範學堂預科,翌年2月插班學習生物學,當時學堂自然科學課程主要由日本教習任教,而國學文化則由監督(校長)李瑞清(號梅庵)親自過問,胡光煒深厚國學功底和精湛書法引起了李瑞清的青睞和賞識,遂對其精心指導和培養,在課餘時親自傳授國學,胡光煒自此成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李瑞清

1910年2月,胡光煒從兩江師範學堂畢業後,被校方留校擔任附中教員,期間在李瑞清的引薦之下,胡光煒拜陳三立門下學習詩學,陳三立乃著名詩人,與譚嗣同、吳保初、丁惠康號稱“清末四公子”,胡光煒得到高人指點,詩學功底更加精進,這一年胡光煒與楊秀英結為伉儷。

1912年3月,胡光煒被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聘為博物教員,民國建立之初,江蘇各地相繼成立了十幾所師範學校,而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則在南京創辦。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書法

1913年1月,經李瑞清介紹,胡光煒赴長沙明德中學擔任博物教員,明德中學是湖南省第一所私立中學,由著名教育家胡元倓於1903年3月創辦的“明德學堂”演變而來,胡光煒在此任教不足一年就因病辭職回到南京。

1914年8月,胡光煒被江蘇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聘為博物教員兼教國文,當時江蘇省有三所女子師範學校,分別設在南京、蘇州和徐州,胡光煒在這所學校執教三年之後,於1917年7月辭去教職。

1917年8月,胡光煒又經李瑞清的介紹,前往上海倉聖明智大學擔任國文教員,這所大學1915年由英籍猶太人哈同創辦,學生從膳食、住宿到學雜費均由校方提供,康有為、陳三立、王國維、章一山、費恕皆、鄒景叔等著名學者都曾在這裡教書、編撰和從事研究工作,這所學校於1923年解散,由於時代久遠,其歷史鮮為人知。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書法

1918年1月,胡光煒應李瑞清之邀返回南京,在恩師家設家塾教授李氏子弟,同時繼續師從恩師,其學問和書法都大獲補益。

1920年農曆八月初一,中國近現代教育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先驅,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開拓者李瑞清在南京因病去世,時年僅53歲,胡光煒執弟子之禮,主辦了恩師的喪事,並將恩師葬於南京牛首山,此後每逢恩師忌日,胡光煒必素食以為紀念且終生不渝。

1921年11月,胡光煒經兩江師範學堂校友陳中凡推薦,離寧北上京城,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擔任教授兼國文部主任,開設修辭學、詩歌選作、中國文學史等課程,同時也開始了楚辭和甲骨文的研究。

胡光煒在京執教期間,與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過從甚密,常常聚在一起懇談,魯迅曾在女師大擔任國文系講師,但胡光煒與魯迅並沒有交集,因為魯迅被許壽裳聘為兼職講師到校執教時,胡光煒已經離開一年多了。

1922年8月,胡光煒應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張繼煦之聘,出任教授兼國文系主任,主講散文、文學史、詩選等課程,他在武昌教學期間曾將自己的詩作集成《武昌雜詩》,並撰寫了《楚辭辨名》、《屈原賦考講義》等著作。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書法

1924年3月,胡光煒應國立西北大學校長傅銅之聘,出任國文系教授兼主任,但胡光煒僅執教了三個月,就因母親病重辭職回到南京。

1924年9月,胡光煒應金陵大學校長包文之聘,出任國文系教授兼主任,開設楚辭、杜詩、甲骨文等課程,自1925年夏又開始兼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主講中國文學史等課程,當時金陵大學和東南大學的教授可以互相兼課,以利於發揮教育資源,但至1927年春,金陵大學開始不允許教授校外兼職,在此種狀況約束之下,胡光煒遂辭去金陵大學教職,正式受聘於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出任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時還出任中文研究室主任,從此永久地定居於南京。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書法

1927年至1937年是中華民國黃金時期,當時國立中央大學設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文學院、哲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農學院、商學院、醫學院九大學院,堪稱中國第一高等學府。

當時中國文學系就有胡光煒、王伯沆、吳梅、汪東、黃侃、汪闢疆等著名學者,學術氛圍濃厚,是潛心做學問的好時期,胡光煒先後撰寫了許多論文和著作,諸如:《說文古文考》、《金文釋例》、《古文變遷論》、《齊楚古金錶》、《書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印本》、《聲統表》、《中國文學史講稿上編》等。

1937年9月,胡光煒舉家隨中央大學遷往陪都重慶,而他在南京的家也被日機轟炸焚燬,所藏典籍及文物也盡數丟失,其境遇與唐朝詩人杜甫遭遇類似,因此他常從杜詩中找到共鳴,在為學生解讀杜甫詩的時候,教學效果也特別的好,此時胡光煒正是知天命之年,教學經驗豐富,深得學生喜愛,在學界名望也甚高,是學界公認的國學大師。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

著名數學家熊慶來主政雲南大學之後,以厚德載物、會澤百家的精神,先後聘請了國內一些著名學者和教授赴雲南大學任教,胡光煒就是眾多受聘者之一,他於1939年8月從重慶輾轉至昆明,出任國立雲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但時間不足半年,於1940年1月再回中央大學。

1943年,胡光煒被國民政府教育部遴選為第二批“部聘教授”,第二批“部聘教授”僅有15人當選,每個學科領域只遴選了一人,人稱“教授中的教授”,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的“院士”。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書法

1943年8月,中央大學給了胡光煒一年休假期,他又一次前往雲南大學任教,在昆明期間曾應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主任羅常培教授邀請,在西南聯大作了“八分書在中國書學史上的地位”的講座。

1944年7月,胡光煒休假期滿後又回到中央大學,當年9月成立了文科研究所,由胡光煒出任中國文學部主任,先後招收10餘名研究生進行指導和培養。

從1946年5月起,國立中央大學陸續遷回南京覆校,並於當年11月1日正式開學上課。胡光煒的家被戰火焚燬,只得暫住學校宿舍,胡光煒除了在中央大學開課之外,還兼任金陵大學的課程。

1947年5月20日,南京高校學生因參加“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示威遊行,遭到軍警殘酷鎮壓,以致釀成血案,胡光煒同情和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曾親率學生到總統府請願,並積極參與營救被捕的學生,曾被特務列入黑名單中。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60壽辰與同仁、弟子游玄武湖留影

1948年底,國內戰局日趨明朗,國民政府開始組織實施中央大學南遷廣州或臺灣計劃,遭到中央大學師生的抵制,胡光煒與梁希、鄭集被師生推舉為校務維持委員會常務委員,積極組織護校活動,將中國第一學府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胡光煒與梁希等12人組成校務委員會,由梁希出任主任,全面主持校務工作,胡光煒出任文學院院長。

1952年7月,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被拆分成若干所大學,胡光煒則繼續留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執教,與陳中凡、汪闢疆教授並稱南大“三老”。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胡光煒指導學生

1956年9月,高教部在全國評定教授級別時,胡光煒被評為一級教授,曾有學者進行了考證對比,1956年評定的一級教授相比1955年評定的學部委員,含金量要高出許多,尤其是在人文領域更是如此。

進入古稀之年的胡光煒身體日漸衰老,1958年曾住院手術,切除了腹腔內囊腫,1960年春因舊疾復發又住進了上海華東醫院治療, 1962年3月16日晨胡光煒在江蘇省工人醫院病逝,享年74歲。

一代碩學通儒——胡光煒

油畫:《胡光煒》

胡光煒逝世之後,其女弟子曾昭燏曾親自為恩師撰並書墓誌銘,曾昭燏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是中國傑出的女博物館家和考古學家,其詩詞和書法造詣精深,完全得益於恩師胡光煒的指導和教誨,二人具有非常深厚的師生情誼。

曾昭燏所撰並書的墓誌銘,由著名寫意花鳥畫大師、書法家、篆刻家陳大羽篆蓋,陳大羽為齊白石的真傳弟子,此墓誌銘碑文拓片曾在網上出售。

胡光煒對於書法篆、隸、真、行、草等全面鑽研,可謂是博採眾長且自成一體,歷來被世所公認,江蘇美術出版社曾於1988年出版了《胡小石書法選集》。

(說明:胡光煒又叫胡小石,光煒是名,而小石是字,其在五十歲之前,都是使用“光煒”之名,其書法作品也大都以光煒署名;五十歲以後書法作品都以其別號“沙公”署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