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型企業:數字化重塑風暴中的“燈塔”

數字化轉型,與數字化重塑,兩個看似接近的方向,實則代表了企業在數字化進程中的不同階段。

客觀的說,數字化轉型可以看作是企業通過數字技術做到提速增效的過程,而數字化重塑卻可以是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之後,通過數據和智能驅動的業務模式重塑,無論是處於數字化轉型還是數字化重塑的階段,它們都有一致的目標:認知型企業。

正如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總經理麥俊彥所說,“數字化重塑是一個旅途,是一個過程,而目標就是認知型企業。”

認知型企業:數字化重塑風暴中的“燈塔”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總經理麥俊彥)


的確,認知型企業的未來,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是將是競爭力的另一種展現形式,也許對當下的競爭看來,它的價值並不明顯,但是從長遠的戰略來看這會是一個決定勝負的抉擇。不要忘了,當初的互聯網出現所帶來的跨界和顛覆,比如互聯網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金融,倒逼金融業走向數字化重塑,而走向認知型企業,將比互聯網的顛覆更為徹底。

數字化深水區,雞蛋要從內部打破

雞蛋從外面被打破象徵著生命的結束,放在企業身上可以說是被顛覆;雞蛋從內向外的破殼而出象徵著新生命的誕生,對企業而言可以叫做轉型或重塑成功。

過去十年風行“由外而內”地推進數字化轉型,指是依託互聯網技術,企業主要是因外部的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環境,改變客戶服務和客戶交互體驗。

認知型企業:數字化重塑風暴中的“燈塔”

這個過程中,因為在技術發展的支撐下,創新會變得更為容易,與此同時,創新力的爆發式增長導致企業的商業模式發生巨大變化。創新變得容易,這對很多傳統行業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競爭不僅僅是傳統行業內的重新洗牌,還包括採用完全不同業務模式的數字時代“入侵者”闖入市場。這些新公司通常瞄準價值鏈的關鍵環節,繞開傳統的市場參與者,獲得對客戶關係的控制權。

所以,同樣是數字化之路,不同的企業行走的速度未必相同,挑戰也各有千秋,這要求:企業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呈指數級發展的技術,“由內而外”地展開全面的數字化重塑,打造新型的商業模式。IBM稱這種新一代的商業模式為“認知型企業”。

IBM全球商業價值研究院合夥人,人工智能/認知計算&分析領域全球負責人Brian Goehring表示,“IBM發現,由外而內引起認知型企業轉型主要來源於不斷變化的客戶的期望,也包括無所不在的互聯互通,尤其在過去三到五年內,這是我們看到的由外而內的科技推動。隨著市場拉動力、技術的推動力,包括自動化、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5G時代的來臨,企業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呈指數級發展的技術,“由內而外”地展開全面的數字化重塑,打造新型的商業模式。這使我們形成了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對認知型企業轉型的必要性的探索。”

認知型企業:數字化重塑風暴中的“燈塔”

(IBM全球商業價值研究院合夥人,人工智能/認知計算&分析領域全球負責人Brian Goehring)

正是經過對自身的轉型的探索,IBM認為,認知型企業能夠進化出類似人類大腦和感官的功能,自動在外部收集、瞭解客戶需求,再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從內部的平臺、架構、數據、人才等關鍵的企業內核任務作出反應和決策,從而更好地幫助企業應對複雜的客戶需求和多變的競爭環境。

毫無疑問,企業數字化已經從當初的淺水區試探,逐步走向了深水區的深潛,數字化轉型已經不足以支撐企業未來的方向,而IBM認知型企業轉型的適時提出,則為處於數字化深水區的企業建立起可見的燈塔。

站在業務穩定和敏捷之間的“車庫”文化

當然,羅馬從不是一天建成的,在通向認知型企業這個終點的路上,企業還有很多的事要做。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在業務的穩定和敏捷之間,找到平衡點。

我記得Gartner曾經發布過一個雙模IT的概念,意思是說,企業既要維持原有業務系統的穩定,還要兼顧新IT架構對業務創新的支撐,可以採用這種雙模IT共存的模式。這其實與IBM的思路有異曲同工的意味。

麥俊彥說:“企業數字化重塑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企業的穩態業務,我們需要更深層次的挖掘客戶價值。對於敏捷、快速迭代的業務,市場的競爭還未完全定型,可能還有很多市場新興力量在裡面參與,IBM Garage(IBM車庫創新)可以幫助企業消除傳統的程序和障礙,快速發現錯誤並不斷優化,從而激發組織變革。”

“車庫”的創新文化其實也是經過IBM驗證過的。IBM 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雲應用服務總經理馬勇舉例,“一家世界領先的大型汽車製造商希望幫他的用戶構建一個個性化、場景化、智能的綠色出行方案。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車庫’文化和DevOps的方式,搭建了連接消費者和場景化服務的智能移動出行雲平臺。該平臺滿足了用戶在停車、導航、支付、充電、語音識別等高覆蓋度、一站式的場景化需求,大大提升了用戶的出行體驗。”

認知型企業:數字化重塑風暴中的“燈塔”

(IBM 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雲應用服務總經理馬勇)


在我看來,IBM車庫創新也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可以打造內外部企業結合、發揮共創、實現創新文化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讓企業以更柔和的方式走向認知型企業,而不必要經歷過多失敗。

七大要素是“白皮書”,也是方法論

4月8日,IBM在大中華區發佈2019年重磅報告《認知型企業: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全面重塑企業——七大成功要素》的中國洞察。

Brian Goehring也表示說,“這份報告裡不僅包括了我們的客戶案例,也包括了IBM自身的案例。可以看到我們所說的七個成功要素,不僅是從客戶這得來的,也是通過IBM自身的實踐和驗證中得來的。”

作為企業走向認知型企業的“方法論”。這份報告總結了七大成功要素包括:確立平臺戰略,開啟進化之路;挖掘數據價值,強化固有優勢;描繪企業架構,助力業務轉型;再造工作流程,積極利用AI;打造敏捷文化,快速推動創新;重塑員工技能,激發組織潛力;選擇安全信任,贏得公司未來。

麥俊彥指出,“企業數字化重塑的目標是實現認知型企業,七大要素可以指導企業如何轉變成一個認知型企業,企業可以從各大要素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切入。企業不論處在數字化轉型的哪個階段都可以開始認知型企業之旅。”

而平臺戰略是七大元素的基礎,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數字化業務戰略總經理李勝峰認為,”平臺發展的終極階段,也就是孵化變量、共創共贏的階段,我們建立的平臺就是生態級的平臺,生態級的平臺本身是整合了天下的資源和能力為天下服務。”

認知型企業:數字化重塑風暴中的“燈塔”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數字化業務戰略總經理李勝峰)


這就像是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道理。認知型企業的終極目標是形成小平臺、中平臺的演變,最終形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平臺。

在平臺“遍地”的時代,認知型企業的平臺戰略集合了文化、平臺、工作流、技術、數據、應用、架構這七個層次,將企業所有面對的問題,進行了拉通,而不僅僅從技術側入手,是當下思考最全面的平臺模型。

而數據價值的挖掘則是七大要素的靈魂,儘管很多企業在數據挖掘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很久,但因為缺乏對數據價值的正確認知,雖然在過去的信息化改造過程中有過波瀾壯闊的數據變革史,但收效並不大。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認知決策服務總經理朱翊表示,“數據價值驅動的核心含義應該有三大維度。第一,人性化體驗。第二,自我意識型運營。第三,回到開放式的平臺和工作流。以電動車企業為例,新興的很多電動汽車企業不會造車,但它會設計車,會模塊化的組裝車,但是他同樣可以在企業競爭中領先。如何組裝?它們就是靠數據的方式發現核心數據,構建它的價值,隨著業務的變化,不同平臺的結合,可以很自然的結合成為不同的工作流,和合作夥伴對內對外予以合作,這是數據價值的很重要一點。”

認知型企業:數字化重塑風暴中的“燈塔”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認知決策服務總經理朱翊)

可見,認知型企業對於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僅限於點狀技術的引進,而是在端到端業務流程各環節利用AI技術賦能,達到流程和業務重塑的效果。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和其他指數型科技不再強迫工作人員按指令執行流程,而是讓企業解放思想,重新思考完成工作的方式,通過整合企業內智慧設備甚至智慧人員之間的互動,重新構建工作流程,實現自動化、個性化、人性化。

我們知道,早在2016年,IBM就發佈了認知商業的戰略轉型,這是繼“智慧的地球”之後,IBM發佈的最重大的一次轉型戰略。IBM相信,整個商業模式由於認知技術的推動而發生巨大變化,小到每個人獲得的服務和產品、創業者所能擁有的商業創新優勢,大到傳統企業行業的轉型、甚至經濟和整個社會治理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由此可見,如今的認知型企業,就是IBM在認知商業轉型中所總結的經驗和積累的認知。不過,轉型路漫漫其修遠,IBM和企業客戶,仍需一步一個腳印去探索認知型企業的奧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