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中國足球教練員必看 受益匪淺!】


【乾貨:中國足球教練員必看 受益匪淺!】


現在的基層足球,供求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前是踢球的孩子少,教練夠用;現在是踢球的孩子多,但教練不夠了。各級別的教練都不夠,從亞足聯職業級一直到中國足協D級。

2018年,中國足協推出“五系一體,兩心一賽”青訓發展模式,“五系”包括職業俱樂部青訓體系、省區體育局青訓體系、城市青訓體系、體教結合校園青訓體系、社會俱樂部青訓體系;“兩心”是指國內青訓中心與國外青訓中心的建設共同推進;而“一賽”則是指自2017年起中國足協推出的青少年足球超級聯賽。根據上級指示,我們還要建設20000所足球特色學校。

這麼多體系,這麼多學校,得需要多少教練?

根據中國足協提供的數字,截至2017年,中國足協共擁有教練員D級27745人,C級9983人,B級2027人,A級899人,職業級142人。

其中大部分教練都就職於職業俱樂部,真正在基層從事青訓工作,在校園普及足球運動的持證教練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江西省贛州市有兩處足球試點地區,分別是定南縣和信豐縣。定南縣一共有16位足球教練,要負責300餘名小球員,而在信豐縣,17名教練面對的是1800多名8-14歲的小球員。平均一個教練要帶100多人。

而在城市中的足球特色學校,能做到手持教練證往往也只有一名骨幹體育教師,其他體育老師只能袖手旁觀。

曾經帶過劉若釩和楊立瑜的青訓教練石蒙就對媒體表示,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教練不夠,先不管教練員水平高低,只要有教練願意帶隊就算是好的。

部分歐洲教練來到中國之後,也發現到了這個問題:

“在英國,一個教練一堂課帶的小孩最多有20個。超過這個數字,每個小孩所獲得的關注度就是不夠的,這樣是達不到效果的。”

其實,不僅是低級別的青訓教練不夠,中國足球的核心問題是各級別的教練都不夠,從亞足聯職業級一直到中國足協D級。

2017年12月,中國足協教練員大會在廣州召開,透露過這樣一組數據:“在德國,現在有3700人擁有A級教練員證書;在比利時,2600人擁有A級教練員證書。”

換算下來,德國平均每20000人就有一名A級教練員,比利時平均每4000人就有一名A級教練員,即便我們按照足協網站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計算,中國平均每1546162人才有一名A級教練員。

D級教練等級是亞足聯與中國足協根據中國國情特別設定的教練等級,不納入亞足聯教練等級當中。即便計算人均D級教練員人數,這個數字也會突破50000。

校園足球的教練員,基本都像朱永強教練一樣,屬於外聘人員。在編這種事情,沒多少可能的。

其實基層教練收入很少,如果要增加收入,只能一個人多做幾份工。平時為機構做事,業餘時間再去帶其他隊伍。

雖然有校園足球的專項經費,但根據媒體的消息彙總,部分地區的學校並沒有收到經費,而部分收到經費的學校也被要求,只能用來進行硬件建設,比如修整球場、購買訓練設施,不能用來補貼教練。

因為收入低、不穩定,專業水平足夠的職業球員退役之後,通常都會選擇在職業俱樂部任職,不會選擇到基層或學校來帶青訓。

而真正在基層、校園做青訓的教練,都是憑著一股對孩子的熱情和對足球的熱愛在堅持。

但是,就像一位教練所說:“情懷誰都有,但不能當飯吃。”

說到現實困難,這種事情是隨著工作性質、工作地點的變化而變化的。相較於基層、校園,在職業俱樂部任職的青訓教練的待遇稍好一些,但困難卻不在此。

由於市場太小,俱樂部周邊沒有足夠的對手進行競爭,所以目前青少年賽事多為盃賽制,有一些資金力量雄厚的俱樂部還會將青訓隊伍送往國外拉練,導致青訓教練長時間處於在外漂泊的狀態。

而在工作中,最大的壓力則是來自於上級領導。

青訓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在於培養人才,賽事成績本應只是一個參考,但對於俱樂部和地方足協來說,對於成績的要求依然不會有所放鬆。

最近幾年,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發生在青少年賽事的惡性事件,辱罵裁判,毆打對方教練。這都是一味追求成績的惡果。

去年,曾任國足主教練的戚務生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了一件“趣事”。小孫子給戚務生展示技術動作,戚務生看完了,跟小孫子說:“球已經在你雙腳之間,又不在別人腳下,用不著滑鏟。”

小孫子義正言辭:“爺爺你說的不對,我們教練就是這麼教的。”甚至一句話把老爺子給問懵了:“爺爺,你會踢足球嗎?“

由此可見,青訓教練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深刻,在青訓工作中有多麼重要。

中國的問題出在青訓,青訓的問題出在教練。

以前為什麼還不錯?因為以前的職業球員退役之後可以進入體制內的體校做青訓工作,待遇好有保障,至少在專業技術環節是沒問題的。

然而隨著市場化的開展,原有的體校式青訓被捨棄,但市場式青訓卻沒有建立起來,由此導致了現在選材池的乾涸。

客觀來說,最近幾年根據國家要求,我們在教練員層面已經有了進步。

根據中國足協的數據,2016年、2017開辦的D級教練員培訓班期數比2015年分別增長了271%和376%,各級教練員的培訓力度都有所增長。但這個速度遠遠不夠。

不僅如此,我們還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為了緩解校園足球、草根足球教練員不足的情況,中國足協進一步下調標準,創立了E級教練員。

目前,我們國家的教練員水平不高,數量不夠,已經沒有了先補數量,再提水平的時間,我們必須同時提高水平和數量這兩項數據。

第一,提高教練員培訓水平。

在理念層面跟上足球發達國家的水平,加大各級教練員考證難度,尤其是在入門的E級、D級,力爭達到科學、專業、標準,流水線化生產,做到即便沒有職業背景,培訓出來的初級教練員也是專上加專。

第二,將教練員的培訓口子向全社會放開。

不再設立職業背景、講師推薦等附加要求,加大教練員培訓力度和規模,做到只要手握低級別教練證,無需審核就可以參加高級別教練員培訓班進行學習、考試。

第三,進一步擴大整個市場。

不僅侷限在職業俱樂部和校園,讓更多的社會單位進入到足球運動中來,創辦更多同類型社會單位的競賽模式,讓手握教練證的基層教練有更多實踐的場所和舞臺。

我們需要摸索、建立一套培訓方法,讓全社會的普通人經過培訓之後,都能成為專業的教練員。

唯有在教練員層面激起充分的競爭,我們才能讓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更為專業、科學的培養,青訓成功率才有希望進一步提升,好苗子們才不會白白流失。

青訓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大工程,就像一個毛線團一樣,我們首先要找到毛線團的線頭在哪。青訓的線頭,就是教練。

就像歐足聯技術總監盧塞斯庫在中國足協教練員大會所說:“有好的教練才會有好的球員,做好教練員的培訓工作才是一切青訓工作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