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死亡和機器人》大熱背後,探究優質影視內容火爆的驅動力

《愛,死亡和機器人》大熱背後,探究優質影視內容火爆的驅動力

2019年3月15日,Netflix年度自制動畫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首次播出,上線短短數日就引發了國外和國內觀眾的極大關注。截至目前,國外IMDB評分已經超過9,爆米花指數高達94%,爛番茄新鮮指數也已達到71%。國內豆瓣評分高達9.2,已經超過14萬人參與評價。

結合艾瑞總結的影視內容分析的基礎模型來看,《愛,死亡和機器人》的火爆有一定的套路可尋。而作為其製作方,Netflix在內容投入上的經驗也值得國內主流視頻平臺借鑑。

影視六要素形成木桶效應,奠定爆款基礎

艾瑞分析認為,通常優質的影視內容在內容設計及製作技巧上均有其特殊之處。從內容側來看,所考量的重要元素通常為情節設計、情感共鳴及文化內核;從製作側來看,畫面風格、拍攝手法及放映節奏也成為吸引用戶的重要手段。劇集的六個要素結合形成木桶效應,只有六個要素綜合能力的提升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證“爆款”的誕生。

《愛,死亡和機器人》大熱背後,探究優質影視內容火爆的驅動力

結合上述模型進行分析,《愛,死亡和機器人》正是因為在兩側六要素都有不俗的表現,是以能夠受到廣泛的關注,激發觀眾持續而熱烈討論。

內容側:故事新穎創新、情感共鳴、引發觀眾思考是衡量內容創作的重要標準

情節設計:《愛,死亡和機器人》取材廣泛而多元,包含了太空科幻、未來機甲、賽博朋克、蒸汽朋克、妖魔鬼怪、清新喜劇,古老傳說等。同時,劇集故事的創作兼具原創性和重構性,通過將這些經典元素與情節橋段進行拆解、重構、類型嫁接,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度的融合與創新,讓觀眾具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從而能夠獲得獨特的新奇體驗。例如:《桑尼的優勢》中的異形,《機動裝甲》中的機甲,《證人》中的時間輪迴等。

情感共鳴:《愛,死亡和機器人》中大多數劇集只是截取一個龐大的故事中最具衝突性的情節,在短短數分鐘內埋下懸念,引導觀眾,反轉劇情一氣呵成,將觀眾的情感充分調動,徹底沉浸在劇集故事的敘事中,給人以強烈的情感震撼。例如:《裂縫之外》讓人深切體會到太空深處的神秘莫測的恐怖,《秘密戰爭》則讓人感受到蘇維埃軍人視死如歸,與異生物對抗的勇氣與無畏。

文化內核:這部劇集的每個故事背後都具有一個獨立的主題,例如女權、反殖民、保護生態、女性復仇等。劇集的題材、內容、色彩、畫面、運鏡都是圍繞一個概念核心展開,然後將這個概念通過層層華麗的包裝過後呈現在觀眾面前。觀眾觀看劇集時,需要進行逆向拆解,往往會有一種抽絲剝繭般的、解謎一樣的思維快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齊馬的作品》,主角齊馬通過在藝術、真理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真我,迴歸本真,整個故事極具禪意和思辨性,讓觀眾在令人震撼的觀感中感受到思維碰撞的樂趣。

《愛,死亡和機器人》大熱背後,探究優質影視內容火爆的驅動力

製作側:畫面風格、專業拍攝水準、放映模式創新是優質內容不可或缺的要素

畫面風格:《愛,死亡和機器人》的畫面設計具有2D、3D、CGI多種形式。雖然劇集畫面風格各異,但是卻都保持著高水準的美術特色。《桑尼的優勢》就是採用CGI技術,人物生動鮮活,整個畫面是黑暗科幻風,既凸顯了賽博朋克的頹廢之感,又充斥了暴力美學的鏡頭。《狩獵愉快》則是採用2D形式,中國風和蒸汽朋克融合的人物與場景風格完美契合劇集的主題,讓觀眾深刻感受到古典與機械結合的奇異之美。

拍攝手法:為保證較高的製作水平,這部劇集由大衛·芬奇和蒂姆·米勒監製,聚集世界各地的優質團隊完成創作。高水準的拍攝技術與手法的運用,使《愛,死亡和機器人》無論是色彩、剪輯、分鏡、節奏處理上都恰到好處,達到視覺張力與藝術表現的融合。例如:《證人》採用了強烈色彩對比,極大突出了情節矛盾,再加上高超的運鏡手法與張弛有度節奏變化,始終讓觀眾沉浸其中。

放映節奏:《愛,死亡和機器人》每一集劇時長在6-17分鐘,打破主流劇集固有的半小時到1小時的格式。對於這部劇集的主要目標受眾——年輕群體來講,由於生活節奏加快,他們的時間更加碎片化,時長短而靈活的劇集不僅能夠引起觀眾的好奇,而且能夠更好地滿足年輕人的收視需求。

另外,這部劇集採用binge-watching看劇模式,即一次放出一整季,並且隨機推送劇集順序。Netflix將龐大的內容量一次性投放給觀眾,用18個故事迅速佔領觀眾注意力領地,使得觀眾迅速產生共鳴和思考,並主動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和分享,從而幫助該劇獲得更大的關注度和更高的口碑。

《愛,死亡和機器人》大熱背後,探究優質影視內容火爆的驅動力

Netflix通過創新劇集內容與形式,追求新一輪增長

《愛,死亡和機器人》的大熱並非偶然,其背後邏輯在於,Netflix不斷增加對優質內容的投入,通過優質內容吸引更多的訂閱數量,實現進一步增長。從Netflix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優質內容是Netflix實現增長的關鍵。

《愛,死亡和機器人》大熱背後,探究優質影視內容火爆的驅動力

從2007年的單純線上流媒體平臺,到今天大力佈局原創內容,Netflix通過內容吸引用戶,進而為其帶來新的一輪訂閱用戶增長。2010年,Netflix以1.2億美元買下《紙牌屋》的獨家發行權,並在上線之後大獲成功。在《紙牌屋》的成功之下,Netflix開始加大對內容的投入,2018年Netflix投入內容製作的費用高大120億美元,優質內容的產出帶來了訂閱數量的快速增長,截止2018年,Netflix美國訂閱數量已經達到6000萬。

《愛,死亡和機器人》大熱背後,探究優質影視內容火爆的驅動力

同時,在製作題材和形式方面,Netflix開始做更多的嘗試,包括懸疑、詭異、科幻、驚悚等邊緣題材。2016年,Netflix上線《怪奇物語》,主打科幻驚悚,反響極佳,為Netflix帶來新一輪的訂閱增長。2018年,上線實驗性質的互動劇《黑鏡: 潘達斯奈基》,做出更多的嘗試。2019年上線的《愛,死亡和機器人》則是對內容和形式更加開放性的創新。

Netflix訂閱用戶數量的迅速增長驗證了獨家優質內容對於激發用戶付費意願的可行性。而國內視頻平臺經過多年發展,其單純作為流媒體平臺,依靠廣告變現的商業模式不斷受到挑戰。針對於此,為實現商業模式的升級和用戶粘性的提升,國內主流視頻平臺不斷提高內容投入,同步佈局優質自制內容和獨家版權內容,希望通過差異化內容來打造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Netflix的內容投資方向,如新奇的垂直化題材探索,也為國內視頻平臺內容投資提供了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