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天津老城圖


引言:"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東海行復揚塵也。'"——東晉葛洪《神仙傳》“生下長子軍叱,次木叱,帥三胎那叱。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於天門之下,而龍死焉。” ——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麻姑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好些道貝殼堤貝殼堤

神話傳說裡麻姑見證了滄海桑田,哪吒大鬧逼退了東海,但在現實裡貝殼堤忠實的記錄了海岸線的歷史變遷。天津貝殼堤位於濱海新區天津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津陸地堆積平原中自陸向海排列有Ⅰ、Ⅱ、Ⅲ、Ⅳ四道貝殼堤,與現代海岸線大體平行呈壟崗狀不連續分佈,天津貝殼堤堤高0.5—5米,寬幾十至幾百米,長數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餘公里,其橫剖面頂部上凸,兩翼減薄到尖滅,具有規模大、出露好、連續性強、序列清晰等特點。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貝殼堤之一(另兩處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貝殼堤、南美蘇裡南貝殼堤),在國際上的海洋、第四紀地質、古氣候、古環境研究領域佔有重要位置。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第一道

貝殼堤北起天津漢沽區蟶頭沽,經天津開發區、驢駒河、高沙嶺、白水頭直到大港區馬棚口一帶,距今200至1790年,分佈於海積平原東部特大高潮線附近,走向大體與現代海岸一致,在岐口與第二道貝殼堤匯合,以貝殼及其碎片為主(根據考證,明末清初堤上已有人居住)。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第二道

貝殼堤北起東麗區白沙嶺,向南經津南區鄧岑子、板橋農場三分場至大港區上古林一帶,距今1500至2600年,距現代海岸0至20公里,規模宏大,連續性好,以貝殼及其碎片為主(堤上發現戰國、漢唐文物,說明這裡是東漢初年至唐代之間的古海岸線)。

第三道

貝殼堤北起東麗區荒草坨,向南經崔家碼頭、巨葛莊、中塘直至薛衛臺一帶,距今2800至3800年,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東南走向斷續壟崗狀展布(堤上現有西周和戰國文物)。

第四道

貝殼堤從北向南分佈在大港區甜水井、大蘇莊、樹園子直到河北省境內,距今4500至4700年,貝殼堤距現代海岸22至27公里。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貝殼堤似嘛玩意兒?

貝殼堤俗稱"蛤蜊堤"、"沙嶺子"、"嶺子壘"。古人稱"貝丘";地貌學家稱為"死亡的海岸洲堤"。貝殼堤是幾千年來,由海生貝類動物在海潮推動下,逐漸堆積而成的古渤海岸線的標誌。粉砂淤泥質海岸帶(天津周邊海岸屬於泥質海岸)在波浪的作用下,將淘洗後的生物介殼衝向岸邊形成堆積體就是貝殼堤。波浪的沖刷,使海灘坡度增大,底質粗化,底部的貝殼類介殼被海水衝到岸邊,堆積在高潮線附近,經長期作用便形成貝殼堤。多條貝殼堤可作為古海岸線遷移的標誌(用C14同位素年代測定貝殼生成的年代,推測海岸發育的歷史)。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貝殼堤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1.粉沙淤泥岸

2.相對海水侵蝕背景

3.富的貝殼物源。

哪來的nen麼多條貝殼堤?

1.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因攜帶大量細粒黃土物質,河道長期變動,黃河入海口長期在渤海灣南岸、西岸遷移,渤海西、南岸也因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質海岸。當黃河改道、河口遷移到別處時,泥沙入海量隨即減少,海岸不再淤積增長,海水變清澈。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2.海浪和潮汐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具體的堆積原理見上文),形成了獨特的貝殼灘脊海岸。一旦黃河改道,入海口遷移至此,促使海水較淡,淤泥海岸渾濁而不利於貝殼生長,因此貝殼堤生長停止。但在貝殼堤外,黃河攜帶的泥沙堆積作用旺盛,海浪侵蝕作用相對較弱,淤積成陸,海岸線又向前伸,使貝殼堤相對的遠離海岸。因此,由於黃河的來回遷移,海岸線不斷變化,淤泥與貝殼堤交互更替,在渤海灣南岸、西岸形成多條平行於海岸線的貝殼堤,也就成為渤海灣海岸線向渤海延伸的印記。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為嘛說天津貝殼堤zen麼裂害?

天津貝殼堤與世界另兩處同等類型的貝殼堤比較,有幾個獨特之處。一是貝殼質含量高,天津貝殼堤無論是深埋地下的還是裸露於地表的,貝殼質含量幾乎達到100%,很少有其它雜質;二是新老貝殼堤並存,天津貝殼堤不但有距今5000-2000年的古貝殼堤,而且尚有新發育形成的新貝殼堤,國外與國內其它的貝殼堤都遠離海岸,沒有形成新貝殼堤的可能;三是典型的貝殼灘塗溼地生態系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的珍貴海洋遺產,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和實際生產價值。如此大的古貝堤僅在美國和南美各發現一條。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天津貝殼堤

天津地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