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天津老城图


引言:"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东海行复扬尘也。'"——东晋葛洪《神仙传》“生下长子军叱,次木叱,帅三胎那叱。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 ——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麻姑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好些道贝壳堤贝壳堤

神话传说里麻姑见证了沧海桑田,哪吒大闹逼退了东海,但在现实里贝壳堤忠实的记录了海岸线的历史变迁。天津贝壳堤位于滨海新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津陆地堆积平原中自陆向海排列有Ⅰ、Ⅱ、Ⅲ、Ⅳ四道贝壳堤,与现代海岸线大体平行呈垄岗状不连续分布,天津贝壳堤堤高0.5—5米,宽几十至几百米,长数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余公里,其横剖面顶部上凸,两翼减薄到尖灭,具有规模大、出露好、连续性强、序列清晰等特点。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另两处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在国际上的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第一道

贝壳堤北起天津汉沽区蛏头沽,经天津开发区、驴驹河、高沙岭、白水头直到大港区马棚口一带,距今200至1790年,分布于海积平原东部特大高潮线附近,走向大体与现代海岸一致,在岐口与第二道贝壳堤汇合,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根据考证,明末清初堤上已有人居住)。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第二道

贝壳堤北起东丽区白沙岭,向南经津南区邓岑子、板桥农场三分场至大港区上古林一带,距今1500至2600年,距现代海岸0至20公里,规模宏大,连续性好,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堤上发现战国、汉唐文物,说明这里是东汉初年至唐代之间的古海岸线)。

第三道

贝壳堤北起东丽区荒草坨,向南经崔家码头、巨葛庄、中塘直至薛卫台一带,距今2800至3800年,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东南走向断续垄岗状展布(堤上现有西周和战国文物)。

第四道

贝壳堤从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区甜水井、大苏庄、树园子直到河北省境内,距今4500至4700年,贝壳堤距现代海岸22至27公里。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贝壳堤似嘛玩意儿?

贝壳堤俗称"蛤蜊堤"、"沙岭子"、"岭子垒"。古人称"贝丘";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标志。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天津周边海岸属于泥质海岸)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堆积体就是贝壳堤。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多条贝壳堤可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用C14同位素年代测定贝壳生成的年代,推测海岸发育的历史)。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粉沙淤泥岸

2.相对海水侵蚀背景

3.富的贝壳物源。

哪来的nen么多条贝壳堤?

1.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因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河道长期变动,黄河入海口长期在渤海湾南岸、西岸迁移,渤海西、南岸也因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当黄河改道、河口迁移到别处时,泥沙入海量随即减少,海岸不再淤积增长,海水变清澈。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2.海浪和潮汐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具体的堆积原理见上文),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一旦黄河改道,入海口迁移至此,促使海水较淡,淤泥海岸浑浊而不利于贝壳生长,因此贝壳堤生长停止。但在贝壳堤外,黄河携带的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海浪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使贝壳堤相对的远离海岸。因此,由于黄河的来回迁移,海岸线不断变化,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印记。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为嘛说天津贝壳堤zen么裂害?

天津贝壳堤与世界另两处同等类型的贝壳堤比较,有几个独特之处。一是贝壳质含量高,天津贝壳堤无论是深埋地下的还是裸露于地表的,贝壳质含量几乎达到100%,很少有其它杂质;二是新老贝壳堤并存,天津贝壳堤不但有距今5000-2000年的古贝壳堤,而且尚有新发育形成的新贝壳堤,国外与国内其它的贝壳堤都远离海岸,没有形成新贝壳堤的可能;三是典型的贝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珍贵海洋遗产,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际生产价值。如此大的古贝堤仅在美国和南美各发现一条。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天津贝壳堤

天津地形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