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玳瑁因其漂亮的花紋,產量的低下,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著名的被當做寶石用途的生物材料。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便是“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成年玳瑁海龜的外殼由大約幾十個重疊的鱗片組成,上面有漂亮的金色,棕色,橙色和紅色條紋。

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玳瑁會以有毒藻類水母等為食,而它們的身體則可以像是河豚那樣產生毒素,一般來說成年後的玳瑁基本沒有天敵,但就像是同樣沒有天敵的犀牛那樣,玳瑁卻也因為人類貿易而走向瀕危。

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1977年以來一直如此,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是一個規範野生動植物跨境貿易的機構,它將玳瑁海龜分類為其最高級別的保護。與此同時,設定動植物保護狀況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玳瑁列為“極度瀕危”它們是海龜中含量最少的成員之一,估計在熱帶地區的種群數量不到25,000只。雖然玳瑁的分佈廣泛,但加勒比海地區的棲息地最為集中,佔種群的20%至30%。

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背上裝有天線的玳瑁

可恨的是,哪怕這一物種已然極危,玳瑁製品在我國卻依舊火熱。人們為了一些完全可以用其他製品替代的飾品,完全不顧這一物種隨時可能滅絕的風險,反而還有一種玳瑁越瀕危,玳瑁製品越受追捧的感覺。

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中國人的玳瑁交易是導致該物種瀕危的最終原因

根據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數據得到的數據,在1844年至1992年的148年期間,有近900萬隻玳瑁被獵殺。因為有關大西洋和印度洋玳瑁的信息是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分析可能並不代表全球玳瑁交易的全部規模,甚至遠遠超出預期。

玳瑁最大的消費國是中國,在中國很多迷信說法認為玳瑁的鱗甲可以帶來財運,而雖然玳瑁鱗甲花紋極為絢爛,但這樣的花紋很容易用環氧樹脂製作仿真飾品,即便沒有別的意義玳瑁仍然成為了鱗甲背後的傀儡,死於自己最引以為傲的甲殼上。

你現在在瀏覽器上搜索“玳瑁”這一詞條,出現在最上方的卻是銷售玳瑁製品的廣告,哪怕排第三玳瑁詞條下標註了“極危爬行類”。

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一份統計報告估計從1950年到1992年,大約有140萬隻玳瑁被捕捉。而這些玳瑁絕大部分都被殺死做成飾品,還有一部分做成標本供人欣賞,只有極少數的龜仍然存活,可能它們是家中的寵物,或成為高級酒店魚缸裡的囚徒 。

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在早期人們抓捕玳瑁時多半捕捉到的都是成年龜,而海龜的生長繁殖速度過於緩慢無法承受人類不斷的捕撈,如今走私的玳瑁多半都是剛剛性成熟的龜甚至是幼龜,因為人們已經找不到那麼多成年龜。

研究人員發現,自1844年以來的整個玳瑁貿易的四分之三都發生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伯利茲和洪都拉斯的,在1977年CITES貿易禁令之前玳瑁鱗甲交易為合法化的,而今天最大的消費國是中國。中國不良商販層出不窮,而玳瑁多半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走私入境,同時海龜保護協會表示,日本的黑市也對該物種的生存構成了威脅。玳瑁殼梳子在日本已經流行了300多年,許多女性在婚禮中使用它們進行祈福。

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由於住宅和商業開發的影響,玳瑁也因棲息地的喪失而受到損害。其他威脅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捕魚,汙染以及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海洋溫度和酸度上升,這會降低海龜的珊瑚礁棲息地。海龜是重要的海洋食草動物,有助於保持珊瑚礁和海草的健康。根據這項研究,海龜數量的下降可能會改變海洋生態系統的動態。

玳瑁: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絕不要這身背甲


受到人類威脅的物種數不勝數,我們有幸親眼目睹第六次大滅絕的進行,每天都有數不勝數的物種滅絕,很多新物種在發現的時候就已經瀕臨滅絕,更多的可能還未被發現就已經滅絕。許多生物在經歷數次大滅絕後重新存活,但可能熬不過人類帶來的第六次,無限的掠奪最後帶來的後果可能是嚴重的,因為我們也可能在這次生物大滅絕中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