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吴晓波等强烈推荐管理学巨著《原则》- 读书笔记 2.1

《原则》是本让人望而生畏又跃跃欲试的书籍,里面干货满满,废话很少,因此读起来也特别费劲。内容过多读完也容易忘记,需要向读教科书一样做好笔记,时时复习,才能达到看这本书的效果。

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我的经历,第二部分:生活原则,第三部分:工作原则。

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第一部分属于个人自传,对于达利欧本人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其中第三部分“工作原则”内容更多,分为三节,分别是“打造良好的文化”, “用对人”,“建造并进化你的机器”。

原计划第二部分读书笔记分一篇发出,但是鉴于字数太多,还是按小节发出,便于察看。即使如此,每篇也在千字以上。一本书的读书笔记都超过两万字,可见这本书多么值得仔细阅读了,需要的可以收藏一本。

第二部分 生活原则

考察影响你的那些事物的规律,从而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1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比尔·盖茨、吴晓波等强烈推荐管理学巨著《原则》- 读书笔记 2.1

1.1 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a.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

1.2 真相(或者更精确地说,对现实的准确理解)是任何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

当真相与愿望不符时,大多数人抗拒真相。这很糟糕,因为好东西会自己照顾自己,而理解和应对不好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

1.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

比尔·盖茨、吴晓波等强烈推荐管理学巨著《原则》- 读书笔记 2.1

a.对于快速学习和有效改变而言,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是价值无限的

b.不要担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为你的障碍

c.拥抱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将带来更有意义的工作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1.4 观察自然,学习现实规律

a.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这将使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

b.一个东西要“好”,就必须符合现实的规律,并促进整体的进化,这能带来最大的回报

c.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

d.不进化就死亡。

1.5 进化是生命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回报

a.个体的激励机制必须符合群体的目标

b.现实为了整体趋向最优化,而不是为了个体

c.通过快速试错以适应现实是无价的

  • 至少有三种学习能促进进化:
  • 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有意识地储存不断出现的信息,以便以后可以记起来);
  • 潜意识的学习(从未进入意识的、我们从经验中习得的知识,但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 与人类思考无关的“学习”,例如记录物种适应进程的基因的进化。

d.意识到你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并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子。

e.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视角

1.6 理解自然提供的现实教训

a.把你的进化最大化

b.记住“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 痛苦让我们清醒,帮助我们进步。

c.自然的一项根本法则是,为了赢得力量,人必须努力突破极限,而这是痛苦的。

1.7 痛苦+反思=进步

比尔·盖茨、吴晓波等强烈推荐管理学巨著《原则》- 读书笔记 2.1

a.迎接而非躲避痛苦

  • 找到、接受,并学会如何应对你的弱点;
  • 更喜欢周围的人对你坦诚,而不是隐瞒对你的负面看法;
  • 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强行把弱点伪装成优势。

b.接受严厉的爱

1.8 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如果人们过度重视决策的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和再后续的结果,他们就很难实现目标。

1.9 接受结果

1.10 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

a.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b.通过比较你实现的结果和你的目标,你就能确定如何改进你的机器。

c.区别作为机器设计者的你和作为机器中工作者的你。

  • 成为自身生活的良好设计者与管理者要比成为机器中的工作者重要得多,你就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d.大多数人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不客观看待自己以及其他人,这导致他们一次次地栽在自己或其他人的弱点上。

e.成功的人能超越自身,客观看待事物,并管理事物以塑造改变。

  • 例如,假如作为设计者和管理者的你发现,作为工作者的你某件事情做不好,你就应该解雇这个作为工作者的你,找到一个好的替代者

f.在你不擅长的领域请教擅长的其他人,这是一个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培养的出色技能,这将帮助你建立起安全护栏,避免自己做错事。

g.因为客观看待自身很困难,所以你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意见,以及全部证据。

h.如果你的头脑足够开放,足够有决心,你几乎可以实现任何愿望。

  • 1.不要混淆你的愿望和事实。
  • 2.不要为自身形象担心,只需关心能不能实现你的目标。
  • 3.不要过于重视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再后续的结果。
  • 4.不要让痛苦妨碍进步。
  • 5.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