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獨立,京東雲還有出路嗎?

拆分、獨立,京東雲還有出路嗎?

即便是阿里雲一家獨大,但當下依然是中國雲計算市場格局動盪的時間點。看看騰訊和百度,都在 2018 年經歷了雲業務的架構調整並開啟了快速增長,百度雲一直宣稱自己是「最快營收超過 10 億元的公司」,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中國雲計算領域巨大的增長潛力。

這或許也是京東雲或獨立的一個大背景。

據媒體的報道稱,京東雲正在計劃從京東內部獨立,成為與京東商城、京東數科、京東物流並列的獨立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京東雲是在 2016 年起步。2017 年,時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運營官的申元慶加盟京東雲,擔任總裁,鑑於申元慶曾在微軟以及 Azure 裡的重要影響力,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京東發力雲計算的開始,但隨後的時間裡,京東雲便陷入沉寂。

這期間發生了什麼或許很難有確切的信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京東雲幾乎沒有大發展。新浪科技援引京東雲內部人士的消息,2018年京東雲內部定下 8000 萬元營收的目標,這個目標是 2017 年的 8 倍,而 2019 年設立的目標 2018 的 8 倍營收。

這個「內部消息」(不排除是故意洩露)裡有兩個潛臺詞。其一,2017 年京東雲只有 1000 萬營收;其二,2018 年的 8 倍目標,也就是 8000 萬營收是否實現是個大疑問。

即便是 2018 年實現了營收目標,也就是 8000 萬人民幣,且不說無法跟阿里、騰訊、百度相提並論,即便是和剛剛尋求科創板上市的 Ucloud 相比,這個數字也實在可憐。

根據 Ucloud 招股說明書的公開數字,Ucloud 在過去三年(2016、2017、2018)分別為 5.2 億、8.4 億以及 11.8 億。

拆分、獨立,京東雲還有出路嗎?

至於市場份額,京東雲更是可以忽略不計。與此同時,此前從京東獨立出去的京東數科,其目前的業務架構裡,就有不少與雲計算業務落地的場景和業務,其官網上這樣寫道:

京東數字科技的經營宗旨是用數字科技連接金融和實體產業,助力產業提升互聯網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社會價值。

京東數字科技以數據技術、AI、IoT三大時代前沿技術為核心,已經完成在數字金融、數字城市、數字農業、數字營銷、數字校園等領域的全面佈局,在客戶群體上實現了個人端,企業端,政府端的三端合一。未來,京東數字科技將在深耕現有業務領域的同時,進入更多實體產業領域。

上述介紹語裡只需適當加入「雲」,也就構成了一家雲計算公司的介紹。也因此,京東雲這樣一個沒有營收、沒有市場份額、業務又和兄弟公司重疊的公司,其獨立運作又有什麼價值呢?

積極一點來說,或許是因為劉強東看好雲計算業務,但悲觀一點則是因為要將這個極度燒錢的業務丟出去。

當 2019 年阿里雲全面升級之後,這個「一大多小」的中國雲計算戰場走勢,還有巨大的想象空間,行業洗牌在所難免,2B 領域的大戰看似平淡,卻也是技術價值與商業價值變現的寫照,而京東雲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能力,實在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