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親寫千字電文詳述南陽解放,耄耋老人:守敵逃跑前瘋狂破壞

(策劃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統籌孟冉執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春)“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1948年11月4日晚,知曉南陽已被我軍佔領,毛澤東心潮澎湃,欣然命筆揮毫寫下《中原我軍佔領南陽》。這篇千餘字電文,隨即由新華社播發,向世人報道了中原戰局最新進展。

南陽解放,意義非凡!不僅使桐柏、豫西和陝南解放區連成一片,更讓南陽由中原主要戰場變為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國的重要後方和戰略基地。

連日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走訪南陽市檔案館、南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南陽益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重溫了很多珍貴的當年親歷南陽解放的老人的回憶文章。

毛澤東親寫千字電文詳述南陽解放,耄耋老人:守敵逃跑前瘋狂破壞

耄耋老人親歷:守敵逃跑前洗劫南陽城

1948年11月2日,執行誘敵西進任務的解放軍六縱在豫西第六軍分區三十九團的配合下,向南陽城外圍之敵發起攻擊,給王凌雲部以重大殺傷。3日中午,正值戰鬥激烈之際,六縱接到中原軍區命令:“不管王凌雲,即追黃維兵團。”於是,六縱支援即將進行的淮海戰役,放棄攻擊南陽城,繼續東進。第六軍分區三十九團在掩護六縱安全撤離後,有計劃地撤至磨山一帶,監視南陽之敵。守敵王凌雲部由此僥倖逃過旬日即被殲滅的命運。

4日下午,王凌雲部在對南陽城進行大肆洗劫、瘋狂破壞之後,將南陽城內13所學校的3000多名師生及1萬多名工人、店員、市民擄掠出城,沿白河南岸南下,以三四十華里寬的行軍路線,向新野、襄陽方向逃竄。國民黨第十三綏靖區從此結束了它盤踞南陽城10個月之久的歷史。

生於1930年的南陽老人李成林說,王凌雲駐守南陽,是十三綏靖區司令長官,後來扒房子擴街,他自己只好到右營門那裡租住,到馬家房串房簷。

南陽解放後,李成林曾跟王凌雲部走了一段路:“當時我是學生,十八歲,在南陽大道中學上學,那裡是國民黨黨部所在地,解放後成為南陽老地委辦公室,後來又改成新華賓館。我沒有跑到湖南衡陽,到湖南常德就拐回來了。”

史料記載,王凌雲率部南逃之後,第六軍分區三十九團迅速佔領南陽城,並上報軍分區司令部,軍分區司令部又迅速電告中共中央、毛主席。

為支援人民解放軍解放南陽,南陽人民勒緊褲帶,鼎力相援。他們出動地方人民武裝,配合正規軍作戰;他們出動民工和牛車、馬車,組成運輸隊、擔架隊,運送軍需物資和傷員;他們以“就是夜裡不喝湯,也要支援子弟兵”的摯情,把自己不多的糧食、油料、柴草、肉類、雞蛋送給前方戰士,可以說傾其所有人力、物力、財力,支援解放前線。

毛澤東親寫千字電文詳述南陽解放,耄耋老人:守敵逃跑前瘋狂破壞

白河岸邊:解放紀念碑鐫刻南陽重生歷程

1998年11月4日,南陽解放50週年紀念日,南陽解放紀念碑在白河岸邊正式落成。

碑身外飾白色花崗岩,高63.09米,3、6、9表示吉利、祥和。碑座高4.8米,寓示南陽1948年解放。

碑座呈五角星圖案,寓意豐富。碑身下部正面鐫刻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南陽解放紀念碑”7個金色大字,北側面刻有毛澤東撰寫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電文,東西兩側是由漢白玉雕刻的浮雕畫面,分為革命狂飆、救亡歲月、勝利凱歌、輝煌明天四個主題,展現了南陽近百年的輝煌歷史。

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南陽解放廣場看到,歷經20年風雨洗禮,南陽解放紀念碑碑座四周已經被圍擋遮住,市民百姓無法上前近距離瞻仰。廣場上一名保安告訴記者,因為碑上方的石塊有不少脫落,怕砸到人,所以用圍擋遮住,確保安全。保安還說,政府已經撥付資金準備修繕南陽解放紀念碑,很快就會動工。

毛澤東親寫千字電文詳述南陽解放,耄耋老人:守敵逃跑前瘋狂破壞

見證者追述:解放軍進城不擾民,珍惜今天的和平安寧

為找尋1948年解放當天的親歷者和當時的留存資料,記者幾經輾轉,根據南陽市委黨史研究室李慎智科長提供的情況,聯繫到了南陽益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南陽益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王玉對南陽城的歷史十分熱愛,從2018年開始,他騎著電動車,走在南陽城區的大街小巷,專門尋訪那些上了年歲的老人,請他們講述南陽的點點滴滴,同時記錄下來。通過王玉微信公眾號上近180萬字的內容,記者看到了不少南陽老人對當年南陽解放的回憶文章。

生於1934年的老人王玉臣寫到:他老家在老南陽北關東菜園,1946年上小學五年級。宛東戰役戰場上國民黨傷員多,國民黨跟解放軍打,後來就停課救治傷員。1947年左右,玄妙觀還建有秘密監獄,抓起來的共產黨員就關在那裡。南陽城於1948年11月4日解放,毛澤東寫了《中原我軍佔領南陽》。南陽解放,王凌雲撤退,走的時候,怕軍火庫被搶走,把軍火庫點著了,一直響到第二天下午。

祖籍浙江紹興的老人周竟存說,自家在南陽已經居住六代了,“(1948年)那個時候解放路很窄。王凌雲來南陽開始擴街,西邊扒得多。西邊扒東屋三間北屋一間,後院都扒了,佔去了三分之一。有個順口溜叫王凌雲不是人,先扒房子後拉人。”他還記得,解放南陽時十一二匹馬從東關過來,那是高頭大馬。那時候安定,部隊也不進你院裡。那些傷兵就在你門口轉一圈,很穩定。那時候解放軍群眾路線走得好,群眾會開得也多,商量著辦事。一到開會,那個喇叭喊著老鄉們,注意啦,在椿樹井院裡開群眾會啦,一戶一人,一戶不落都去了。

王玉的公眾號“益博益和”,內容核心是“老南陽講老南陽城市記憶”。正是王玉不捨不棄的追訪留跡,我們今天才會看到對南陽城那些鮮活生動的記憶。那些記憶片斷或多或少記錄著當年南陽城解放的實況。今天,追憶戰亂的艱辛,會讓人無比珍惜當下的和平安寧。(編輯 袁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