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傳位於老四,而不傳位於老八?

歷史一書生


其實康熙曾經有意於老八胤禩,可是當他發現老八勢力太過強大,極有可能逼他生前遜位,立馬斷絕了這個念想,而復立了二阿哥胤礽為太子。

至於老四胤禛,他的奪嫡活動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廢以後,主要對手也從老八胤禩,變成了老十四胤禵。

康熙最後選擇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還是覺得老十四此人太張狂的緣故,另外,也與老四在內佈置隆科多,在外佈置年羹堯有關。

所謂九子奪嫡的大概情形——八爺黨一家獨大。

康熙朝的所謂“九子奪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別:

第一是太子黨,以二阿哥胤礽為主,背後的主謀是索額圖。

第二是皇長子黨,以大阿哥胤禔為主,背後的主謀是明珠。

第三是皇八子黨,也就是八爺黨,以八阿哥胤禩為主,主要成員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背後主謀有佟國維,馬齊等。

第四是皇四子黨,以四阿哥胤禛為主,主要成員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門提督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等。

因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額圖又急於將太子扶正,太子黨做事有點不顧一切,顯示出謀反逼宮的跡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脅,於是康熙帝先發制人,便打壓了太子黨,卻沒有懲治太子本人,這導致太子又想繼續奮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廢除了太子。

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廢以後,大阿哥建議康熙殺了太子,甚至於要代父殺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懲治,大阿哥隨即轉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爺黨一員,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現出對皇儲沒興趣的姿態。

所以,此時八爺黨一家獨大,得到眾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覺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幹,便想立他為儲君。

於是,康熙在廢除太子幾個月後,讓文武百官推薦新太子的人選。康熙帝這麼做,一則是屬意八阿哥胤禩,二則是,他意識到朝廷一日不立儲,諸皇子的奪嫡之爭就不會停止,甚至會更加激烈。

老八是怎麼失去成為繼承人的機會的?

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后,有被立為皇儲的可能,結果因為馬齊的暗中聯絡,使八爺黨整體浮出水面,讓康熙帝感到威脅和害怕,於是他打壓八爺黨,削去老八爵位,將之貶為閒散旗人,徹底斷絕了老八成為繼承人的可能性。

馬齊此時是朝廷重臣,不過他們富察家卻是起於微末,馬齊作為八爺黨成員,聽說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馬後,穿針引線,聯絡朝廷裡的八爺黨一起推舉胤禩。

也許是馬齊作為康熙帝的近臣,猜測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這次是格外賣力,將整個朝廷幾乎都聯絡在了一起支持胤禩。

康熙帝突然發現,八爺黨這勢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額圖還在的時候的太子黨還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就是擔心太子黨鋌而走險向他逼宮。

面對實力更加強大的八爺黨,他則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說不定會更快地向自己逼宮,讓自己退位。

所以,康熙趁機打壓了八爺黨,並將老八削爵,貶為閒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爺黨重要成員十四阿哥胤禵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闖宮的一幕,氣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虧當時五阿哥胤祺在場,拼命阻攔了康熙,要不然,清宮就會有父子相殘的戲碼供後世嚼舌頭了。

從此以後,雖然八爺黨苦苦掙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奪嫡,但是老八徹底失去了機會。

老四奪嫡成功的原因。

在太子第二次被廢以後,諸皇子裡,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還有奪嫡的實力。

老十四背後有八爺黨支持,還有康熙賦予的大將軍王稱號和兵權。

老四則走出雍王府,在天下佈局他的奪嫡方略。對內,他結交了步軍統領隆科多,搶佔紫禁城兵權,拉攏馬齊,對外,讓年羹堯在川陝總督的位子上,鉗制在西北統兵的胤禵,並在全國各省督撫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職。

同時,由於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見到康熙,也給了他奪嫡的優勢。

雖然滿朝文武裡很多人都認為,康熙給了老十四大將軍王的稱號,讓他帶領十幾萬大軍,是有意於他繼承皇位,但是,等到遺詔一發布,繼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鏡。

其實,我們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選定的繼承人。

一,一個皇儲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卻到邊疆帶兵打仗,這合理嗎?

二,康熙帝病危時,不把皇儲召回,還讓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風,這合理嗎?

我倒覺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開,省得最後自己蹬腿的時候,他背靠八爺黨,跟老四搗亂。

別忘了,年羹堯這個川陝總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堯是老四雍王府走出來的奴才,則是盡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陝總督這個位置,負責轉運西北大軍糧草,就是鉗制老十四的,防止他關鍵時刻搗亂。

所以,在康熙最後的幾年裡,老四胤禛實際上已經是康熙心裡的繼承人了,朝廷百官裡很多人還看不出來。

至於篡改遺詔云云,則大概率只是八爺黨製造的謠言吧。

如果康熙真想讓老十四繼位,早就該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西堤君


因為時局,當時的政治需要胤禛這樣的人痛改,當時的清王朝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相反出現了很多問題,而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過是熬幹了雍正一個人,一個是坐享其成的兒子,一個是早年颯爽老年昏聵留下諸多弊端的老子(功自然不用說,過同樣也要提及),這爺孫倆實是得名又得利

先來說一下雍正的改革吧,從中我們會談到康熙晚年政治弊病的,第一個說一下懲治腐敗,也就是貪汙腐敗問題,當時很嚴重,沒有幾個官員是不貪的,就連地方銀庫裡國家存放的錢都對不上帳,我們可以想一下雍正王朝裡,李衛查庫銀,地方官東倒西湊,官官相護,這個就可以看出問題是有多嚴重,試想一個國家到了這一步該有多可怕。然而面對這個問題,還有一個現實要搞清,那就是康熙打仗,國庫裡還剩多少錢?還有治河算下來,康熙真的沒什麼錢了。康熙去世時國庫僅有八百萬兩銀子,而雍正在位十三年後退位時國庫有六千萬兩,多提一句,清朝國庫最高是乾隆四十二年為8182萬兩,將雍正留下的錢發揮到了極致,而到了嘉慶繼位,收了和珅家財,到嘉慶三年只剩1900多萬兩(原因在於十全武功老人晚年太費錢了),嘉慶一生以節儉著世,晚年一共存下3300萬兩。從中可以看出雍正有多牛,翻了八倍,僅僅13年達到6000萬兩。我們再回到貪腐,治理貪官最有名的是3個人,武則天、朱元璋再就是雍正,而武則天為什麼懲貪,因為她帝位來的不正,藉此來除掉異己,朱元璋出生貧寒,從小就見不慣貪官汙吏,所以手段也是出了名的殘忍,而剩下就是雍正了,他懲腐也是很出名的,俗稱“三招”,首先是罷免貪官職位,其次是兒子後代償還,再就是抄家,如若還不足那就接著子孫後代代代償還,反正跑不了的,這就是雍正懲貪。接著再說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制改為流官制,也就是土司管理改為政府官員管理,和內地省份一樣了。再來說攤丁入畝,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的丁(人頭)稅制度廢除,減輕了無地以及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明顯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增長,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最後再說說火耗歸公和養廉銀製度,整頓了財政以及處理了貪腐問題

所以上述問題是為什麼傳位給老四而不是老八,康熙其實也知道這些問題,也知道這要手狠的老四處理,而老八是出了名的八賢王,且康熙看不慣老八結黨,這是有史記錄,人們也可以理解的,而傳言雍正得位不正,純屬杜撰,滿漢兩文,漢文可以改字“於”與“十”,滿文怎麼改,再說了這種大事上自然會用到於(於)的繁體吧,會是現在的這個於嗎?其實關於老四得位,堪稱必然了,收拾爛攤子證明他確實幹得漂亮,康熙選的很對,我們後世是見證者



故史新時刻


關於雍正繼位這個問題呢,史學界一直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倒是民間有很多關於雍正篡改傳位詔書的說法,當然啦,民間戲說嘛,肯定是沒有根據的。

可是,雍正的繼位仍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因為絕大部分朝臣都認為皇八子胤禩才是最合適的繼位人選嘛。雖然老八胤禩素有八賢王的美名,可是他最終還是落選了。

我們先來看一看康熙後期的時代背景,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

一、康熙後期,官員貪汙腐敗,地方嚴重虧空,國庫日益空虛

  • 打仗頻繁

眾所周知,打仗打的是錢糧,康熙年間一直都在打仗,像我們熟悉的平三藩,收tw,滅葛爾丹,戰沙俄,當然了,可能還有一些鎮壓反清復明的開銷,怎能不耗費巨資呢?

  • 貪腐橫行,國庫空虛

康熙素有以仁政治天下之稱,對官員難免有些放縱,再加之繼承人問題導致的九龍奪嫡,耗費了康熙很多精力,無暇他顧,導致國庫空虛,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水患,朝廷卻都拿不出錢來治河。

二、老八的執政策略不符合當時的國情

  • 老八和康熙一樣,也是一個寬厚之人,至少表面上是

為了組建利益團體,老八集合了很多官員。可是,這些官員為什麼要跟著老八呢,無外乎封官許願嘛,既然許願,除了少不了錢、權,還要的就是要寬仁待人。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清朝國庫虧空、政治腐敗,邊境又戰事不斷。康熙老了,沒有精力去除弊病,只能得過且過,以俟後賢了。

這種情況下,他必須在眾多兒子裡面,選擇一個可以託付重任之人。

老八胤禩雖然賢明,可是他執政太寬,如果選擇他為繼承人,那他繼位以後,清朝的政治可想而知,好一點呢,可能會維持目前腐敗的狀況,萬一一不留神,可不得葬送清朝基業嘛。

所以說嘛,國家需要仁君,但是也要看是什麼時候。想學習宋仁宗,也要看看有沒有那樣的政治環境呀。

康熙選擇接班人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魄力,能夠扭轉局勢。由此可以看出,用排除法來選,老八就出局啦。

三、老四踏實做事,懂得不爭是爭的道理

  • 與胤禩相比,老四胤禛的優勢很明顯。

老八一直忙著籠絡人心,老四卻一直都在踏踏實實、勤勤懇懇肯地為康熙辦實事,這種 做人低調、做事高調的策略,從表面上看,完全沒有想當皇帝的蛛絲馬跡。

對康熙這樣一個精明的帝王來說,像老四這樣一個實幹家,康熙作為一個精明的皇帝,當然知道選擇這樣一個人來繼位,更利於國家的發展。

  • 事實證明康熙選對人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抄家皇帝老四,也就是雍正上臺以後,當機立斷、雷厲風行,不怕得罪士紳,不怕得罪清流,更不惜承受生前身後罵名,最終把大清墮落的局勢給拉了回來。

如果沒有雍正留下的厚實家底,蓋章狂魔乾隆哪裡能夠心安理得、揮金如土滴敗家呢~


aTalks


皇四子胤禛的成功在於低調,皇八子胤禩的失敗在於張揚

康熙四十二年, 由於皇太子胤礽與索額圖密謀篡位,但行跡敗露,康熙皇帝以結黨妄行的罪名將索額圖交宗人府拘禁,後索額圖死於禁地,此時康熙皇帝對太子已失去信任, 下定決心廢除太子。



太子被廢之後, 皇八子胤禩立刻活躍了起來,四處串聯,籠絡人心,朝廷上下皆稱其為“八賢王”。 康熙四十七年佟國維,阿靈阿聯名奏請立胤禩為太子,而他們這種朋黨行為讓康熙十分厭惡與警惕。考慮再三之後復立胤礽。

復立的胤礽不思悔改, 仍然不斷犯錯,於康熙五十一年再次被廢。

康熙五十三年,胤禩進獻給康熙將死的鷹,康熙大為震怒即刻派官員前往八王府中申斥,此事件之後對皇八子胤禩越發冷漠。所以皇八子就這樣被康熙皇帝排除在皇位繼承人之外。



如此一來,最大可能繼承皇位的只剩下皇四子跟皇十四子,康熙五十七年 ,康熙帝將皇十四子胤禎由貝子爵直接升為王爵,並且任命他為撫遠大將軍負責西北軍務,種種跡象表明康熙帝很喜歡這個兒子只可能傳位於他。

而皇四子胤禛此時冷靜的分析了局勢,並且暗中開始活動,他加緊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其中步兵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願意死心塌地的追隨他。

在明處他時常故意表現出自己對皇位沒有興趣 ,以麻痺康熙皇帝和諸位爭儲的兄弟。在這樣的有心經營下康熙對胤禛的映像越來越好,胤禛也逐漸在爭奪儲君的鬥爭中佔據了上風,成為了康熙心目中的最佳皇位繼承人, 康熙駕崩後胤禛如願以償的繼承了皇位。

但是關於雍正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眾說紛紜 ,主要有遺詔篡改說 ,無詔奪位說,這裡就不贅述了


申報七十七載


康熙帝於公元1661年即位,即位時僅7歲,而當時內有權臣鰲拜等,外有封疆大吏吳三桂等,擁護明朝的鄭經盤踞臺灣,但康熙帝堅韌不拔,用賢臣良將,經近四十年的南征北戰,擒鰲拜、定三藩、收復臺灣、平蒙古、驅沙俄,為中華民族的大統一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長期的戰爭磨礪出康熙帝艱韌果斷的性格!

而當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沒有完全統一,建國之初儲君需要像他那樣性格的皇子來繼承,皇八子胤禩聰明能幹,待人隨和,德才兼備,皇四子胤禛對戰爭悟性高,極具霸氣,很像康熙帝,加上康熙帝極喜歡胤禛之四子弘曆,故康熙帝最終選擇了皇四子胤禛繼承帝位。


耕耘我以我血薦軒轅


四皇子沒有參與各個皇子一系列太子位置和帝位爭奪站,老成持重,是最主要原因。


LeonShanghai


看《雍正王朝》似很明白的解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