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南方督撫施行東南互保,戰爭結束後,慈禧怎麼對待這些督撫的?

別酒怯流年


八國聯軍侵華的期間,慈禧向全國下詔,對十一國開戰。隨後有九位督撫級別的官員拒不奉詔,參與了東南互保事件。事後慈禧對這九個人的任免結果如下:



李鴻章:被慈禧寄予厚望,由兩廣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擔任與八國聯軍談判的全權代表。簽署《辛丑條約》後不久,因胃血管破裂,於1901年病死在北京。

劉坤一:被委以重任,因東南互保有功,加封為太子太保,繼續擔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902年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

許應騤:起初被委以重任,繼續擔任閩浙總督一職。但很快就遭到御史的彈劾,說他在任期間碌碌無為,搞得福建積弊甚深。慈禧讓張之洞查復,張之洞調查後,認為御史是在胡說八道,主張不對其進行懲治。但清廷仍然死揪著不放,罷免了許的職務,將其開缺回原籍。最後許應騤於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廣州番禺。

德壽:唯一參加東南互保的滿族官員,時任廣東巡撫。李鴻章奉詔北調直隸後,他代理兩廣總督,病逝於1903年。

王之春:時任安徽巡撫,事後被平調,擔任廣西巡撫。在廣西期間因為賣國,將廣西的出路權和礦權低價轉讓給法國,引起諸多國人的憤恨,掀起了倒王運動。清政府被迫將王之春革職。1906年,王之春在老家衡州府病逝。死後朝廷追授其為光祿大夫和建威將軍。(均為正一品)。

張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於權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調至京城。慈禧臨終前,張之洞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袁世凱:被委以重任,但由於權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調至京城。慈禧臨終前,袁世凱官至軍機大臣兼任外務部尚書。

盛宣懷:因保護東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賞加太子少保銜。慈禧臨終前,盛宣懷被任命為郵傳部右侍郎。

劉樹棠:時任浙江巡撫(署理),其後事蹟不詳。


綜上所述,八國聯軍退出北京後,當年參與東南互保的督撫大員,慈禧基本上都沒有對他們進行懲治。不過,慈禧沒有懲治,不是她不想懲治,而是她不能懲治。具體原因有四點:

第一、慈禧手上無兵可用

戊戌變法被鎮壓後,清政府組建了一支武衛親軍,一共分為五部。這五支部隊的領導人分別是榮祿、宋慶、袁世凱、聶士成、董福祥。其中榮祿的部隊被八國聯軍全殲;聶士成戰死在天津前線,其部被宋慶收編;甘軍董福祥部因為得罪了洋人,被聯軍列為黑名單,強制要求將甘軍解散。

而北洋新軍的統帥袁世凱是東南互保的參與者之一,毅軍的扛把子宋慶跟袁世凱又穿一條褲子。慈禧拿他也是沒辦法。(毅軍和北洋新軍有很多軍官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來,慈禧辛辛苦苦組建的武衛軍,就這麼“全軍覆沒”了。

並且這還沒完。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沙俄以十九萬大軍突襲中國東北,將清軍駐守在東北老家的九萬主力軍隊全殲。這一事件稱為沙俄入侵東北之戰,也叫“庚子俄難”。

因此,清政府與聯軍簽訂《辛丑條約》時,慈禧實際上是一個光桿司令。她可以以皇太后的名義繼續號令東南督撫,但要是敢治東南督撫的罪責,她已經沒資本了。



第二、東南互保在名義上無罪

慈禧向八國宣戰後,李鴻章不想奉詔。但又不能明說,於是他想出一個絕佳的藉口:朝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的“矯詔”,是奸臣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此藉口一出,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立即響應。

過了兩個月,八國聯軍殺入北京,逼得慈禧不得不逃往陝西,並請東南互保的牽頭人李鴻章北上替自己擦屁股。

這實際上,就等於是慈禧承認朝廷錯了,自己下的是“亂命”,東南互保是對的。(否則幹嘛要請李鴻章呢?)

因此,倘若慈禧事後還去追究東南互保的各位督撫的“抗命”,那彷彿是說當初自己對外宣戰還是對的。這對於當時已經淪為洋人的走狗的慈禧而言,這不是打臉麼?洋人也不會放過她。

事後,慈禧以“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為由,嘉獎兩江總督劉坤一,賞加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張之洞賞太子少保銜。這實際上,就是清政府給東南互保定了性。

不過,李鴻章就倒黴了。他什麼好處都沒有撈到,還要替慈禧背鍋。



第三、互保十省的盤根錯節,勢力太大

互保十省督撫,基本上穿一條褲子:兩廣總督李鴻章是淮軍領導人;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湘軍江忠源的舊將;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湘軍和淮軍的關係都很好;鐵路大臣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是湘軍胡林翼的軍需官,盛宣懷自己與李鴻章關係不是一般的好;山東巡撫袁世凱是淮軍吳長慶的舊部;閩浙總督許應騤的族叔許祥光曾與湘軍江忠源一起鎮壓過太平天國。

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點關係牽連,是綁在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如果慈禧動一個,怕是互保十省分分鐘要造反。

事實上,東南互保十省當時也確實有聯合造反的想法。當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就提出讓李鴻章當大總統。即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的總統,主持東南大局。而李鴻章幕僚劉學詢也寫信給孫中山,希望其回國幫忙。(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這種分分鐘要散的節奏,慈禧心知肚明。所以她對東南九省的態度就是一個字“穩”,先穩住再說。

事後,除了閩浙總督許應騤和安徽巡撫王之春被免職外,其餘都沒有被罷官。而許應騤和王之春被罷官,也不是因為他們曾經參與東南互保一事。

▼夭折的“兩廣共和國”▼


第四,還有利用價值

辛丑之後,清廷已經風雨飄渺,不得不同意改革(清末新政)。而恰好參與東南互保的幾位督撫都偏向於改革,是推動慈禧改革的中堅力量,需要加以拉攏。

李鴻章就不用說了;張之洞、劉坤一於辛丑之後上了《江楚三折》,請求改革;袁世凱編練過新軍,是改革派;盛宣懷辦過鐵路郵政,也是有改革經驗之人。

反倒是朝廷裡面慫恿利用義和團、慫恿對外宣戰的幾位,如載漪、剛毅等人,都是極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改革。

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繼續倚重參與東南互保的幾位督撫。否則,慈禧連幫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沒有。

類似於岑春煊那種既忠於清廷(主動帶兵勤王救駕),同又偏向改革的人,當時壓根就沒幾個。慈禧能用的人,只有東南互保的那幾個老油條。


不過,慈禧在事後沒有作為,不代表她不想有所作為。

李鴻章、劉坤一、許應騤三人病死後。慈禧在1904年以江南製造總局遷移為契機,委派鐵桿心腹鐵良南下,完成了“劃一營制”與籌措軍餉的任務,打破了東南督撫對東南地區財權和軍權的壟斷。互保局面至此瓦解。

其實這也說明在慈禧的心裡,她對東南互保還是很忌憚的。並非不想報復,只是報復的時機沒到。


Mer86


湖廣總督張之洞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上半年,在慈禧和載漪等滿清頑固守舊派勢力的慫恿下,義和團運動在北方數省迅速蔓延起來。該年6月16、17兩日,慈禧連續兩次召集御前會議,和眾大臣商議是否可以利用義和團的聲勢來防止東西方列強支持光緒皇帝“復辟”的圖謀,以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

端郡王載漪一直想當“太上皇” 。為了使他的次子、已被慈禧立為大阿哥的溥儁早日取代光緒登基稱帝,他令人偽造了一份列國要求慈禧太后歸政給光緒皇帝的“山寨”照會。慈禧戀權如命,這份假照會立即觸痛了她的禁臠;要她還政給光緒帝,無異於要了她的命!慈禧見到這份偽造的通牒後,立即勃然大怒,哪裡還有心思細辯其真偽?在氣急敗壞、利令智昏的情況下,她也顧不得考慮啥後果了,當即作出了一個鋌而走險、喪心病狂的決定,悍然宣諭和列國開戰,並命義和團立即攻打各國駐華使館,表示要大張撻伐,和無理干涉大清內政的列強“一決雌雄”。

義和團進攻東交民巷使館區


義和團“奉旨造反”,團民們用大刀長矛等原始武器向使館區發起進攻,他們前仆後繼,勇猛頑強,然而在外國軍隊先進武器的轟擊下,使館周圍伏屍如麻,血流成河,戰事卻毫無進展。

在天津,清朝的綠營、八旗軍,除聶士成率領的武毅軍尚能英勇善戰外,其他軍隊則觀望不前。榮祿禁止清軍借炮給義和團,載勳甚至不許清軍施放槍炮。慈禧見義和團戰力不過如此 ,遠不像之前吹噓的那般“神功附體,刀槍不入”,所向無敵,於是有些心虛,遂命人給各國使館送去米麵、蔬菜、水果以示慰問。為保住自己的權力,她毫不猶豫地出賣了“扶清滅洋”的義和團。同時,列強為保護使館,不斷增兵支援,英、法、俄、日、美、德、意、奧八國聯軍自天津塘沽登陸後,源源不斷地向北京開來,一路未遇清軍像樣抵抗,很快便逼近北京城下。慈禧見勢不妙,又發佈了一道乞求各國諒解的上諭,以為自己向世界宣戰卻遭群毆的輕率舉動留條後路。

面對諸國調兵遣將,義和團民和部分清軍基層官兵仍在進行殊死而絕望的抵抗,但大都徒勞無功,最終還是徹底失敗了。

兩江總督劉坤一


1900年8月14日,英軍率先攻破廣渠門,俄軍、日軍也先後攻進城中,北京終於失陷了。

慈禧集團盲目對外宣戰,前人早有定論,即他們純粹是出於“私憤”而非“公義”。慈禧視軍國大事如兒戲,實乃無知者無畏,是這些頑固的守舊勢力在其最卑劣、最自私的個人權力慾望受到威脅時所做出的荒謬決定。他們為一己之私,悍然對列國宣戰,被綁架的卻是大清全體子民。

八國聯軍進京後,大肆屠戮盲目排外的議和拳民,還進行了大規模的洗劫,隨後又強迫腐敗無能的清廷簽訂了苛刻異常的《辛丑條約》。其中僅戰爭賠款一項,就多達4億5千萬兩白銀,分39年付清,本息共計,達到驚人的9億8千萬兩。本已積貧積弱的中國,從此更加羸弱貧困了。慈禧,一個年邁的老太婆,為了保住個人的權力,僅僅因為一個“莫須有” 的“歸政”謠言,就把大清帶入了戰爭的泥潭,就使大清子民付出瞭如此慘痛而昂貴的巨大代價。


紅頂鉅商、大買辦盛宣懷


早在慈禧頒佈宣戰詔書前的6月15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兩位封疆大吏聯名上奏朝廷,明確的提出了和慈禧完全相反的思路,主張嚴厲鎮壓大肆屠戮教士、教民的義和團,以避免同列強開戰,同時防止各地反清勢力藉機起事。兩天後,張之洞再次致信軍機大臣榮祿,重申了自己的觀點。

慈禧的宣戰詔書頒發後的第5天,在大買辦盛宣懷、上海道餘聯元等人的聯絡下,張之洞、劉坤一在上海與各國領事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並邀請兩廣總督李鴻章以及東南各省督撫加入,位高權重的李鴻章雖未直接參與“東南互保運動”,但他一直是贊同、支持甚至暗中極力促成此事的要角之一。此即晚清史上極具爭議的“東南互保運動”。“東南互保”主要是東南地方實力派官員擁兵自重,拒絕參與朝廷對外作戰,保持中立,以綏靖地方,並派兵保護各國商民在華利益,似無不妥,但從慈禧的角度看,這是對自己盲目仇外、排外愚蠢政策的一次公然對抗,但從後來的效果看,張之洞至少還為大清保住了東南幾塊完整的領土。

互保條約簽署


“東南互保”孰對孰錯暫且不論(至少是明智之舉),對於骨子裡信奉儒家倫理綱常的張之洞、劉坤一等大清重臣來說,這樣做是要鼓起極大勇氣的。

慈禧內心對張之洞等人的公然抗旨的“忤逆”之舉惱怒異常,但逼於開戰後的不利局勢,只能表示默許,甚至還在公開場合言不由衷地說自己贊同“東南互保”,事後也未展開明顯報復。儘管如此,張之洞等人依然無法擺脫善於玩弄權術的慈禧太后對自己的戒懼之心。

後來,慈禧變得愈發疑神疑鬼,似乎已有病態心理,敏感到不相信任何人的程度,特別是手握重權的漢族大臣。

迫於極度不利的形勢,清廷被迫實行新政,但卻對張之洞等參與過“東南互保”的官員猜忌萬分,尤其對張、劉等才能出眾、思想開明的漢大臣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甚至有意遏制其實力的過度膨脹。深諳權謀的慈禧豈會輕易忘掉“東南互保”給她帶來的屈辱與刺激?他對張氏等人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與防範措施,導致張在晚清政壇上舉步維艱,每幹成一件事都萬分不易......其實從張之洞外放湖北總督、暫署兩江長達18年之久就足以說明慈禧對他的猜忌有多嚴重了。後來,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滿清徹底覆亡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宣告結束,但並未壽終正寢......大清滅亡後,一些頑固的守舊派和遺老遺少們居然把清亡歸罪於張之洞等開明派官員,不知張之洞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有人曾質疑為何八國聯軍可以那麼輕易的殺入北京城?其實這就與南方各路督撫的東南互保有關。


那東南互保是個什麼政策呢?

在八國聯軍藉口鎮壓義和團運動侵華前,列強為了減輕阻力,曾與清政府的南方各省督撫達成這個“東南互保”協議。

東南互保,即東南地區督撫聯通起來違抗慈禧支持義和團的命令,對列強不抵抗。對於慈禧的命令,東南督撫們只稱慈禧是在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可以選擇不聽從。



其實早在列強來找東南督撫之前,督撫們就一直在商議著如何保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對於慈禧太后之後又向十一國宣戰,督撫們也都知道這是不現實的,於是在列強找來要合作之時,立馬就答應了,簽定了《東南互保章程》。

東南督撫們甚至都已經想好了二手準備,若清朝完了,慈禧“仙逝”了,就推舉李鴻章出任“總統”以主持大局。只不過之後清政府還是沒完蛋,苟延殘喘了下來。

參加這個東南互保的督撫們主要有七人,他們都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臣,除了我們熟悉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還有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兩江總督劉坤一這四人。

那麼這七人在清政府與八國聯軍求和後,到底如何了呢?我們以1900年為界限看,因為1900年這檔子事才發生,所以要看這七人如何?則得看這七人在1900年之後是如何了。



先說李鴻章,他在此事過後反倒被慈禧繼續重用,慈禧在逃亡之中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並調任為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讓李鴻章來收拾爛攤子。李鴻章被迫北上,在巨大壓力(背鍋與列強漫天要價)面前,李鴻章在到達北京後病倒,在簽訂完《辛丑條約》後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張之洞在此事後,沒收到任何處罰,依舊照常,在後來慈禧死後還成為中樞重臣。

袁世凱我們都很清楚了,他也依舊受到慈禧重用,在李鴻章死去,被慈禧受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接班李鴻章。



許應騤也開始沒受到慈禧的報復,不過他在1902年御史李灼華上奏彈核督閩不佳,被開缺回籍。此後迴歸鄉里深居簡出。奎俊、盛宣懷、劉坤一也是一切照常,甚至在後來還受封了,比如當時盛宣懷沒過多久就被加上了太子少保。

總的來看,慈禧並沒有報復他們,大多是和往常一樣對待,甚至有些還被升了官。而這其中原因,並不是慈禧心地有多善良。

慈禧需要倚仗這些人,特別是李鴻章,他還得要李鴻章去簽署條約,而其他人她也需要他們支持,因此慈禧是不會對他們怎麼樣的。而且慈禧也沒能力去報復他們,東南督撫們有膽量不去救,當然也能有膽量聯手起來反,若慈禧還想著算賬,怕東南督撫們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在那個時候,清政府其實已經沒有實際統治力了,對地方的控制力相當的弱,所以慈禧要做的也只能是當作什麼都沒發生。


夏目歷史君


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想要藉助義和團和清廷的所有力量與帝國主義列強輸死拼搏,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因而向十一國列強發起了宣戰。



面對慈禧這種自殺式的行為,東南沿海的一些政要人物決定不參與慈禧的瞎胡鬧,反而是列強達成了的協議,不論清廷如何,這些地區絕不派兵遣救,而列強也不出兵這些地,這就是東南互保條約。該條約的誕生,標誌著清廷對於地方的控制開始瓦解。


這次與列強達成協議的主要有八人,他們分別是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廷戰敗後,義和團運動也被中外聯合勢力所絞殺。慈禧在西逃西安途中,先是調任李鴻章為清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讓李鴻章來再次當破敗衰亡的清王朝的當家人。之後《辛丑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去世,清廷封李鴻章為一等候,贈太子太傅,諡號文忠,並且對其子孫加官進爵。張之洞被慈禧加封為中樞大臣,在慈禧太后去世後進入顧命大臣之一,死後被贈太子少保。劉坤一等五人官職未動,死後均贈太子太保。袁世凱官職未動,但在李鴻章死後,全權代替李鴻章,繼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


後來慈禧太后陸陸續續地將剩餘的七個人分別讓他們在保留原位的基礎上又加封,連升的。其中不得不說當時勝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他在李鴻章逝去之後,全權接任李鴻章的職務,被慈禧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由此可見,慈禧對這些大臣的“事後待遇”還是挺好的。

經過此次“宣戰”和“東南互保”之後,清王朝的政權已經標誌著解體了,由風雨飄搖轉入跌入深淵。 其實根據當時態勢而言,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等八人做出的決定歸根結底還是迫於當時的形勢。

第一點,當時慈禧代表的清王朝中央權力已經是微乎其微了,相對於其他地方手握重權的重臣來說幾乎是輕於鴻毛,如果慈禧太后翻臉下令降罪於李鴻章等八大臣的話,有可能聖旨未到,這八個人就已經造反了,既然敢“東南互保”,也就早已想到了這個後果。

第二個,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後,仍然一心想著回到北京,重新手握重權,就必須得到這八人的支持,於是當時在《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便“願盡中華之物力,結與各國之歡心”,討好外國列強的同時也不忘這些個漢人重臣;第三點,甲午中日戰爭之後的國人已然醒悟,農民鬥爭起義不斷爆發,“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慈禧太后在“笑臉相迎”外國列強後,將代表農民的義和團人絞殺於中外聯合勢力之中,國人徹徹底底看清慈禧太后醜惡的嘴臉,如果不討好地區重臣的話,晚清政府會輕而易舉被基層人民所推翻,慈禧太后也將身首異處。



從根本上來說,慈禧太后在“東南互保”之後,沒有降罪於這些地方大臣,反而“討好”他們,還是迫於這些人手中掌握的實權和自己虛榮利益的心態。


小鎮月明


東南互保源自一份電報。

1900年6月,大清向11個列強正式宣戰前,慈禧通電全國各省督撫,作戰前動員令。


電報發出之後,郵電大臣盛宣懷第一時間獲悉。他覺得事關重大,便擅自將電報壓下,並立即將電報送給了老師,廣東都督李鴻章。李鴻章清醒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立即做出反應:壓下電報,聯絡南方各省督撫抵制。

之後,由盛宣懷的牽線,湖北,廣東,閩浙,四川等各省結盟,同英國等列強在上海籤立《東南互保》協議,明確南方各省受保護。這就是協議的由來。

正是這份協議,隨後北方戰火紛飛,而南方呈現一片祥和太平。

這份協議的起因屬於抗旨,與外國約籤屬於獨立,性質十分惡劣。所以,當時慈禧的憤怒,完全能夠想象。

隨著事態的發展,逃亡路上,兩宮遭受了百般苦難,而且慈禧汁匕漸次明白,原來是剛毅,趙舒翹的糊弄,才使自已作出了錯誤的決策,終釀大禍。因此,對於東南互保的頭目李鴻章等,慈禧並未降罪。這應當是原因所在。

後來,在定同八國聯軍議和人選時,除了李鴻章,慈禧環顧身邊,已無可用之人。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李鴻章因病去世。當時,滯留開封的慈禧聞訊,極度悲傷,老淚縱橫。

2天之後的9月28日,慈禧降旨,追封李鴻章一等候,追贈大傅,諡文忠,入祀賢良祠。

10月3日,再次降旨,賜銀5千兩,加恩其子孫多達8人。

《庚子西狩叢談.卷四》錄:著再賞銀五千兩治喪。立功省分,建立專祠;政功戰績,宣付史館。伊子李經述,著賞給四品京堂,承襲一等侯爵;李經邁著以四五品京堂用,李經方服闋後以道員遇缺簡放。伊孫李國傑,著以郎中即補;李國燕、李國煦著以員外郎分部行走;李國熊、李國燾著賞給舉人,一體會試云云。忠勳遣蔭,澤被一門。

10月13日,第三次在邯鄲降旨,著京師建立專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

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享受如此殊榮的漢人,唯李鴻章李公一人。


古鎮夜話


1900年6月,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東南各省督撫為了避免列強入侵自己的地盤,採取中立原則,既洋人和清政府打去,我們東南各省不管,是東南各省繞開清政府私下與西方列強達成的協議。

關於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太複雜就不去說誰對誰錯了,但是東南各省拒絕服從中央,實際上已經跟造反差不多了。

兩江總督劉坤一私下裡對英國駐南京領事孫德雅表示: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她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秩序

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張之洞更是直接表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就連直隸總督榮祿也對李鴻章私下表示:“不必重視北京的諭旨!”

關於東南互保的評價歷來有很多種,一種說法是這些東南督撫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進行的出賣中央的行徑,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東南互保保證了東南各省免遭列強的入侵,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

實際上,縱橫認為東南互保的危害比大家想象的還要大,東南互保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維持了地方的穩定,但是地方聯合起來抵制中央,也是近代軍閥興起的標誌,軍閥混戰,始於東南互保!

那麼,參加東南互保的東南督撫都有哪些呢?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鐵路大臣盛宣懷,稱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東南互保。

團結真的就是力量!

在如此浩大的地方勢力面前,遭受八國聯軍重創的清政府已經完全喪失了對抗的基礎,因此,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對地方督撫也有一定的縱容。

1900年6月25日,慈禧曾致電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此次之變,事機雜出, 均非意料所及, 朝廷慎重邦交, 亦不待智者而後知。… …此都中近日情形也。大局安危, 正難逆料。爾沿海沿江各督撫, 惟當懍遵迭次諭旨, 各盡其職守之所當為,相機審勢, 竭力辦事, 是為至要。”

第二天,清政府以官方形式向各省督撫發佈電諭: “爾各督撫度勢量力, 不欲輕構外釁, 誠老成謀國之道。… …爾各督撫勿再遲疑觀望, 迅速籌兵籌餉, 力保疆土。如有疏失, 惟各該督撫是問。”

實際上算是清政府事先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以免東南各省真的脫離中央,事件結束後,也算是有個解釋的由頭,不至於撕破臉面。

然後就是事件結束後,慈禧是怎麼對待這些督撫的。

1900年8月20日,慈禧在“西逃”途中發佈“罪己詔”:“前據劉坤一、張之洞等奏, 沿海沿江各口商務, 照常如約保護。今仍應照議施行, 以昭大信。”

慈禧對於東南互保不但沒有進行批判,反而進行了承認。

次年,清廷再次正式發佈上諭:“當京師擾亂之時, 曾諭令各疆臣固守封圻, 不令同時開釁。東南之所以明訂約章, 極力保護者, 悉由遵奉諭旨不欲失和之意。”

此舉正式承認了東南互保的合法地位。

這種中央“體諒”地方的行為,實在是有些令人動容,清政府竟然這麼開明瞭?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更是論功行賞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和盛宣懷都賞加太子太保銜,劉坤一死後更是被追封一等男爵。

李鴻章病逝後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

相對於這些封賞來說,袁世凱在東南互保之後,更是主持了清末新政,全力主持變法。

可以看出,簽訂《辛丑條約》後,清政府對地方督撫勢力進行的是安撫政策,是一種妥協,並沒有事後報復。


史論縱橫


八國聯軍的屈辱之所以會爆發,其實最早來源於一場清朝皇族內部的矛盾。

在經歷了康有為等人的刺殺事件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感情越發淡薄到了冰點。

慈禧是一個控制慾很強的女人,在她看來,光緒是在自己的扶植下才能當上皇帝的,如果沒有自己,那光緒就什麼都不是,所以在發覺光緒有可能參與到對自己的刺殺中後,她就漸漸產生了要把光緒踢下皇帝寶位的想法。


按照她在朝廷中所掌握的權勢之龐大,廢掉光緒的事情應該是沒有什麼難度的。

但是當時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為一些西方國家覺得慈禧廢掉光緒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在清利益,所以他們就阻止起了慈禧太后。

再加上後續一位親王欺騙了慈禧太后,誇大了西方人在這裡面的態度、誘導慈禧太后產生了西方人要幫光緒奪權的想法,慈禧這才縱容了義和團對北京城內的西方人進行了燒殺搶掠、對國內各個省份進行了戰爭動員,就要對西方人打響戰爭。

英國人對東南互保協議的影響

正是在慈禧的這一系列挑釁下,列強國家們才組建了聯軍,打響了對清朝的戰爭。

不過在八國聯軍侵華前,有一個國家卻首先考慮到了自己的在華利益。

這個國家就是當時在世界上聲望排行第一的英國,他們為了防止戰火會蔓延整個清朝,導致自己在上海租界中經營多年的財富被戰火付諸一炬,他們就首先對清朝東南一帶的實權派人物們進行了活動。



然後在英國人的牽橋搭線下,才出現了後來的東南互保協議。

當時,清朝東南一帶的很多實權派人物都參與到了這個互保協議中。

這些實權派人物分別有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兩江總督劉坤一、鐵路大臣盛宣懷、浙江巡撫劉樹棠、山東巡撫袁世凱、廣東巡撫德壽、安徽巡撫王之春等多位清朝末期的封疆大吏。

除了他們這些人之外,雖然當時的陝西巡撫和四川總督並沒有直接參與到協議中,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差不多相當於默認了東南互保協議。

慈禧並沒有報復那些封疆大吏

後來,就是1900年八國侵華戰爭的爆發。

1900年,八國聯軍的先遣軍首度登陸了天津,他們在天津支撐到了後續軍隊的到來,然後才一起殺到了北京。

而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雖然慈禧太后焦急無比地不停調集這些東南一帶的封疆大吏,但是這些封疆大吏們卻理都不理慈禧太后,直接公開宣稱慈禧太后的命令是亂命,對其不予執行,很完好地和西方國家保持了中立關係。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合作,導致了慈禧最終只能攜帶著光緒等一眾人等逃離北京,跑到了西北一帶去避難。

雖然歷史中並沒有確切記載下慈禧當時對這些封疆大吏們的感覺,但只要是正常人,我覺得都能想象出慈禧的憤怒。

按照常理來說,在慈禧重掌大權之後,理應是要對這些封疆大吏們進行報復的,不過歷史中的真實發展軌跡恰恰相反,慈禧在重新收回權力後,不僅沒有對這些封疆大吏們進行報復,反而繼續重用起了他們。

封疆大吏們的勢力龐大

至於慈禧為何這麼做,我覺得原因很簡單,不是她不想報復這些人,而是她根本就沒有辦法報復、也沒有那個膽子報復。

眾所周知,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清朝各地的封疆大吏們開始獲得了遠比以往龐大許多的權力,不再如同清朝中前期一樣處處受制於清朝朝廷的掣肘,開始漸漸走上了向軍閥轉變的道路。

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清朝的朝廷已經失去了對這些封疆大吏予殺予奪的能力,只能任由他們發展,小心翼翼的保持著和這些封疆大吏們之間的平衡。


從東南互保協議中,張之洞提出如果北京崩潰然後推選李鴻章成為中華新總統的決議,就可以看出他們當時其實已經發展到了足以自立的程度,只不過因為受到清朝廷的影響,才一直保持著以往的狀態沒有變化罷了。

以當時他們勢力的龐大,一旦他們發生了反撲,那結局將是無法設想的,因此我們也不難想象為什麼慈禧在重新獲得權力後,反而會笑臉迎向這些封疆大吏們了。

所以說這就是八國聯軍侵略戰爭結束後,慈禧對待那些“東南互保”封疆大吏們的態度,雖然很生氣,但在顧及到影響的情況下,只能強行壓下自己的怒火,繼續讓他們待在權力高位上。


孤客生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同年6月,清王朝向外國列強宣戰。然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等漢人地方督撫,經過商議一致拒絕承認其有效性,堅持認為它是一未經皇室適當授權的非法召令。

為避免義和團內亂引發外國軍隊進攻東南富庶省份影響當地經濟利益,南方督撫們與駐上海的各國領事們達成一項非正式的協定:作為當地的最高長官,他們不僅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會鎮壓義和團民;外國列強則承諾不會派軍隊進攻他們的轄區。這便是近代史著名的“東南互保”。應該說,“東南互保”屬於抗旨行為,藐視了朝廷特別是慈禧太后的權威,有可能會被秋後算賬。那麼,《辛丑條約》簽訂後,回到北京權力中樞的慈禧太后是有沒有對上述督撫秋後算賬呢?從實際情況看,慈禧太后也深知形勢比人強,並沒有嚴肅處理上述督撫大員,相反還對他們的互保舉動加以讚譽。主要原因在於以下方面:

一是全面對列強宣戰無疑會徹底損害帝國的經濟根基,並非明智之舉。張之洞、劉坤一曾會銜電奏慈禧,歷陳苦衷,有理有據,使朝廷接受他們的所作所為,明確表示不贊同朝廷向各國宣戰和招募義和團民的政策,並勸朝廷改變政策,並得出為全國計、為朝廷計應實行“東南互保”的結論:“就目前計,北事己決裂至此,東南各省若再遭蹂躪,無一片乾淨土,餉源立絕,全局瓦解,不可收拾矣。惟有穩住各國,或可保存疆土”。此言將形勢說得相當透徹,因此,慈禧在“宣戰”後給他們的上諭中對他們的違旨不但沒有責備,反而在給他們的上諭中稱讚他們的“互保”是“老成謀國之道”,並且朝廷“與該督等意見正復相同”。

二是南方省份地方督撫實力強大,慈禧太后不敢對其進行懲處。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憑藉興辦團練幫助朝廷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人官僚集團迅速崛起,至“義和團運動”爆發之時,全國絕大部分的督撫都由漢人出任。而表面上看,“東南互保”是由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牽頭,實際上是代表了整個漢人官僚集團的意志。如果慈禧太后以抗旨為由,對帶頭督撫嚴加懲處,將會引發帝國高層政治架構的全面震盪,清廷大廈或有傾覆的可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慈禧太后雖有不滿,但維繫清廷統治,還要有賴於漢人督撫的支持,因此不但不能懲處,還要繼續加以重用。

事實上,李鴻章和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在這之後都繼續得到重用,張之洞還在慈禧太后去世後成為顧命大臣之一。劉坤一賞加太子太保銜,張之洞賞太子少保銜。1909年張之洞病故,清廷在褒獎上諭中還不忘提此一筆:“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


滄海拾遺錄


太平天國運動已經動搖了滿清統治的根基。

湘軍、淮軍的相繼崛起,令滿清也心生忌憚。

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是當時最大的四個漢族派系。也是滿清利用漢人相互制衡的產物。

但是由於李鴻章的淮軍派系在保衛上海時的優異表現,使得洋人對其支持力度最大。甚至到了洋人不理會慈禧光緒,只認李鴻章的程度。

因此無論是滿清還是其它派系均對李鴻章心生不滿。

甲午戰爭爆發,海上丁汝昌的北洋水師被毀滅,朝鮮東北戰場葉志超、聶士成帶領的淮軍被擊潰。(共同的特點,主要將領都是淮軍。所以日本內部說這是一場對李鴻章淮軍的戰爭,賭的就是其它派系不會予以配合)

甲午戰爭之後僅六年,慈禧向列強宣戰。以我們現代人來看,這是一場滿清必敗的戰爭挑釁。作為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東南督撫當然也深知。

可是現在政府已經宣戰,作為政府重臣,整個中國最有戰鬥力、財力的東南督撫們何去何從?

李鴻章多次致電張之洞,事先表明態度:戰必亡國,我寧願背上違旨不遵殺頭的罪名,也要保住剛剛有些起色的洋務運動,你怎麼說?(其實李鴻章此舉還有報甲午之仇的意思在裡面)

那能怎麼說,你這天下督撫的老大都發話了,我張之洞是傻子嗎?

有了李鴻章、張之洞帶頭,其他東南督撫紛紛響應。(李鴻章還把在天津小站訓練了好幾年的北洋新軍調到了山東剿匪,完美的避開了八國聯軍大沽口登陸。)

《東南互保》使中國東南各省免受了一場浩劫。也令滿清明白了漢人靠不住,但為時已晚。這些犯了違旨不遵,豈眼睜睜看著首都被攻破,老佛爺被攆的落荒而逃,還不進京勤王的逆賊們,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繼續逍遙自在動他不得!






難得浮生閒半日


實行東南互保的那些官員,最終被慈禧太后,秋後算賬了嗎?

當年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掌權人就是慈禧太后,雖然說最早的時候,她垂簾聽政,一直躲在後邊,但是所有的政治決定都是她一手策劃的,當時的皇帝可以說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後來皇帝一心想要尋求變法,從那個時候算是和太后鬧掰了,因為當年支持太后的人也非常的多,加上她的政治手腕確實是非常強硬。乾脆在變法以後,直接走到了政治舞臺的前面,也就是從此詔告天下,她已經是大清王朝的核心領導人了。

因為她畢竟是一個女人,膽子沒有男人那麼大,再加上年紀也不小了,對於外交這一塊,根本也就不上心,當時洋人態度非常的強硬,而且佔領了清王朝很多的地盤。最終太后的想法是不想把事情給鬧大,就一忍再忍劃分出去了很多的領地,而且讓那些外國人,在我國的領土上建立了很多的大使館。

有很多國外的不法商人,為了謀求暴利,在我國大肆的販賣大煙,導致我國的很多平民老百姓都感染上了這種劇毒意志力下降,造成國家的經濟滑坡,可以說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整個社會是非常動亂的。

再加上當年慈禧慫恿義和團去和洋人們產生矛盾,其實從這件事情來看,慈禧的腰桿也是挺硬的,她感覺洋人們太囂張,所以他就慫恿義和團去打砸人家的大使館,還在大街上殺了很多的洋人。但是慈禧沒有想到的是,當時國家的國力確實是比較微弱的,根本就和人家國外人打不起來也打不贏,所以在那個時候就發生了東南互保的事件。

說起來東南互保,其實是特別簡單的一個事情,給大家科普一下。當年因為慈禧慫恿部隊,卻發生了這種打砸的事件,惹怒了洋人,洋人就聯合起來想要攻佔當時的京城。然後慈禧就下達了命令,讓所有的軍團開始聯合抵抗洋人,當時的形勢,是一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根本就打不過洋人,所以當時手裡邊有重兵的一些官員,就發出了一些聲明,不參加這次戰爭並和當時的洋人簽訂了互保協議,意思就是說,他們不參加這次戰爭,而且洋人也不能主動攻擊他們的地盤。

然而所謂的東南互保,意思就是我國的東南方向,一些有實力的軍團,比如李鴻章領導的兩廣,還有袁世凱等等這種軍閥勢力。他們一致認為這是慈禧一個人惹的禍,就讓他一個人善後。當然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官員敢不聽慈禧的話?因為在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所有的軍團,他們已經脫離了當時的朝廷,可以說已經有勢力,挺起腰板,和朝廷的勢力做對抗。那麼拒絕朝廷命令的後果是什麼樣子呢?慈禧太后,最終會秋後算賬嗎?

其實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每個人心裡邊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他們竟然敢聯合起來抵抗慈禧的命令,那就證明,朝廷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根本就沒有什麼權威性。他們每個人心裡邊想的就是自保,能夠守住自己的地盤兒,如果朝廷哪天倒的話,他們可以自立為王。

然而作為慈禧來講,聯軍事件過去以後,她想要秋後算賬他也沒那個能力。更何況到了後期,滿漢兩族的人又發生了很大的摩擦,等到武昌槍炮響起來的時候,漢族人當中的那些官員,成為了改革一派最大的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