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角度來說,為什麼說上海有錢人都是無錫和寧波人?

啊呦大阿桔


上海從開埠以來地理上和寧波舟山較近,以前出行以水路為主。水路在沿海的漁耕文化相近,都是吳語區,而當初上海也屬於蘇州轄地,所以與其相近的無錫上海人一直稱呼為小上海。有朋友說南通不是也很近為什麼沒有稱之為小上海。其實就算一江之隔,有很多區別。其一、南通和上海直線較近,長江天險出海口與當時的渡江條件有一定關係。其二、所有的北方人為何艱辛萬苦闖關東而不向南方來?唯一的結論就是長江!所以就形成了揚州和南通的兩大渡口城市~西津渡~崇明島就是跳板。其三、上海的發展也侷限在租界開始。所以從上海發展過程看首先當地蘇州本土,然後沿海漁民。最後陸路無錫人~直至上海人稱鄉下人蘇北人。個人認識,不喜就噴!


最底層的觀察員


說起來,近代的上海就跟現如今的美國一樣,是一個大熔爐,全國各地的人都來到這裡,希望能夠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當時混得比較好的,就是寧波人和無錫人。

在當時因為各種現實原因,再加上寧波人天性好闖蕩,所以大批的寧波人來到上海來開闢自己的天地。因為寧波一直以來就是對外的港口城市,貿易頻繁,所以這幫聞慣了海鮮味的人對於商機有一種天生的直覺。再加上寧波人來到上海之後,比起其他地方的人更加團結,相互扶持,最終使得寧波幫不斷壯大。在上個世紀上海灘呼風喚雨的人不少都是寧波幫人士。

而至於無錫人,則靠的是其勤奮和圓滑的性格。雖然不及寧波幫影響之大,但是也是出了不少名人。即便是沒有一夜暴富,無錫人在上海的生活依舊非常愜意,都打拼得非常不錯。無錫人在上海灘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榮氏家族了,從錢莊開始然後生意越做越大,到紡織業等各個領域。

相比之下,在近代寧波人和無錫人都在努力往上爬的時候,很多上海本地人卻還過著原來的小漁村的生活,所以說發展到後來,上海本地人反而對於這座城市越來越陌生。

至於上海話的“阿拉”,卻是是從寧波話傳過來的。就像前面所說,上海就是一個大熔爐,所以吸收了很多其他地方的元素,在方言上就是如此。現在的上海話,都是那個時候文化相互交融雜糅出來的結果。


西門町在寧波


為什麼說上海的有錢人多是無錫人和寧波人?

中國的滬寧鐵路從1905年就開始建造,所以說無錫到上海的交通一直很方便。無錫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是民族工業的搖籃,當時無錫的民族工商家榮德生家族就去上海發展辦了好幾家廠,帶去了一大批無錫人,為榮氏家族管理或打工,後來有的也在上海直接辦廠或開店。我有一個親戚去了上海,辦了紡織廠,到現在我親戚一家在解放時,有的去了國外、有的去了香港、有的留在上海。所以上海有許多人的老家是在無錫,而且也成為了上海的有錢人,也一成為了小上海之稱,現在大部分無錫本地人,多有上海親戚。對於寧波,我並不瞭解。


遠航39185811


以寧波和無錫人士為主的“江浙財團”,曾經一度“壟斷”了20世紀前後的上海商界,在某個歷史時期內是上海灘強勢群體。上海話博採眾長,吸收長三角很多城市方言,與粵語和英語相通,“馬路”一詞就來自英語譯音。

“江浙財團”乃民國時期雄踞上海灘的江浙兩省大銀行、大企業集團的總稱。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財團,而“寧波幫”、“無錫幫”是其中最為活躍的群體。

19世紀80年代以後,上海的寧波幫買辦穆炳元等人超過廣東幫而居於買辦集團的首位。寧波幫就此確立了上海的霸主地位。從此寧波幫以上海為基地,創造了100個左右全國第一,湧現出一批“大王”,抒寫了中國工商業史上的百年輝煌。

1915年,鎮海虞洽卿創辦的三北航業集團。是當時我國最大的商辦航運集團,其總噸位為9.1萬多噸,約佔全國民族航運業總噸位的七分之一。鎮海邵逸夫,1925年與兄長在上海開設天一影片公司,1926年與三哥邵仁枚赴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後成立“邵氏兄弟公司”,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獲得了各種國際獎的有32部影片。



亞洲電影皇帝邵逸夫祖籍寧波

相對於浙江寧波,江蘇無錫則是後起之秀。從1895年無錫第一家近代企業業勤紗廠創辦伊始,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前夕,在不足五十年的時間裡,無錫一躍而成中國六大工業都市之一,工人總數僅次於上海,這是無錫確立在上海地位的經濟基礎。

無錫望族榮氏二十多個家族企業的代表榮毅仁,1937年上海聖約翰大學歷史系畢業,正值日本全面侵華。年僅弱冠的榮毅仁開始輔佐父親經營龐大的家族企業。先後在無錫茂新麵粉公司任助理、經理,上海合豐企業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銀行董事、經理。

作為錫商的傑出代表,當時榮氏集團的麵粉產量就佔中國的三分之一,榮氏集團紡織業布機產量佔中國的百分之二十九。毛澤東主席曾說:“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榮毅仁在改革開放時期,曾經擔任中信集團董事長,國家副主席。

中信集團董事長、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祖籍無錫

筆者祖籍浙江,出生於上海,現在江蘇定居。瞭解寧波人熟悉無錫人,這兩支群體均為出類拔萃之輩!


陸燕青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上海有錢人大部分為無錫和寧波人,是存在源緣的。更為準確的說上海大部分有錢人為南通、常州、無錫、蘇州、湖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人。為什麼?因為均為上海周邊城市,也是最早進入上海發家的的人。不管是歷史淵源還是改革開放以後,這幾個地區的人,是最能夠受惠於上海市蓬勃發展的受益者。

清朝時上海市不叫上海市,叫松江府。嘉慶十年的時候上海地區形成了十縣一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以及川撫民廳。其實在清朝的時候上海也是作為了主要對外的交易窗口存在,主要是海上貿易,東線至日本、朝鮮,南線至南洋群島。

當然,在清朝初期打天下的時候,曾經就有“嘉定三屠”的黑暗歷史。所以後來,等到天下太平的時候,人口需要得到擴充。那麼怎麼辦?順治帝時期人口大清洗造成了人口銳減,周邊地區成為了填補人口的條件。當時的填補人口,印象裡寧波人最多。

清朝末年,外國勢力的進入,上海更是成為了租借地區。那麼對於戰亂時的中國而言,什麼人最有利於向上海靠攏?就是周邊地區的人口,可以說上海人很多與周邊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極少是一輩一輩的真正上海人。有了得天獨厚的歷史淵源,以及歷年來上海市經濟的大飛躍。這些人跟上了時代的步伐,成為了有錢人。


厚金說


說起來,近代的上海就跟現如今的美國一樣,是一個大熔爐,全國各地的人都來到這裡,希望能夠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當時混得比較好的,就是無錫人和寧波人。

在當時因為各種現實原因,再加上寧波人天性好闖蕩,所以大批的寧波人來到上海來開闢自己的天地。因為寧波一直以來就是對外的港口城市,貿易頻繁,所以這幫聞慣了海鮮味的人對於商機有一種天生的直覺。再加上寧波人來到上海之後,比起其他地方的人更加團結,相互扶持,最終使得寧波幫不斷壯大。在上個世紀上海灘呼風喚雨的人不少都是寧波幫人士。

而至於無錫人,則靠的是其勤奮和精明的性格。即便是沒有一夜暴富,無錫人在上海的生活依舊非常愜意,都打拼得非常不錯。無錫人在上海灘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榮氏家族了,從錢莊開始然後生意越做越大,到紡織業等各個領域。

相比之下,在近代無錫人和寧波人都在努力往上爬的時候,很多上海本地人卻還過著原來的小漁村的生活,所以說發展到後來,上海本地人反而對於這座城市越來越陌生。

三地的語言月比較接近,現在的上海話,都是那個時候文化相互交融雜糅出來的結果。






第七感萌主


上海自開埠以來崛起了很多地方的商人,無論粵籍、徽商、揚州鹽商、蘇錫常商人還是寧波商幫等等,如過江之鯽,但論影響力,寧波商幫毫無疑問排在第一位。

最簡單的例子,以上海總商會為例:

第一任會長:嚴信厚,寧波慈溪人

第二任會長:曾鑄,福建同安人

第三任會長:李雲書,寧波鎮海人

第四任會長:周金箴,寧波慈溪人

第五任會長,陳清夫,江西潛江人

這是自1902年至辛亥革命前五任會長資料,寧波人佔其中三席

辛亥革命後歷任會長:

朱葆三,舟山定海人(視為寧波人,寧波舟山為一家)

傅筱庵,寧波鎮海人

聶雲臺,湖南衡山人

宋漢章,寧波餘姚人

虞洽卿,寧波慈溪人


海外信息小磚家


上世紀初,寧波商幫的傑出代表闖蕩上海灘,確立了當代寧波幫的地位。上海灘的金融業、航運業、紡織業……均由寧波人開拓起來。還有著名的“老鳳祥”,也是寧波人創立的品牌。有一個統計,在昔日上海灘的“大亨”中,百分之七十來自寧波,百分之二十來自廣東,其餘百分之十來自全國各地。因此,有理由說,上海的有錢人都是寧波人!

“阿拉”,的確是寧波話,後來漸漸被上海人接受,也才成為上海話。

至於無錫,鄙人不才,並不知曉。


江波聞簫1016


阿拉是寧波話。後來為很多上海人接受,甚至成了外地人對上海人的指稱代詞,同赤佬癟三。舊上海,寧波移民來上海有幾個小錢的開個菸紙店啊什麼的。無錫人能算是有錢人麼?!除了無錫榮家其餘的無錫人也被稱作小無錫刁無錫的。大上海敢對所有地方名稱前冠以小字。


一般般的過客


近代一些在家鄉以創辦實業而著名的無錫人幾乎都有曾在上海打拼的經歷。比如楊宗瀚在創業之前曾主持過上海機器織布局,榮氏兄弟在滬經營過廣生錢莊,後來被稱為“絲繭大王”的薛南溟、“電氣大王”的祝大椿以及被稱為“中國私有銀行創始人”的周舜卿也是如此。他們均是在上海取得一定成就後,再轉而投資家鄉的工業。而留在上海的無錫藉實業家,不少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也均在某個領域取得令人注目的聲名,如被稱為“養蜂大王”的華繹之、“呢絨大王”的陳梅芳、“顏料大王”的薜醴泉等。連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一些知名品牌,如“三槍”牌內衣、“雙錢”牌鞋子、“大無畏”牌電池,就曾是我們無錫籍的實業家繆新吾、薜福基、丁雄照創立的。根據無錫巿太湖文化研究所的統計資料,在滬創辦或參與創辦工廠、錢莊、客棧、銀行、商行、公司等的無錫籍實業家共有112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