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筆記(3)

《愛彌兒》讀書筆記(3)

原老師課堂


閱讀章節:(第一卷 P10-14)

本書觀點:

1.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1:造就一個人(需要與社會制度作鬥爭)

目的2:造就一個公民(需要與天性做鬥爭)

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而不是對立。

2. 所有區域的社會群體在緊密團結、充分聯合時,往往會疏遠更大的社會群體。要善待與自己一起生活的人,不要相信那些世界主義者。

3. 自然人: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他是一個數字單位,一個絕對整體,自對自己和自己的同類負責。

公民:是一個取決於分母的分數單位,其價值在於他與整體(社會)的關係。考慮問題時總是以整體利益為重,而不看中個人得失。(以羅馬公民和斯巴達人為例說明)

4. 好的社會制度的標準:懂得如何改變人的天性,為了給他相對存在而去除他的絕對存在,並把 “我”運送到共同體之中,這樣每一個人就再也不會認為自己是“完整的一”了,然後會把自己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並且只對這個整體很敏感。

5. 那些處於社會秩序之中,卻想著把情感天性保持在首位的人,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一個人總是與自己矛盾,總是在自己的願望和責任之間飄忽不定,那他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公民。這樣對他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好處。

6. 一個人如果想有所作為,想做自己,想總是能與自己和諧相處,就必須言行一致,就必須果斷決定自己走什麼路,並熱情滿懷地堅定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7. 必然相對的教育目標產生兩種教育方式

a. 公共的和共同的教育(造就公民)

b. 個人的和家庭的教育(造就一個人)

8. 瞭解公共教育的最佳途徑:閱讀柏拉圖的《理想國》(教育專著而非政治專著)

9. 現有的學院和社會教育只適合造就“雙面人”,這樣的人看起來總是事事為了別人,而實際上他們做的所有事與任何人都沒有關係,只是為了自己。

10. 人們要將文中提到的雙重目標合二為一的話,必須先了解這個自然人。

11. 在孩子教育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不是什麼事都不做。

12. 在社會秩序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為了它,人們必須接受教育。

讀書感悟:

1. 在我們的教育中,應該尋找自我和社會的最佳平衡點,而不是非此即彼。

2. 贊同:善待與自己一起生活的人!

3. 一個人必須有理想、有行動、有毅力、有恆心,最終才能成就自己。

4. 最痛苦的人是那些不能說服自己的人。

5. 盧梭的思想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異曲同工。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6. 家長反思:我們自己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7. 盧梭筆下的“雙面人”,不就是我們身邊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幾百年來,人性並無多少改變!

8. “散養”並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9.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育不可或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