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上亿资产,却生活简朴,这位“中国百校之父”应让更多人知道

提到逸夫楼,中国高校几乎人人知晓,全国接近3万座的数量让邵逸夫的名字在中国教育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甚至中国紫金山天文台还要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但是,在中国同样有一位教育慈善家,也拥有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只是,知道这个名字的人或许不多。他拥有上亿资产,每天却公交上下班,一个月生活费不过3000港币。但是,全中国却有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幼儿园和1800座乡镇学校的图书馆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即便企业因为1997年经济危机受到重创,为了兑现自己的教育承诺,他以低于市场价5300万港币把自己一套高档别墅贱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大陆几十所学校。

他就是有着“中国百校之父”美誉的田家炳。

拥有上亿资产,却生活简朴,这位“中国百校之父”应让更多人知道

田家炳1919年出生在梅州一个书香世家,15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他毅然弃学从商,肩负起家庭的重担。1937年,他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商人。之后,因为战争缘故,他的事业又跌回谷底、倾家荡产。然而,挫折并没有击倒他,1958年,他带着全家来到香港做起了化工和皮革生意。到了1980年,他已然成为人们口中的亿万富翁。但是,让大家记住他,并不是他过人的经商天赋,也不是他拥有的亿万家产,而是1982年,他变卖价值超过10亿港币的4栋摩天大楼,成立了以教育公益为主的田家炳基金会。并且,2年之后,他坚决推掉了各类商业头衔,并把企业完全交给下一代,专注教育事业。

拥有上亿资产,却生活简朴,这位“中国百校之父”应让更多人知道

田家炳之所以会这样做,与他在印尼生活20年,以及长时间奔波于欧洲大陆有关系。他发现越是贫穷的地方,人的素质就越低,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的素质就越,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因此,他意识到想要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唯有教育先兴旺复兴。自此以后,他一直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当做一生中最大的理想。于是,就有了大陆无数田家炳中小学、田家炳图书馆……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相继出现。即使在最困难的金融危机中,他为了兑现自己的教育承诺,宁愿贱卖房产也要凑出资金捐助20所学校。

拥有上亿资产,却生活简朴,这位“中国百校之父”应让更多人知道

2003年,香港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出台新政策,只要接受了民间资助的大学,也能得到政府拨出的等额资金的支持。这个政策被田家炳知悉后,他十分高兴,即便当时基金会财力紧缺,为了抓住这个机遇,他抵押资产贷款600万元,全部资助于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2005年,他又把在田氏企业发展史中极具意义的田氏广场出售,为得只是想要尽快落实之前的捐赠项目,所得3亿港币全部捐献给了十几所高等院校和中小学。

拥有上亿资产,却生活简朴,这位“中国百校之父”应让更多人知道

他与教育慈善家邵逸夫不同的是,邵逸夫主要做高等教育,他重心多放在中小学领域。这是他在大陆游历之后,做下的决定。因为,他发现对于中国偏远山区的很多孩子来说,上大学实在是一件太过遥远的事情,他们能接触到基础教育就非常幸运了。所以,田家炳决定从基础教育抓起,先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只有,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普及度越高,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能提高。并且,为了确定捐赠款项落实到位,他几乎去过所有捐赠过的学校,要亲眼见证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没有得到改善。他说:“如果学校没做好,教育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只会是一种耻辱。”

拥有上亿资产,却生活简朴,这位“中国百校之父”应让更多人知道

现在,这位教育慈善家、中国百校之父已于2018年离开我们,享年99岁。但是,他留在基金会官网上“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八个大字永远熠熠生辉,传承下来。他身前留下的一句话“13亿中国人是一个‘大包袱’,但是,办好教育,就能把这个‘大包袱’变成‘巨额财富’。”这句话也成为了田家炳基金会的愿景。最后,向那些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各类人士致以最高的敬意,没有你们的朴素坚守和无私奉献,哪来岁月静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