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14章 美洲殷社 第7節

第7節 萬經之首——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作者無名氏(一說集體創作的成果)。內文主要記述上古時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知識。有學者鑑定《山海經》不只是神話,還是遠古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圖志,囊括一些迄今海外尚存的山川鳥獸,抑或是古人“夢想照進現實”的急就章,有學者譽稱為“萬經之經”、“萬經之首”。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三十一萬字。全書記載了海內外一百多個邦國、五百五十多座山、三百多條水道河流以及各邦國的山川地理、風土物產等資訊。《山經》所載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箇中內容經歷年多人傳抄編錄,記述多有誇飾,尤其在形容詞、數量詞的運用上差強人意。

《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無從考證。最早傳為大禹、伯益所作,此說應出於周朝和秦朝的野史記載,而周朝的記載比秦朝的記載可信度更低。當代中國主流學者傾向於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從戰國初年到漢朝初年,為楚國、巴蜀、齊魯地方的方士異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合編成書,分門別類。《山海經》現存最早版本由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該版本《山海經》作注,為此書考證註釋者還有清朝畢沅及其《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及其《山海經箋疏》等。

《山海經》書名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大宛傳》,表明司馬遷讀過《山海經》,司馬遷之前,《山海經》的書名已經有了;更早之前,雖沒有《山海經》正式書名,但是《山海經》的文獻資料應該確切存在。

有學者推測,秦始皇、呂不韋及其門客、屈原、莊子可能都讀過《山海經》。秦始皇對海外求仙之事篤信不疑,蓋因對此類古籍記述的信任;《呂氏春秋》記有許多《山海經》的內容;《天問》引用了大量與《山海經》相同的文字,屈原的其它文章亦有與《山海經》相同的記述;《莊子》馳騁天地的想象力也不無受益於《山海經》。

《山海經》的《山經》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五個部分,故《山經》又稱作《五臧山經》(或作《五藏山經》,臧、藏為古今通用字)。

《山海經》的《海經》分為《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海外經》包括《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四個部分;《海內經》包括《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四個部分;《大荒經》包括《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海內經》五個部分。

《山海經》的篇章結構別具一格。除《大荒經》以下五篇外,其它文字記述的方位展開順序不是今人習以為常的東、南、西、北,而是有悖常例的南、西、北、東。這一習慣也與西方人看世界地圖的視角相似。

《山海經》保存了諸多遠古時期的原始文字史料,是一部圖文並茂的繪本書籍,成圖在先,成文在後,這種“以圖敘事”、“以文注圖”的連環畫式敘事方法在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風尚。《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刻畫,而少動態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記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一目瞭然。

《山海經》歷來被世人視為荒誕不經,首次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也指其“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正因如此,《山海經》成書以來,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很少被後人改動,更無抄襲剽竊的藝術和學術價值,保留了原書記述的世態風貌和遠古資料信息。

《山海經》關聯東夷之處尤其多。比如帝夋在中國上古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蹟只見於《山海經》,且集中於《大荒經》、《海內》。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帝夋系既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山海經》記載的帝夋活動地及其後裔建立的古代國家都在東方。帝夋在《山海經》中是第一顯赫的人物,單獨摘錄出來可自成一部帝夋傳記了。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隱喻著華夏上古時代的歷史。從書中挹取幾條類似的材料研究比較,歷史的腳步、身影以及那轟然而至又轟然而去的隆隆回聲。例如《大荒北經》中記載的黃帝戰蚩尤,剔除其神話元素,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景象躍然紙上。

《山海經》也是一部人類科技史,羅列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和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也透露了那些非凡年代裡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科學思想和科技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雲:“后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雲:“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雲:“義均是始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曆法,《大荒海內經》雲:“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雲:“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雖聊聊幾字數語,實業之興亦得見端倪。。

《山海經》對於礦產資源分佈的記載很詳細,提及礦物產地三百多處,有用礦物達七八十種,分為金、玉、石、土四類。希臘學者喬菲司蒂斯在公元前371-公元前286年所著《石頭志》曾被推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質文獻,但其記載的礦物僅十六種,分為金、石、土三類,與其同時代或稍早的《山海經》所記的礦物種類是其五倍,分類更細。《山海經》還涉獵礦物的共生現象,並據其硬度、顏色、光澤、透明度、構造、敲擊聲、醫藥性等識別礦物的方法,以及動植物的形態、性能和醫療功效等。

治學嚴謹的中國古代科技史專家李約瑟鄭重其事地寫道:“《山海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寶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古人是怎樣認識礦物和藥物之類物質的知識。”

《山海經》的作者們以《中山經》所在地區為世界的中心,四周《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描繪的地域構成整塊大陸,大陸被海洋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有陸地和國家,再外還有荒遠之地,這就是他們筆下的世界。作者們彷彿站在外星人的高度俯瞰這個凝固而流淌的星球,又彷彿以創世紀般的目光預見到了後人的不以為然。

《山海經》的結尾指出:“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這一統計數字與地球的直徑12756千米之間誤差不大,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不得而知,但可以假定並倒推的是《山海經》粗略描述的世界應該就是當今地球的原始狀態,這與華夏上古神話時代的盤古開天地傳說在總體上、邏輯上是前後一致的,今人不妨將之視作神話走進現實的第一步,一部充滿隱喻、暗喻、借喻的創世紀預言書和科考地理志,“萬經之經”、“萬經之首”皆名不虛傳。

萬經之首《山海經》記載了數不勝數的天文地理知識,如南方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節性變化、不同氣候帶的地理景觀與動植物分佈的特點。這裡似乎又可將之視作一部在大洪水中劫後餘生的人類寫就的地球地質演變史。

大洪水是各國、各民族神話傳說均有記載的人類曾經的共同災難,令人不禁聯想到小行星撞擊地球、太陽黑子爆發、人類核大戰等也許在地球五十一億年曆史中多次發生過的小概率大事件。

曾有一些美國學者抓住《山海經》的《東山經》,按圖索驥,沿著“大海之東日出之處”這條線索,在北美大陸試著進行路徑考察。他們的團隊一英里一英里地比照《東山經》指引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徒步勘察,證明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驚人吻合。其具體證據如下:

第一列山脈,起自今美國懷俄明州,至得克薩斯的格蘭德河止,共十二座山。將古華里換算為英里,與《東山經》中第一列山脈的距離相符。

第二列山脈,起於加拿大的曼尼託巴的溫尼泊,止於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共十七座山,距離與《東山經》中第二列山脈相符。

第三列山脈是沿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沿太平洋海岸,起於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至加州的聖巴巴拉,共九座山,距離也與《東山經》中第三列山脈相符。

第四列山脈,起於華盛頓州的雷尼爾火山,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共八座山,距離與《東山經》中第四列山脈相符。

《海外東經》記載的“湯谷”、“扶桑”、“黑齒國”等,一派觀點認為都是古中國境內的地名、國名,另一派觀點認為這些地名、國名都在今美洲大陸,後者據以佐證的典籍如《後漢書·東夷傳》、《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倭人》均有類同記載,“倭國東四千餘里,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根據今人測量,日本列島距離美國東海岸約一萬公里,這裡的“四千餘里”也就約等於山東沿海到夏威夷群島的距離,後者一直有執拗的學者認為裸國就是古代的東夷一部分,因為“夏威夷”和“東夷”的“夷”字在漢字筆畫上一模一樣,而且現今的夏威夷人甭管本地的還是外地的,都喜歡裸體運動,平時居家過日子也是能少穿點兒就少穿點兒。

《大荒東經》所載“東海之外大壑”,有人言之鑿鑿非美洲莫屬。《列子·湯問篇》雲:“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海外東經》記載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自東極至於西極”有多遠,《大荒東經》載明,東極在“日月所出”之處;《大荒西經》載明,西極在“日月所入”之處。《大荒西經》記載,“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經》所載“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處。

與《五藏山經》所記眾多山名有所不同,《大荒東經》記載的山名都不象中國的山名,比如:“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高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日兇犁士丘。”上述這些中國人聽來很怪的山名,可視作外域山名的古代音譯,是對當地土人所稱山名的直譯音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