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14章 美洲殷社 第7节

第7节 万经之首——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作者无名氏(一说集体创作的成果)。内文主要记述上古时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知识。有学者鉴定《山海经》不只是神话,还是远古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图志,囊括一些迄今海外尚存的山川鸟兽,抑或是古人“梦想照进现实”的急就章,有学者誉称为“万经之经”、“万经之首”。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三十一万字。全书记载了海内外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多座山、三百多条水道河流以及各邦国的山川地理、风土物产等资讯。《山经》所载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个中内容经历年多人传抄编录,记述多有夸饰,尤其在形容词、数量词的运用上差强人意。

《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无从考证。最早传为大禹、伯益所作,此说应出于周朝和秦朝的野史记载,而周朝的记载比秦朝的记载可信度更低。当代中国主流学者倾向于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从战国初年到汉朝初年,为楚国、巴蜀、齐鲁地方的方士异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合编成书,分门别类。《山海经》现存最早版本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该版本《山海经》作注,为此书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及其《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及其《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已经有了;更早之前,虽没有《山海经》正式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应该确切存在。

有学者推测,秦始皇、吕不韦及其门客、屈原、庄子可能都读过《山海经》。秦始皇对海外求仙之事笃信不疑,盖因对此类古籍记述的信任;《吕氏春秋》记有许多《山海经》的内容;《天问》引用了大量与《山海经》相同的文字,屈原的其它文章亦有与《山海经》相同的记述;《庄子》驰骋天地的想象力也不无受益于《山海经》。

《山海经》的《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通用字)。

《山海经》的《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四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四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五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别具一格。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它文字记述的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今人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例的南、西、北、东。这一习惯也与西方人看世界地图的视角相似。

《山海经》保存了诸多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字史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绘本书籍,成图在先,成文在后,这种“以图叙事”、“以文注图”的连环画式叙事方法在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风尚。《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刻画,而少动态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记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一目了然。

《山海经》历来被世人视为荒诞不经,首次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指其“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正因如此,《山海经》成书以来,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很少被后人改动,更无抄袭剽窃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保留了原书记述的世态风貌和远古资料信息。

《山海经》关联东夷之处尤其多。比如帝夋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只见于《山海经》,且集中于《大荒经》、《海内》。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帝夋系既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山海经》记载的帝夋活动地及其后裔建立的古代国家都在东方。帝夋在《山海经》中是第一显赫的人物,单独摘录出来可自成一部帝夋传记了。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隐喻着华夏上古时代的历史。从书中挹取几条类似的材料研究比较,历史的脚步、身影以及那轰然而至又轰然而去的隆隆回声。例如《大荒北经》中记载的黄帝战蚩尤,剔除其神话元素,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景象跃然纸上。

《山海经》也是一部人类科技史,罗列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和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也透露了那些非凡年代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云:“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云:“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云:“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云:“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云:“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虽聊聊几字数语,实业之兴亦得见端倪。。

《山海经》对于矿产资源分布的记载很详细,提及矿物产地三百多处,有用矿物达七八十种,分为金、玉、石、土四类。希腊学者乔菲司蒂斯在公元前371-公元前286年所著《石头志》曾被推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文献,但其记载的矿物仅十六种,分为金、石、土三类,与其同时代或稍早的《山海经》所记的矿物种类是其五倍,分类更细。《山海经》还涉猎矿物的共生现象,并据其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构造、敲击声、医药性等识别矿物的方法,以及动植物的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等。

治学严谨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郑重其事地写道:“《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山海经》的作者们以《中山经》所在地区为世界的中心,四周《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描绘的地域构成整块大陆,大陆被海洋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再外还有荒远之地,这就是他们笔下的世界。作者们仿佛站在外星人的高度俯瞰这个凝固而流淌的星球,又仿佛以创世纪般的目光预见到了后人的不以为然。

《山海经》的结尾指出:“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一统计数字与地球的直径12756千米之间误差不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得而知,但可以假定并倒推的是《山海经》粗略描述的世界应该就是当今地球的原始状态,这与华夏上古神话时代的盘古开天地传说在总体上、逻辑上是前后一致的,今人不妨将之视作神话走进现实的第一步,一部充满隐喻、暗喻、借喻的创世纪预言书和科考地理志,“万经之经”、“万经之首”皆名不虚传。

万经之首《山海经》记载了数不胜数的天文地理知识,如南方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节性变化、不同气候带的地理景观与动植物分布的特点。这里似乎又可将之视作一部在大洪水中劫后余生的人类写就的地球地质演变史。

大洪水是各国、各民族神话传说均有记载的人类曾经的共同灾难,令人不禁联想到小行星撞击地球、太阳黑子爆发、人类核大战等也许在地球五十一亿年历史中多次发生过的小概率大事件。

曾有一些美国学者抓住《山海经》的《东山经》,按图索骥,沿着“大海之东日出之处”这条线索,在北美大陆试着进行路径考察。他们的团队一英里一英里地比照《东山经》指引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徒步勘察,证明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惊人吻合。其具体证据如下:

第一列山脉,起自今美国怀俄明州,至得克萨斯的格兰德河止,共十二座山。将古华里换算为英里,与《东山经》中第一列山脉的距离相符。

第二列山脉,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温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共十七座山,距离与《东山经》中第二列山脉相符。

第三列山脉是沿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沿太平洋海岸,起于阿拉斯加的怀尔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九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中第三列山脉相符。

第四列山脉,起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八座山,距离与《东山经》中第四列山脉相符。

《海外东经》记载的“汤谷”、“扶桑”、“黑齿国”等,一派观点认为都是古中国境内的地名、国名,另一派观点认为这些地名、国名都在今美洲大陆,后者据以佐证的典籍如《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均有类同记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根据今人测量,日本列岛距离美国东海岸约一万公里,这里的“四千余里”也就约等于山东沿海到夏威夷群岛的距离,后者一直有执拗的学者认为裸国就是古代的东夷一部分,因为“夏威夷”和“东夷”的“夷”字在汉字笔画上一模一样,而且现今的夏威夷人甭管本地的还是外地的,都喜欢裸体运动,平时居家过日子也是能少穿点儿就少穿点儿。

《大荒东经》所载“东海之外大壑”,有人言之凿凿非美洲莫属。《列子·汤问篇》云:“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海外东经》记载道:“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自东极至于西极”有多远,《大荒东经》载明,东极在“日月所出”之处;《大荒西经》载明,西极在“日月所入”之处。《大荒西经》记载,“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经》所载“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处。

与《五藏山经》所记众多山名有所不同,《大荒东经》记载的山名都不象中国的山名,比如:“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高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上述这些中国人听来很怪的山名,可视作外域山名的古代音译,是对当地土人所称山名的直译音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