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像虎妈那样地“批评”孩子!

随着竞争的多元化,如今家长和孩子们所面临的压力不减反增。

音乐能提高孩子的软实力,孩子就得去上个钢琴班;艺术素养不可少,书法、绘画练起来。

尽管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并不相同,不少家长却还是顶不住周边人的影响,忍不住跟风去做各种事情,试图通过别人定位自身

这样的同辈压力不仅仅压在努力想帮孩子规划出一个更美好未来的家长身上,更是重重地压在孩子们的心上。

几乎在每个孩子的童年里,总有这么一些“别人家孩子”带来阴影:

他们多半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伙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各类竞赛狂揽奖杯…

在这种刺激下,日益增加的焦虑情绪和心理的失衡感蔓延开来。

你应该像虎妈那样地“批评”孩子!

心理工作室公开的案例中:

有初中女生因为担心自己成绩单不漂亮、考不上高中而焦虑到厌食,做噩梦

有学生由于一直很紧张而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

就算成功冲出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混战的重围,进入世界顶尖学府,孩子们也仍然难免感受到来自同龄人与学业压力的双重心理冲击。

一位女儿在耶鲁上学的妈妈在分享自己经验的时候曾经提到,女儿刚到耶鲁时,因为同学实在太优秀,为自己找不到存在感而沮丧不已。

去年6月,已经在常春藤名校读博士的女儿问自己的艺术家妈妈:“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在得到了一句“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的回复之后,女儿转身跳下阳台,再也没救回来。

你应该像虎妈那样地“批评”孩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国内也好,国外也罢,学生也好,家长也罢。

我们都在不断地经历被选拔,被分层,被加入新群体的过程。

由于需要适应全新的环境或者压力过大,在这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又能通过什么方法来帮孩子培养出一个健康向上的强大心灵呢?

量体裁衣,做好自己

很多学生在刚刚进入全新的环境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类似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油然而生的受挫感。

“我曾经是学校里最顶尖的学生,怎么到了这里发现,每个方面都有人比我做的好?”

而留学生群体之中这样的问题尤甚,毕竟他们所面对的可是来自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竞争者。

但是当孩子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家长很难通过类似于“你真棒”的简单话语来建立一个学生的自尊。

这样空洞的赞美也无法对孩子有持久影响的,因为孩子需要的是:知道自己的确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

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确的问题是:你的目标不是去做最好的,而是去做到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

你应该像虎妈那样地“批评”孩子!

当然即使这样,这个自我调节的过程对于学生们来说仍然不简单。

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生往往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

短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期间需要家长的持续关心。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的是:

比起横向地去和别人比较,更重要的是纵向地去看待自己的发展,去量体裁衣,充分运用自己手头可调动的资源来做得更好。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相对敏感的时期。

除了学业压力和同辈竞争之外,孩子们还可能遇到方方面面的烦恼。

这个时候,学校能够给孩子们提供的心理支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病不忌医,勇敢突破

在国内,接受心理咨询或者去看心理医生,仍然是很多人羞于启齿的一件事情。

不过三四十年前,国外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但是如今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心理咨询的态度,却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因为媒体的宣传,心理治疗的桥段在影视资料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使得心理咨询不再让人感觉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

其次对于寻求帮助这种行为,人们的观念开始改变。

社会大众开始意识到寻求帮助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无能,相反承认自己的问题并谋求解决的方法正是一种力量的体现。

你应该像虎妈那样地“批评”孩子!

事实上越是去深入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市场,往往就越能理解中国的虎爸虎妈们。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希望孩子成功,以及对孩子的爱。

但是中国家长们在保持着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职业道德/学习精神的同时,也应该学着美国家长去适当地让孩子们探索

智力方面也好,运动方面也好,艺术方面也好,孩子们需要自己去面对一些挑战,这能够帮助他们成长。

当然中国的家长们不要全盘否定,更不应该抛弃目前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是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给孩子加一些非传统的体验的机会,去承担一些健康的风险,在可承担后果的情况下,给孩子独立探索与尝试的机会。

而一个孩子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实是来自于至少一个成人的无条件的爱,尊重与支持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人去肯定他们,而这样的肯定不是以事情做出来的结果好坏为条件的,而是去肯定孩子们去探索,去尝试的过程本身

你应该像虎妈那样地“批评”孩子!

家长当然可以也说孩子做得不够好,让他们改进,但是这样的批评需要有上下文。

给大家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在《虎妈战歌》中有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桥段:

女儿给妈妈做了一张母亲节贺卡,妈妈收到贺卡后退回去让女儿重做。

美国很多人看到这就炸了,他们觉得这是在给孩子留下创伤。

但是大多数这么说的人都没有看上下文。

妈妈退回卡片时做出了解释:

我在乎你做事情的时候有个标准。

我想要一张母亲节贺卡,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在做这张贺卡上多花点时间,这样我才会真实地感觉到你是因为爱我给我做了这张卡片,而不只是走一个母亲节的流程。

十年以后,你可能要去给老板交一份报告。

你不能因为老板要一份报告就随便打出来一份错误频出的报告书交给老板,然后说‘你不是要报告吗,这就是报告’,而是要真实的去花心思,去为别人着想

而事实上培养这种品质比孩子们成绩多好,去哪个学校更为重要。


点击下方“了解详情”或微信搜索“远程读美国高中”,了解美高在线详细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