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1)

【資料不易,請勿照搬到百家號。】

【本文姓和氏不做分開討論,本文所出現的姓氏一概按照現在的姓算。】

【本賬號後期持續更新百家姓各個姓氏的具體起源、發展和如今所在地分支,字輩派行、堂號郡望等具體細節,歡迎關注,順序將按照百家姓順序更新。】

中華姓氏的不同祖先

中華姓氏的誕生源於母系社會時期,所以最初的姓氏都是帶有女字旁,當然,早期甚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姓和氏還是分開的,不過,後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姓和氏不再有嚴格的區分。

母系氏族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誕生了所謂的上古八大姓,這些姓名成為萬姓的根本來源。上古八大姓為: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此外,中國有記錄的最早一批姓氏也有自於皇帝、炎帝和祝融、蚩尤等原始部落。

其中,黃帝共有25個兒子,其中有姓的14個,有記錄的姓12個,分別是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這12個姓誕生了後來的許多姓。

祝融部落也有所謂的祝融八大姓,分別是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些姓也誕生許多姓氏。

夏商時期,很多貴族開始有了自己的姓,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1)

中華姓氏樹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1)

黃帝一支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1)

炎帝一支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1)

蚩尤等分支

到了周朝,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大規模應用,這些姓衍生了後來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姓。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主要如下:

1、由姚姓(舜帝一支)衍生出來的姓有60多個,分別是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媯、舜、虞、陳、胡、田、袁、王、孫、陸等。

2、由姬姓(黃帝一支)直接衍生出來的姓有411個,分別是周姓、吳姓、鄭姓、魯姓、魏姓、楊姓、蔡姓、韓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衛姓、畢姓、蔣姓等。

3、由姜姓(炎帝一支)直接衍生出來的姓有102個,分別是呂、許、謝、紀、丘、盧、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

4、由嬴姓(皋陶一支)直接衍生出來的姓有20多個。分別是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等。

5、由姒姓(分支不詳,今天大部分已經消失)直接衍生出來的姓有20多個。分別是:有仍氏、竇氏、沒鹿氏、紇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題氏、樓氏、僂氏、婁氏、劉氏、丐氏、雝丘氏、鬱釐氏、孫氏、杷氏等。

6、由妘姓(祝融)直接衍生出來的姓有20多個。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

7、由媯姓直接衍生出來的姓有20多個,如:薛、陳、胡、袁、田、齊、王、孫等。

8、由姞姓直接衍生出來的姓有20多個,如:任、壬、奚、嵇、薛、舒、仲、祖、且、謝、射、終、佟、修、章、呂、畢、洛、等姓。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1)

中華姓氏樹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1)

姓氏誕生地圖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1)

姓氏分佈圖

中華姓氏源地直接起源地——河南

《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個姓氏中,4820個為漢族姓氏。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張、陳、黃、周、林、何、宋、鄭、謝、馮、於、袁、鄧、許、傅、蘇、蔣、葉、閻、潘、戴、夏、範、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湯、尹、武、賴、樊、蘭、殷、陶、翟、安、倪、嚴、牛、溫、蘆、俞、葛,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劉、趙、吳、徐、孫、胡、朱、高、郭、羅、梁、韓、唐、董、蕭、程、沈、呂、盧、蔡、丁、魏、薛、杜、鍾、姜、熊、陸、白、毛、邱、秦、顧、侯、孟、龍、黎、常、賀、龔、文、施、洪、季 。

百家姓氏部分起源地

1、隴西李氏(隴西)

隴西李氏,秦漢著名家族,代表有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南北朝時隴西李氏蟬聯圭組,世為顯著,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為中原五姓高門士族。

隴西李氏十三房支,他們是:

范陽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孫)

頓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廣孫)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

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其後有名將李靖。

安邑李氏,始祖李蓋;

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涼李氏,始祖李系;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東晉涼昭王李暠的曾孫,賜爵姑臧侯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僕射房李氏,始祖李衝;

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

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琰之

2、太原王氏

太原郡王氏起源於山西省太原市,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族高門。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於姬晉之後。據民國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餘姚上塘王氏宗譜》載,王氏世系如下: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其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王翦公為大將軍,王賁公封典武侯,王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王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秦始皇論功行賞,王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秦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王離公為大將軍。秦二世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鉅鹿,王離公兵敗自殉。

王離公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王離公次子王威仍居晉陽,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王霸公生二子,長子王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王鹹,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王殷四世孫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王允公與呂布誅殺之。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王光,北魏幷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

王霸之後裔王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王遵業、王廣業、王延業、王季和,號“四房王氏”。

3、清河張氏

根據張氏絕大多數宗譜和不少史書記載,“張”姓起源於今河北省清河一帶,“清河張氏”在隋唐時期是名門大族。

不少文獻記載,張氏始祖揮是黃帝的孫或子,“世居青陽,封於尹城”,揮的居住地“青陽”就是今邢臺市清河縣。《張氏統宗世譜》中《得姓郡望》篇說:“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之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

《張氏南軒族譜》記述:“吾族本黃帝后裔,始祖為弓正,封清河,賜姓張,此郡所自治也。”明朝永樂癸未年《清河家乘》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名策魴),仕秦為相,“策魴公當時,墳塋諸處,立廟清河,遂以清河公為郡”。

清河郡是張氏祖居之地,歷來人多勢眾。從十六國北朝直至隋唐,以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部)張氏最為顯赫。唐代清河張氏,一門出了張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為十"國柱"之首。是當時全國最顯赫的姓族之一。

4、彭城劉氏

因漢高祖劉邦祖籍豐縣,起家於沛縣,而豐縣和沛縣後來都屬彭城郡,所以天下劉氏莫不以彭城為自己的祖籍,而稱為彭城劉氏。彭城也就歷來都被視為劉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後更成為天下劉姓的統一郡望。西漢初,漢高祖劉邦的小弟劉交受封為楚王,史稱楚元王;後來,漢宣帝劉詢又封皇子劉囂楚王,史稱楚孝王。因此,彭城劉氏也就分為兩個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劉交派;一是楚孝王劉囂派。

“望出彭城”,是說漢後劉姓出自彭城郡,為彭城地區的望族。徐州是“帝王之鄉”,是漢高祖劉邦和楚元王劉交的故鄉,彭城劉姓為皇室國姓。劉邦誅秦挫項建立大漢王朝,兩漢四百餘年,傳二十四帝。漢初劉邦分封兄弟子侄為王侯,以鎮天下,屏藩皇室。單西漢一朝二百年間,封王列侯達1100人之多。其中封王者180人。劉氏在西漢時,已衍為中國的鼎盛大族。自西漢以後,劉姓為帝王者92人位居各姓氏帝王人數之首,出任宰相為97人,在歷代的科舉應試中,劉姓考中“天下第一”的狀元為30人之多。迄今,中國劉姓人口已近7000萬,名列中國第四大姓,也是世界第四大姓。中國古代劉氏郡望約有27個,彭城劉氏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她歷史悠久,名聲響亮,帝王將相,人才濟濟,影響巨大。

5、潁川陳氏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 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並在《後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一流高門,在譜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下,也撰有《陳氏譜》一部,根據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據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風流的潁川陳氏家族史卷。

陳氏迄今,中國陳姓人口達7000萬,全球人口總規模超過9000萬。其中潁川陳氏子孫達6000萬以上,名列中國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區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潁川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歷史悠久,名聲響亮,帝王將相,人才濟濟,影響巨大。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陳氏族人由河南潁川郡遷徒與此落足。傳說古時這裡樹木繁茂,山清水秀,鳳凰常在此地落架棲息,古稱鳳棲。據《陳氏通譜》記載:鳳棲為霍州陳姓最早發源地之一。

據《霍州鳳棲嶺穎川陳氏通譜》記載,霍州陳氏祖籍河南潁川,屬潁川陳氏支脈。據家族老譜記載,陳氏兄弟二人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就已遷居霍州。

6、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弘農楊氏,是楊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玄孫楊震東漢光武帝時官居太尉,人送稱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一統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國公楊素,其子楊玄感等,就是弘農楊氏的後人。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則天之母楊氏,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湧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楊大異。

7、天水趙氏

趙姓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涿郡、南陽郡、下邳郡。穎川郡等。其中以天水郡、涿郡最為有名望。

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甘肅天水。北魏相當今甘肅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此支趙氏,尊晉趙襄王太子代王趙嘉為開基始祖。

公元前222年,秦國進攻趙國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代王趙嘉投降秦國,受到禮遇,由其子趙公輔率族人入西隴,居甘肅天水(今通渭縣西北)。趙公輔任西戎行政長官時,推行懷柔政策。把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廣泛進行傳授,使西戎各族人民無比愛戴,世代懷念趙公輔。號稱“趙王”。

據《漢書:功臣侯表》和《外戚恩侯表》載,漢代趙氏後裔封侯者有30多人,據《漢書:趙充國傳》記,趙充國是天水趙姓望族之後,“沈勇有大略”漢武帝出兵伐匈奴被圍,形勢危急,趙充國率壯士100餘人,衝破匈奴陣圍,救漢武帝之危,自己身受傷20餘創。因此,匈奴聞“充國”名而喪膽。漢宣帝時,趙充國被封為營平壯侯”。

天水趙氏眾侯之中,趙充國功勞最大,影響也最大。在後人中,出了大批名人傑士。在唐朝時,趙氏任宰相的就有四人,就是以後宋朝320年的18個皇帝,也是天水趙氏的後裔。由於出了如此眾多的天子和顯赫名人,真是趙氏望族之地。這就是趙姓稱天水氏的來歷。

8、江夏黃氏

江夏黃氏,為華夏古國之一的黃國國君延續繁衍的後人。後因黃國滅亡,後人遷至江夏而發展成為漢代的江夏黃氏。

據專家論證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記載,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是中國大姓“黃”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內外黃姓華人公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故有“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之說。數千年來,黃氏子孫以“忠、孝、義、和”為理念,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為宗族的興旺、國家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黃姓子孫人數在大陸排在第七位,有兩千七百多萬人,在臺灣排在第四位,海外黃姓華人在華人中所佔比例亦很大。黃姓是名符其實的大姓。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上海曾是黃歇的封地,黃浦江的得名也是為了紀念黃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裡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於是天下黃姓共崇“江夏”為郡號,故稱中華江夏黃氏(姓)。

9、汝南周氏

汝南周氏,是古代著名家族,郡姓門閥之一。汝南安城周姓,自漢一脈相承,歷時千載,代代人才輩出,此現象幾乎能稱奇蹟。可惜自宋朝以來,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經過戰亂之後紛紛逃亡外地,最終遍佈全國。

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生十子,徙於安成。周仁5世孫周燕,生5子,後皆至刺史、太守之職。5子號稱"五龍",各居一里,皆以儒學傳家。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

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五封,此後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瑜家族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形成旺族.隋唐時期其中一支遷徙湖南,即周敦頤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個兒子,史志上留有姓名並立傳者多達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輩出,為官者甚多。

汝南安城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孫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汝南安城周氏在漢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

10、延陵吳氏

宋代《百家姓》明確記載吳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蘇常州市附近地區。周朝的封國——吳國,有個季札公按父親的意願和當時國民的要求,他應繼承王位。但他為了不當國王躲到延陵鄉下耕種。後他的哥哥諸樊當上了國王,將延陵封給季札。後世為了紀念他將吳姓郡望定為延陵,其後裔將姓氏前冠以“延陵吳氏”,將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吳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吳木熹(化名永貴)的後裔,是嫡裔延陵吳氏。

11、東海徐氏

東海郯城,中華徐氏始祖陵,就建於郯城縣城北3.5公里處,205國道西側的平原地塊。方圓百米,高近十米的圓錐體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壯觀。這就是被稱為我國徐姓始祖的陵寢——豹公墩。

徐豹是夏朝徐國的第五代國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幾代,因世封徐國君,“食邑東海”,故死後葬於“食邑”之地的“東海郯城北七里”。對於以上的說法,江西臨川草坪《徐氏宗譜》、福建南城龍溪《徐氏宗譜》、安徽歙州《徐氏宗譜》、貴州銅仁《徐氏宗譜》等均有大致內容相同的記載,至今未有二說。

12、汲郡孫氏

汲郡,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縣(今河南衛輝市西南),屬司州。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

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秦漢以後,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佈於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臺灣。

13、安定胡氏

安定胡氏,得名於安定郡,中國古代著名門閥世族。安定是胡氏最普遍、最響亮的郡望、堂號,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說法。

胡氏安定始祖城公,字允安,正直敢言,慷慨有氣節。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等發動七國之亂,胡城隨太尉周亞夫統兵平叛,以功封大中大夫。從長安始遷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南),娶妻東方氏,封安定郡夫人。城公卒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享年六十七歲,葬於靈臺巖寶山。城公十二世遵公,才兼文武,胡遵官至魏國車騎將軍,子孫有鎮南大將軍胡奮,將軍胡烈,秦州刺史胡淵,晉武帝貴嬪胡芳。南北朝時期,有安定其下另一個重要支派華林胡籓,肇基豫章,發派華林,成為江右著名望族。豫章華林,地屬江西,與安定胡氏南北呼應;有北魏司徒胡國珍,北魏宣武靈皇后胡充華,後有雍州刺史胡僧洗,涇州刺史胡寧,徐州刺史胡虔,隴東王胡長仁,趙州刺史胡長粲等。安定胡氏作為西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皇室的功臣與外戚,保持門閥族望長達近八百年的時間。安定郡、安定胡氏成為天下胡氏最為顯達最為龐大的一支,安定成為後世胡氏最普遍、最響亮的郡望、堂號。

14、吳郡朱氏

吳郡朱氏,吳郡四姓之一。本出曹姓,顓頊之孫陸終第五子曰安,賜姓為曹。漢末以至三國間 ,吳郡朱氏之顯赫者實有二支,一支以朱桓、朱據、朱異為代表之吳郡朱氏,一支以朱治、朱然為代表之沛國朱氏,此即理學家朱熹之先祖。朱治東吳時領吳郡太守 ,在郡三十一年 ,公族子第及吳四姓多出仕郡。

朱桓朱異父子在與曹魏徵戰中累建戰功。 朱治初隨孫堅征戰 ,堅死後 ,扶翼孫策 ,勸其還平江東 ,為取吳郡。策死後 ,朱然與張昭等共尊孫權號令 ,征伐夷越 ,佐定東南。建安中從呂蒙討荊州 ,生擒關羽。朱氏在劉裕崛起之時猶存先世家風 ,走軍功之路 ,朱齡石、朱超石兄弟勇武果銳 ,劉裕伐蜀 ,以齡石為元帥,累建大功。

15、渤海高氏

渤海高氏,是東漢起發軔於渤海郡的高氏郡望。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稱,渤海高氏於東漢末形成後,至西晉漸趨興盛,並形成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等多個支系。南北朝時期,渤海高氏已成為山東(指太行山以東)門閥士族的代表,進入鼎盛階段,控制北魏、東魏政治,建立北齊政權。出身於渤海蓨(今河北景縣)的高歡、高澄父子相繼任東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東魏軍政大權。至高澄弟高洋,以相國、齊王接受東魏孝靜帝的禪讓,成為北齊王朝的開國君主,是為北齊顯祖文宣皇帝(529-559)。

16、濟南林氏

秦漢時代,在魯國林雍後人,遷到齊郡縣居住,後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故稱為濟南郡人或者稱為"濟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後,便在郡中的梓桐鄉定居下來。後來,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穎或林懋就是開基祖。

在林姓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郡望堂號,其中的"西河"、"濟南"、"下邳"、"南安"、"晉安"、"九龍"、"十德"、"九牧"等都有較大影響。"九龍門"和"十德堂"的來源:比干的子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忠孝堂"的來源:皇帝御賜的堂號,因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悅以忠孝見稱而得名。 "九牧堂"的來源:唐代時,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他先後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後來生了九個兒子,9人後來都做了州刺史。由於州刺史又稱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17、廬江何氏

西晉時期的廬江郡,轄今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郡治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也是一個大郡。廬江郡何氏以何楨為始遷祖,發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下(潛山縣、嶽西縣),歷史上稱為潛縣。魏晉南朝時期的廬江何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文事繁榮,經濟十分發達。在三國魏至南朝宋齊梁朝的近300年間,何楨十代載於正史且有明確世系關係的共54人。在族譜中,此十代中有70餘人可在史書或考古墓誌銘中找到,實為罕見。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駙馬6人,尚書及以上官職者達14人。

18、太原郭氏

漢初郭亭,戰國末趙國晉陽人,秦末以連敖從起單父,屬漢王,以戰功封阿陵侯。郭氏起源虢國,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地跨黃河兩岸,分東西兩虢,實為一國。西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後隨周平王東遷至今河南陝縣東南,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東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於現河南滎陽,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19、扶風馬氏

馬氏的發源地是馬服山,位於邯鄲市西北五十華里。但是,馬氏先祖在此居住的時間並不長,只有馬服君之子馬牧一世。到公元前222年,秦國滅亡了趙國,封馬牧之子馬興為武安侯,遷徙到咸陽。在咸陽定居歷五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載,馬興有三子:珪、琛、嵩。嵩生子述。述生子權。權生三子:何羅、通、倫。馬通任黃門郎、侍中,封重合侯。後因受到其兄馬何羅的連累從咸陽遷徙到扶風郡的茂陵鎮(“坐何羅反徙扶風茂陵成歡裡”)。茂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興平縣(距咸陽12公里,距西安40公里)。從此,扶風郡成為馬氏家族的發展繁衍中心。歷史學家一致認為馬氏家族的郡望為扶風郡。

馬援官封新息侯、伏波將軍。馬援之女為東漢明帝皇后,章帝時為皇太后。東漢時期,馬氏家族已經成為扶風地區的名門望族,世代封侯、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其後,一大部分遷到了中原地區,如今,扶風縣(位於咸陽市西85公里)馬氏後裔人口仍有近兩萬人。主要居住地有:法門鎮將軍馬家村、新店鄉西伏波村、南陽鄉邢馬村、杏林鎮馬家堡等。

20、豫章羅氏

豫章羅氏是發源於江西南昌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漢時期的大將羅珠。據《江西通志》載:“羅珠漢高祖時跟隨灌嬰,平定豫章,有功德於民”。羅珠公,字懷漢,仕漢惠帝,先為“治粟內史”,後改為“大農令”,故世稱為“大農公”,羅珠與灌嬰平定了九江郡。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築城堡,並環城廣種豫章樹(樟樹),其後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

21、安定梁氏

安定梁氏是中華梁氏中最大的宗族,現在國內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梁氏總堂號都稱為“安定堂”,代表了中華梁氏發展長河中的主流。據老朽查閱史料,初步得知,關於“安定梁氏源於南梁”的記載,最早來源於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年),學者羅泌所著的《路史》。 他在書中說:“周平王子唐封南梁,安定梁出此”。

22、西河宋氏

西河郡是宋氏的著名地望,可以說“天下宋氏源於商,西河之地是郡望。”根據史料記載研究,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陽、介休、孝義地區)是漢唐時期的宋氏地望。從山西汾陽市博物館館藏的唐代宋氏墓誌銘可以看出,西河宋氏自稱世居汾州。雖然沒有明確起自何時,但以傳承世系來看,可以肯定是在唐初甚至以前的漢代。

從《新唐書》丞相世系表查考,西河宋氏起源於漢代宋昌:“楚有上將軍義,義生昌,漢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世孫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廣平利人”。孝文帝在山西中都(今平遙西,一說今太原)作大王的時候,帳下有一位著名的中尉叫宋昌,是楚漢戰爭時楚人宋義之子,呂太后去世以後,當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大王入京繼位,大王問身邊的左右郎中令,都勸代王不要輕信,要靜觀其變,唯獨中尉宋昌力陳天下政治形勢,極力主張大王赴京。後來的事實證明宋昌是對的,《史記》也對這段故事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魏書》記載:“宋隱,字處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奭,晉昌黎太守。”這一記載說明,早在西晉時期,宋氏西河地望已經形成,宋氏西河地望就是今山西汾陽、介休和孝義地區。

自漢代起,宋氏已定居山西汾陽、介休、孝義等地,並逐步形成地望,取“西河堂”之堂號,稱西河宋氏。唐代汾州西河宋令文、宋之問、宋之悌、宋之遜父子四人一門三進士,各懷絕技,使西河堂宋氏聲名鵲起,地望日隆,深受朝野敬重。《唐書本傳》記載:“初父令文,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後之問以文章起,其弟之悌以驕勇聞,之遜精草隸,世謂皆得父一絕”。

23、滎陽鄭氏

姬友被封於鄭,是為鄭桓公。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為犬戎所逼,遷都洛邑。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先後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都新鄭。鄭國在公元前375年滅於韓,共歷23君、431年,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原國名“鄭”為姓氏。由於今河南滎陽、新鄭古屬滎陽郡,故有“天下鄭姓出滎陽”之說。

24、謝氏十二郡

史書記載:漢晉以來,謝氏見於史冊者以陳郡、會稽為盛,陳郡本支載在《陳國陽夏謝氏譜》,會稽山陰則亦難譜,僅就知者譜也。夷吾為山陰之始,蓋山陰之祖。其後則有譚、贊、淵、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吳;端、風、奉、聘、輶、勝、沉、敷(隱)等俱仕晉,;達仕梁而歧、嶠仕陳。兩族以外可見者尚有:一曰南陽,則有宛與章陵,宛有景仕吳,章陵有該仕漢。二曰馮翊,蓋北地扶風一族也,扶風有謝服,漢末為為將,改為射鹹,其子孫則有堅、援仕蜀。三曰下邳則有安仕漢,四曰汝南則有甄、廉、季孝俱仕漢,五曰東郡則有弼仕漢,六曰彭城則有慈仕吳,七曰九江則有曼卿善毛詩仕漢,八曰廬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則有暹仕漢,十曰敦煌則有艾仕前涼。

25、潁川韓氏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此,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東漢時期潁川郡屬於豫州刺史部,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唐朝改潁川縣為長社縣,改潁川郡為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潁昌府,之後基本稱許州。

韓氏一族中以潁川為最,韓愈便是潁川韓氏。

26、晉昌唐氏

“唐姓”是傳承華夏正統的偉大姓氏,相承始祖黃帝的姬姓,高祖黃帝世傳五十七代裔孫姬俱酒晉靖公,為紀念唐晉古國以國為姓,改姬姓唐。此仍晉昌唐氏之來源,唐姓自戰國至漢唐,唐太宗李世民為感謝唐叔虞始祖的神靈庇佑,定國號為唐,唐朝貞觀之治至武則天、唐玄宗盛世,國威遠播海內外,漢民族揚眉於世界,至今外國人稱中國為唐山,稱中國人為唐人,堂堂皇皇的“唐”成為了漢民族的象徵。

晉昌唐氏淵源久遠,歷史詳實,世系清晰、年代準確,是始祖黃帝的嫡傳正統子孫。4600多年前,唐氏始祖軒轅黃帝降生於壽丘。祖黃帝因生長於姬水之濱而姓“姬”,公生而神靈,體魄偉健,體恤百姓。善五藝發明指南車、裁製衣服、造車船,命人造文字、制樂器、作干支。祖黃帝生二十五子,十四子得姓,妃陳鋒氏生子放勳(唐堯帝),便是唐姓氏來歷之一。

27、馮氏

馮氏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郡望主要有潁川郡、上黨郡、京兆郡、弘農郡。

28、河南於氏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是在今焦作沁陽北部一帶,這裡是古邘國所在地,也是于姓的發祥地。邘國滅亡後,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播遷也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

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往北遷的去了山西、河北,往東遷的到了安徽、山東 ,往西遷的則去了陝西、甘肅。在此期間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並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其中,東遷進入山東的于姓最為興旺。

魏晉南北朝時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國。由於軍閥長期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 ,很多於姓族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南遷到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期間,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也讓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於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後輾轉於四川、湖南。

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於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于姓遷徙有等於無,卻繁衍昌盛起來,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並擄走徽、欽二宗,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後期,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

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盪不安,多省人口銳減,山西位置優越,所受影響不大,人丁繁盛。明王朝建立後,朝廷施行了人口遷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別遷到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于姓人為多,闖關東謀生並定居。

29、隴西董氏

據史料所載,董氏的發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運城、山東平原縣三個地方。郡望有隴西郡、濟陰郡等等。

30、蘭陵蕭氏

蘭陵蕭氏,是中國古代著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蘭陵蕭氏為蘭陵郡(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望族,初次興起是在西漢宣帝時期大臣太子太傅蕭望之開始的,而自東漢至西晉末年二百餘年中中落,至西晉末年南遷之時,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於江蘇武進,並僑置蘭陵郡,史稱“南蘭陵”,故仍以蘭陵蕭氏相稱,為南朝“四大僑望”,貴不可言。

蘭陵蕭氏早在東晉末年就已經為天下門閥,自此之後,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國時才與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可謂延綿中古的千年世家,頂級門閥。故歐陽修、宋祁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蕭梁舊臣、北周著名詩人庾信譽之為“派別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蘇東坡也讚道“搖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終當繼八蕭”。

31、廣平程氏

歷史上,程姓的分佈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廣東為主。 春秋時,程姓主要繁衍於晉國(今山西省境內)。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晉國魏、韓、趙三家晉升為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韓、魏、趙三家分晉,晉國宣告滅亡。隨著趙國遷都邯鄲,韓國遷都新鄭,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原來生活在晉國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遷到黃河南北的新鄭、大梁和邯鄲居住,這是程氏的又一次較大的遷徙。

因為程嬰擁立趙氏孤兒,對趙家有恩德,所以趙氏立為諸侯並遷都邯鄲時,程嬰的後代也隨之東遷,到邯鄲附近原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漢代的廣乎)居住。程姓人群在這一地區不斷繁衍,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派。

32、譙郡曹氏

漢魏之際,譙郡曹氏家族因緣際會,依託宦官集團勢力,家族成員在中央和地方任職,逐漸由地方豪強發展為掌控政權的皇族。受社會風氣、地域因素、寒門出身急劇上升成為皇族的家世背景等因素影響,曹氏家風突出表現在由尚武轉向尚文、通脫不拘禮、刻薄強狠殘忍、耽於聲色、由儉入奢幾個方面。

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等魏國一門。

33、陳郡袁氏

陳郡袁氏也是中國古代著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陳郡相當於今淮陽、太康、鹿邑等地,也就是袁氏始祖袁濤塗後裔的直系望地,以陽夏(太康)為世居,之後的袁氏支脈多出自這裡。

陳郡袁氏世代為陳國所用,在楚滅陳後袁氏家族在戰亂中遷徙避世,直到西漢初年,袁生重振家門,回到祖籍地太康。同後來興起的汝南袁氏不同,陳郡袁氏雖家世顯赫,但克己奉公,並無野心,在那長期動盪的年代裡,幾乎沒有見到陳郡袁氏有刀光劍影的記載。像東漢司徒袁滂,其做人原則“純素寡慾,終不言人之短。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滂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他的兒子袁渙繼承了父風。

陳郡袁氏崇尚清虛,在政治利害上與其他大族鮮有衝突,在經濟上也不聚斂財富。因此,自袁滂任司徒開始,直到唐代,子孫連續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職務,活躍在政壇將近600年。

34、南陽鄧氏

鄧姓既包括“南陽鄧氏”(含已混同於“南陽鄧氏”在鄧州和南陽地區的“夏朝鄧氏”),又包括“南唐鄧氏”(宣城鄧氏),還包括在四川和雲南地區的“羌族鄧氏”和“彝族鄧氏”。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35、汝南許氏

許國滅亡之後,許國的遺民開始向外遷徙,也有少量遷至江南各地。如許國人初被楚國遷至葉縣一帶的時候,當地便出現了舞水、舞陽等地名。因古代的繁體字許與“舞”相通,故“舞水”、“舞陽”,實際就是許水、許陽,屬同音互轉。到戰國時期,在湖南新晃、芷江一帶,也出現了舞陽的地名。據近代學者考證,當地居民也是許國居民在亡國之後被迫遷去的。除此之外,今河南的許昌、登封、葉縣、舞陽、魯山、淅川、安微的亳州,湖北的荊山等地都有許氏人居住,但遷徙最集中的應該是河北高陽,河南汝南和山東昌邑。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河北高陽與河南汝南兩個許氏郡望。

36、北地傅氏

北地郡始設於秦代,為秦統一天下所置36 郡之一,郡治在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北地傅氏起先由義渠北遷馬領,是隨郡治變化的結果;東漢廢馬領而徙置靈州,又成靈州人。漢未,北地原境不屬中原王朝統轄後,內徒北地郡治又成隨徙之新泥陽,傅氏只好稱泥陽人。《宋書·傅弘之傳》曰:傅氏舊屬靈州,漢未郡境為虜所侵,失土寄馮翊,置泥陽、富平二縣,靈州廢不立,故傅氏悉屬泥陽。

37、吳興沈氏

吳興沈氏是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一個重要家族 ,其雖既非中原南渡之高門大族,也算不上是江南土著的甲第豪門,但卻湧現出許許多多名重一時、才智超群甚至左右政壇的傑出人物。

從東漢到南朝 500年間,吳興沈氏子孫蕃衍 ,人才輩出,尤其是在南北分裂、社會動盪的東晉南朝時期,沈氏宗族中更湧現出了一批傑出人物。據宋左文質《吳興統記》引《沈氏先賢傳》稱: 沈氏“子孫見史者一百五十八人 ,三十八人有正傳 ,一百二十人附焉。 ”其中不乏對時政影響舉足輕重者 ,吳興沈氏也由此從一個地方強宗逐漸演變為對政壇頗具影響的南朝名門。

38、魯郡曾氏

曾氏是軒轅黃帝的後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孫。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禹死後眾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

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曆經夏、商、週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曾參。

39、彭城彭氏

殷商時諸侯國大彭,即今天的江蘇徐州銅山境內是彭姓的發源地,其後彭姓的繁衍播遷,均是出自此支。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

40、河東呂氏

山西呂梁是河東呂氏發源地,早在大禹治水時期,心呂之臣伯夷號太嶽就封在河東呂國,姜太公為河東呂國外遷後裔故名呂尚,呂梁山呂國故都大約在今霍州境內(一說石樓),隋代在霍州曾經設呂州,唐代在鄉寧設過呂香縣,永濟、芮城等地為唐代呂氏聚居地和外遷源地,呂洞賓為芮城人。呂氏文化是山西根祖文化的亮點之一,太嶽山、呂梁山等呂氏文化遺址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姜太公、后土勾龍、呂洞賓等都與山西有關。

41、武功蘇氏

蘇氏宗族,在華夏大地上,經過幾千年的繁衍生息,從最早的蘇城(今河北臨漳縣)發祥地遷至洛陽,形成以蘇秦為代表的蘇氏宗族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進入漢代,蘇建開創武功派,形成蘇氏家族史上的第二個興盛時期;唐代,蘇世長,蘇瓌,蘇頲等形成蘇氏家族史上的第三個興盛時期;宋代,蜀派蘇易簡、蘇舜欽祖孫,閩派蘇紳、蘇頌父子,眉派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共同創造了蘇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蘇氏子孫,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領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早自宋代,蘇氏子孫就開始進入臺灣開發。

42、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世祖盧敖(約公元前275-前195),號雍熙,秦始皇召為五經博士,徙居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子孫遷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為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即范陽盧氏由來)。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逐趕,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范陽。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敖,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的詩句。范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范陽堂”的稱號。

43、樂安蔣氏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於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蔣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蔣氏。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城),並在當地發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不出。唯羊仲求仲同遊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今重慶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雲陽侯(陝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傑,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為標榜蔣氏的發展,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44、濟陽蔡氏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加之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戰火遍及中原,匈奴貴族劉淵乘機起兵反晉,其族弟劉曜率部攻入洛陽,大肆燒殺搶掠,西晉滅亡。當時中原大族有百餘家相率南奔,居於濟陽一帶的蔡氏家族隨晉室南渡。“永嘉南渡”是中原百姓大規模向江南移民之始,對後世影響很大。南遷的蔡氏後人把“濟陽”作為自己的郡望堂號,沿用至今。

45、武威賈氏

賈氏發源于山西省,先秦時期,已有遷至今河南、山東者。此後,河南賈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又衍生出許多支派。如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就是河南人。兩漢時,已有賈氏遷居陝西,如東漢時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賈徽,據說是賈誼的後裔。南北朝時,賈氏繼續外遷。北周、北齊都有賈姓族人遷居河北。至遲在東晉就有賈姓族人南下渡江,居住在江浙一帶。五代時賈氏有人遷居福建,宋朝有人遷居四川。可見,唐、宋時期,江南的許多地方都已有賈姓居民。賈氏移居海外約始於清代,今新加坡等國有賈姓華僑。

46、濟陽丁氏

丁姓家族的支派相當複雜。依據有關史料的記載,丁姓最初是以今山東省境為其繁衍昌盛之地,後逐漸成為“濟陽’一帶很有名望的家族。漢至晉之際,是丁氏繁衍遷徙最為昌盛時期。東漢時,已有丁氏後裔播遷幹南方的廣東。三國時代丁氏家族隨不斷升級的戰亂播遷更遠更廣。而長江以南的東吳,又有孫匡一支改姓丁氏,使得南方的丁姓陣容更加龐大,此時丁姓名人也多出於此地。從有關史料記載丁姓的分佈情況看,歷史上南北方各地的丁姓大多是由發源于山東省境的丁氏播遷而去的。其中長江流域的江蘇南部、浙江大部丁氏,則大部分是來自東吳之孫氏改姓為丁的這一支。而進入福建等地的丁姓,其先世仍為“濟陽”丁氏這一支派系,於唐初入閩。唐末時,又遷居泉州乃至廣東等地。宋代以後,丁姓已遍及全國各地。播遷徙衍 由於丁姓家族系出多源,故要確切的說出其先後流變的經過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

47、鉅鹿魏氏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帶,從一開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還是以此地為其繁衍中心,並且再繁衍到鄰近的陝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區,後尤以河北省邢臺市鉅鹿縣境繁衍得最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鉅鹿,魏姓因鉅鹿為最望,故多以“鉅鹿堂”為其堂號,鉅鹿魏氏為邢臺市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

48、河東薛氏

河東薛氏是漢唐時期海內望族,關西六大姓(韋裴柳薛楊杜)之一。河東薛氏是蜀漢滅亡後從蜀地內遷至河東的一支豪強家族。十六國時期由於長期紊亂的政治局勢,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實力,薛氏一直採取“憑河自固”的政策對抗各當時豪強,具有很強的割據性。國家的統一需要地方勢力的支持,隨著北魏統一黃河流域,薛氏也開始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轉變。儘管薛氏各分支的中央化程度是不同的,但到北朝末年,其主要房支基本集中,成為促進當時走向統一的社會力量。

49、南陽葉氏

史書記載:葉氏之始,世家三楚,鼻祖沈尹戌之子諱諸梁,字子高,為楚令尹,食採於葉(今河南葉縣南舊城),謂之葉公,因以為氏。子孫相承,以邑為姓,稱葉氏。葉,原本音攝,後來演變成樹葉的叶音。 葉族盛於魯,合葉氏之後為六族,皆葬南陽。以南陽郡楚葉縣南頓鄉高貴裡為定著。秦滅楚,始皇封泰山,幸其宅。移時以功封大夫,命世其爵。漢滅秦,求子高之後,復舊封,降爵為子。漢高帝惡其為秦倖臣,勒名禁錮。以是葉姓皆隱匿不仕,葉之子孫因以微至漢,終漢之世無顯。

50、河南閻氏

閻姓部分出自姬姓,商末時,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又稱太王)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頗得太王歡心,並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為了讓父親的願望實現,於是就攜二弟仲雍逃避於江南吳地,建立國家號勾吳。周武王滅商後,除了把仲雍之後封於吳外,又把泰伯的曾孫仲奕封於閻鄉,至此仲奕的後代就以封邑為氏,奉仲奕為閻姓的得姓始祖,又因封仲奕是為了奉祀泰伯,所以閻姓後人奉泰伯為始祖。異體字“閆”。

【字數限制,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