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接力“送心”後,她能走路了!原來術前她曾67次死裡逃生

大洋網訊 3月29日,一顆由珠海志願者捐獻的珍貴心臟,“乘坐”救護車,在珠海、中山、佛山、廣州四地交警的接力護送和沿途司機的禮讓下,用時90分鐘,跨越120公里,抵達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區,順利移植入嚴重心肌病患者鍾阿姨的體內。

四地接力“送心”后,她能走路了!原来术前她曾67次死里逃生

攝/廣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周潔瑩、張丹羊、任珊珊 通訊員林偉吟、張陽

4月15日上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醫院獲悉,55歲鍾阿姨順利地初步度過了術後的抗排斥關、抗感染關。心臟移植兩天後即轉出重症監護室,術後十一天拔除心包、縱膈引流管,如今已能下床活動。在家人的陪伴下,鍾阿姨通過視頻特意感謝好心的捐獻者、社會各界以及醫護人員對她的救助。

四地接力“送心”后,她能走路了!原来术前她曾67次死里逃生

4月15日上午,鍾阿姨與兒子在病房合影。攝/廣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通訊員 林偉吟、張陽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黨委書記、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紹,鍾阿姨在等待心臟移植的過程中,曾67次遭遇心臟室速、室顫的“生死劫”,所幸在心內科、心外科等多學科協作團隊的全力救治下,得以死裡逃生,並最終重獲“心”生。

心臟遭受“電風暴” 她67次死裡逃生

來自東莞的鐘阿姨在今年1月突然暈倒意識喪失,後來確診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因為反覆室速/室顫發作,鍾阿姨在當地醫院治療後,在體內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在每一次心跳過快失去正常節律後,由ICD點擊使心跳恢復正常。然而,鍾阿姨的病情並未好轉,ICD記錄共電擊治療65次,在醫學上稱為“電風暴”,也就是24小時內發生超過三次的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

原本設計使用壽命長達6-8年的除顫器,植入鍾阿姨體內僅1個多月,就耗盡了電池電量。當時鍾阿姨轉院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景峰教授團隊為鍾阿姨更換了除顫器,並轉到醫院心臟重症監護室治療。然而,鍾阿姨又出現2回“電風暴”。

“ICD每一次放電,相當於一次心臟猝死後的搶救。出現‘電風暴’的患者,有70%-80%的人會因為嚴重心律失常而死亡。” 王景峰教授解釋,鍾阿姨堪稱67次死裡逃生。

醫生放手一搏出“奇招” 幫她等到心臟

鑑於鍾阿姨的病情十分嚴重,該院心內科、心胸外科等多學科團隊聯合會診後,認為最適合鍾阿姨的是心臟移植。

該院心胸外科主任鄭俊猛教授介紹,心臟移植是一個複雜的治療過程,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後這三個階段都非常重要。但凡需要心臟移植的患者,手術前心臟的情況都非常糟糕,全身組織和臟器都處於低灌注狀態,需要非常精細的去調整治療方案,維護好各個臟器的功能使得患者安全過渡到心臟移植手術。

然而,此時鐘阿姨的情況已經極為嚴重了。據該院心血管內科張殷殷副教授介紹,她反覆出現躁狂、亂語等精神症狀及嘔吐,如果不有效控制室速/室顫,不僅將再次導致ICD電池耗竭外,更重要的是,將帶來心功能惡化、感染及其他臟器功能衰竭,從而失去心臟移植的機會。

常規的抗心律失常治療方案並沒有讓她的病情獲得有效控制。王景峰教授決定打破常規,將四種不同機制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排列組合,創新性地分階段聯合用藥。

四地接力“送心”后,她能走路了!原来术前她曾67次死里逃生

鍾阿姨實施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方案示意圖

醫生放手一搏出的“奇招”,果然奏效了。從3月14日開始一直到3月29日,鍾阿姨足足有15天沒有出現心律失常,為等待心臟移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換心回顧:

90分鐘跨越四城

與此同時,心胸外科鄭俊猛教授團隊為鍾阿姨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進行心臟移植等待登記,尋找最合適的心臟。

3月29日上午,中國人體器官分配共享計算機系統為鍾阿姨自動匹配到一個合適的供心。鄭俊猛教授團隊立即從醫院南院區出發趕往珠海。

四地接力“送心”后,她能走路了!原来术前她曾67次死里逃生

返程時,載有“愛心”的粵A808NN救護車,獲得珠海、中山、佛山、廣州四地交警接力護送、沿途司機禮讓的特殊待遇,在雨天只用了90分鐘,便抵達位於廣州海珠區盈豐路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區。“愛心”抵達僅僅10分鐘後,醫院手術團隊於18:00開始進行心臟移植。

四地接力“送心”后,她能走路了!原来术前她曾67次死里逃生

心臟在“新家”60分鐘就獨立“上崗”

當晚十一時許,捐獻的心臟在“新家”裡重新跳動。“那一刻大家如釋重負,非常開心。”鄭俊猛說,心臟復跳時,心臟還需要用體外循環機“扶上馬,送一程”。醫生慢慢調低機器的輔助功能,讓心臟漸漸適應、承擔起全身血液循環的重任。“此前有個病人,移植心臟復跳後,過了180分鐘才適應。”鄭俊猛說,鍾阿姨移植的這顆心臟很“爭氣”,用了60分鐘就適應了新家,獨立“上崗”。

四地接力“送心”后,她能走路了!原来术前她曾67次死里逃生

術後鄭俊猛教授為鍾阿姨查房。攝/廣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通訊員 林偉吟、張陽

經過5個小時25分鐘,手術圓滿結束。鍾阿姨被送入ICU做進一步治療。手術後兩天轉出ICU。4月9日,新心臟在她的體內跳動11天時,拔除心包、縱膈引流管,開始下床活動。目前鍾阿姨康復良好,還需要一個月的術後調理才可以出院。

四地接力“送心”后,她能走路了!原来术前她曾67次死里逃生

術後第三天,鍾阿姨在病床上為醫護團隊點贊。攝/廣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通訊員 林偉吟、張陽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鍾阿姨要終身服用抗排斥藥。“手術後,一方面要用免疫抑制劑來降低機體對新心臟的排斥。另一方面,免疫力降低後,機體容易出現感染,也會威脅病人的安全。”鄭俊猛表示,術後一年依舊有可能出現下排斥和感染的反覆,術後必須重視隨訪,維護好這顆來之不易的心臟。據瞭解,鍾阿姨心臟移植的費用為50萬元,目前抗排斥等藥物可以由醫保報銷,但手術尚未被醫保覆蓋。

“跨地送心”是社會資源浪費?

這次跨越四地護送心臟,在媒體的直播下,引發輿論高度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僅廣州日報在新浪官方微博發起的“請為粵A808NN讓行”的直播話題,在當天就有超過2800萬次閱讀量。但網上也有聲音認為“跨城送愛心”消耗了較多社會資源。

“這次跨越四地護送捐獻的心臟,是值得的。除了救回了鍾阿姨這一個鮮活的生命,也讓更多人關注到器官捐獻的意義。”鄭俊猛表示,心臟移植手術對器官離體保存的時間要求很高,如果能夠就近捐獻器官並完成移植手術,對病人、醫療團隊當然更好,而實現這一願景的前提是能有更多人捐獻器官,就近傳遞“生命的禮物”,然而目前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存在各種困難。

鄭俊猛指出,實際上,無論國內外,公眾都會願意對捐獻器官的運輸給予特別禮遇,這也反映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去年廣州共完成60-70例“換心”手術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目前廣東省能開展心臟移植的醫院有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地區去年完成了60-70例心臟移植,全國則有400多例手術。

鄭俊猛表示,目前我國器官的獲取主要來自“心死亡”及“腦死亡”捐獻者,對於供心的獲取只能是源自“腦死亡”捐獻者,這也大大限制了供心的來源。對於需要接受心臟移植的成年患者,最佳的心源來自16歲~45歲捐獻者的供心。

由於國內各個醫療中心對於供體維護的意識以及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很多器官因為功能不全、藥物性損害或者感染而無法被用於移植,造成許多臟器的浪費。加上供心在“血型”以及“組織相容性”上必須和接受移植患者相匹配,能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可能需要等待非常漫長的時間。在漫長的等待時間內,更需要對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精細、細緻的調節,可能需要多個學科的共同努力。

廣報全媒體文字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林偉吟、張陽

廣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燕 通訊員林偉吟、張陽(部分署名圖片除外)

廣報全媒體視頻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林偉吟、張陽

廣報全媒體視頻記者周代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