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能健身,但為什麼有些大爺大媽練久了後膝關節反而不好了?

倪華太極養生


練太極能健身是必然的。至於為什麼練太極之後,有些大爺大媽的膝關節不好,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任何健身運動是得根據自身的條件,也有些人適合,有些人不適合。所謂不適合,是當下不適合。

也就是說,在剛開始練的時候,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上來,你不要蹲得那麼低,打教練要求的架子。其實有些標準未必適合每個人,標準是按自己的標準為主,而不是太極拳“本身”要求的一個標準,這裡的“本身”要求指的是教練的要求。

一講到膝蓋不過足尖,身體左右旋轉時,膝蓋向一側擰轉,腳尖就得打開,往往有些大爺大媽他(她)做不到位,即使做到位了,他(她)的膝關節的承受力也有限,在這個時候呢,拳架子應該打得高,以疏通經絡為主。等到氣血運行通暢了,然後架子再相對往下走一點,而不能一上來就按照標準走。

同時呢,練太極拳前面的熱身運動得要做到位,全身的骨節鬆開了,然後再練拳。不能一上來就從第一式開始,這樣的話,膝蓋不出問題就怪了。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的人是陰性體質,有的人是陽性體質,身體的寒溼標準不同,有的人他身體不通暢,氣血不充足,肌肉容易缺氧,那也許適合他的運動,不見得一上來就練太極,可以通過站樁,練靜功,調養氣血。

這裡的調養,除了練靜功之外,還可以通過飲食、睡眠,讓身體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從太極拳的基本功開始,一步一步的往下練。這個時候呢,對老年人來說,不要追求太極拳架的功夫,或者太極拳推手的功夫,最大的功夫呢,就是自身的條件,能不能適應這個運動標準。

適應標準、達到個體的健康是老年人的真正功夫,而不是拳架好不好看,練習太極拳推手厲不厲害。

所以往對身體比較健康的老年人來說,即使是練太極拳,前面的熱身運動和輔助運動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裡不光是老年人,很多年紀輕的人,常年下來,無論春夏秋冬,一上來就低架打拳,也有很多膝關節受影響的。所以從這一點上看,經過這麼多年也發現問題的存在,就是拳架前需熱身。

我前面說的膝關節出問題,是在打太極拳動作正確的基礎上。對老年人來說,他身體的精氣不充足,不像年輕人那樣。就是動作打正確了,蹲的很低,沒有熱身的話,對膝關節也是有損傷的。還有一點,就是動作不正確,也就是膝蓋過足尖。對膝蓋的壓力特別大,站樁時,左右旋轉,腳尖沒打開,膝蓋也容易彆著。時間長了對膝蓋也是有損傷的。

總的來說,拳架的高低、快慢、節奏,要因人而異,因年齡來區分,因個體的需要程度來判斷,所以說練太極拳有健身的效果是肯定的,老年人,包括一些年輕人練得膝蓋疼,原因我認為是在這幾個方面。

所以練習太極拳,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環境,再做出選擇,相應的、自然的、舒適的去練習。老年人先要以自己的標準為準,逐漸的提升,隨著精氣充足,然後才可以找另一種標準。


倪華太極養生


為什麼膝關節疼痛。一,練習方法不對。二,練習時間過長。三,自己本身的問題。

一,練習方法不對的糾正。首先是下蹲時要使屁股向後坐,胯要松,腹股溝向下松。同時小腿不能向前跪。膝關節只能彎曲,不能向前移過多,過去講膝不過腳尖,實踐證明滕不能過腳心。只要不跪滕,上身不要直線下蹲而是向斜後方蹲,膝蓋受力就小了,膝蓋就不會痛了。

在做轉身動作時,不要硬別著膝蓋轉。正確的轉體方法是,甴右弓步轉為左弓歩時,旋轉中心不能在膝蓋,旋轉中心應該在胯部。先松左胯轉成正馬歩,繼續松著左胯和右胯向左轉,右腿轉的勁能到右腳了,右腿用力蹬,成為左弓步。轉體時襠不要向左移。這樣動作就對了。如果胯松不下來,轉身時可以將腳轉一下,使腳尖與膝與大腿在一條直線上,就不扭膝蓋了。做右弓步時應依同樣方法進行。

架子高低,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選擇不同的高度。中老年人練拳架應以中架或者高架,最好不要選低架子。

作發力振腳動作時,不要用死力和過大的力,尤其在水泥地上等硬地上更應注意。可以用意念震腳,也可以等身體練熱後再加上力度震腳

二,練習時間過長。自己控制,參加比賽前也應當控制量。年齡大了最好以自我段練為好。

三,自己夲身的問題。自己年齡大了,不服老,作高難動作,練習時間過長,以比賽為榮練傷膝蓋,另外,不注意運動衛生,剛練完身體不注意保暖,洗涼水,騎車吹風,等都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其實,真正由於練功造成膝關節疼痛的,佔總練功人數的比例並不多。有些人不練功膝蓋照樣疼。也有一些人為了黑別人,發表一些不良信息。在我們這裡練功的,沒有發現一例練得膝蓋出問題的。有兩個膝蓋本身有病,經練功,自己說膝部滑利了,他們能夠堅持來練,說明人家不是說假話。

以上,希望對練功的同道有所幫助。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明月松間照妖精無處逃


出現之一狀況,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掌握適度這個原則;二是方法有可能不太正確。

任何東西都要遵循“適度”這一原則,運動也是如此。太極也是如此。有人覺得太極拳能健身,所以一天進行八小時的的訓練或者更長的時間,這是不正確的。古人練習太極 拳是用於技擊實戰,對於技擊實戰這一目的來說,當然是練的時間越長,肌肉所形成的反應越好,它不必考慮是不是能利於身體健康。就如泰拳,它的惟一目的就是實戰,所以在強度上越強越好、時間上都是越長越好,以至於研究表明的泰拳高手現在的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太極拳也是這樣。太極拳有一定的健身效果,但如果過量運動,加之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均以下盤為重點訓練對象,對膝蓋的壓力會很大。所以,過量的運動和強度,在很多太極拳愛好者中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膝蓋損傷。一定要掌握好練習的度。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可能方法不太正確。太極拳練習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太極拳的所有運動必須要符合人體的結構規律。有些初學者,由其是想通過自學的方式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幾點:一,不能出現跪膝的情況,跪膝的動作練習久了,也會出現膝關節疼痛;二是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循序漸進,初學可以先從高架或者中架開始,功力到了再練低架,不要一開始就下低架,低架對下肢力量的要求比較高,如果功力不足就開始打低架,也會出現膝關節疼痛;三,如果在練習過程中如果感覺膝關節特別不舒服,那一定要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這個動作不太正確。

總之,想通過太極拳養生的朋友一定要注意這兩點:一,掌握適度原則;二,掌握正確方法。

(習武25年,專業為您解答習武過程中的疑難困惑,有問題歡迎評論區留言)


武術格鬥大觀


練太極能健身是必然的。至於為什麼練太極之後,有些大爺大媽的膝關節不好,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任何健身運動是得根據自身的條件,也有些人適合,有些人不適合。所謂不適合,是當下不適合。

也就是說,在剛開始練的時候,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上來,你不要蹲得那麼低,打教練要求的架子。其實有些標準未必適合每個人,標準是按自己的標準為主,而不是太極拳“本身”要求的一個標準,這裡的“本身”要求指的是教練的要求。

一講到膝蓋不過足尖,身體左右旋轉時,膝蓋向一側擰轉,腳尖就得打開,往往有些大爺大媽他(她)做不到位,即使做到位了,他(她)的膝關節的承受力也有限,在這個時候呢,拳架子應該打得高,以疏通經絡為主。等到氣血運行通暢了,然後架子再相對往下走一點,而不能一上來就按照標準走。

同時呢,練太極拳前面的熱身運動得要做到位,全身的骨節鬆開了,然後再練拳。不能一上來就從第一式開始,這樣的話,膝蓋不出問題就怪了。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的人是陰性體質,有的人是陽性體質,身體的寒溼標準不同,有的人他身體不通暢,氣血不充足,肌肉容易缺氧,那也許適合他的運動,不見得一上來就練太極,可以通過站樁,練靜功,調養氣血。

這裡的調養,除了練靜功之外,還可以通過飲食、睡眠,讓身體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從太極拳的基本功開始,一步一步的往下練。這個時候呢,對老年人來說,不要追求太極拳架的功夫,或者太極拳推手的功夫,最大的功夫呢,就是自身的條件,能不能適應這個運動標準。

適應標準、達到個體的健康是老年人的真正功夫,而不是拳架好不好看,練習太極拳推手厲不厲害。

所以往對身體比較健康的老年人來說,即使是練太極拳,前面的熱身運動和輔助運動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裡不光是老年人,很多年紀輕的人,常年下來,無論春夏秋冬,一上來就低架打拳,也有很多膝關節受影響的。所以從這一點上看,經過這麼多年也發現問題的存在,就是拳架前需熱身。

我前面說的膝關節出問題,是在打太極拳動作正確的基礎上。對老年人來說,他身體的精氣不充足,不像年輕人那樣。就是動作打正確了,蹲的很低,沒有熱身的話,對膝關節也是有損傷的。還有一點,就是動作不正確,也就是膝蓋過足尖。對膝蓋的壓力特別大,站樁時,左右旋轉,腳尖沒打開,膝蓋也容易彆著。時間長了對膝蓋也是有損傷的。

總的來說,拳架的高低、快慢、節奏,要因人而異,因年齡來區分,因個體的需要程度來判斷,所以說練太極拳有健身的效果是肯定的,老年人,包括一些年輕人練得膝蓋疼,原因我認為是在這幾個方面。

所以練習太極拳,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環境,再做出選擇,相應的、自然的、舒適的去練習。老年人先要以自己的標準為準,逐漸的提升,隨著精氣充足,然後才可以找另一種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