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為了保家衛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三次局部戰爭,分別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

就戰爭規模而言,抗美援朝戰爭是大規模局部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小規模局部戰爭,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是中等規模局部戰爭。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上述三次戰爭先後在我國東北邊境、西南偏西邊境、西南偏南邊境進行,就作戰地域而言,橫跨了遼闊的國土;依次發生在50年代、60年代、70至80年代,就時間而言,跨度長達近40年。

而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陸地大國,陸軍的規模歷來相當龐大,這雄厚的兵力保證了在任何一個戰略方向都可以集中相應數量的部隊遂行作戰任務。所以,對一支部隊而言,想要經歷這三場局部戰爭,是一件極低概率的事情。縱觀歷史,放眼全軍,也只有一個師做到了,那就是54軍160師。

東北野戰軍主力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在遼寧省遼陽市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第130師。該師前身是1945年10月組建的東北保安第1旅,1947年3月,該旅編為西滿縱隊獨立1師,同年8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該師在解放戰爭中,先後參加了四戰四平、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廣東戰役等戰役戰鬥,也是唯一參加過4次四平作戰的部隊。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東北軍區司令部在1949年10月編寫的《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中,對160師作出如下評價:“戰鬥積極性高,攻堅力頑強,最善於爆破,執行命令堅決,不怕傷亡,進步甚快,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師”。1952年10月,由於第44軍番號撤銷,130師在廣東省惠陽縣的淡水改隸新組建的第54軍。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抗美援朝 浴血金城

1953年5月初,130師在54軍的編成內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30師入朝後,接替39軍115師在龍潭裡、殷山、新倉裡一線的防務,在軍的編成內擔負西海岸抗敵登陸及平壤地區反空降作戰的任務。130師到達位置後,立即進行緊張的戰備訓練和工事、道路構築,並抽調兵力參加了幫助朝鮮人民修復水利設施的工程作業。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6月下旬,130師奉命在軍的編成內由西海岸赴金城前線歸20兵團指揮,配屬西集團,於6月25日接替了67軍199師的防務。7月13日,參加了著名的金城反擊戰役。在歷時兩個星期的戰鬥中,130師與南朝鮮軍隊進行了激烈的陣地攻防作戰,殲滅了大量敵人,守住了陣地,全師共殲敵1142名,較好地完成了戰鬥任務。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戰鬥中,390團2營頑強堅守462.3高地南側無名高地,受到西集團的通令表揚。5連3排長海城在右腿被炸斷的情況下,強忍傷痛爬上山頭繼續指揮全排戰鬥,直至光榮犧牲,表現了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戰後被追記一等功。

對印反擊 瓦弄大捷

1962年10月,祖國西南方向的中印邊境戰雲密佈。此前曾經在西藏進行過三年平叛戰鬥,對高原氣候、地形和社情非常熟悉的130師奉命再次入藏,對入侵的印度軍隊實施反擊。

當時是國家經濟嚴重困難時期,為了減輕人民負擔,實現生產自給,130師正分佈在四川西部和北部7個縣的100多個點上開墾荒地,進行農業生產。接到向西藏邊境進軍的命令之後,部隊立即放下鋤頭和鐮刀,只用一個星期就完成了行動準備。

全師8443人,騾馬696匹、物資1330噸,編成27個梯隊,於10月19日至20日乘汽車838輛,沿川藏、青藏公路向戰區開進。一路上晝夜兼程,披星戴月,經過上千裡的機動,於11月上旬進至戰役集結位置——察隅地區。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11月16日4時40分,由軍長丁盛、政委謝家祥、參謀長韓懷智等軍領導組成的54軍前指指揮130師、西藏軍區153團、昌都軍分區獨立營發起瓦弄戰役。我軍以居高臨下態勢,分數路直取瓦弄,僅用了14個小時就攻佔預定目標。為了徹底消滅敵人,前指隨即以大部分兵力就地轉入清剿,以部分兵力繼續向南追擊。

瓦弄戰役歷時21天,斃敵754人,俘敵502人,將印度軍隊的王牌部隊第11旅(該旅4個營中有3個營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部分軍官和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士兵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基本殲滅。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戰鬥中,389團7連3排長周天喜身負重傷不下火線,忍痛指揮,堅持戰鬥,直至壯烈犧牲;390團5連9班長陳代富為了炸燬敵人地堡,用自己的身體頂住爆破筒,在即將爆炸的瞬間,他迅速離開險境,被譽為活著的黃繼光。戰後,國防部授予他們二人“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1969年12月,全軍陸軍師重排番號,陸軍第130師在河南輝縣改稱陸軍第160師。

對越還擊 威震高平

時間又過去了9年,中越邊境鬥爭形勢驟然緊張,戰爭迫在眉睫。作為軍委戰略預備隊的54軍奉命參加東線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歸廣州軍區前指指揮,擔任戰役預備隊。

和17年前一樣,作為乙種師的160師正在河南省多個地點執行生產和施工任務。接到參加自衛還擊作戰的命令後,部隊迅速收攏,返回營房,迅速按甲種師編制擴編,於1979年2月16日從河南新鄉地區乘火車南下,赴廣西邊境參戰。

2月24日,160師進入越南境內。作戰第一階段,奉命攻殲高平西北魁瓦、克馬諾地區之敵。共進行大小戰鬥18次,殲敵300餘名,繳槍160餘支,取得了作戰經驗,為下一階段作戰打下了基礎。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作戰第二階段,160師奉命清剿茶靈至弄壓公路以西地區殘餘越軍,防守高平市,並擔任高平經弄壓至茶靈全長35公里的公路守護任務。

在19天的作戰中,160師共殲敵854人,其中斃敵777人,俘敵77人,繳獲各種槍械477支,火炮26門,電臺17部,汽車30臺,摩托車8臺,圓滿完成了上級賦予的戰鬥任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師師長張志信的獨生子張力在戰鬥中犧牲。張師長聽聞噩耗之後,雖然十分悲痛,但並沒有因此影響作戰指揮。這一素材後來被作家李存葆寫進了著名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也就是說,《高山下的花環》裡的雷軍長和小北京的主要原型就是張志信父子。

建國後唯一打滿全場的部隊,抗美對印對越,一場沒落下

1962年的對印反擊戰也好,1979年的對越還擊戰也罷,160師都是生產打仗兩不誤,揮得好鋤頭,拿得好槍桿,前一個月還在生產施工,後一個月就千里轉戰奔赴戰場,都能英勇頑強,克敵制勝,堅決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這真是一支軍事素質過硬,作風紀律優良的好部隊!

平時搞生產的部隊,能不能打好仗?關於這個疑問,160師用自己的光輝征戰歷程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從根本上講,這不是生產不生產的問題,而是幹部的組織指揮能力和部隊的作風紀律問題!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