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打仗,不僅要打勝,而且還要打得風流、打出囂張。

這就是新莽王朝的打仗風格。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王莽

公元23年正月,新莽王朝的將軍甄阜、梁丘賜,為了效仿楚霸王的“破釜沉舟”,於是棄留輜重於藍鄉、絕毀橋樑於後方,揮兵十萬挺進沘水,試圖一舉蕩平南陽起義軍。

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劉演,整合舂陵、新市、平林以及下江等南陽諸路起義軍,夜襲藍鄉、奪其輜重。而後,劉演部兵向西南、下江軍兵進東南,兩路夾擊,於南陽沘水,大破甄阜和梁丘賜的十萬大軍。

沘水之戰的新莽軍團,風流未成,便落花流水了。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光武帝劉秀之兄:劉演 劇照

沘水之戰未休,淯陽之戰便起。新莽王朝的嚴尤、陳茂部殺入南陽郡,突襲小長安聚。

這個嚴尤可是一個狠角色,淯陽一戰便殺了劉演的妹妹劉元和二弟劉仲以及數十宗親從眾,打得光武帝劉秀匹馬而逃。而且,他也不搞亂七八糟的攻戰對決,上來就抓主要矛盾,直逼天下重鎮、南陽郡府——宛城。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莽軍團嚴尤部,劉演——這位漢高祖的九世孫,頗具劉邦的豪俠、更兼項羽的膽色,於是就給新莽王朝上了一課:什麼叫“破釜沉舟”。

陳兵誓眾,焚積聚,破釜甑,鼓行而前。

造反也要有氣魄,起義更要具豪氣,所以就要“陳兵誓眾”一番,方顯英雄本色。何為陳兵誓眾,不理解的話,看看國慶閱兵就知道了,我們每5年就得搞一次。

而“焚積聚,破釜甑”,這就是“破釜沉舟”了。沒了糧食,怎麼辦?打贏了就吃敵人的。沒了煮飯的鍋,怎麼辦?那就在吃下一頓飯之前,把敵人的鍋碗瓢盆全都搶過來。也就是說,此戰必須打贏,而且必須在下一頓飯之前打贏。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破釜沉舟

此等風流、此等囂張,就是王莽及其一眾書生將軍們所追求的。但全被劉演給演義了,而且演義的極為精彩。

此戰,擊鼓行軍的農民起義軍,不僅斬敵三千,粉碎嚴尤部進駐宛城的戰略企圖,而且實現了對南陽重鎮宛城的包圍,起義軍由被動守勢轉為主動攻勢。

以上僅是前奏,風流屬我、囂張是我的新莽王朝,怎能讓劉演和起義軍獨採風流、獨攬囂張?

1.風流與囂張兼備的42萬莽軍團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是風流、最堪囂張的42萬莽軍團,便橫空出世了。

公元23年二月,南陽諸路農民起義軍擁立漢室宗親劉玄為帝,國號為漢、年號更始,建政權、置三公、立九卿。

你們起義就起義,這麼幹就過分了,於是王莽就不能忍了,必須槍打出頭鳥。同年三月,王莽政權立即做出回應。回應的方式,極為簡單,但極為暴力。那就是舉全國之力組建了一支風流與囂張兼備的42萬莽軍團。

首先是軍團主帥: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

相國、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

大司徒就是丞相,而大司空呢?大體相當於秦代和漢初的御史大夫。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大司空 王邑

獨尊儒術的漢帝國,從沿襲秦法秦制逐漸向著儒家王道發展。特別是王莽政權,就是儒家王道的瘋狂踐行者。某些所謂的跨時空政策,全部來源於儒家經傳的記載和設計。書上怎麼說,我就怎麼幹。於是,最容易改的官職名稱,便首當其衝,丞相改成大司徒、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

朝堂三公,總共就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這個莽軍團,一亮相就佔了兩個。這不算完。未得入宛的嚴尤部,敗退回來,便中途加入了這個豪華陣仗的莽軍團。而嚴尤曾經當過大司馬,也就是大將軍和太尉的官職。這就厲害了,朝堂三公,這就算湊齊了。別的就不用再多說了,光看這個統帥集團就行了。

其次是不忘風流:徵調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百人。

看來,漢代的兵家風流與軍事教育,確實繁盛。兵法之學,就有六十三家之多,當真空於前代、絕於後世。而且,王莽大手一揮,則天下兵家英才便盡入彀中,一下就集中了數百人之多。

除用徵諸明兵法六十三家術者,各持圖書,受器械,備軍吏。

兵法專家們,不光人來了,而且還帶上了圖和書,甚至發了武器、備充軍吏。“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王莽肯定說過,只不過史家們沒記載,才讓培根搶了專利。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培根

這六十三家、數百名軍事專家,組建了一個豪華而龐大的軍師幕府,以參知機要、謀劃兵事。

有這麼一個人才濟濟而兼收幷蓄的參謀本部,這仗基本上就不用打了,用知識就能碾壓這幫不習文學的農民起義軍。

第三是兵精而多、將良而貴:州郡各選精兵,牧守自將。

天下州郡各自選拔精兵,然後都給我調到洛陽來,我王莽、你們的大皇帝,要用。合天下精兵的陣勢,也就知道會來多少兵了。數字最能說明問題,一下就來了42萬人。漢武帝為滅匈奴、策動馬邑之謀,才來了32萬大軍。而王莽為平南陽起義、組建一個平叛軍團,就召集了天下42萬精兵。當真是氣魄不讓漢武帝、霸氣蓋壓楚霸王。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西楚霸王 項羽

而且,風流與囂張兼備的莽軍團,只要天下精兵,不要只吃糧食不打仗的老弱之兵。但是,那天下郡守裝孫子咋辦?你讓我出精兵,我就出精兵嗎?精兵我要留給自己用,給你派點老弱病殘就不錯了。

那可不行。因為“牧守自將”,誰的孩子、誰領著。足見,王莽還是相當詭詐聰明的,而且馭臣有術。你派點兒老弱病殘來了,沒問題,反正戰場上是你帶著,打敗了、你負責;弄不好,身為帶兵別將的牧守將軍還得為人所擒。

於是,領兵的將軍便都是歷經官場滄桑的人間精英,慫人也當不了牧守高官。所以,兵多且兵精,將良且高官。

凡事說三點,但這個豪華莽軍團,當真不能只說三點,因為“三”真得蓋不住他們的囂張與風流。

第四就是珍寶、猛獸與天下猛人:資珍寶、猛獸,還有巨無霸。

傾府庫以遣邑,多齎珍寶猛獸,欲視饒富,用怖山東。

府庫裡的錢,你們全帶上;少府裡的珍寶,你們也全帶上。還不行,這裡還有猛獸虎豹,你們也全帶上。這是什麼節奏?

就是要告訴這些起義軍:我王莽不僅要人有人而且要錢有錢,實力就是這麼彪悍。甚至還有強大的猛獸兵團,不用打,嚇都嚇死你們。

時有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

你以為帶上猛獸就是嚇唬你們的?開什麼玩笑,我還有馭獸猛人,他身高一丈、腰粗十圍,當真是以一當百的巨無霸。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巨毋霸

有此眾兵、有此貴將、有此財寶,更兼猛獸、猛人,王莽就是想問一問那些綠林軍,你們怕不怕?

這支已屬空前的莽軍團,集於洛陽、號稱百萬,而且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虎牙五威兵。

漢書記載:州郡各選精兵,牧守自將,定會者四十二萬人,餘在道不絕,車甲士馬之盛,自古出師未嘗有也。

堪稱空前的虎牙五威兵,到底會在歷史上成就何等風流、叱吒何等囂張呢?拭目以待吧!

2.囂張書生的實力不允許

讀過書的人,就是不一樣。因為他們有時候會特別“二”。甚至,他們能“二”得讓你不能理解。

昆陽之戰,就是兩個書生的對決,王邑與劉秀。只不過這兩個書生的處境不同,一個囂張的只要風流;一個困頓的只剩自信。咱們先看這個“二”到極限的囂張書生——莽軍團絕對統帥:王邑。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昆陽之戰要圖

實力不允許,所以必得風流。

四十二萬大軍,把一個小小的昆陽城包圍了數十重。什麼十面埋伏、什麼四面楚歌,在龐大的莽軍團面前,都是“稍遜風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與起義軍交過手的納言將軍嚴尤,是王莽集團難得的軍事人才,不要說比王邑、王尋這兩個人強,就是比劉演、劉秀兩個風流人物都不輸“文采”。他一下就看出了重圍昆陽的問題。

之所以不管北方赤眉而南征綠林,是因為綠林軍稱帝建國了。於是,也就有了42萬莽軍團。所以,42萬莽軍團的主要矛盾是攻滅包圍宛城的起義軍本部,也就是更始政權。即便把昆陽包圍一百重,也是僅得囂張而不得要領。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新朝各路起義軍形勢圖

嚴尤說邑曰:“昆陽城小而堅,今假號者在宛,亟進大兵,彼必奔走。宛敗,昆陽自服。” 

嚴尤建議:莽軍團不管昆陽,直奔宛城,一是可解宛城之圍;二是可殲敵之主力;三是可滅更始政權,可謂上上之策。實在不行,退而求其次,你王邑有42萬大軍,更兼天下郡守為部將,隨便安排一支偏師留在昆陽,然後大軍直下,也是可以的。

但是,實力不允許啊。

今將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當先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

我王邑帶了百萬大軍,遇到如此小城就繞著走,這怎麼能展現我的威風呢?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攻下昆陽而後屠城昆陽,然後踏血行軍、載歌載舞,豈不風流。

實力不允許,所以圍城不闕。

戰前決策結束,那就囂張地攻城、盡顯風流吧。

族旗蔽野,埃塵連天,徵鼓之聲聞數百里。

當真大手筆地囂張鋪排:莽軍團,旌旗招展於昆陽之野,腳踏揚塵而遮天蔽日,征戰的鼓聲響徹數百里之外。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氣勢如虹的古代軍團

囂張得不止是氣勢,更有真刀真槍地囂張作為。

或為地道,衝棚撞城。積弩亂髮,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汲。

工兵挖地道,衝棚撞城門,弩矢如雨下。此外,還有云車十餘丈,鳥瞰小小的昆陽是如何狼狽的。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箭雨之恐怖

所謂囂張,必得浪費,地道得挖、城門得撞、箭矢不惜。

納言將軍嚴尤再次建言:“歸師勿遏,圍城為之闕”,可如兵法,使得逸出,以怖宛下。

撤退的軍隊,不要阻擊,因為哀兵必勝。你阻人退路,就是斷人生路,那還不跟你死磕?圍攻城池,也要留出一面缺口,因為要防止城中之人做困獸之鬥,反正也出不去了,那就誓死守城吧。

嚴尤的 建議當真是好,如果這麼做了,不僅能快速拿下昆陽,而且敗退的昆陽守兵必會宣揚莽軍團的天下無敵,宛城之圍也就自解了。

但是,莽軍團的天字男一號——王邑,要的不是昆陽,要的是風流得行、囂張得逞。所以,歸師必須得遏、圍城就不能闕,要得就是這種反兵法而行的風流,要得就是這種逆人情而作的囂張。

實力不允許,所以請降不納。

如此風流、此等氣勢,當真是嚇慫了昆陽城的將士兵民。嚇慫得可不止小蝦米,也嚇慫了真老虎。

公元17年,綠林起義軍揭竿而起,而發起首領是王匡、王鳳。而此時,昆陽城的守將,就有王鳳。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綠林起義

綠林起義軍分兩路,兵出湖北綠林山,一路由王匡、王鳳率領,稱“新市軍”;而另一路則由王常、成丹率領,稱“下江軍。”而此時,下江軍的首領、後來位列雲臺二十八將的王常,也在昆陽守城。

可以說,昆陽城裡的這兩個守城BOSS,絕對是當世豪傑。

但是,面對必得囂張的莽軍團、面對必得風流的大司空,這兩隻真老虎,慫了,向莽軍團和大司空請降。

別打了,我們投降可以吧。大司空王邑的回答是不行:你們現在、立刻、馬上給回去守城,然後等我攻下昆陽,而後再把你們集體屠殺了。

這就是有點兒太欺負人了。別人囂張,要面,王邑這裡要人命;別人風流,要名,王邑這是要逆天。

昆陽城裡這八九千農民起義軍,不僅貪戀珍寶妻子,而且早就想好了怎麼逃跑。要不是被光武帝劉秀給忽悠了,才不會在這裡做困獸之鬥。但是,為顯囂張、為展風流的大司空王邑,生生把這夥人給逼成了“橫行天下”的萬人敵。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白虎通

一人必死,十人不擋;十人必死,百人不擋;百人必死,千人不擋;千人必死,萬人不擋;萬人必死,橫行天下。

《白虎通》這段話,沒啥神秘也沒啥理論,就是簡單的人之常情。必死之人、亡命之徒,要麼創造奇蹟、要麼就去必死。所以,只能鋌而走險,幹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事,都可能。

跑也跑不了,人家給你圍了好幾十重;投降也不能投降,人家讓你好好守城、等著屠城;跟人耗也耗不起,人家王邑就不管宛城死活了,必須跟昆陽死磕到底。於是,昆陽守軍,只有絕望地拼死守城。

3.大英雄能自風流

就當皇帝而言,王莽絕對是個奇葩。就當統帥而言,王邑也絕對是個奇葩。真是英雄惜英雄、奇葩愛奇葩。如此奇葩的皇帝,當然要用如此奇葩的統帥。像嚴尤這種聰明人,王莽是看不上的。

奇葩,不能孤獨,也不能白在世上行走一番。他們自己雖成不了風流,但必得幫著別人成就風流。

而這個人就是漢光武帝劉秀。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光武帝 劉秀

但是,真風流,不用人幫,因為大英雄能自風流。

昆陽之戰,新莽政權敗得稀裡糊塗,更始政權贏得稀裡糊塗。所以,必須得講一講劉秀的為人風流,否則昆陽之戰就是一場由奇葩主導的奇葩戰爭,太過寂寞、太過單調了。

劉秀是漢高祖的九世孫。拜推恩令所賜,到劉秀父親劉欽這一輩,也就只能當個縣令小官了。父親死後,年僅9歲的劉秀與其兄長劉演等兄弟姊妹幾個投靠了叔父劉良。

可以說,劉秀與其幾個兄弟姊妹,此時已經推恩至大漢帝國的平民階層了,跟劉備差不太多。但是,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還是有好處的,劉秀被推薦到帝都長安上學了,成為太學生,主攻專業是《尚書》。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尚書

而且,劉秀對尚書這個專業特別情有獨鍾,就跟我特別鍾情我的專業——漢語言文學一樣。這裡只能呵呵了,應該是小編得向光武帝劉秀看齊。

雖然劉秀自己學得粗通大略,但是卻逼著自己的兒子漢明帝學《尚書》,漢明帝也特別鍾情《尚書》這個專業,所以也逼著自己的兒子漢章帝學《尚書》。東漢前三個皇帝,都是《尚書》專業的畢業生。《尚書》可不如《詩經》、《左傳》之類,或言情或記事的書,不僅佶屈聱牙而且政治正確,就這麼枯燥之書,而劉秀卻能夠做到情有獨鍾,所以說劉秀也很奇葩。

太學生劉秀,雖然對尚書粗通大意,但絕對是太學生中的活躍分子。上學的時候,他就拉著一幫同學做買賣。先是跟同學韓子集資買了一頭毛驢,在長安城搞物流運輸,就是給人送快遞。後來,又跟同學朱祐合夥開藥店、賣保健品,而且據說還賣得很火。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雲臺二十八將 朱祐

再後來,劉秀還幫人要債,而且跟人對簿公堂了,也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來討債。而審理劉秀討債這起民事案件的人是誰呢?是嚴尤。沒錯,就是那位打了淯陽之戰又打昆陽之戰的納言將軍嚴尤。

多年之後,嚴尤對劉秀還是記憶猶新。當聽說劉秀造反,嚴尤感嘆了一句:是美鬚眉者也,何為乃如是?是哪個漂亮的小帥哥啊,乾點兒啥不好,怎麼非得造反呢?

沒錯,劉秀就是造反了,而且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王匡、王鳳造反,是拉著一群沒飯吃的饑民。劉秀的哥哥劉演造反,是拉著一群早有結交的賓客。

而劉秀造反,是拉著一群老同學。真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劉秀集團應該是中國曆代造反集團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他們可都是大漢帝國頂級學府的畢業生。

劉秀也是有情有義的,能夠做到“苟富貴莫相忘”。他造反成功、當了皇帝,就拉著一幫同學跟他一起治理東漢天下。而且,絕不玩“狡兔死,走狗烹”那一套,跟他起事的功臣將相們不僅富貴當世而且蔭庇子孫。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與將相群臣和睦相處的光武帝劉秀

上學,好讀書;創業,發了財;為將,打勝仗;當皇帝,也是明君。這就是劉秀,一個好人,而且成就了人生最大的成功。當真是大英雄能自風流。

4.膽色書生的風流囂張

王邑夠“二”,而且“二”得淋漓極致,前無古人而後者難追。但是,光武帝劉秀也不咋地,因為也很“二”。太多的文章,都把昆陽之戰的千古風流歸功於光武帝劉秀。但仔細推敲,就能發現所有的“歸功之詞”都是站不住腳的。

二萬戰四十二萬,還能戰勝,什麼原因?

首先是敵人太“二”,而不是自己太“精”;其次是自己也太“二”,而且是自己這兩萬人都太“二”。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二哈

但是,劉秀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不僅自己能“二”,而且還能把己方整個團隊給忽悠“二”了。這是他與王邑的最大不同。

你們頂住,我去搬救兵。

堪稱空前豪華的莽軍團,一下就把昆陽給包圍了。從利己博弈的角度而言,逃跑就是上上之策,這仗沒法打。

而且,昆陽也不是什麼戰略要地,宛城才是。有人說昆陽守軍是為了策應漢軍主力對宛城的包圍,所以才必須堅守的。

此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如果昆陽能牽制四十二萬莽軍團,那嚴尤就不會建言棄昆陽而取宛城了。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嚴尤建言:繞昆陽而取宛城

而且,從地圖上看,這個推論也是站不住腳的。長城以北、長江以南,基本上都是平地,別說大山就是大河都少有。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魯迅的這句話最適合規模空前的莽軍團。42萬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是路。放著這八九千人在昆陽待著,他們還敢出來鬧事兒?

再退一步,就算拖住了,到五月底,宛城守軍投降了。那王邑的豪華莽軍團也沒撤啊。你昆陽這八九千人,人家根本就沒夾眼瞅;而且你宛城的那十萬人,人家也僅是睜開眼瞧一下,而已。

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併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

所以,當“二”到極限的劉秀義正言辭地如上陳述時,滿是樸素智慧的起義將領們怒斥:劉將軍何敢如是。這沒有錯,現在大家應該想的是怎麼跑。

但此時已經跑不了了。王邑、王尋兩位統帥雖然到了六月份才從洛陽出發,但莽軍團的先頭部隊十幾萬人在五月份就把昆陽包圍了。

既然包圍了,那就打吧。這個時候就劉秀一個人主戰。所以,雖然僅是偏將軍,但劉秀卻成了昆陽守軍集團的主心骨。就你想打,反正也沒別的辦法了,你就說怎麼打吧。然後,劉秀就說:你們給我頂住,我去搬救兵。

說實話,王鳳、王常倆人要麼太君子要麼太遲鈍,就沒懷疑劉秀想跑。你能去哪搬救兵啊,當真有能擋住42萬莽軍團的救兵,大家也不至於想怎麼跑了。

但歷史已經發生,所以就不講理了。劉秀還真是去搬救兵了,而王鳳、王常這兩位豪傑半是服從、半是不得已地真就守起了昆陽。

忽悠,接著忽悠。

劉秀去哪搬救兵啊?要是去宛城,有點兒遠,怕是回來,昆陽也不保了。但是,宛城還是有兵的,只要更始政權腦子清醒,起碼趕緊組織二道防線或趕緊拿下宛城,或是真得派出一支幾萬人的大軍,也是可以的,因為王鳳、王常他們確實堅守了幾十天。

但是,劉秀不去宛城。奇葩們的行事,總是難以捉摸的。

他去了定陵和郾城搬救兵。這兩個地方的人,估計也正想著怎麼跑呢。但是劉秀來了,而後仍舊是一番義正言辭。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距離昆陽最近的定陵和郾城

光武曰:“今若破敵,珍寶萬倍,大功可成;如為所敗,首領無餘,何財物之有!”眾乃從。 

昆陽這八九千人被劉秀忽悠著守城了,而定陵和郾城這萬八千人,也被劉秀忽悠著去增援了。

劉秀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後世的我們真心難以解說了。反正,定陵和郾城之軍,就雄赳赳、氣昂昂地打王邑、救昆陽了。

經歷是個寶貴財富。有的人上學後工作、工作後退休、退休後入土。人生就是一條線。而有的人,卻是好幾條線,而且每條線比心電圖都曲折。所以,有的人活不過一季春秋,而有的人卻活了好幾遭。劉秀便是後者。讀過《尚書》、跑過物流、賣過大力丸、幫人催過債,還跟人對簿公堂。有此等歷練的劉秀,其忽悠人的本事,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5.膽大包天對決風流奇葩

一個是膽大包天,一個是風流奇葩,兩個讀書讀到不正常的讀書人就這樣在昆陽地界上交手了。

六月己卯,劉秀的援軍趕到。一去一回,剛剛六月初,劉秀就到了。王鳳和王常應該滿意了,劉秀這小子沒忽悠我們,真去搬救兵了,而且來得真是很快。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帶兵的劉秀 漫畫

但是,劉秀就帶了一萬人,他想怎麼打?

我這麼打:先派一千人去打個勝仗、漲漲士氣。

別說光武帝劉秀雄才大略,他也就是碰上奇葩王邑了。換一個腦子正常的,都不會這結果。

你敢派一千人挑戰,那我怎麼也得派兩萬,必須給你包餃子。再不濟,就是逞英雄,我也得挑出一千以一當十的精兵跟你打,先殺殺你的銳氣。

王邑、王尋咋辦的?既不用重兵碾壓,就派出了幾千人;也不派精兵出擊,派出去的人迅速就被劉秀給打敗了。

這還沒完,劉秀舉兵挺進,向著42萬莽軍團、步步逼近。這真是螞蟻打大象,而且還聲勢奪人。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光武帝 劉秀 劇照

冷兵器打仗,士氣極為重要,因為都是看著血、拿著刀,沒士氣就沒膽魄,沒膽魄就只能等著被砍。薩爾滸一戰,明朝十幾萬大軍被女真幾萬人砍了5萬顆人頭。八旗戰鬥力爆表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打出了士氣。士氣高漲,則大家一起拿刀去砍人;士氣低落,則大家一起丟盔棄甲跑,還手都不敢、就別說砍人了。

久困堅城之下,再碰上劉秀這麼個拼命三郎,連吃敗仗,莽軍團士氣低落、軍心動搖了。而劉秀又加了一把火,繼續施展忽悠絕技,箭傳昆陽守軍:宛城已破、主力旋至。同時,也順便周知了一下莽軍團。

接著,劉秀繼續大膽犯“二”,而他的一眾定郾援軍,也跟著一起犯“二”。劉秀從這一萬來人中挑出三千特別“二”的士兵,組建了一支敢死隊,要直取42萬莽軍團的中央大營。這是“魯班”絲血要五殺、而後還要單挑敵方水晶,滿腦都是“騷操作”。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魯班別送

英雄不孤獨,奇葩不寂寞。你若犯“二”,我必相伴,論天下奇葩,唯文叔(劉秀字文叔)與邑爾。

於是,王邑非常配合地嚴令42萬莽軍團:你們誰都別插手,都給我老實在大營裡待著,就由我跟司徒王尋收拾劉秀這三千人。

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


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戰鬥的過程與戰鬥的結果,請直接看《後漢書•光武紀》。《後漢書》作者范曄寫得比誰都好。

如果非要給個解釋框架,那麼只能說劉秀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是人和。“諸將既經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這就是打了幾場勝仗,劉秀援軍已經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也忘了對面還有42萬人。而且,昆陽守軍也是相當彪悍,被莽軍團圍起來打了幾十天,一肚子火終於有地方發洩了,毫不遲疑、立即出城殺敵。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昆陽守軍

其次是地利。莽軍團雖然人多,但是昆陽就這麼大地方,真打起來,你42萬人也不能全上啊。還能指望劉秀援軍與昆陽守軍排成長42裡的超級橫列,跟你們單挑嗎?所以,人多也佔不了便宜,反倒是逃跑時候最吃虧。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昆陽大捷

第三是天時。奇葩王邑嚴令各營不得出擊,這必須是天時,誰都理解不了王邑是怎麼想的,只能說是老天安排的。再有,莽軍團的這些牧守部將,也當真聽話,說不動手就不動手;就是大司徒王尋被砍死了,也不動手。最後,就是天降暴雨了,這場大雨足抵百萬軍。

6.總結:僅是風流而已、僅得囂張而已

我們總是後知之明地找出足夠多又足夠有力的解釋框架,來陳述歷史、總結經驗而後發現規律。但是,發現的規律,又被後面的歷史給推翻。

所以,老實相信歷史是偶然的,並沒有什麼不好。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發展認識,或許可以更為豁達。

就昆陽之戰來說,實際上就是42萬人稀裡糊塗地被兩萬來人不明就裡地給打敗了。這其中,沒啥兵法戰術,也沒啥戰爭規律。

但是,昆陽之戰卻成就了兩漢第一風流人物——光武帝劉秀。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兩漢第一風流 光武帝劉秀

憑藉此戰,劉秀想不立威都難。以後,凡是報出劉秀的大名,不僅新莽甲卒會丟盔棄甲,而天下豪傑吏民便會嬴糧影從。因為有此囂張戰績的人,必是天下第一風流人物,不跟著他去打天下還跟誰啊。

放棄總結戰爭敗規律的打算,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趨勢:逐漸儒化的大漢帝國,其一眾精英們越來越迷信經傳本本、越來越執著儒家教條、越來越理想主義、越來越不切實際。

先說皇帝王莽,他不是一個壞人,而且極為中規中矩。其所思所想,就是要全盤踐行儒家的禮樂制度。這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皇帝,雖然有其性格弱點,但所作所為都是聖人教導,除了篡位一事。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而且這種差距是極大的。所以,王莽那些本於儒家經典的各種實踐,沒有成就華夏風流,反而激起了農民暴動。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滿腦子都是《周禮》的王莽

再說大司空王邑,之所以如此奇葩,基本上就是因為書讀得太多了,滿腦子就想著如何風流絕世、如何彪炳史冊。王莽是書生治國,王邑則是書生領兵,而且這個書生比之趙括,當真是差遠了。可以不顧作戰任務,也不管戰勝與否,但必須得要風流絕世,必須得要囂張任性,必須執拗於某些虛無縹緲的萬丈豪情。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滿腦子都是《春秋》、《易經》的王邑


而光武帝劉秀呢?其勸說昆陽守軍之言辭,要麼論兵谷既少、要麼論軍之全局、要麼論同心舉功,真是擲地有聲、雄辯非常,連他自己都信了。但是,書中瑰麗之詞、鏡像縹緲要旨,抵不過現實險惡,最後要做的也僅是出城搬兵。然而,讀過書的劉秀就是相信了,而且也忽悠著昆陽、定陵、郾城等將軍士卒相信了。但是,以樸素的經驗智慧而論,劉秀的這些雄辯統統都站不住腳。但歷史卻偏向了這個滿腦子書生意氣的風流英雄。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酷愛《尚書》的光武帝劉秀

西楚霸王項羽,“喑惡叱吒,千人皆廢”。其彭城之戰,閃電回防,三萬戰五十六萬,那是實力對決的亮劍秒殺。

淮陰侯韓信,用兵詭譎。井陘之戰,兩萬戰二十萬,那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神來之筆。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兩次河西之戰,千里大迂迴、萬騎大奔襲,那真是漢家氣概、少年威風。

西楚霸王的霸氣亮劍、淮陰侯的詭譎奇謀、驃騎將軍的膽力絕眾,雖然也是史書記載而鏡像呈現,但其中透著霸氣、透著智慧、透著膽魄,更主要的是透著真實。那是真刀真槍真流血的大勇大智大英雄。

2萬滅42萬昆陽之戰:純屬偶然  卻成就光武帝劉秀的兩漢第一風流

西楚霸王 項羽

而昆陽之戰中,我們能看到什麼?就好像鬧著玩一樣。

領兵的不知兵法,也忘了作戰任務,就是要在戰場上風流囂張。面對突襲而來的3000敢死之士,下了一道奇葩命令、捆住手腳,然後帶著中央本部去好勇鬥狠。

六十三家兵術、數百兵法專家,“各持圖書”、奔赴前線。此種操作,當真是要踐行“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節奏。

巨無霸趕著猛獸虎豹,知道的是去打仗,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軍中馬戲團。

更讓人費解的是:“傾府庫以遣邑,多齎珍寶猛獸,欲視饒富,用怖山東”。對面是但求珍寶財物的農民起義軍,你王莽這麼玩,是什麼道理?是真怕他們不來搶嗎?還是準備用錢砸死他們。

這是王莽和王邑的操作,好像在鬧著玩。劉秀及其一眾起義軍呢?如果42萬莽軍團,是王莽和王邑兩個人在鬧著玩。劉秀他們就是大家一起去鬧著玩命。

可以說,王鳳、王常這倆人讀書不多,是具備那種樸素智慧的人精。但之所以被劉秀擺佈,確實是被莽軍團的42萬大軍給逼的,逃跑逃不了、投降投不了,所以只能拼死玩命了。

劉秀帶著一千人挑戰42萬新莽聯軍,雖然過分,但還能自圓其說,咱們就是較量一番。但是,劉秀帶了3000敢死之士就要端掉人家的中央統帥大營。這是什麼操作?

所以,整個昆陽之戰,沒有亮劍、沒有奇謀、沒有膽力,全是奇葩們的騷操作。

昆陽之戰:百十兵家持圖書,十萬甲士攜虎豹;司空囂張露霸氣,書生風流逞英豪;可憐項羽烏江死,嘆息驃騎長安夭;若有此等英雄在,便讓昆陽換風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