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打仗,不仅要打胜,而且还要打得风流、打出嚣张。

这就是新莽王朝的打仗风格。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王莽

公元23年正月,新莽王朝的将军甄阜、梁丘赐,为了效仿楚霸王的“破釜沉舟”,于是弃留辎重于蓝乡、绝毁桥梁于后方,挥兵十万挺进沘水,试图一举荡平南阳起义军。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演,整合舂陵、新市、平林以及下江等南阳诸路起义军,夜袭蓝乡、夺其辎重。而后,刘演部兵向西南、下江军兵进东南,两路夹击,于南阳沘水,大破甄阜和梁丘赐的十万大军。

沘水之战的新莽军团,风流未成,便落花流水了。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光武帝刘秀之兄:刘演 剧照

沘水之战未休,淯阳之战便起。新莽王朝的严尤、陈茂部杀入南阳郡,突袭小长安聚。

这个严尤可是一个狠角色,淯阳一战便杀了刘演的妹妹刘元和二弟刘仲以及数十宗亲从众,打得光武帝刘秀匹马而逃。而且,他也不搞乱七八糟的攻战对决,上来就抓主要矛盾,直逼天下重镇、南阳郡府——宛城。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莽军团严尤部,刘演——这位汉高祖的九世孙,颇具刘邦的豪侠、更兼项羽的胆色,于是就给新莽王朝上了一课:什么叫“破釜沉舟”。

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鼓行而前。

造反也要有气魄,起义更要具豪气,所以就要“陈兵誓众”一番,方显英雄本色。何为陈兵誓众,不理解的话,看看国庆阅兵就知道了,我们每5年就得搞一次。

而“焚积聚,破釜甑”,这就是“破釜沉舟”了。没了粮食,怎么办?打赢了就吃敌人的。没了煮饭的锅,怎么办?那就在吃下一顿饭之前,把敌人的锅碗瓢盆全都抢过来。也就是说,此战必须打赢,而且必须在下一顿饭之前打赢。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破釜沉舟

此等风流、此等嚣张,就是王莽及其一众书生将军们所追求的。但全被刘演给演义了,而且演义的极为精彩。

此战,击鼓行军的农民起义军,不仅斩敌三千,粉碎严尤部进驻宛城的战略企图,而且实现了对南阳重镇宛城的包围,起义军由被动守势转为主动攻势。

以上仅是前奏,风流属我、嚣张是我的新莽王朝,怎能让刘演和起义军独采风流、独揽嚣张?

1.风流与嚣张兼备的42万莽军团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是风流、最堪嚣张的42万莽军团,便横空出世了。

公元23年二月,南阳诸路农民起义军拥立汉室宗亲刘玄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更始,建政权、置三公、立九卿。

你们起义就起义,这么干就过分了,于是王莽就不能忍了,必须枪打出头鸟。同年三月,王莽政权立即做出回应。回应的方式,极为简单,但极为暴力。那就是举全国之力组建了一支风流与嚣张兼备的42万莽军团。

首先是军团主帅: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

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大司徒就是丞相,而大司空呢?大体相当于秦代和汉初的御史大夫。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大司空 王邑

独尊儒术的汉帝国,从沿袭秦法秦制逐渐向着儒家王道发展。特别是王莽政权,就是儒家王道的疯狂践行者。某些所谓的跨时空政策,全部来源于儒家经传的记载和设计。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干。于是,最容易改的官职名称,便首当其冲,丞相改成大司徒、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

朝堂三公,总共就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这个莽军团,一亮相就占了两个。这不算完。未得入宛的严尤部,败退回来,便中途加入了这个豪华阵仗的莽军团。而严尤曾经当过大司马,也就是大将军和太尉的官职。这就厉害了,朝堂三公,这就算凑齐了。别的就不用再多说了,光看这个统帅集团就行了。

其次是不忘风流:征调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

看来,汉代的兵家风流与军事教育,确实繁盛。兵法之学,就有六十三家之多,当真空于前代、绝于后世。而且,王莽大手一挥,则天下兵家英才便尽入彀中,一下就集中了数百人之多。

除用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术者,各持图书,受器械,备军吏。

兵法专家们,不光人来了,而且还带上了图和书,甚至发了武器、备充军吏。“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王莽肯定说过,只不过史家们没记载,才让培根抢了专利。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培根

这六十三家、数百名军事专家,组建了一个豪华而庞大的军师幕府,以参知机要、谋划兵事。

有这么一个人才济济而兼收并蓄的参谋本部,这仗基本上就不用打了,用知识就能碾压这帮不习文学的农民起义军。

第三是兵精而多、将良而贵: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

天下州郡各自选拔精兵,然后都给我调到洛阳来,我王莽、你们的大皇帝,要用。合天下精兵的阵势,也就知道会来多少兵了。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一下就来了42万人。汉武帝为灭匈奴、策动马邑之谋,才来了32万大军。而王莽为平南阳起义、组建一个平叛军团,就召集了天下42万精兵。当真是气魄不让汉武帝、霸气盖压楚霸王。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西楚霸王 项羽

而且,风流与嚣张兼备的莽军团,只要天下精兵,不要只吃粮食不打仗的老弱之兵。但是,那天下郡守装孙子咋办?你让我出精兵,我就出精兵吗?精兵我要留给自己用,给你派点老弱病残就不错了。

那可不行。因为“牧守自将”,谁的孩子、谁领着。足见,王莽还是相当诡诈聪明的,而且驭臣有术。你派点儿老弱病残来了,没问题,反正战场上是你带着,打败了、你负责;弄不好,身为带兵别将的牧守将军还得为人所擒。

于是,领兵的将军便都是历经官场沧桑的人间精英,怂人也当不了牧守高官。所以,兵多且兵精,将良且高官。

凡事说三点,但这个豪华莽军团,当真不能只说三点,因为“三”真得盖不住他们的嚣张与风流。

第四就是珍宝、猛兽与天下猛人:资珍宝、猛兽,还有巨无霸。

倾府库以遣邑,多赍珍宝猛兽,欲视饶富,用怖山东。

府库里的钱,你们全带上;少府里的珍宝,你们也全带上。还不行,这里还有猛兽虎豹,你们也全带上。这是什么节奏?

就是要告诉这些起义军:我王莽不仅要人有人而且要钱有钱,实力就是这么彪悍。甚至还有强大的猛兽兵团,不用打,吓都吓死你们。

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你以为带上猛兽就是吓唬你们的?开什么玩笑,我还有驭兽猛人,他身高一丈、腰粗十围,当真是以一当百的巨无霸。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巨毋霸

有此众兵、有此贵将、有此财宝,更兼猛兽、猛人,王莽就是想问一问那些绿林军,你们怕不怕?

这支已属空前的莽军团,集于洛阳、号称百万,而且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虎牙五威兵。

汉书记载: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

堪称空前的虎牙五威兵,到底会在历史上成就何等风流、叱咤何等嚣张呢?拭目以待吧!

2.嚣张书生的实力不允许

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因为他们有时候会特别“二”。甚至,他们能“二”得让你不能理解。

昆阳之战,就是两个书生的对决,王邑与刘秀。只不过这两个书生的处境不同,一个嚣张的只要风流;一个困顿的只剩自信。咱们先看这个“二”到极限的嚣张书生——莽军团绝对统帅:王邑。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昆阳之战要图

实力不允许,所以必得风流。

四十二万大军,把一个小小的昆阳城包围了数十重。什么十面埋伏、什么四面楚歌,在庞大的莽军团面前,都是“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与起义军交过手的纳言将军严尤,是王莽集团难得的军事人才,不要说比王邑、王寻这两个人强,就是比刘演、刘秀两个风流人物都不输“文采”。他一下就看出了重围昆阳的问题。

之所以不管北方赤眉而南征绿林,是因为绿林军称帝建国了。于是,也就有了42万莽军团。所以,42万莽军团的主要矛盾是攻灭包围宛城的起义军本部,也就是更始政权。即便把昆阳包围一百重,也是仅得嚣张而不得要领。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新朝各路起义军形势图

严尤说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 

严尤建议:莽军团不管昆阳,直奔宛城,一是可解宛城之围;二是可歼敌之主力;三是可灭更始政权,可谓上上之策。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你王邑有42万大军,更兼天下郡守为部将,随便安排一支偏师留在昆阳,然后大军直下,也是可以的。

但是,实力不允许啊。

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当先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我王邑带了百万大军,遇到如此小城就绕着走,这怎么能展现我的威风呢?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攻下昆阳而后屠城昆阳,然后踏血行军、载歌载舞,岂不风流。

实力不允许,所以围城不阙。

战前决策结束,那就嚣张地攻城、尽显风流吧。

族旗蔽野,埃尘连天,征鼓之声闻数百里。

当真大手笔地嚣张铺排:莽军团,旌旗招展于昆阳之野,脚踏扬尘而遮天蔽日,征战的鼓声响彻数百里之外。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气势如虹的古代军团

嚣张得不止是气势,更有真刀真枪地嚣张作为。

或为地道,冲棚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工兵挖地道,冲棚撞城门,弩矢如雨下。此外,还有云车十余丈,鸟瞰小小的昆阳是如何狼狈的。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箭雨之恐怖

所谓嚣张,必得浪费,地道得挖、城门得撞、箭矢不惜。

纳言将军严尤再次建言:“归师勿遏,围城为之阙”,可如兵法,使得逸出,以怖宛下。

撤退的军队,不要阻击,因为哀兵必胜。你阻人退路,就是断人生路,那还不跟你死磕?围攻城池,也要留出一面缺口,因为要防止城中之人做困兽之斗,反正也出不去了,那就誓死守城吧。

严尤的 建议当真是好,如果这么做了,不仅能快速拿下昆阳,而且败退的昆阳守兵必会宣扬莽军团的天下无敌,宛城之围也就自解了。

但是,莽军团的天字男一号——王邑,要的不是昆阳,要的是风流得行、嚣张得逞。所以,归师必须得遏、围城就不能阙,要得就是这种反兵法而行的风流,要得就是这种逆人情而作的嚣张。

实力不允许,所以请降不纳。

如此风流、此等气势,当真是吓怂了昆阳城的将士兵民。吓怂得可不止小虾米,也吓怂了真老虎。

公元17年,绿林起义军揭竿而起,而发起首领是王匡、王凤。而此时,昆阳城的守将,就有王凤。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绿林起义

绿林起义军分两路,兵出湖北绿林山,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称“新市军”;而另一路则由王常、成丹率领,称“下江军。”而此时,下江军的首领、后来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王常,也在昆阳守城。

可以说,昆阳城里的这两个守城BOSS,绝对是当世豪杰。

但是,面对必得嚣张的莽军团、面对必得风流的大司空,这两只真老虎,怂了,向莽军团和大司空请降。

别打了,我们投降可以吧。大司空王邑的回答是不行:你们现在、立刻、马上给回去守城,然后等我攻下昆阳,而后再把你们集体屠杀了。

这就是有点儿太欺负人了。别人嚣张,要面,王邑这里要人命;别人风流,要名,王邑这是要逆天。

昆阳城里这八九千农民起义军,不仅贪恋珍宝妻子,而且早就想好了怎么逃跑。要不是被光武帝刘秀给忽悠了,才不会在这里做困兽之斗。但是,为显嚣张、为展风流的大司空王邑,生生把这伙人给逼成了“横行天下”的万人敌。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白虎通

一人必死,十人不挡;十人必死,百人不挡;百人必死,千人不挡;千人必死,万人不挡;万人必死,横行天下。

《白虎通》这段话,没啥神秘也没啥理论,就是简单的人之常情。必死之人、亡命之徒,要么创造奇迹、要么就去必死。所以,只能铤而走险,干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都可能。

跑也跑不了,人家给你围了好几十重;投降也不能投降,人家让你好好守城、等着屠城;跟人耗也耗不起,人家王邑就不管宛城死活了,必须跟昆阳死磕到底。于是,昆阳守军,只有绝望地拼死守城。

3.大英雄能自风流

就当皇帝而言,王莽绝对是个奇葩。就当统帅而言,王邑也绝对是个奇葩。真是英雄惜英雄、奇葩爱奇葩。如此奇葩的皇帝,当然要用如此奇葩的统帅。像严尤这种聪明人,王莽是看不上的。

奇葩,不能孤独,也不能白在世上行走一番。他们自己虽成不了风流,但必得帮着别人成就风流。

而这个人就是汉光武帝刘秀。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光武帝 刘秀

但是,真风流,不用人帮,因为大英雄能自风流。

昆阳之战,新莽政权败得稀里糊涂,更始政权赢得稀里糊涂。所以,必须得讲一讲刘秀的为人风流,否则昆阳之战就是一场由奇葩主导的奇葩战争,太过寂寞、太过单调了。

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拜推恩令所赐,到刘秀父亲刘钦这一辈,也就只能当个县令小官了。父亲死后,年仅9岁的刘秀与其兄长刘演等兄弟姊妹几个投靠了叔父刘良。

可以说,刘秀与其几个兄弟姊妹,此时已经推恩至大汉帝国的平民阶层了,跟刘备差不太多。但是,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还是有好处的,刘秀被推荐到帝都长安上学了,成为太学生,主攻专业是《尚书》。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尚书

而且,刘秀对尚书这个专业特别情有独钟,就跟我特别钟情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一样。这里只能呵呵了,应该是小编得向光武帝刘秀看齐。

虽然刘秀自己学得粗通大略,但是却逼着自己的儿子汉明帝学《尚书》,汉明帝也特别钟情《尚书》这个专业,所以也逼着自己的儿子汉章帝学《尚书》。东汉前三个皇帝,都是《尚书》专业的毕业生。《尚书》可不如《诗经》、《左传》之类,或言情或记事的书,不仅佶屈聱牙而且政治正确,就这么枯燥之书,而刘秀却能够做到情有独钟,所以说刘秀也很奇葩。

太学生刘秀,虽然对尚书粗通大意,但绝对是太学生中的活跃分子。上学的时候,他就拉着一帮同学做买卖。先是跟同学韩子集资买了一头毛驴,在长安城搞物流运输,就是给人送快递。后来,又跟同学朱祐合伙开药店、卖保健品,而且据说还卖得很火。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云台二十八将 朱祐

再后来,刘秀还帮人要债,而且跟人对簿公堂了,也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讨债。而审理刘秀讨债这起民事案件的人是谁呢?是严尤。没错,就是那位打了淯阳之战又打昆阳之战的纳言将军严尤。

多年之后,严尤对刘秀还是记忆犹新。当听说刘秀造反,严尤感叹了一句:是美须眉者也,何为乃如是?是哪个漂亮的小帅哥啊,干点儿啥不好,怎么非得造反呢?

没错,刘秀就是造反了,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王匡、王凤造反,是拉着一群没饭吃的饥民。刘秀的哥哥刘演造反,是拉着一群早有结交的宾客。

而刘秀造反,是拉着一群老同学。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刘秀集团应该是中国历代造反集团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他们可都是大汉帝国顶级学府的毕业生。

刘秀也是有情有义的,能够做到“苟富贵莫相忘”。他造反成功、当了皇帝,就拉着一帮同学跟他一起治理东汉天下。而且,绝不玩“狡兔死,走狗烹”那一套,跟他起事的功臣将相们不仅富贵当世而且荫庇子孙。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与将相群臣和睦相处的光武帝刘秀

上学,好读书;创业,发了财;为将,打胜仗;当皇帝,也是明君。这就是刘秀,一个好人,而且成就了人生最大的成功。当真是大英雄能自风流。

4.胆色书生的风流嚣张

王邑够“二”,而且“二”得淋漓极致,前无古人而后者难追。但是,光武帝刘秀也不咋地,因为也很“二”。太多的文章,都把昆阳之战的千古风流归功于光武帝刘秀。但仔细推敲,就能发现所有的“归功之词”都是站不住脚的。

二万战四十二万,还能战胜,什么原因?

首先是敌人太“二”,而不是自己太“精”;其次是自己也太“二”,而且是自己这两万人都太“二”。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二哈

但是,刘秀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不仅自己能“二”,而且还能把己方整个团队给忽悠“二”了。这是他与王邑的最大不同。

你们顶住,我去搬救兵。

堪称空前豪华的莽军团,一下就把昆阳给包围了。从利己博弈的角度而言,逃跑就是上上之策,这仗没法打。

而且,昆阳也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宛城才是。有人说昆阳守军是为了策应汉军主力对宛城的包围,所以才必须坚守的。

此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昆阳能牵制四十二万莽军团,那严尤就不会建言弃昆阳而取宛城了。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严尤建言:绕昆阳而取宛城

而且,从地图上看,这个推论也是站不住脚的。长城以北、长江以南,基本上都是平地,别说大山就是大河都少有。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的这句话最适合规模空前的莽军团。42万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路。放着这八九千人在昆阳呆着,他们还敢出来闹事儿?

再退一步,就算拖住了,到五月底,宛城守军投降了。那王邑的豪华莽军团也没撤啊。你昆阳这八九千人,人家根本就没夹眼瞅;而且你宛城的那十万人,人家也仅是睁开眼瞧一下,而已。

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

所以,当“二”到极限的刘秀义正言辞地如上陈述时,满是朴素智慧的起义将领们怒斥:刘将军何敢如是。这没有错,现在大家应该想的是怎么跑。

但此时已经跑不了了。王邑、王寻两位统帅虽然到了六月份才从洛阳出发,但莽军团的先头部队十几万人在五月份就把昆阳包围了。

既然包围了,那就打吧。这个时候就刘秀一个人主战。所以,虽然仅是偏将军,但刘秀却成了昆阳守军集团的主心骨。就你想打,反正也没别的办法了,你就说怎么打吧。然后,刘秀就说:你们给我顶住,我去搬救兵。

说实话,王凤、王常俩人要么太君子要么太迟钝,就没怀疑刘秀想跑。你能去哪搬救兵啊,当真有能挡住42万莽军团的救兵,大家也不至于想怎么跑了。

但历史已经发生,所以就不讲理了。刘秀还真是去搬救兵了,而王凤、王常这两位豪杰半是服从、半是不得已地真就守起了昆阳。

忽悠,接着忽悠。

刘秀去哪搬救兵啊?要是去宛城,有点儿远,怕是回来,昆阳也不保了。但是,宛城还是有兵的,只要更始政权脑子清醒,起码赶紧组织二道防线或赶紧拿下宛城,或是真得派出一支几万人的大军,也是可以的,因为王凤、王常他们确实坚守了几十天。

但是,刘秀不去宛城。奇葩们的行事,总是难以捉摸的。

他去了定陵和郾城搬救兵。这两个地方的人,估计也正想着怎么跑呢。但是刘秀来了,而后仍旧是一番义正言辞。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距离昆阳最近的定陵和郾城

光武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 

昆阳这八九千人被刘秀忽悠着守城了,而定陵和郾城这万八千人,也被刘秀忽悠着去增援了。

刘秀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后世的我们真心难以解说了。反正,定陵和郾城之军,就雄赳赳、气昂昂地打王邑、救昆阳了。

经历是个宝贵财富。有的人上学后工作、工作后退休、退休后入土。人生就是一条线。而有的人,却是好几条线,而且每条线比心电图都曲折。所以,有的人活不过一季春秋,而有的人却活了好几遭。刘秀便是后者。读过《尚书》、跑过物流、卖过大力丸、帮人催过债,还跟人对簿公堂。有此等历练的刘秀,其忽悠人的本事,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5.胆大包天对决风流奇葩

一个是胆大包天,一个是风流奇葩,两个读书读到不正常的读书人就这样在昆阳地界上交手了。

六月己卯,刘秀的援军赶到。一去一回,刚刚六月初,刘秀就到了。王凤和王常应该满意了,刘秀这小子没忽悠我们,真去搬救兵了,而且来得真是很快。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带兵的刘秀 漫画

但是,刘秀就带了一万人,他想怎么打?

我这么打:先派一千人去打个胜仗、涨涨士气。

别说光武帝刘秀雄才大略,他也就是碰上奇葩王邑了。换一个脑子正常的,都不会这结果。

你敢派一千人挑战,那我怎么也得派两万,必须给你包饺子。再不济,就是逞英雄,我也得挑出一千以一当十的精兵跟你打,先杀杀你的锐气。

王邑、王寻咋办的?既不用重兵碾压,就派出了几千人;也不派精兵出击,派出去的人迅速就被刘秀给打败了。

这还没完,刘秀举兵挺进,向着42万莽军团、步步逼近。这真是蚂蚁打大象,而且还声势夺人。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光武帝 刘秀 剧照

冷兵器打仗,士气极为重要,因为都是看着血、拿着刀,没士气就没胆魄,没胆魄就只能等着被砍。萨尔浒一战,明朝十几万大军被女真几万人砍了5万颗人头。八旗战斗力爆表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打出了士气。士气高涨,则大家一起拿刀去砍人;士气低落,则大家一起丢盔弃甲跑,还手都不敢、就别说砍人了。

久困坚城之下,再碰上刘秀这么个拼命三郎,连吃败仗,莽军团士气低落、军心动摇了。而刘秀又加了一把火,继续施展忽悠绝技,箭传昆阳守军:宛城已破、主力旋至。同时,也顺便周知了一下莽军团。

接着,刘秀继续大胆犯“二”,而他的一众定郾援军,也跟着一起犯“二”。刘秀从这一万来人中挑出三千特别“二”的士兵,组建了一支敢死队,要直取42万莽军团的中央大营。这是“鲁班”丝血要五杀、而后还要单挑敌方水晶,满脑都是“骚操作”。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鲁班别送

英雄不孤独,奇葩不寂寞。你若犯“二”,我必相伴,论天下奇葩,唯文叔(刘秀字文叔)与邑尔。

于是,王邑非常配合地严令42万莽军团:你们谁都别插手,都给我老实在大营里呆着,就由我跟司徒王寻收拾刘秀这三千人。

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战斗的过程与战斗的结果,请直接看《后汉书•光武纪》。《后汉书》作者范晔写得比谁都好。

如果非要给个解释框架,那么只能说刘秀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是人和。“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这就是打了几场胜仗,刘秀援军已经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也忘了对面还有42万人。而且,昆阳守军也是相当彪悍,被莽军团围起来打了几十天,一肚子火终于有地方发泄了,毫不迟疑、立即出城杀敌。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昆阳守军

其次是地利。莽军团虽然人多,但是昆阳就这么大地方,真打起来,你42万人也不能全上啊。还能指望刘秀援军与昆阳守军排成长42里的超级横列,跟你们单挑吗?所以,人多也占不了便宜,反倒是逃跑时候最吃亏。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昆阳大捷

第三是天时。奇葩王邑严令各营不得出击,这必须是天时,谁都理解不了王邑是怎么想的,只能说是老天安排的。再有,莽军团的这些牧守部将,也当真听话,说不动手就不动手;就是大司徒王寻被砍死了,也不动手。最后,就是天降暴雨了,这场大雨足抵百万军。

6.总结:仅是风流而已、仅得嚣张而已

我们总是后知之明地找出足够多又足够有力的解释框架,来陈述历史、总结经验而后发现规律。但是,发现的规律,又被后面的历史给推翻。

所以,老实相信历史是偶然的,并没有什么不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发展认识,或许可以更为豁达。

就昆阳之战来说,实际上就是42万人稀里糊涂地被两万来人不明就里地给打败了。这其中,没啥兵法战术,也没啥战争规律。

但是,昆阳之战却成就了两汉第一风流人物——光武帝刘秀。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两汉第一风流 光武帝刘秀

凭借此战,刘秀想不立威都难。以后,凡是报出刘秀的大名,不仅新莽甲卒会丢盔弃甲,而天下豪杰吏民便会嬴粮影从。因为有此嚣张战绩的人,必是天下第一风流人物,不跟着他去打天下还跟谁啊。

放弃总结战争败规律的打算,我们或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趋势:逐渐儒化的大汉帝国,其一众精英们越来越迷信经传本本、越来越执着儒家教条、越来越理想主义、越来越不切实际。

先说皇帝王莽,他不是一个坏人,而且极为中规中矩。其所思所想,就是要全盘践行儒家的礼乐制度。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皇帝,虽然有其性格弱点,但所作所为都是圣人教导,除了篡位一事。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而且这种差距是极大的。所以,王莽那些本于儒家经典的各种实践,没有成就华夏风流,反而激起了农民暴动。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满脑子都是《周礼》的王莽

再说大司空王邑,之所以如此奇葩,基本上就是因为书读得太多了,满脑子就想着如何风流绝世、如何彪炳史册。王莽是书生治国,王邑则是书生领兵,而且这个书生比之赵括,当真是差远了。可以不顾作战任务,也不管战胜与否,但必须得要风流绝世,必须得要嚣张任性,必须执拗于某些虚无缥缈的万丈豪情。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满脑子都是《春秋》、《易经》的王邑


而光武帝刘秀呢?其劝说昆阳守军之言辞,要么论兵谷既少、要么论军之全局、要么论同心举功,真是掷地有声、雄辩非常,连他自己都信了。但是,书中瑰丽之词、镜像缥缈要旨,抵不过现实险恶,最后要做的也仅是出城搬兵。然而,读过书的刘秀就是相信了,而且也忽悠着昆阳、定陵、郾城等将军士卒相信了。但是,以朴素的经验智慧而论,刘秀的这些雄辩统统都站不住脚。但历史却偏向了这个满脑子书生意气的风流英雄。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酷爱《尚书》的光武帝刘秀

西楚霸王项羽,“喑恶叱咤,千人皆废”。其彭城之战,闪电回防,三万战五十六万,那是实力对决的亮剑秒杀。

淮阴侯韩信,用兵诡谲。井陉之战,两万战二十万,那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神来之笔。

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两次河西之战,千里大迂回、万骑大奔袭,那真是汉家气概、少年威风。

西楚霸王的霸气亮剑、淮阴侯的诡谲奇谋、骠骑将军的胆力绝众,虽然也是史书记载而镜像呈现,但其中透着霸气、透着智慧、透着胆魄,更主要的是透着真实。那是真刀真枪真流血的大勇大智大英雄。

2万灭42万昆阳之战:纯属偶然  却成就光武帝刘秀的两汉第一风流

西楚霸王 项羽

而昆阳之战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就好像闹着玩一样。

领兵的不知兵法,也忘了作战任务,就是要在战场上风流嚣张。面对突袭而来的3000敢死之士,下了一道奇葩命令、捆住手脚,然后带着中央本部去好勇斗狠。

六十三家兵术、数百兵法专家,“各持图书”、奔赴前线。此种操作,当真是要践行“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节奏。

巨无霸赶着猛兽虎豹,知道的是去打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军中马戏团。

更让人费解的是:“倾府库以遣邑,多赍珍宝猛兽,欲视饶富,用怖山东”。对面是但求珍宝财物的农民起义军,你王莽这么玩,是什么道理?是真怕他们不来抢吗?还是准备用钱砸死他们。

这是王莽和王邑的操作,好像在闹着玩。刘秀及其一众起义军呢?如果42万莽军团,是王莽和王邑两个人在闹着玩。刘秀他们就是大家一起去闹着玩命。

可以说,王凤、王常这俩人读书不多,是具备那种朴素智慧的人精。但之所以被刘秀摆布,确实是被莽军团的42万大军给逼的,逃跑逃不了、投降投不了,所以只能拼死玩命了。

刘秀带着一千人挑战42万新莽联军,虽然过分,但还能自圆其说,咱们就是较量一番。但是,刘秀带了3000敢死之士就要端掉人家的中央统帅大营。这是什么操作?

所以,整个昆阳之战,没有亮剑、没有奇谋、没有胆力,全是奇葩们的骚操作。

昆阳之战:百十兵家持图书,十万甲士携虎豹;司空嚣张露霸气,书生风流逞英豪;可怜项羽乌江死,叹息骠骑长安夭;若有此等英雄在,便让昆阳换风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