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

巴黎聖母院  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

2004年的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作家傑西與巴黎姑娘席琳意外重逢,九年前他們曾在維也納偶遇並度過浪漫的一夜。兩人在賽納河的遊船上暢談,還聊起了巴黎聖母院的故事,其中的一句臺詞是“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潛臺詞是當然不會,縱然愛情消失,巴黎聖母院也不會消失的。

可是,命運告訴你的是“一切皆有可能”。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傍晚,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巴黎聖母院著火,這座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建築,在大火中顯得脆弱不堪,人類再次經歷了歷史上悲傷的一天,據說,修復這座建築需要8至10年的時間,這意味著,在這近十年中,巴黎聖母院將是人們心中的傷痛。

巴黎聖母院  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

堪稱是一部法蘭西民族的微縮史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坐落於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島上,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該教堂是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登上塔樓,雖然遇不到“鐘樓怪人”,但卻能看到17世紀的大鐘、近距離接觸教堂外壁上的滴水獸、俯瞰西岱島與塞納河的美麗風光。

1163年,教皇亞歷山大和法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奠基動工興建,路易七世希望它成為巴黎在國內外政治、經濟、智力和文化力量的象徵。當時的巴黎已經成為法國的權力中心,需要一座與其地位相匹配的宗教紀念碑,整座教堂在1345年基本落成。

教堂採用石材建造,外形高聳挺拔,其內部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教堂內所收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也聞名於世。雨果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稱其為“石頭的交響樂”。巴黎聖母院是歐洲最大的供奉聖母瑪利亞的天主教堂,正面寬47米,一對塔樓高60米,正廳深約125米,可以同時容納9000人。聖壇外有教堂的標誌性尖塔,高90米,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在它之前,歐洲的教堂建築大多比較笨重:厚實的牆壁、沉重的石拱、窄小的空間,內部陰暗而壓抑;在它之後,以它哥特式的高直為藍本,歐洲的教堂開始擁有了輕巧的拱頂和敞亮的空間。

巴黎聖母院  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

巴黎聖母院歷經法國大革命、王政復辟、巴黎公社、兩次世界大戰,堪稱是一部法蘭西民族的微縮史。“百年戰爭”後的1455年,民族女英雄貞德的昭雪儀式在此舉行,從而洗刷了法蘭西的民族恥辱。巴黎聖母院的廳堂,還可看到她佩戴長劍、雙手合十祈禱的雕像。1654年,路易十四在此舉行加冕大典,從此開始“太陽王朝代”,成為封建專制王權發展的頂峰。1944年8月歡慶二戰勝利的巴黎解放紀念典禮,法國幾任總統戴高樂、蓬皮杜、密特朗的葬禮追思彌撒,都是在這裡舉行。

在這場火災前,巴黎聖母院遭受最嚴重的一次破壞,莫過於18世紀末期的法國大革命,君主被拉下臺,皇后赴斷頭臺,巴黎聖母院被暴徒洗劫。最嚴重的時候,這裡被改名為“理性神殿”,好用來宣揚新共和主義。在教堂內部,聖母瑪利亞的塑像被自由女神像取而代之,十字架也被移走,巴黎聖母院甚至成了藏酒的倉庫,那次劫難幾乎損毀了巴黎聖母院內部的主體,許許多多神像被盜走,教堂的大部分珍藏都被破壞或掠奪,唯一倖免的大鐘沒有遭到熔燬。

巴黎聖母院的底層與中層的分界線是國王廊,每一個拱券中都雕有一尊國王雕像,代表著《聖經·舊約》中記載的以色列歷任的28位國王。1793年,巴黎民眾湧入巴黎聖母院,將它們認為是歷代法王的雕塑,而憤怒地將其“斬首”。直到1977年,其中大部分石雕頭像才在附近被挖掘出土,後來在巴黎中世紀博物館陳列展出。直到1801年,巴黎聖母院才重新成為教堂,並見證了拿破崙的加冕儀式,但在19世紀的前40年,教堂內仍然是半毀壞的狀態,並沒有足夠的資金舉行修繕工作。

巴黎聖母院  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

雨果“拯救”了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在全世界有如此高的聲名,與大文豪雨果那本《巴黎聖母院》密不可分,雨果的這本鉅著為這座教堂蒙上了一層神秘與浪漫的色彩。而提起這本小說,人們也會自然想到巴黎聖母院,想到鐘樓,想到卡西莫多。

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他外表醜陋,有著醜到極點的相貌: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耳聾,駝背……似乎上帝將所有的不幸都降臨在了他的身上,受盡嘲弄,但內心崇高,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富於感情的人。他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

《巴黎聖母院》在1831年1月出版,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最著名的是1982年由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美國影片《巴黎聖母院》和1956年由讓·德拉努瓦執導,吉娜·勞洛勃麗吉達主演的法國電影《巴黎聖母院》。此外,好萊塢早在1939年就拍攝過一版《巴黎聖母院》,由威廉·迪亞特爾執導,蘭道·哈頓主演。1997年迪士尼還拍了動畫片《鐘樓怪人》,還提名了當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配樂獎。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讓巴黎聖母院重拾光輝,可以說雨果拯救了巴黎聖母院,他成功把這個一度被法國人遺棄的建築,重新搬進法蘭西民族的精神聖殿,讓重建已經殘破不堪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成為民眾的呼聲,1844年,國王菲利普一世下令對其進行修繕,經過20年的時間,1864年重新開放。

巴黎聖母院  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

二戰中險些被炸燬

此後,巴黎聖母院奇蹟般地挺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在二戰中逃脫了被炸燬的厄運。

1944年8月,盟軍已經在諾曼底登陸,希特勒決心魚死網破,命令負責巴黎防務的馮·肖爾鐵茨上將不惜一切代價和盟軍戰鬥到底,為此德軍在包括巴黎聖母院在內的眾多歷史建築以及地鐵線路中埋下了大量炸藥。一旦城破就將整個巴黎毀於一旦。希特勒向肖爾鐵茨發密令,催他趕緊炸了巴黎。肖爾鐵茨決定保住巴黎,他撒謊說德軍已經開始爆破巴黎,戈林的納粹空軍打算對巴黎實施大轟炸,肖爾鐵茨也以城內仍然有大量德軍為由拒絕了空軍的轟炸。最終巴黎解放,在沃爾克·施隆多夫執導的法國電影《外交秘聞》中,就講述了肖爾鐵茨保住了巴黎城的故事。1944年,法國光復,戴高樂率部下親臨聖母院,感謝神靈的恩惠,讓法蘭西民族免於傾覆,也祈禱這“一部規模宏大的石頭交響樂”,能夠永世長存。

遺憾的是如今這場大火,卻使巴黎聖母院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被燒燬。著名的玫瑰花窗也被燒燬。

玫瑰花窗為哥特式建築的特色之一,指中世紀教堂正門上方的大圓形窗,內呈放射狀,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因為玫瑰花形而得名,在法國北部,玫瑰窗通常是教堂外觀的主要特徵。並且,教堂頂部的十字型翼部通常也鑲嵌有玫瑰窗。這樣的例子可以在巴黎聖母院、聖丹尼斯大教堂,沙特爾大教堂,蘭斯大教堂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等見到。

巴黎聖母院的玫瑰花窗刻畫著聖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人怕德國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最為美觀的是主殿翼部兩端的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滿是13世紀時製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玻璃書。南側玫瑰花形圓窗,建於13世紀,但在18世紀時作過修復,上面刻畫了耶穌基督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

巴黎聖母院  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

建巴黎聖母院是我們的命運

在雨果的筆下,巴黎聖母院是“偉大的石頭交響樂”,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頁,並且也是科學和文化史上的一頁”。而受雨果這本小說的影響,巴黎聖母院是影視作品中極為鍾愛的場景,代表著浪漫與詩意。

除了眾所周知的《巴黎聖母院》影視劇外,還有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奧黛麗·赫本主演的《巴黎假期》、讓-皮埃爾·熱內的《天使愛美麗》,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等等。《碟中諜6》也在巴黎取景,"白寡婦"在塞納河邊約見阿湯哥的一場戲中,巴黎聖母院就十足搶戲。

這些鏡頭裡的影像註定將不會忘記,而著名的遊戲《刺客信條:大革命》也有望為日後巴黎聖母院的重建提供重要指導,《刺客信條》系列一直因為遊戲中建築物的精細程度而備受稱讚,曾參與過遊戲設計的Caroline Miousse表示:在《刺客信條:大革命》遊戲製作過程當中,她曾經花費了兩年時間來還原巴黎聖母院的原貌,而且其細節程度已經觸及到了每一塊石頭。

巴黎聖母院  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

馬克龍在臨時講話中說:“巴黎聖母院是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學,是我們生活的中心,是我們測量距離的起點。是無數書籍、油畫。是所有法國人的大教堂,即使是從未來過的人。它的歷史就是我們的歷史……這座教堂,我們要重建它,因為這是我們的命運,因為這是法國人期待的。”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小說中提及的鍊金房中風箱上有句意大利文銘言,意思是“只要風還在吹,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現在,唯有塞納河畔的風日夜撫慰著這座建築物的傷骸,也希望它能讀懂風中的信息,早日戴著它的荊冠,重回人們的視界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