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塊地都是不錯的平原地區,應該是不錯的建城產所,為什麼沒人聚集呢?

和煦如鋒


先糾正下,池州是個廣域型的地名,如池州市、池州府,我想你問的是貴池區池陽鎮和東至縣大渡口鎮!

從解放後看,這二處地方都是平原廣佈的富庶之鄉,倚祟山而臨清流,位置優越,但從歷史上看確不是這樣!

1、歷史上池陽鎮與大渡口鎮都處於江畔沼澤中,江滸平原是從唐宋以後逐漸淤積,明清兩代和民國築江河圩堤圍墾而成。雖經光緒一民國大規模圍墾,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池陽鎮東西仍是大片灘塗沼澤,齊山湖即是這種狀況的遺留。至於大渡口鎮,古稱雁汊,傳是明代地廣人稀,是雁雀棲息之地,又稱″雀兒料洲″,大渡口的大規模圍墾是清光緒29年後。

2、池州地區在元末和太平天國時期經歷過二次大的戰亂,人口大量減少。

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奪天下,在池州境內反覆爭奪,青陽六泉口一地就坑殺漢軍萬人以上,至明朝建立時,青陽全縣就剩5千餘人。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因其建都天京(今南京),皖南是其外圍,人口損失由其嚴重,1819年池州府共有人口280萬,到1904年,只剩下51萬。

3、1931年和1954年的二次特大洪水,使很多人口逃荒而去,1931年,《貴池縣誌》載:池口水位14.83米,城內行船,受災田地58860畝。1954年,池口水位17.22米,全縣31個大小圩口全部潰破,29萬畝田地受淹。而列名安徽四大城市一合蕪蚌大的大通,就是從1954年徹底衰落的。

4、1937年日軍攻佔池州,大批民眾避往南部山區。1958一1960三年自然災害,亦有大批民眾遷往南部山區。都造成了沿江市鎮人口的減少。

5、解放後,池州地區三拆三建,行政區劃混亂,造成各專區都不願在池州投資。小三線建設,使得工廠選址都在南部山區,也不能使沿江城鎮化加速。

6、改革開放後,池州處於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城市群之間,位置尷尬,人口外流。

由於以上情況,所以池陽、大渡口二鎮雖然地理條件優越,但人口不多!


溫潤如之歷史地理


可能答主沒有經歷過1998年的超級大洪水吧?我們家離長江邊有十幾公里,那時候我記得是虎年,我還不是很大,整天都是黑天混地的超級雷陣雨。學校還很難得放假了好多天,我那時候還沒心沒肺的開心得很。並不知道這麼多天的大雨會給沿江地區帶來什麼遭遇。


我有親戚家在大渡口鎮,很小的時候去過那裡,沿江地區有十幾米高的土混堤壩。洪災以後,我站在安慶這邊殘破的水泥堤壩邊看著工人搶修損壞的堤壩,長江對面大渡口的堤壩已經被沖垮了。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就像是巨人一下子踢倒的一個巨型沙堆,。。長江上還飄著各種來自上游的木材什麼的。。。

後來,安慶江邊建起來高達數米的景觀性大壩,大渡口那邊,沿江地區除了渡口,還有延續幾十米的防護林,土質堤壩,堤壩以後又是差不多等高的堤壩公路,雙層防護。整個堤防個人目視長達幾百米。。。甚至更多。所以答主說的大渡口鎮,就這樣了吧。同等水患,更多的措施反而損失更大,傷不起。

答主圈住的另外一塊地方,對面是樅陽。樅陽一到雨季一旦雨量大了一些,樅陽周邊的湖水和城市積水會淹沒低窪地區的道路,汽車都是當摩托艇用的。對岸地區在長江航道的彎折地段,遇到洪峰,實在不能保證什麼的。

如果條件有利於建城,古人早就建好了。你說對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