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如果鎮守荊州的不是關羽,而是馬超或者趙雲,蜀國還能有機會嗎?

中環法拍房


趙雲可守,馬超不可。

有時候,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天不遂人願,看起來策劃得滴水不漏的計劃卻往往做繭自縛,功虧一簣,而那些破綻百出的行動卻能涉險過關,收效甚大。

確實是比較奇怪。


失荊州就是這樣,看起來挺完美的事情,細細推敲,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荊州的丟失,主要是政治原因,劉備要負主要責任。 因為這不是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失誤,必須由戰略層次上的人物來負責。

在三國時代,公元219年是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發生的事情真接影響了後來歷史的走向。


這一年中,劉備集團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情:


關羽北伐襄樊之前的戰略形勢:

在漢中大戰中,曹操失利,兵退長安。劉備佔據漢中,進位為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即然劉備已經進位了漢中王,那漢中這片地方可就不能再丟了。 劉備當“漢中王”是要與曹操平起平坐,若是進位漢中王,就丟了漢中,那就成搞笑了。 所以,保住漢中就是劉備集團重中之重的事情。

為保漢中,劉備甚至不惜讓張飛暫時忍受了委屈,而把漢中的防禦重任交給了更持重沉穩的魏延!

《三國志·魏延傳》中這樣記載:


但曹操可還沒有走呢,仍然率領著主力部隊駐紮在長安,他隨時都有可能反攻回來。 但劉備的主力卻無法在漢中長期駐守下去,壓力山大啊!

首先,西川剛剛收入囊中,益州的本土系、劉璋系、荊州系,西涼系等各方勢力林立,劉備必須要帶著眾人回去主持大局,對各方勢力進行平衡和牽制。

再者,負擔實在太重,重兵雲集,後勤糧草始終是個很大的問題。

“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大軍的後勤壓力十分沉重。儘管後方有諸葛亮絞盡腦汁地為大軍提供補給。但這樣的情況又豈能持久?

劉備主力退回,魏延鎮守漢中,必需要有另一方向對曹魏軍力進行戰略牽制。遠在荊州的關羽集團軍北進襄樊,牽制曹軍,則是對劉備保住漢中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如果能夠拿下襄樊,曹操馬上就會陷入手忙腳亂、捉襟見肘的窘境。

除了牽制曹操,保住漢中,關羽北進襄樊還有另外一層作用,咱們從關羽的角度來分析。

劉備曾經評價關羽和張飛這兩位兄弟:


關羽對部下普通士卒們很關心,但對那些士族出身的高官貴族很不感冒。但關羽有“驕”的資本:

1、資歷。關羽很早就跟從劉備打天下,和劉備是兄弟,這誰也比不了。

2、功績。關羽長年隨劉備南征北戰,刀林箭雨中屢立戰功。

3、能力。關羽是文武全才,即能於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又能運籌於帷幄,決勝疆場。

但在這一段時間,關羽比較尷尬。 劉備西取川蜀,關羽坐鎮荊州,諸葛亮、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奪取巴西、巴中,張飛大戰張郃,為劉備軍團奪取漢中而獲得穩固的進軍基地。

定軍山一戰,黃忠斬殺曹魏重將夏侯淵,立下首功。

趙雲拒曹軍於斜谷,奔襲曹軍囤糧之所,打破了曹軍長期作戰的計劃。

新歸附的馬超也有拔取成都之功,還上表扶助劉備進位漢中王。


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性情高傲的關羽就有點神經過敏。當得知馬超取成都獲封后,關羽就詢問馬超的能力和地位,諸葛亮看破了他的心思,好言慰止。《三國志·關羽傳》有記載:

黃忠因功被封為後將軍,地位與關羽並列,這下子,矜高自傲的關羽可就再也沉不住氣了,他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

《三國志·黃忠傳》中借諸葛亮之口,表現了關羽的不悅:


劉備進位漢中王,大舉封賞文武,別人都是因功獲封,名至實歸,而唯獨受到封賞最高的關羽卻是個旁觀者。

在這段時間裡,關羽可沒有什麼功績,受封卻最高,這使他心理極度敏感。

令關羽耿耿於懷的還有他的一項職務。

張飛已經被任命為巴西太守,連魏延這個毛頭小子也成為了漢中太守,這都是名至實歸的職務。

張飛治下的巴西:
人家張飛和魏延都可以隨時視察自己的地盤。而關羽呢,他的職位是襄陽太守。

這特麼算什麼事情,襄陽現在還在曹仁手中呢。關羽想去趟襄陽,還必須要到曹仁的辦公室去辦個襄陽通行證。按照關羽的性格,怎麼會不感到強烈的刺激?

所以,北取襄樊,劉備有三個目的:

一、牽制曹軍兵力,遙保漢中。

二、讓關羽立功,免得別人說閒話。

三、落實關羽的職位。

要說,劉備算計得不錯。

劉備主力得漢中,劉封孟達獲取了上庸,關羽若再拿下襄樊,劉備的整個戰略形勢就會大為改觀。

對曹魏,漢中威懾其重鎮長安,襄樊則鋒銳直指洛陽。點、線優勢就構成了面形的優勢,前景就一片光明。

對孫吳,關羽奪取了襄樊,就能從江、漢兩條水路震懾孫吳,對孫吳以水軍為主的防禦國策構成巨大優勢!

看人家劉備這小算盤打得嘩嘩響,敢情這天下的好事都讓他一家佔全了。

當年,諸葛亮與劉備曾經在草廬中構劃的戰略設想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取得荊益後是這樣計劃的:


我們發現,實際上關羽北取襄樊是完全背離《隆中對》的戰略計劃步驟的。

這步棋是好棋,但走得太提前了。

有沒有“保其巖阻”?有沒有“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有沒有“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更重要的是,“天下有變”也不存在。

到這裡我們稍微反思一下,如果關羽北進襄樊的軍事行動向後推遲到曹操病故的時候,是不是更好呢?

《隆中對》計劃是一招“雙鋒灌耳”,偏師向宛、洛,主力出秦川。而此時關羽北進,卻是個左右直拳,戰略和目的搞巔倒了。

關羽北取襄樊對孫吳集團的防禦國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看地圖:


孫吳集團統治地域處於南方,防禦的主要憑恃就是江河之險,對水上作戰十分重視。劉備集團如果獲得了襄樊,就可怕了。萬一雙方翻了臉,劉備大軍能從江、漢兩條水道對孫吳進行夾攻。

劉備集團對孫吳的野心是有暴露的,《三國志·呂蒙傳》記載:

“有併兼心”而且“居國上流”。劉備和關羽本人也絕非善輩。


水淹七軍後,關羽的野心爆漲,大罵孫權派來的使者,還進行武力威脅:“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耶?”。

而另一件事情則引起孫吳的高度警惕:

“擅取湘關米”,完全不告知對方,關羽就擅自取走了孫吳囤積的糧食,這可就是不把自己當外人了。

形勢嚴峻,孫吳集團下定決心,突襲關羽後方。


即使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孫吳集團襲取荊州也是勢在必行的。 只要關羽取襄樊,孫吳就必會抄襲其後。

那麼,為什麼趙雲鎮守荊州,就能守住呢?

關羽北伐襄樊的三個理由:

1、牽制曹軍兵力,遙保漢中。

2、讓關羽建立符合其受封地位的功績。

3、落實關羽的職權。

如果讓趙雲來鎮守荊州,關羽去鎮守漢中,那麼以上所有的理由都將不復存在。所以,趙雲守荊州不會丟失,並不是他的軍事能力比關羽更強,而是因為趙雲所處的地位使他絕不可能將荊州主力部隊投入到襄樊去打一場長期的圍困戰,孫吳集團就沒有突襲他後方的機會。

所以,讓趙雲守荊州,必能守住。而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對蜀漢更加有利。


但不能讓馬超去守,馬超曾經是一方諸侯,能量巨大,影響力廣,他的地位可比劉備要高得多,以馬超的性格,也絕非久在人下之輩。而且他本身與曹操還有著刻骨的血海深仇。他要去鎮守荊州,那蜀漢的前景就真的變幻莫測了。


饞嘴肥貓鏟史官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儘管關羽身上有不少毛病,但在劉備陣中,能夠承擔鎮守荊州這一重任的人選,還真非關羽莫屬。

從當時的蜀漢版圖來看,劉備的本陣已經移到了川蜀,但是荊州對於劉備而言,非常重要。荊州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假如劉備想繼續北圖,從荊州往上是很好的跳板。

荊州不但交通便利,更是錢糧豐富,人才聚集之地。此地不論地理,還是經濟,對當時的三國,都是一塊垂涎已久的肥肉,且事實上整個荊州也是被三分分別據有。

荊州在這個時候,離身在西川的劉備已甚為遙遠,因此與後方大本營的信息交流、物資運輸都存在著時間上的不方便。

荊州等於是孤懸於外,且四周虎狼環伺,又是前線重地。鎮守此地的武將必不能是等閒之輩,且要對劉備百分百的忠心。

出於這一點,馬超便被排除在外了。因為馬超不為劉備所信任,且馬超在劉備軍中的威信也不如關羽、趙雲那樣高。馬超的作用主要是震懾羌人、川民,在那裡,他近乎神一樣的存在。

可僅有這一點還不夠。荊州與東吳和曹魏都有相接之處,尤其是東吳,隔三差五就要來說一說“借荊州”的事。因此,鎮守此處的人還要有一定的外交能力,身份上需要可以代表劉備。在情況危急的時候,還可以當機立斷,先做主後彙報。

出於這一點,趙雲被排除了。在外交和決斷上,無論如何,他都是不能和劉備的義弟關羽相提並論的。

更何況,關羽自身的威名,也不是趙雲和馬超可以媲美的。

關羽佇立荊州,多少人望而卻步!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應答:問題提出蜀國還有機會嗎?什麼機會,是統一國家呢?還是守住荊州,應該說無論趙雲,馬超守荊州應該可以,統一國家無指望,而在趙雲與馬超之間選擇當然馬超是首選,從三國志的排位也能看出來,關,張,馬,黃,趙,趙雲一直是做保衛工作的,在排兵佈陣不可與馬超相比,馬超是將門世家,曾是一方諸侯,曾打得曹操丟盔棄甲,趙雲次之,但有一點可以肯,無論是馬超,趙雲,沒有劉備的命令都是不敢隨便出征的,他們的任務是鎮守荊州,保荊州安全是職責,關羽就不一樣了,劉備授權關羽全權負責,無需請示,襄樊戰爭也可能是關羽自己的主義,因為無任何援兵及接應,就說明關羽是孤軍作戰,由於關羽目中無人,驕傲自大,千想萬想沒想到他最瞧不起的東吳要了他的一切,若關羽守在荊州東吳哪敢偷襲,即使明搶也搶不了,若趙雲,馬超守荊州,他們哪有膽量私自出兵,荊州當然是丟不了的!



9紫氣東來


不可能,換了誰都照樣守不住荊州!原因非常簡單,情況十分明瞭,雖說荊州丟失的主要責任在於傲大喜功的關羽,但客觀的因素的原因是沒有外援的幫助,試想:在四面楚歌的不利的條件情況下,沒有外援支撐下,獨木難支的關羽又能怎麼樣呢!霸王雖勇也照樣被逼死烏江,關鍵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吳魏兩國的夾攻,關羽的手再大能捂住天嗎,不可能!別說換馬超或者趙雲去守荊州,這兩個人按實際的文武全才綜合才能客觀的來說,比關羽強嗎?可以下一句斷言,在沒有外援助援助下無論換誰去鎮守荊州,照樣守不住!因為孫權鐵了心了要奪回荊州,在共同的利意捆梆推動下,何況還有曹操的協助呢!無論荊州換誰去守,東吳和曹魏都會選擇不同的手毆和方式來對待不同的對手的,只是戰略戰術上所選擇的不同方式辦法罷了。”





人間正道陳德立


關羽失荊州,是在遭遇曹操核心團隊的圍攻之下,同時又遭遇陸遜的迷惑與呂蒙的偷襲。還有糜芳與士仁的背叛。這其中當然與關羽的性格“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有一些關聯,但核心點還是因為荊州的守備空虛。不然呂蒙白衣渡江後,也不能輕易的納降傅士仁、糜芳,以致荊州最重要的公安、江陵,兵不血刃被東吳佔有。

要知道關羽在知道荊州已失,他並沒有馬上在襄陽走上庸回撤漢中,而是一邊與呂蒙通信,一邊往荊州腹地進軍,打算奪回荊州。以致又中呂蒙之計,手下將士們知道家中安然無恙,所受的待遇比過去更好,故此全然失去了鬥志而潰散。

我想不用馬超,只要劉備在取得漢中勝利後,由趙雲統領5千精銳協防江陵的話,呂蒙斷然不會偷襲。其一,趙雲的攻防能力肯定沒得說。其二,趙雲在荊州也呆過很長時間,具備一定的群眾基礎,可以磨合和協調關羽在這方面的缺失。

如果趙雲屯兵江陵,即使遇呂蒙偷襲,由趙雲坐鎮著關羽多年苦心經營的堅固江陵城。一定可以堅持到關羽的回撤救兵。荊州軍團也不至於被團滅,也可以免去後來的夷陵之敗。

所以說,荊州被偷襲,與劉備和諸葛亮有非常大的關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突出了荊州的重要性,他應該進言提醒劉備。另外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取益州以後,孫權於是向其討要曾經借出的南郡,但遇到劉備的搪塞,以致出現了兩軍在荊州的對峙。

這時,曹操出兵進取漢中張魯,兩家才罷兵言和,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

但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慘勝之後(219年),他卻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進位漢中王的同時,在益州大興土木。完全忘記了幾年前與東吳的對峙。

以致關羽被東吳團團包圍於荊州,進退失據。最後被擒殺……



zuo288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荊州是戰略要地不容有失,劉備此時正在攻取漢中。

根據隆中對的作戰策略,劉備集團需要守住荊州、益州雙線出兵攻取天下。

荊州既然怎麼重要,自然要用一個信得過的將領。

一來關羽是劉備的親信,二來關羽資歷老,能力強。

守荊州沒有比關羽更合適的人了,至於說換馬超能不能守住荊州?

馬超剛剛投奔劉備,劉備並不放心讓其守荊州。

如果非要讓馬超守,也是可以的。但八成還是要丟。

關羽之所以丟掉荊州就是因為前線樊城兵少,需要從南郡調兵。

荊州守城兵力空虛,又沒有想到東吳會突然偷襲。這才丟了荊州。

關羽可能自作主張貿然出兵嗎?顯然不會,是劉備受意過關羽,讓其配合漢中之戰。

這就好理解了,就算是馬超守荊州,也一定會出兵襄樊。

劉備主力在漢中,荊州的守軍有限。這就是個死局了。

能不能守住荊州和誰守沒關係了,關鍵是看東吳有沒有膽子來拿。

蜀漢丟荊州從漢中之戰開始就已經成為必然了,馬超也守不住的。


阿彬說歷史


如果趙雲鎮守荊州,三國的歷史會不會是另外的一個結局軍國大事不是一個人能力可解決的事情,覺得簡單粗暴換個人就能解決問題的人,可能比較缺乏團隊合作的經驗。陳壽說黃忠、趙雲更擅長做爪牙,類比灌嬰、夏侯嬰之輩。灌嬰能征善戰,可很少參與定謀,若非有陳平計策,灌嬰、周勃都不能有所行動。要注意的是陳平和周勃都是丞相,職位一樣。趙雲性格謹慎低調,有重臣之器,不會因為關羽苛責而感到不滿,正確方法是任趙雲為南郡太守,充當關羽爪牙。 劉備最初是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共守荊州,關羽屯兵於江陵一帶,張飛為宜都太守,鎮守峽口區域。趙雲負責同內事,有人說是管家工作,只不過當時劉備不是皇帝,要是從國家高度來看,趙雲的職位就是侍中兼領宿衛兵權,費禕、董允都是這定位,趙雲做到頭可以晉升到衛將軍或錄尚書事。諸葛亮在荊州時就已等同於丞相,負責一切行政決策。後來被替換上的糜芳、士仁估計就是取代了諸葛亮和趙雲的工作,但糜芳、士仁具體怎麼分工就不清楚了。孫權大力拉攏潘濬,估計潘濬是關羽麾下舉足輕重的大官,搞定了潘濬荊州基本算安穩了。曹操任命夏侯淵時還委派徐晃、張郃輔佐,又有郭淮、杜襲參與軍事。蜀漢史料貧乏,荊州文武官員事蹟不詳,難以知曉他們的才能,如果真是以關羽一人為重就說明其餘之人都是庸碌之輩,換了誰都遲早藥丸,在荊州放一員一流大將不如放十位二流將領算了。 《舊唐書·薛登傳》: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捴;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效。鬥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既然是軍事都督就不能只盤算打仗的事情,外交策略、戰略計劃、將帥同心、軍民和睦、糧草軍器等都要負責,如果只是打仗的事情派張飛、黃忠、趙雲、馮習、吳班誰都可以。莫說關羽,就是曹仁、夏侯淵、曹休都不算合格的都督,真要把趙雲放到荊州就請用周瑜、陸遜、司馬懿、諸葛亮的高標準去考慮,再不濟也要達到姜維、郭淮、陸抗之輩程度。不考慮軍中威望的話黃權、李嚴更為適合。韓信與劉邦談論項羽才能,韓信亦自認勇悍不如項羽,這裡的勇悍指的應當是統領部隊行軍作戰。於是韓 信才從項羽的性格去分析的弱點,制定針對項羽的作戰計劃。曹操徵漢中時,眾人研究決定推舉智勇兼備的韓浩留督漢中,曹操用了更為驍勇的夏侯淵。論打仗韓浩也許遠不如夏侯淵,都督軍事則非得有智略不可。 周瑜與程普併為都督,各持己見,幾乎要壞國家大事。幸好周瑜有雅量,總算沒造成將帥不和。周瑜有謀略,程普老資歷,兩者都是擔任都督的要素。孫權又為什麼有韓當、徐盛、宋謙、潘璋等經驗豐富的將領不用,偏生用戰功較少的陸遜?能力、地位、親疏、品行無不在考量範圍。劉備不用張飛、黃忠、趙雲而用魏延為漢中太守是出於能力考量,魏延為漢中太守,第一個任重就是規劃整個漢中佈防,建立諸圍,拒敵於國門之外。後諸葛亮重用魏延,任其為前軍師,共商軍國決策。其實真正出色的將領就應該是自己軍中最出色的謀士,一切軍國大事最終決定權在自己,其餘諸人意見不過用以輔佐。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 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五事七計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可謂古代將領完善標準。有人看電視劇看到的將軍就是衝鋒陷陣,平時還有個謀士在他身邊走來走去,就以為統領一方的大將就應該是這樣。在沙場征戰多年的曹操、劉備都因為勢力和兵權擴大而不好適應,于禁、樂進、徐晃、關羽、趙雲、黃蓋、程普之輩出身軍旅,有身經百戰見得多的豐富經驗,可是軍事理論懂得少,軍事的事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發揮空間會比較有限。將領有智勇的評價不說明什麼,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也使用了大量謀略,非只打硬仗。戰場上的計策與兵法所說的軍國大計是兩回事,臨陣對敵使用的作戰策略不過是整個軍事戰略中的一環。趙雲在漢水、箕谷等戰役中表現出臨陣變化的才能是一回事,軍事大計還是由諸葛亮、魏延、楊儀、蔣琬等參謀人員商議決定。 趙雲是否具備做都督的素質?他當然有做都督的素質,在《三國演義》未問世前宋代已經有人推崇趙雲,普遍認為趙雲沉著忠厚,識慮經遠,有古代名臣之風。有人可能覺得爪牙不太好聽,可諸如戴笠、毛人鳳之輩不也是蔣公爪牙嗎?趙雲這樣的人就算做到曹參、灌嬰丞相的位置也不會奇怪,所以這樣的名臣最好就是留在中央,你說趙雲一名中央大臣,怎麼就去了荊州做都督呢?就算到了荊州也應該把趙雲放治府領軍以安萬全。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延譽九州6


題主問的題巜三國演義》中,那咱就從演義的角度來分析。

在演義中,諸葛亮是奇才,蜀漢的將領只要依計依令執行就行了,就連劉備招親,孔明都能送出三個錦囊,幾乎稱為神人。那麼在鎮住荊州上面,只要遵從“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八字方針,荊州一般來說問題不大。依此看來,最不適合守荊州非關羽莫屬。

那麼為什麼最終選擇了關羽呢?很多人都分析了,關羽是劉備之結拜二弟,可靠、威望高、名氣大、有帥才,這可能是一些原因,但我認為並不是最主要的。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劉備和諸葛亮實在不想把關羽留在身邊來使用。對劉備來講,關羽位高權重,若在某些方面二人意見相左時,不好處理。對諸葛亮來講,在日常分兵派將時,遠沒有其他人得心應手,華容道就是例子,雖說正合了孔明本意,但面上呢?呵呵。

所以,無論是派馬超趙雲,還是其他什麼人,只要完全不折不扣的遵從諸葛之命,無論是誰守荊州,都丟不了。諸葛亮早都安排好了,可惜關羽沒全聽啊!


無劍的劍客


關羽駐守荊州,應該是劉備個諸葛亮權衡再三的。關羽之死,荊州之失,也不僅僅是關羽的傲慢和大意。當時,曹魏和東吳聯合,就是諸葛亮鎮守,荊州一樣會失守,所不同的是關羽慘死,而諸葛亮會全身退回西川。

如果換了馬超和趙雲,可能不會有連親之說,也就沒有了孫劉聯盟的破裂。但是,不要忘了,孫權日夜都想著收回荊州,就是沒有關羽的拒絕連親,孫權一樣會找藉口兵發荊州。最主要的威脅是曹魏和東吳聯盟,荊州腹背受敵。

假設換了趙雲,一樣會敗,一樣會失荊州。之前,袁紹攻打公孫瓚,趙雲是跟著公孫瓚的,結果如何,公孫瓚慘敗,且殺死妻子兒女後,自刎身亡。這時的荊州,比之當時的袁紹打公孫瓚還要兇險,趙雲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依然會守不住。

那麼換了馬超呢?馬超雖然勇猛,但最終還是能曹操殺的大敗。如今的荊州,是曹操和東吳孫權聯合,馬超丟失荊州也是必然的。


吉祥流年


把荊州交給馬超,馬超馬上就會起兵反叛,然後向東吳孫權勢力稱臣,以求獲得孫權庇護以緩慢發展自身實力,但是在曹劉兩大軍事勢力的夾擊下怕是難有作為。而且孫權估計也會用計策緩慢蠶食馬超的勢力,最終把他遷為內臣,畢竟馬超臭名昭著更甚呂布。

交給趙雲的話,相對穩妥許多,因為趙雲綜合能力不足,劉備不會讓趙雲率軍北伐,只會讓他堅守荊州,這樣即使在後來關羽北伐時發生呂蒙白衣渡江事件,相信江陵也不會丟的太快,只要讓關羽從容撤退,荊州局勢尚是大有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