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噸核航母曾遭抵制,尼米茲級建造一路坎坷

核動力航母是當今地球上最強大的水面作戰艦艇,堪稱海空霸主。美國的現役航母為10艘,全部是核動力的“尼米茲”級。然而,促成全核航母艦隊並不容易,期間經歷了許多波折。甚至在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問世之後,還陸續出現過繼續建造常規動力航母的反覆。那麼,全核艦隊究竟是如何發展的,本文對其進行了梳理。

十萬噸核航母曾遭抵制,尼米茲級建造一路坎坷

國防曾剋扣核動力航母的資金

1958年,在“鸚鵡螺”號下水四年之後,海軍就設想建造6艘核動力航母,佔據航母總數量的一半。美國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是“企業”號,設計建造總共花了超過10年時間。該艦1961年11月25日服役,比美國第一艘核動力水面艦艇“長灘”號巡洋艦晚了1個月。“企業”號擁有8臺核反應堆,可提供充足的動力,其滿載排水量高達9.4萬噸。它不僅僅是當時建造的最大水面戰艦,且總體成本也一再攀升,從最初估計的3.14億美元增加到4.72億美元,而且維護成本也十分之高。

單艦價格的增加,並沒有遏制住支持者對核動力航母的興頭。比如,國會很快就要求建造第二艘核動力航母,1960財年就要求為一套核推進系統編列了預算。但國防部沒有將這筆資金下發,國會不得不最終決定建造一艘常規動力航母,直到獲得更多核動力航母的建造和使用經驗。由此產生的結果便是建造“美利堅”號航母,該艦於1965年服役。

十萬噸核航母曾遭抵制,尼米茲級建造一路坎坷

當“美利堅”號航母建造之時,下一艘航母採取什麼樣的動力系統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海軍想為新的航母安裝4座核反應堆,但國防部卻認為其價格太貴了,結果是建造採用常規動力的航母“約翰·F·肯尼迪”號(CV-67),該艦於1968年完工。當這艘戰艦下水之後,美國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悲哀地感嘆道:“‘肯尼迪’號絕不應該使用常規動力。”

“尼米茲”開建後仍存反覆

為建造核動力航母,美國海軍上將海曼·里科弗下令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究,給國會提供了很大的論據支持。1967年年底,美國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告訴總統約翰·肯尼迪:“除非採用核動力,我們將不會通過任何航母的預算撥款。”要求建造核動力航母的支持者甚眾,以至於不是核動力信徒國防部長的麥克納馬拉也不得不順應潮流,在編制1967-1971年預算的時候稱:“計劃建造3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

儘管已經決定建造“尼米茲”級航母,但鑑於首艦“尼米茲”號航母(CVN-68)的工期遭到拖延,所以又引發關於核動力和常規動力的爭論。正是由於爭論,導致“艾森豪威爾”號航母的預算資金被晚撥兩年。後來,雙方的爭論又被轉移到底第3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卡爾·文森”號(CVN-70)上。為此,還展開了大量的論證研究工作,導致預算的劃撥推遲至1974年。

十萬噸核航母曾遭抵制,尼米茲級建造一路坎坷

到1972年年底,美國已經有1艘核動力航母投入使用,2艘核動力航母在艦,當時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沒有給出究竟要造多少艘核動力航母,以及這種航母究竟應該發揮什麼作用的建議。但是,推動建造核動力航母的人繼續展開努力,並終於推動在1975年的國防授權法案中規定,從法案實施開始,所有一線戰艦隻能採用核動力。如果政府想建造常規戰艦,那麼總統必須證明核動力航母無法保障美國的國家利益。

隨後是核動力航母建造的冰凍時期,從1974年到1980年,由於爭論的繼續,沒有任何核動力航母開工建造。“羅斯福”號航母(CVN-71)被編列到1977財年的預算之中,但福特和卡特政府沒有給核動力航母項目撥付一美元。不僅如此,卡特還要求將用於建造核動力航母的20億美元資金抽走,用於其他國防需要。

十萬噸核航母曾遭抵制,尼米茲級建造一路坎坷

全核動力航母艦隊的形成

直到20世紀80年代裡根主政的時候,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工作才得以恢復。尤其是在1983年-1988年這個時間,美國提供大量資金用於建造核動力航母,具體情況包括:1973年為CVN-72和CVN-73編列預算,1988年為CVN-74和CVN-75編列預算。

克林頓執政時期延續了里根的傳統,繼續為核動力航母提供資金,也就出現了“里根”號(CVN-76)。里根總統一口氣就為4艘核動力航母提供預算,當然得有艘航母來以他命名了。此後,又建造“布什”號航母。再加上常規動力航母的逐漸退役,美國海軍終於迎來全核動力航母艦隊。

十萬噸核航母曾遭抵制,尼米茲級建造一路坎坷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