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春天來了,全國各地很快就要進入旅遊的小高峰,到旅行地點,不可避免地要帶一點當地的東西回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旅遊紀念品,或者文創產品。但是,說到景點紀念品,我相信大家都同我一樣,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1.鄉土味,路子野

旅途中,最哭笑不得的是那種,長相不僅鄉土,而且路子很野的旅遊紀念品。比如,那些年我們買過的俄羅斯套娃。

在我們的印象中,套娃不是每個都長得差不多嗎?不,旅遊景點帶回來的套娃,它們可以每個都不一樣。

比如這樣: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還有這樣的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以及這樣的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有網友說,多加5塊錢買個質量好的,買的時候可得在景點檢查好了。

萬萬沒想到,前5個明明還是一樣的歐式畫風,到了第6個怎麼就變了呢?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從茶卡鹽湖旅行回來的朋友,在看了這些套娃圖後,問我:你知道鹽雕嗎?

順著她的提問,我搜到了一些景點門口最常賣的鹽雕。

小黃鴨是我們日常中很熟悉的一個形象,但是這些一個模子裡生產出來的肥嘟嘟的小黃鴨,都栽在了相當抽象的兩隻小眼睛上。兩個黑色小點塗在鴨頭上,就是眼睛了,可以說是相當呆滯了。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眼睛敷衍一下還不夠,有隻為圖省事兒的商家連嘴巴都不再單獨做了,而是用黑色的線條在鴨嘴上一塗。你感受感受。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就地取材,製作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旅遊紀念品是很常見的一種方法。

到了沿海城市,一定是要買和大海有關的紀念品,比如大海螺、用小貝殼兒做成的不同種小動物的貝雕、珍珠項鍊。如果到海南的話,還要買椰子殼製成的玩偶娃娃。

90年代的小學生暑假作文裡,誰還沒寫過一個大海螺的故事呢,名字一般叫作《大海的聲音》。

但是,20多年過去了,時間在這些紀念品身上竟然失去了威力。當你再去海邊旅行的時候,發現景點在賣的還是它們。依舊是粗糙的做工,畫蛇添足的設計。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同以前不一樣的是,它們開始有了顏色……

甚至是性別……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2.細思極恐、買完就後悔系列

像貝雕、椰子殼娃娃這種,“有什麼賣什麼”是景點紀念品售賣常用的一種套路。相信去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朋友,對各種大大小小的兵馬俑絕對不陌生。

有網友說,從西安扛了一整個鞋盒大的泥巴燒的兵馬俑,13個小時火車搬回北京,擺在書櫃上瞬間空氣凝重……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有一陣子,社交網絡上流行曬兵馬俑坑裡的“原土”,因為兵馬俑的土是用炒熟的土和黍米摻和在一起製成的,由原土做成的兵馬俑不但堅固而且寸草不生。這可是體現了老祖宗博大精神智慧的啊。於是,就有跟風的商家跳出來賣原土做的陶俑。

且先不說賣家說的“原土”是否真的具備考古價值,就光憑有網友幽幽的來一句,“那不是人家的墳頭土嗎”?細思極恐。

相似的情況還會在一些宗教聖地出現,許完願拜佛,心一癢癢在景區小商店裡買一尊觀音像或者佛像或者關公像回去。“請神容易送神難”,佛像帶回家以後需要供養,又不能直接扔掉,久而久之只好放在家中落灰,每當想起時又心中不免一陣驚悸。

還有這種平安牌。作為飾品,戴出門土味十足,不戴又覺得自己拗了“保平安”的面子。只好放在家中靜靜躺著,直到再也找不到。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3簡單粗暴,1+1=2

除了上面因地制宜生產出來的手工藝品,還有一種帶著工業文明氣息的紀念品,你一定對它們有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印製著旅遊景點圖案的T恤、馬克杯、帆布袋。通常這種紀念品的印製思維非常粗暴而簡單,不具備任何設計元素,將網上或者相機裡拍的圖片印刷上去,就可以掛在店中賣了。

搜索某寶“DIY T恤/馬克杯”你很快能明白這類商品的原理。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我就曾自豪地穿過一件不帶任何摳圖和色彩調整的鳥巢圖案的T恤。穿了一個星期,印刷部分的鳥巢就掉皮兒了。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4。用了可能會捱打系列

上面羅列的旅遊紀念品,實用性相對都比較差,接下來分一些具有使用功能的紀念品。比如,下面,福建土樓菸灰缸。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土樓是福建閩西南地區的代表建築,也是被列為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代表建築,是當地人祖輩傳承的古老民居。但是當做成菸灰缸,在用的時候,總覺得對當地人大不敬……

5.千篇一律的民族風裙子、披肩、耳環

走在古街上慢悠悠閒逛時,會發現平均每3家服飾店起碼就有1家在賣下面這種花裡胡哨的長裙。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它們有一個統一的代稱,叫民族風,殺殺價100元以內可以買下來。和這類服飾搭配的,一般還有彩色大披肩和長長的耳墜。一身民族風的服飾和配飾上身,聽著滿街的“嘀嗒嘀嗒嘀嗒嗒”的旋律,踏著青石板路,很快能找到一種流浪的氣息。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但是,穿上這種衣服的人,常常沒穿兩回,就開始視覺疲勞,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穿得像個村姑?

等下次再去一個古街景點時,猛然間抬頭,你還可以看到和你上次在某景點買的裙子,明明是一模一樣的嘛。

當然,要想與豔麗的大長裙搭配,還得有一串串珠手鍊。通常這種手鍊都做工粗糙,回家以後摘下來後,就再也沒好意思戴出門過。

求求你了,別給我買旅遊紀念品了行嗎?

盤點了那麼多值得吐槽的旅遊紀念品,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著同感。這類景點商品見多了,內心就會升騰出一種吶喊:全國的景點們,能不能用點心,做出點特色商品來吧。

答案是不能。

因為它們無論被標註成是哪裡的特產,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的家鄉——義烏。

中國的旅遊業才發展了不到三十年的時間目前各大景區的管理部門還停留在“收門票”賺錢的傳統思路上,對於景區賣什麼根本沒有投入精力進行管理,也不想管。因此在景區賣什麼的決定權,就落在了大小商家的手中。

既然遊客來景點一次,下次來買同一件商品的可能性為零,那就是一錘子買賣,什麼“新奇”賣什麼,什麼利潤高賣什麼。千千萬萬個景點商家都抱著這種心理,可不各地古街就變成了義烏商品一攬天下嗎。

但是,臺北故宮的前院長周功鑫也曾經說過,文化產品的開發是需要自我約束的,需要對文化有敬意。

當下的旅遊已經不再是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遊”了,大家花費時間和金錢成本,到達一座陌生的城市,是希望與當地的景觀歷史、人文風俗有更深入的接觸。而所買回的紀念品,也恰恰是連接遊客與景點之間的符號,承載著人們心中所向往的文化的載體。

說的更加直白一些,人們在景區買的,更多時候不是一個物件,而一種文化和內心深處的共鳴,是一種適合自身審美的附加值。如果人們因為劣質的旅遊紀念品倒了胃口,這何嘗不是對景區品牌的一種傷害呢?

墨斗魚藝術是一家原創藝術品的展示、售賣、傳播為一體的互聯網平臺,為大眾提供人生第一幅原創藝術品。作品主要來自於國內九大美院的青年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