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由,人可以做出哪些事?
安迪可以數十年如一日,用藏在[聖經]裡的鶴嘴錐一點點鑿開海報後的牆壁;麥克·墨菲可以冒著被摘除腦葉前的風險帶領全院病人一起出海狂歡;威廉·華萊士可以在屠刀已抵在脖子上的時候,仍然面不改色地怒吼出—“Freedom”。
“不自由,毋寧死”,這些經典影片要表達的是同一個主旨,那種為了自由而傾其所有的勇氣也常使人熱淚盈眶。“自由”作為一個絕對安全的母題,一直備受電影青睞。
但很多時候,現實遠比電影更加驚心動魄,也更為殘酷。有人會為了追求自由而做出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甚至不惜賭上自己與家人的性命。
1979年9月16日的東德,兩個家庭,八個人,他們決定孤注一擲,搭乘自制的熱氣球飛越柏林牆。彼時的他們並不知道,這次的逃亡事件,會在今後帶來怎樣的轟動。
他們飛行了18公里,28分鐘,最終成功降落在了西德。第二天,德國與國際各大媒體紛紛大篇幅報導此事,稱其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逃亡”。
時隔
40年後,這一“史上最偉大的逃亡”終於被德國人自己搬上了大銀幕,這部電影叫作[氣球],目前豆瓣評分8.3,IMDb評分7.8,贏得了一致的好評。01
“飛越柏林牆”這個計劃的發起者是
彼得和甘特,他們花了兩年的時間,偷偷躲在地下倉庫裡,縫製了一個巨大的熱氣球。萬事俱備後,只欠北風。有一天,彼得在家門口看到一群小孩正抬頭盯著天上的氣球,還用手指著說,“氣球要飛到西德了”。
彼得判斷了風向後,瞬間興奮了起來,他立馬驅車前往甘特家,對甘特說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是甘特卻給他潑了盆冷水,甘特覺得這個熱氣球不夠大,無法裝下所有人。
但這並不能打消彼得決心離開東德的念頭,因為他知道北風不易得,若不把握住這次機會,下回又將是遙遙無期。當天晚上,他就帶上妻子和兩個孩子,把升空設備運到了空地。一切準備就緒後,彼得割斷繩索,熱氣球帶著他們一家四口升空了。
但熱氣球上升到雲層之上時,意外來臨了。由於氣溫驟降,瓦斯凍住了,點不了火。而且因為溼度過重,熱氣球變得潮溼,越來越重,開始急速下墜。
彼得一家掉落在了森林裡,萬幸的是,他們平安無事。但是掉落在森林裡的熱氣球卻引起了東德國安部的注意,他們開始著手調查此事。
與此同時,甘特接到了徵召令,六週之後就將入伍。所以,彼得和甘特若想逃離,就需要在六週之內,再造一個熱氣球,還要躲開國安部佈下的天羅地網。
為了不引人懷疑,彼得與甘特打起了游擊戰,熱氣球所需的布料,分散著一次次買進,再縫合起來。每一次走進布料店,都像是一場戰爭。
隨著國安部調查的深入,留給他們的時間也不多了,彼得與甘特加快了進程。現在最大的懸念是,究竟是他們先造好熱氣球,還是國安部先查到他們?
這場無形中的較量就此展開…
02
其實,[氣球]並不是第一部改編自這個故事的電影。迪士尼很早就買斷了這個事件的“獨家改編權”,並於1982年推出了據此改編的電影[偷渡人],但是電影對歷史的還原度不高,反響也比較一般。
導演米夏埃爾為了從迪士尼拿下這個故事的德版翻拍權,可費了不少功夫。他曾多次與迪士尼交涉,但都以失敗告終。
實在沒辦法了,他只好硬著頭皮飛到洛杉磯求助好友羅蘭·艾默裡奇。說明來意後,艾默裡奇被他的熱誠所打動,在艾默裡奇的牽線搭橋下,米夏埃爾才得以順利開拍[氣球]。
有別於上一版的[偷渡人],[氣球]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有意識地淡化了政治背景。關於東西德制度和發展程度的差異幾乎不提,柏林牆也只在開篇用幾個鏡頭便交代清楚了。黑夜,鐵網,探照燈,以及舉著望遠鏡的邊境士兵,強權籠罩下的壓迫感油然而生。
導演無意要對當時的德國評頭論足,他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客觀。
電影把重點放在了重現製造熱氣球,以及他們如何與國安部鬥智鬥勇直到最終逃亡的過程。在悠揚的古典配樂聲和穿插的快節奏軍鼓聲中,全片從頭到尾始終瀰漫著一股讓人喘不過氣的危情氛圍,會使人聯想到電影[逃離德黑蘭]。
尤其以主人公
臆想中的第一視角最為巧妙,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時時刻刻覺得周圍的人要置自己於死地。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東張西望一番,然後把每一個盯著自己看的人都當作假想敵,這種處理方式能給人以極強的代入感,彷彿真的危機四伏,鏡頭從旁觀者的角色轉變成了參與者。電影同時也加入了兩條感情線,甘特與父親的親情線,彼得的兒子與鄰家女孩的愛情線,緊張之餘的些許溫情使得[氣球]看起來又有一點像
[再見列寧]。但是這兩份感情對於逃亡來講,都只是自由的註腳罷了。據悉,為了拍好[氣球]這部電影,米夏埃爾花費了長達5年的時間進行前期的調研,他想要儘可能真實地還原這段歷史,避免走上迪士尼的老路,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我用盡全力去拍攝這部史詩電影的原因,是
希望本片能被各個世代的人們觀賞,並在30年後,依然能發揮其影響力”。在電影籌備階段,導演多次拜訪了當事人。在他們的幫助下,劇組得到許多第一手故事細節,包括當時的照片和熱氣球的設計圖,甚至還一睹前東德秘密警察機構“史塔西”(Stasi)針對這起事件多達
2000頁的報告書。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之上,電影真實還原出了這個熱氣球。它高達32公尺,由1245平方公尺的彩色布料縫製而成,其中光布料就重達150公斤,內部可填充4200立方公尺 的熱空氣。在吉尼斯世界紀錄中,這個熱氣球至今仍是歐洲有史以來最大的熱氣球。
在電影製作完成後,導演第一時間邀請彼得與甘特兩家觀看。曾親身經歷這一事件的韋特澤爾太太(甘特的妻子)在電影放映結束後非常感動,甚至抱著導演痛哭。
如今,距離這次“史上最偉大的逃亡”已過去了整整
40年,當事人之一的彼得,也已於2017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04
1961年8月13日,當東西柏林邊境最後一個路口宣佈封鎖後,德國人被這道柏林牆硬生生地劃分為兩個國家的公民。牆沒有出現前,沒人意識到自由的可貴,高牆立起後,翻牆逃離就成為了主旋律。
兩天後的8月15日,負責守衛邊境的19歲東德士兵康拉德·舒曼突然甩掉自己步槍,向著鐵絲網飛奔而去,奔向了西柏林。他高高躍起的那個瞬間被當時在場的德國攝影師記錄了下來,成為冷戰時期最經典的照片之一。
就在舒曼的“自由一躍”後,為杜絕類似事件發生,柏林牆就開始加長加厚,直到變成後來3.6米高、1.2米厚的混凝土高牆,沿著柏林牆總建造了265個警戒塔、137個碉堡和274個能養警犬的屋子。這時的柏林牆,早已不只是單純物理意義上的“牆”了。
在那之後,渴望自由的東德人民,為了翻牆到西德,想出了各種方法。
辦假證是最受歡迎的方式,西柏林一個名叫“格爾曼”的地下組織專門為東德人提供假護照;著名的“57號地道”是東德人挖的一條地下通道,因為通過這條通道逃至西德的人數是57人,因此得名。
1968年,還有位東德青年乘坐自制的潛水艇在水下航行了5個多小時後到達西德,到了西德後,各大機械公司競相聘用他為設計師。
1989年11月9日,東柏林爆發了史上規模最大的遊行示威,近百萬人走上街頭。遊行至深夜,東德的國家安全部少將尼布林下令解嚴邊境,柏林牆被東柏林的青年撞倒,他們像出籠的鳥,與素不相識的西柏林人相互擁抱。他們打著手勢,齊聲呼喊:“把牆推倒!”
回望東西德被牆分開的這28年,每年都有無數人試圖逃離東德,其中有的被捕,有的在邊境就會被當場打死。可即便如此,還是無法阻止那些渴望自由的人前赴後繼地想要逃離。因為總有些東西,是比生命還重要的。
關於柏林牆,曾有人這樣評價它:
“世界上的圍牆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闖進來的,只有一種圍牆是防止裡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麼?那就是監獄的圍牆。在這樣的牆裡面生活,那不就是在監獄嗎?”美國肯尼迪總統在1963年6月25日[柏林牆下的演說]中也說道,“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因此,我們始終相信,任何阻礙自由的高牆,終將被推翻,那只是時間問題。
閱讀更多 看電影週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