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巧奪天工的發明令人拍手叫絕?

昴日星官一條蟲


縱觀五千年悠悠歷史,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聰明智士輩出,發明創造了許多巧奪天工之物,那麼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令人震驚的巧奪天工發明呢?<strong>

被中香爐,又稱“香薰球”、“臥褥香爐”、“燻球”。是中國古代盛香料燻被褥的球形小爐。被中香爐的最早記載見於司馬相如的《美人賦》之中:“於是寢具既陳,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帳低垂,裀褥重陳,角枕橫施。”而漢代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捲上也有記載:“長安巧工丁緩者,為常滿燈……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共法後絕,至緩始復為之。為機壞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

它的球形外殼和位於中心的半球形爐體之間有兩層同心圓環(也有三層的)。爐體在徑向兩端各有短軸,支承在內環的兩個徑向孔內,能自由轉動。用同樣方式,內環支承在外環上,外環支承在球形外殼的內壁上。爐體、內環、外環和外殼內壁的支承軸線依次互相垂直,爐體由於重力作用,不論球殼如何滾轉,爐口總是保持水平狀態,香料也不會灑出來。這其中涉及到一個現代機械的陀螺儀原理,比西方的類似發明早了1000多年。

彩繪雁魚銅燈為西漢時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於陝西省神木縣店塔村西漢墓,通高54釐米,長33釐米,寬17釐米。雁魚銅燈由銜魚的雁首、雁身、兩片燈罩及帶曲鋬的燈盤四部分組成,可拆卸,更為精妙的是,它還暗藏一個防治汙染的巧妙“機關”。

雁魚銅燈的雁,就是其環保結構的主體。雁頸與雁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及雁頸、體腔都是中空且相通的。當燈火在魚身內點燃後,煙霧和廢氣便會隨著雁頸上升,並導入雁體之中。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在點燃雁魚銅燈之前,還會在燈的體腔,也就是大雁的肚子裡放入一些水。這樣一來,燃燈後所產生的煙霧、廢氣,進入雁體後,經過水的稀釋作用,減少了除對室內空氣的汙染和造成煙味,這樣就實現了銅燈的環保功效。

20世紀70年代,曾侯乙墓就曾出土了青銅製的冰鑑,令當時的考古人員頗為驚歎,因為它有著類似於現代冰箱和空調的作用。

冰鑑多為木製或青銅製作,使用前先往冰鑑中放入冰塊,再放置食物,就能夠起到冰箱的作用。冰鑑的頂部有蓋板,上面開有雙錢孔,既是摳手,也是冷氣散發口,散發出的冷氣可以使得室內涼爽,起到類似於現代空調的作用。世界上第一臺冰箱誕生於1913年,戰國時期距離今天已經有2000多年,只能說古人的智慧真是無敵。

1992年5月在揚州市西北8公里的祁江縣甘泉鄉(今邗江區甘泉縣)順利清理了一座東漢早期的磚室墓,從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卡尺。

此青銅卡尺相傳為新朝皇帝王莽所發明,由固定尺和活動尺等部件構成,固定尺通長13.3釐米,固定卡爪長5.2釐米、寬0.9釐米、厚0.5釐米。固定尺上端有魚形柄,長13釐米,中間開一導槽,槽內置一能旋轉調節的導銷,可以循著導槽左右移動,與現代的遊標卡尺原理相同,卻比西方國家早了1600多年。東漢青銅卡尺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數學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實例,彌足珍貴。

除了以上幾種巧奪天工的發明外,中國古代設計巧妙、製作精良的發明創造不計其數,其中還有很多都已失傳,或是隻有史書記載而未得到考證,諸如:魯班的木鳶、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等等。現代的科技發展遠超古代,但我們仍需要虛心向古人的智慧學習,並且要將其發明創新的精神傳承下去,如此才能繁榮富強。


鄧海春


我也答一下。

遊標卡尺





這玩意出土了不止一個,被作為穿越者王莽的佐證。

跟現代遊標卡尺的相似不用多說了,結構、部件基本一致,雖然原理很簡單,但是第一個想到本身就很穿越,想想美洲印第安人幾千年都沒發明輪子就明白做個像樣玩意的難度了。

文物刻度線已經鏽蝕,具體精度當下還無法確定,但是從卡尺本身長20cm左右來看,至少cm精度是有的。測量的本質是近似尺度的比較,這卡尺肯定屬於精細測量工具。

關鍵還有個指環。這種人體工學的設計,現代遊標卡尺都沒有。而且仔細看,圓的形狀,指環下方的缺口加工精細,形態一致,好像有精細模具進行統一生產。這可是耶穌還活著的時代,工藝品都找不到規格一致的,直到17、18世紀,滑膛槍管都還依賴工匠的手藝,很難保證又直又圓。這個2000多年前的卡尺設計和製作本身,居然具有工業時代的特徵,令人匪夷所思,拍案叫絕。

19.04.16 午間 閒談


笨笨伯伯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湧現了許多能工巧匠,有許多偉大的發明。除了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外,還有許多巧奪天工的發明創造,使世人深深感到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下面帶大家介紹幾個比較突出的發明。

一、象牙席

這個象牙席在民間流傳很少,因為它是非常奢侈的發明,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它整體是用象牙造成,夏天睡在這樣的涼蓆上可以趕走酷夏的炎熱,舒服無比,據說慈禧非常喜歡這個涼蓆,到了夏天每天都要睡在上面,甚至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慈禧西逃都要帶著這個涼蓆,可見它避暑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但是這個象牙席製作起來比較殘忍,通體用的都是象牙,而且並不是每一顆象牙都能使用,選取的是象牙材料最好的部分,做這樣一個象牙席,可能需要幾頭大象的象牙才能完成,所以它的造價非常昂貴,甚至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至今象牙席的製作方法已經失傳,這也是一件好事,這對保護象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木甲藝伶

這個木甲藝伶的製作者叫偃師,是周穆王時期的一位能工巧匠。相傳有一次周穆王去崑崙山打獵,回來的時候途經巴蜀一帶遇到一位神秘的匠人,這位匠人就是偃師,他身邊還站著一位全身塗滿五顏六色的奇怪人物。周穆王看了以後就問這是誰呢,偃師說這是他自己用木頭做的一個木偶,他讓這個木偶為周穆王表演,一舉一動都象真人一樣,最後甚至還朝著周穆王的妃嬪眨眨眼睛,周穆王看了大怒說,“這明明是個真人,怎麼會是木偶呢”,偃師怕周穆王誤會,趕緊把木偶拆開給他看。周穆王一看果然是假的,偃師又把他它重新裝回,又栩栩如生像個真人一樣,這便是赫赫有名的木甲術。

可惜的是偃師死後,木甲術便失傳了,雖然後來公輸般也發明過會動會跑的機關人,墨子也曾發明過可以連飛三天的紙鳶,還有可以自由移動的機關屋,但是這些與木甲術相比實在難以望其項背。

三、魯班枕

魯班枕也叫瞎掰,據說是2600年魯班發明,設計的非常巧妙,上面還繪製了各種圖案,寓意也非常豐富。把它打開的時候可以當板凳用,睡覺的時候又可以當枕頭。它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在整個製作過程中需要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據說“一鋸下去,兩個面應相互蘊合,天衣無縫,或是一鑿下去,一舉兩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關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關連”。

魯班枕雖小,其中的技藝卻非常複雜,它體現了陰陽結合,動靜結合的道理,體現了我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

四、榫卯技術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通過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傢俱及其它木製器械特有的結構方式。這種技術是中國建築特有的,通體沒有一根釘子,完全是以榫卯結合來使建築物契合在一起,像紫禁城,大觀園等都是以這種技術建成的。



我國古人的發明真是巧奪天工,可惜的是如今已經有些已經失傳了,我們只能從史書上看到,但也有很多被流傳下來,無不體現出中華文明璀璨的歷史,它們像一顆顆閃亮的明珠,把我們的歷史襯托的更加輝煌。(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