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將於禁投降關羽後的命運如何?

晃晃在線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拜關於為前將軍,防禦荊州,秋八月,關於進攻駐守樊城的曹仁,曹操派左將軍于禁統率七軍相助曹仁,然後老天一直下大雨,導致漢水暴漲,淹了于禁的七軍,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水,于禁驚慌失措,關羽率軍乘船發動攻擊。于禁等多為北方人,平日不習水戰,身臨險境,已經沒多少戰鬥力,于禁感到勝算全無,又不忍心眾將士被關羽屠殺,因此才不惜名譽,做出了投降的決定。

于禁投降後,關羽將於禁和他的三萬人馬送到江陵,荊州人口驟然增多,糧草供應緊張,於是關羽“擅取湘關米”,他這個草率的行為,後來成為了孫權出兵襲擊他的理由。孫權派遣呂蒙先到尋陽,然後扮作商人白衣渡江,誘降士仁和糜芳,收復了公安與南郡,到“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即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就這樣,蜀漢失去了荊州,而於禁也落到了孫權手上,本來孫權對於禁的軍事才幹存在畏懼和提防,但在虞翻兩次反諷式的斥責于禁,以及在黃初二年八月,孫權幾次權衡利弊,決定暫且向魏文帝曹丕稱藩,於是于禁就成為了送還曹魏的誠意。

囚禁了接近兩年之久的于禁被遣送歸魏時,已是年邁體衰,疾病纏身,精神狀況也十分不好,曹丕以荀林父與孟明視的故事安慰她,拜他為安遠將軍。但其實,曹丕並非真正寬宥他,因為時隔不久,竟然做出派遣于禁出使東吳的決定。

事實上,于禁雖未名將,但作為東吳曾經的降虜,於公於私,絕非奉使東吳的最佳人選,曹丕所以這樣決定,其意是在羞辱他而已。

不僅如此,曹丕還安排于禁在出使東吳之前去拜祭曹操的高陵。而他事先派人在高陵祭殿內繪畫樊城之戰的情況,包括關羽戰勝、龐德寧死不屈、于禁投降等內容。于禁看到以後十分憤怒,內心充滿了怨恨之情,致使其病發而亡。

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農民起義爆發,大將軍何進派遣都尉鮑信在家鄉招募兵卒,于禁投軍開始,到鮑信戰死,于禁到王朗回下任都伯,後來投效於曹操麾下,追隨曹操“討呂布”、“破高雅”“徵黃巾劉闢、黃邵”,以其軍功,遷平虜校尉。

建安二年,張繡背叛曹操,贊倉促敗退之際,于禁沉著、冷靜持軍嚴整,為曹操成功化解了敗亡的危機,封于禁益壽亭侯,其後又於建安五年,追溯曹操打敗袁紹,遷偏將軍。徐州太守昌稀,原來是泰山賊寇,跟于禁是舊交,他復叛曹操,被于禁所殺,曹操拜于禁為虎威將軍,由於戰功卓著,于禁後來被“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于禁一生追隨曹操,在曹操從一個小諸侯一統北方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將其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等人的傳記合編,讚譽他們為“五子良將”。

可就是這樣為曹魏盡忠一生的人,最後因困而降,迴歸後被曹丕羞辱致死,可悲可嘆也!


文話史


三十多年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

知人未向心中識,畫虎今從骨裡描。

說的就是于禁被關羽俘虜之後,沒有能夠不屈就義,反而投降的故事。話說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將,假節鉞,可以說是曹魏外姓大將中的佼佼者,但是被關羽水淹七軍,一世英名,就此煙滅灰飛。

于禁投降之後,並沒有被關羽重用,而是直接囚禁在荊州江陵,關羽準備繼續北伐中原,後來被東吳偷襲而敗走麥城。東吳取了江陵之後,順帶也把于禁從牢裡放了出來。

孫權對於禁很好,但是孫權的手下虞翻卻經常看于禁不順眼而羞辱他:

魏將於禁為羽所獲,系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

有一天于禁和孫權一起騎馬,于禁馬走的快了一點,和孫權平齊,虞翻馬上翻臉說:你一個投降的人,怎麼敢和我的君王馬頭平齊!然後拿著鞭子就要抽于禁,被孫權制止。又有一次,孫權和大臣們一起吃飯,奏起了魏國的音樂,于禁聽到之後痛哭失聲,虞翻又說:又假惺惺的哭,以為能脫罪麼? 連孫權都覺得虞翻太過分了。

後來劉備伐吳,孫權受曹丕冊封為吳王,就把于禁送還給了曹丕。

曹丕這個人以刻薄著稱,當面給了于禁一個臺階,說將軍能回來就好,春秋時代秦國的孟明視,也是被敵軍俘虜,後來知恥而後勇的,還封了安遠將軍。

但是實際上卻安排于禁去給曹操守陵,在陵墓的壁畫上還專門畫了關羽水淹七軍,龐德寧死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樣子,于禁每天都看到羞辱自己的壁畫,很快羞慚怒恚發病而死。

死後,曹丕還給了于禁一個惡諡號——「厲侯」。可憐于禁半生英雄,因為晚節不保,落得如此悽慘,也是可悲、可嘆。


經史通義


▲于禁劇照

此人便是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于禁戰功顯赫,單是從他一輩子就敗過一場,或許就足以看出他的軍事才能是何等卓越。按理說來,勝敗乃兵家常事,許多名揚後世的三國將領也都吃過不少敗仗,但卻都沒有就此淪為後世笑柄,為什麼于禁一輸就一無所有呢?

▲曹操劇照

在這場敗仗之前,曹操對於禁的評價一直很高,甚至還用“雖古名將,何以加之”的溢美之辭來讚譽他。于禁本是濟北相鮑信的部下,之後因仰慕曹操才華,便選擇追隨於他。曹操起初派他去剿滅轄境內殘存的黃巾軍,于禁很輕鬆就取得大勝,而且還收編了許多黃巾軍。後來在“宛城之戰”中,突然叛亂的張繡打得曹軍措手不及,到處都亂作一團,這時只有于禁麾下的士兵秩序井然,且戰且退,最終安全護送曹操離開。此事之後,曹操對於禁刮目相看,並愈發重視。

▲三國時期士兵劇照

就這樣,于禁跟隨曹操開始南征北戰,敗袁術、擒呂布,“官渡之戰”中更是建立赫赫戰功。這樣一位猛將,本應和張遼等人一樣名垂千古,誰知命運和于禁開了個玩笑,讓他遭遇了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戰,自此失去了所有榮光,尊嚴掃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發攻打樊城,于禁和龐德奉命前去營救曹仁。恰逢天降大雨,漢河水位暴漲,關羽於是藉助天時,水淹于禁七軍。于禁不擅水戰,敗得一塌糊塗,最後和龐德一起被關羽擒獲。此時,于禁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是屈膝投降,要麼寧死不屈。龐德毫無遲疑地選擇了後者,對著關羽破口大罵,結果被關羽直接斬殺。

▲關羽劇照

于禁見到龐德被殺,立刻選擇投降,最後被關羽關押在荊州。呂蒙奇襲荊州後,于禁又輾轉前往東吳。然而幽居東吳之時,于禁卻也時常遭到唾棄。一次,他與孫權騎馬並行,東吳名士見此十分不悅,大罵于禁區區一個俘虜,竟然好意思和孫權並排。此時的于禁,心裡無疑是痛苦的,在當初選擇投降之後,他就走上了一條和以前截然不同的道路,從前的他是五子良將,是名震一方的英雄,如今他卻成了階下囚,成了世人唾棄的怯懦小人。

▲魏文帝曹丕劇照

儘管後來于禁得以回到曹魏,魏文帝曹丕對於禁降蜀的行為卻深感厭惡。他一邊擢升于禁官職,以示安撫,向天下人表明其心胸寬廣,一邊又在曹操墓前刻畫于禁降蜀、龐德殉節的畫面。雖然官銜不斷升高,但于禁心裡明白,此時曹魏統治集團早已不把他放在心裡了,現在的禮遇只是看在他當初曾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罷了。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不知道于禁心裡可否後悔過?然而,當生死就在一念之間時,誰又能保證自己不說出永不後悔的答案呢?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


趣觀歷史


于禁,曹魏集團五子良將之首,赫赫有名、資格最老的曹魏名將之一。

此君一生坐了個過山車,219年以前,于禁絕對是曹操肱股親信,是曹操最器重和賞識的愛將。

他是從底層一步步積累戰功,而功成名就。于禁以驍勇善戰、治軍嚴整著稱,其身經百戰,迭經風險,屢立戰功。216年,被封左將軍,假節。

219年,樊城之戰被俘。貪生怕死、屈膝投降的于禁,就好像從天上一下摔到了狗屎堆。

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後,哀嘆良久:于禁隨我南征北戰三十年,為什麼到了危急關頭,反而不如龐德呢?

于禁一個降將,在東吳兩年就遭到了百般凌辱,待回到魏國後又撞上了刻薄寡恩、擅長權術的曹丕,那他還有什麼好果子吃?剛回來時,給於禁恢復了爵位,還被拜為安遠將軍。不料,當於禁看到羞辱他投降變節的壁畫時,立馬氣的死去活來,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一個名將打幾個勝仗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打勝仗不打敗仗,其實這樣的所謂名將,亦是可望不可求的。于禁是最有可能成為不敗戰神的,只可惜最後一仗,晚節不保,一生的功績和聲譽毀於一旦。身敗名裂的于禁,淪為最可悲的‘名將’和最大的笑柄。

嗚呼!成者王侯敗者賊,用在此君身上,真乃恰如其分也!


手機用戶50902211138


于禁是三國時魏國的名將,追隨曹操三十餘年,在討伐呂布、攻打張超、圍剿黃巾軍、擊破袁術等戰役中,屢建軍功,與曹魏的前將軍張遼、後將軍徐晃、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右將軍樂進並稱五子良將,陳壽在《三國志·魏書》中也將此五將的傳記合編為一卷。


在建安十一年(206年)的時候,于禁的老友昌豨再次反叛曹操。昌豨曾是呂布的部下,呂布死了以後,就投奔了曹操。可這老兄也不是安份的人,多次反叛曹操。這不,建安十一年的時候又起兵反曹,給曹操添堵了。曹操遂派于禁和夏侯淵去搞定昌豨。昌豨再次不支,就向老友于禁投降了。他本想和于禁有點交情,能對他網開一面。哪知于禁鐵面無私,執法如山,揮淚砍下了老友的腦袋。世事無常,造化弄人。十三年後,于禁在樊城之戰中,由於大軍被大水所淹,他率部投降了關羽。那麼同為降將的于禁會有怎樣的遭遇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于禁的履歷,他是怎樣由一個大頭兵成長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的呢?

于禁是泰山鉅平人,也就是今天山東泰安一帶的人,早年投奔了老鄉鮑信。鮑信是東漢末年的濟北相,曾與袁紹、曹操等聯名對抗董卓。鮑信還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在圍剿黃巾軍的時候,鮑信為救曹操而陣亡。於是,他的部下於禁就投到曹操麾下。


此後,于禁在曹操的率領下,征戰南北。193年的時候,于禁打下廣威,曹操把他從軍司馬的位置提拔到陷陳都尉,大體相當於現在從團長榮升旅長。一年後,于禁隨曹操戰呂布、張超、討伐黃巾軍、圍袁術,攻城池、斬敵將,威風八面。

于禁治軍嚴明,公私分明,被曹操贊為古之名將少有。建安二年(197年)的時候,張繡叛曹。曹操率部與張繡部在淯水河畔展開混戰。在激戰中,曹操的戰馬都光榮犧牲了,曹操本人也右臂中箭掛彩。在這場戰役中,曹操損失慘重,長子曹昂、老侄曹安民、愛將典韋均戰死,曹軍一路潰敗。這時的于禁已升任平虜校尉,他率部殿後,掩護曹軍撤退,行軍中路遇青州兵打劫傷兵。所謂青州兵,就是當年曹操在青州圍剿黃巾軍時收編的黃巾軍殘部。這些士兵本事不小脾氣也不小,打仗沒得說,軍紀卻沒法說。這不,大軍敗退,他們卻混水摸魚,搞窩裡鬥,搶財劫物。于禁可不留情面,狠狠地把青州兵教訓了一番。于禁的手下怕青州兵到曹操那裡告狀,勸告于禁趕快到曹操那裡解釋一下。于禁卻以軍務緊迫為重,指揮部下安營紮寨,將私事置之度外。青州兵果然惡人先告狀,不過曹操也不是糊塗之人,事後聽了于禁的解釋,反而為于禁點贊,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官渡之戰後,于禁升任偏將軍,類似於現代的副軍職。此後,于禁協助張遼贏得天柱山大捷。至此,于禁的食邑已達一千二百戶。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的時候,于禁已升任左將軍,這可是相當於戰區司令長官的職位啊!

可是于禁的輝煌沒有再繼續下去。樊城之戰使他遭遇滅頂之災,是他揹負一生的屈辱一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樊城天降大雨,洪水猛漲。關羽趁機率部北上攻打樊城。樊城守將是徵南將軍曹仁,左將軍于禁與部將立義將軍龐德駐守樊城外圍。但於暴雨連綿,導致于禁的七軍被洪水所淹。而關羽的水軍卻乘船而來。要打下去,于禁的七軍只有束手待斃的份兒了。無奈之下的于禁投降了關羽。而與于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立義將軍龐德。面對關羽的勸降,龐德怒罵不止,最終被關羽砍掉了腦袋。面對于禁的投降,曹操也很是痛心,他實在想不通,忠勇的于禁跟了自己三十多年,關鍵時候怎麼不如龐德靠譜呢?

江陵被呂蒙攻破後,于禁又被東吳所獲。孫權雖然很厚待于禁,但孫權的部下卻不怎麼待見於禁。曹丕稱帝后,孫權為了向其示好,把于禁送回了魏國。可是,迎接這位敗軍之將的卻是輕視和嘲諷。曹丕對其也是極不歡迎,但表面上仍對他做了安置,任命他為安遠將軍。暗地裡卻在於禁給曹操掃墓時,找人畫了當年龐德不屈戰死而於禁投降的畫像。曹丕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呀!于禁難堪其辱,羞愧成疾而亡。于禁死後,曹丕還送給他一個諡號“厲侯”,一聽就沒懷好意。

其實對於于禁的投降,我倒並不覺得是因為于禁的貪生怕死。于禁跟隨曹操三十年征戰,險象環生,瀕於絕境的情形並不是沒有,可他依然忠心效忠曹操。在樊城之戰中,水淹七軍,為了保全眾將士,于禁投降關羽實為不得己之舉。可憐于禁英雄氣短,飲恨而亡。時也,命也!


歲月是一條河流


歷史上,曹操的大將於禁投降關羽後,他到底經歷了什麼,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還有他到底有沒有真的投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

公元219年,關羽猛攻樊城,于禁與龐德奉命去救援曹仁,關羽水淹七軍,與龐德大戰,俘獲了龐德、于禁等七軍三萬餘人。龐德大罵關羽,寧死不降,被關羽當場斬殺。而於禁等其它將領以及三萬魏兵被關押在荊州江陵。于禁作為七軍的統帥,他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後來,魏國與東吳聯手,南北夾擊關羽,關羽戰敗被擒殺。在孫權攻佔將領後,于禁等三萬被俘的魏兵,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在東吳,于禁被罵是俘虜,遭受各種的語言侮辱,甚至東吳人還要拿馬鞭鞭打他。他在東吳飽受侮辱,傷心地流淚不止,還被東吳人指責是裝可憐。當然,這只是開始。


隨後,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孫權稱臣,孫權將於禁等三萬魏兵送回了魏國。于禁回去後,受其他人的嘲笑,于禁的頭髮和鬍鬚都變白了。曹丕表面上安慰于禁,背地裡在於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看後羞愧而死。

于禁回到魏國後,曹丕卻用這種的另類的方法逼死於禁,這件事太過於詭異了。並且是一個嚴肅的老幹部,他是非常痛恨投降的,他為什麼會投降呢?當時,連曹操都沒有想到於靜會投降,並且于禁“投降”後,直接被關押起來了,這完全不像是一個投降的大將享受的待遇。會不會但是于禁視在洪水中被關羽俘虜,他並沒有像龐德一樣剛烈,大罵關羽,被斬殺,但他也沒有投降。當時,關羽兵力有限,為了安慰俘虜,關羽並沒有過分逼迫於禁,直接將其囚禁起來,待大戰之後,再勸降?

實際上,不論于禁有沒有真的投降,七軍投降,對於魏國來說是奇恥大辱,而於禁作為統帥成了眾矢之的,再加上有龐德的


密探零零發


可能和鎮魂街是兩樣的,裡面就記住一句話“末將於禁,願為曹家赴湯蹈火!”公元219年,關羽率軍攻打樊城,于禁和龐德一同率兵前去支援曹仁,恰巧此時大雨傾盆,地面積水,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最後沒有實在無路可退,關羽又乘船攻打于禁,萬般無奈,于禁選擇了投降。

奈何身邊有個愣頭青龐德,龐德大罵關羽,寧死不降,最後被關羽處斬,曹操得知之後,可能有些反差,內心始終不能接受事實,哀嘆良久,聲稱:“于禁跟了我足足有三十年,現如今面對險境,怎麼還不如龐德!”

于禁為什麼會投降,原因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是他投降後在江陵的日子確實過得委屈,和關於比起來簡直天差地別。

關羽將於禁囚禁在江陵,可是沒多久江陵被呂蒙率軍攻破,于禁這才被帶到了東吳,在東吳的這段日子,于禁可謂是受盡了羞辱,這個羞辱他的人是誰?就是虞翻,虞翻曾這樣評價他:“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

(于禁劇照)

這裡可以看出,虞翻並不喜歡投降的人,他認為這種人對自己國家不忠,還不如殺了,以此震懾三軍,但是因為東吳局勢不穩,剛與劉備鬧翻,這個時候怎麼可能去得罪曹操,於是不但沒有將於禁當成是俘虜關起來,還好吃好喝的招待他。

據說有一次於禁和孫權一同並排騎馬,某事虞翻見到之後就立刻攔住于禁,說你一個俘虜,憑什麼和我們助攻並排同行,話語間還拿著鞭子想抽打于禁,好在孫權發話,這才避免了尷尬。

然而虞翻實在看不過這種投降的人,在一次孫權請大家吃大餐的時候,于禁也在場,孫權為了緩解氣氛,就令下人奏樂,于禁聽了之後,可能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情不自禁的流淚,這一幕又被虞翻看見,虞翻當場大罵“你還有臉哭,還向裝可憐博取別人的同情嗎?”

這樣看來,于禁在東吳的日子應該是不好過的,處處受人白眼,不受尊敬,就這樣度過了兩年的時光。

公元221年,孫權趁曹丕稱帝,將於禁送回魏國,可是于禁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受到的侮辱和刺激更大,回到魏國的于禁很快就恢復了爵位,還有個官職,那就是安遠將軍,原以為可以安度晚年,可是萬萬沒想到,曹丕故意讓人在一間房間裡畫上于禁投降關羽時的情景,龐德罵關羽被殺的情景,特意讓于禁去看,于禁看完之後就一病不起,羞愧而死。

原本于禁就過了兩年被羞辱、被看不起的日子,以為回到國家就可以安度晚年,畢竟自己也為自己國家做過貢獻,可是沒想到卻是人走茶涼,羞愧難當,公元221年,于禁去世,死後獲贈惡諡,曰"厲侯"。


羽評郡主


古代有幾位令人唏噓的將領,于禁就是一位,本是曹操心腹將領之一,多次重用,戰功卓著,可惜將軍百戰聲名裂,襄樊一戰,晚節不保。關羽在漢中之戰後,應北方群寇的要求,在鄴城魏諷等人的呼應下,得到劉備的假節鉞即揮師北伐,擊敗曹仁圍困樊城,荊襄危急,曹操倉促之下,指派于禁以龐德為先鋒,率領七軍前往救援,于禁三十年征戰,至此或許年老怕死,或許貪戀享樂,這一次大非前比,舉止失措,被關羽乘漢水高漲機會,水淹七軍被擒,擒後向關羽乞降,“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三國志關羽傳》說于禁投降,卻又囚禁在江陵,也是耐人尋味,既已歸降,哪有再囚禁的道理?以關羽的為人,這點小事他如果要做,一定敢於做主,如果不能做主,也可押到益州或派人請示劉備如何處置,卻也沒有記載。(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曹操得知援軍全軍覆沒,震驚之餘,欲遷都以避之,聽說于禁沒有戰死,被擒求降後哀嘆說“于禁跟隨我三十年,沒想事到臨頭,還不如龐德忠勇”,龐德是曹操取漢中時收降的武將,不比于禁,在黃巾之亂時便跟在身邊,跟隨曹操伐呂布、圍張超、平黃巾、擊袁術,值得稱道的是宛城敗而不亂,斬青州亂兵穩定軍心,官渡之戰固守有功。曹操有不決軍事,多會借重他,襄樊戰時,已為左將軍,假節鉞,推恩到一位兒子封列侯。或者曹操的感嘆不代表相信他投降,但對他事到臨頭不敢殺身成仁的不滿是肯定的。


關羽勢大,孫權不喜,派人與曹操私通,聯手製關,曹操命徐晃帶兵前往襄樊拒關羽,孫權遣呂蒙率大軍襲其後,糜芳傅士仁不戰而降,關羽大本營江陵被連鍋端,于禁也在城中,此時曹孫是盟友,得以釋放。(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孫權會做人,對他相當厚待。與他一同騎馬並列出行,碰上江東大嘴巴、名臣虞翻,看了很不爽,便罵于禁說,你這個降虜,臉都不要了,怎麼敢與我主公並排而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說還不夠,要拿馬鞭抽他,被孫權喝止。虞翻對降將一向看不起,糜芳也曾被折辱到無地自容,于禁之後還被他罵過一次。


關羽死,首級送到許都,曹操不久也亡,曹丕繼位,東吳送還於禁,曹丕接見時對他說,將軍不必為荊州事掛懷,春秋時孟明視三將不也曾被晉國俘虜過,後來報了大仇。“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話雖如此說,事卻不上道,命他前去曹操墓前祭奠,暗中命人在陵園牆上畫了水淹七軍的事,突出龐德罵賊不降,于禁跪地求饒的形象,于禁看到,羞愧無地,不久病死。對於禁的結局,裴松之認為他在處理昌豨的事已有端倪,既害友又殺降,不仁不義,矯飾之徒。死後曹丕還給他上了惡諡“厲”。


南方鵬


在曹操的五子良將裡面,最令人感到唏噓的,而且晚節不保的肯定就是于禁,這一位五子良將最後的結局確實讓人感覺有一些世態炎涼的意思。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將當時的主帥于禁,還有副將龐德全部抓到了自己的仗前,由於龐德拒不投降,所以就把龐德給殺了。與此同時,于禁跪地求降,關羽不忍心殺他,因此就把他囚禁了起來,囚禁的地點是江陵城。

但是關羽後來被東吳偷襲江陵一戰兒降,困在江陵城中的于禁,自然而然也落到了孫權的時候,孫權此時跟曹操聯盟,自然要體現出對於曹魏政權的親近,所以就把于禁邀請到和自己一起同馬並列,結果這個時候有人破口大罵,說這個人就是一個投降的人,有什麼本事跟孫權同列,于禁當時覺得自己羞愧難當。

接著孫權再曹操死了以後,又把它送給了曹魏政權。這個時候當政的是曹丕。曹丕和于禁是有過一段時間的過節,于禁當初是在宛城之戰裡面率領自己的軍隊截殺了潰逃中的青州兵,然後擊敗了張繡的西涼兵,一戰成名的,但是卻遭到了曹丕和夏侯惇一起的彈劾,結果曹操並沒有處分于禁,而是說曹丕和夏侯惇有一些小人心。

曹丕當時直接讓于禁去祭拜一下曹操的墳墓,但是把水淹七軍的事情刻在了旁邊的石碑上面,于禁不是傻子,看到這樣的情景自然知道自己是無地自容,不久之後就病死。

有人說,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的時候,就直接自殺或者讓關羽殺了他來得更加合算,但事實上,我們去看于禁,(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早就在魏國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或者說形成了自己的家族,他投降並不影響自己的家族,受到曹操的重用,所以比起龐德來想,它更加具有投降的資本,只不過他是沒有想到世事無常,自己竟然兩次被人給像物品一樣甩來甩去,最後一個好好的五子良將變成當時那副慘樣。

但是或許當時的人看不懂,我們卻能夠明白為什麼在戰場上面活著才是輸出,尤其是一個優秀的降臨,一個優秀的人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或許于禁是怕死,但是更多的我覺得他是有一種現代軍人的意識,在裡面。

可惜啊,在歷史大勢面前。某些即便是擁有逆天才能的人,也只是一枚棋子。


漩渦鳴人yy


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在《三國志》裡合為一傳,他們一生都戰功顯赫,立下無數功勳,都個個堪稱漢末三國的名將,後世也有人把他們稱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以齊名於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但于禁的結局最慘。

于禁是在無奈下投降的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隨曹仁、徐晃、龐德等負責荊州方向的防守,關羽突然發兵北上,向曹軍發起攻擊,曹仁等人分兵拒防,其中徐晃防守宛縣,于禁、龐德等屯兵樊城外,與樊城成觭角之勢,曹仁自己守樊城。

樊城外歸於禁指揮的人馬共有“七軍”,也就是7個軍,以當時每軍正常編制約一萬人計算,兵力總共有7、8萬人,實力並不算弱。

然而這時天降大雨,漢中大漲,曹軍普遍受淹。北方將士對於發洪水沒有太多概念,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也毫無準備,不知道怎麼辦。

于禁等人倉皇避到高處,這時卻發現有人乘著大船向他們襲來。來的正是關羽,他有水軍而曹軍沒有,這個仗簡直沒法打,于禁等人只能坐以待斃。

最後,于禁在無奈之下竟然向關羽投降了,而龐德力戰而死,曹操聽說此事,很感慨,流著淚說:“我和于禁相識30年,為什麼到臨危受難之時反而不如龐德呢?”

于禁投降造成曹軍極大被動,要不是曹仁拼命死守,曹軍將一敗塗地,不僅在荊州的地盤將全部喪失,而且整個許縣以南的地區都將不保。

于禁投降後受盡羞辱

于禁投降後被關羽送到了江陵,不久孫吳的軍隊攻克了江陵,于禁又落入孫權手中。

孫權與劉備剛剛決裂,正要示好曹魏,所以沒有把于禁當成俘虜看,對他很不錯,親自和他相見,但沒有放他回去。于禁除了沒有人身自由其他方面都還挺好,吃的喝的都挺優厚,孫權還時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孫權和于禁騎馬並行,被孫權的謀士虞翻看到了,虞翻攔住于禁大罵:“你不過是個投降過來的俘虜,怎麼敢跟我家主人並排騎馬?”

不光罵,虞翻揮鞭還要打,如果不是被孫權呵斥住,于禁就得挨虞翻的一頓鞭子。

還有一次,孫權在樓船上宴飲群臣,邀于禁出席,席間有人奏樂,樂聲勾起于禁的思鄉之情,不由得流下淚來,這一幕又讓虞翻看到了,虞翻當場教訓于禁說:“哭什麼?你以為裝可憐就能免除一死嗎?”

不管怎麼說于禁也是一代名將,曾叱吒風雲,生死麵前從不眨一下眼睛,可當面被人羞辱又無法反駁,其悲屈可想而知。

于禁最後愧疚而死

曹丕稱帝后,孫權立即上表稱臣,同時把于禁送回曹魏。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于禁回到洛陽,曹丕親自召見了他。此時于禁已經鬚髮皓白、面容憔悴,見到曹丕後於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沒有當面責怪他什麼,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視的事安慰他,還任命他為安遠將軍。

荀林父是晉國將軍,曾率軍與楚軍交戰,大敗,回來後晉景公依然重用他,3年後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勝仗。孟明視是秦國將軍,在攻打鄭國回軍時被晉軍俘虜,不久被釋放回國,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讓他繼續帶兵,後來他率軍擊敗了晉軍。

曹丕以他們二人為例,說明打了敗仗被俘虜不算什麼,在任命于禁為安遠將軍的詔令中,曹丕特別強調:“樊城之敗,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災,漢水暴漲,不是作戰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復于禁等人的職務。”

如果於禁的結局就是這樣的,那曹丕的胸懷就讓人欽佩,但曹丕在胸襟方面其實比他的父親曹操差得遠,因為他一邊安慰、厚待于禁,一邊卻在背後搞起了小動作。

曹丕下詔讓于禁出使孫吳,,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鄴縣敬謁曹操的高陵,于禁去了,在一間屋子裡卻發現掛著幾幅畫,畫的是樊城之戰的經過,包括關羽大勝、龐德壯烈殉國、于禁乞降等情節。

于禁看完大愧,于禁憂病而死,曹丕賜其諡號為厲侯。“厲”在諡法上有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之意,屬於“醜諡”。後世有學者評論說,于禁率數萬人敗不能死,可以把他殺了,也可以從此不用他,但用這種辦法羞辱他,並不是為君之道。

于禁的悲劇不僅因為投降

有趣的是,五人之中張遼、張郃、徐晃都是降將出身,而於禁、樂進最初只是中下級軍官,即史書所說的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他們在曹營快速崛起,說明了曹操的知人善任,也說明曹操一向標示的“唯才是舉”並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在“五子良將”中,于禁的身上本來光環最多:每有大仗不是前鋒就負責斷後,體現曹操的絕對信任;所有硬仗、惡仗都難不住他,所向無敵,關鍵時刻屢立大功;不遜私情、敢於從嚴治軍,又不貪慕財富,個人品質為曹操所重。曹操在世時于禁已被授予左將軍的高位,成為曹魏一顆耀眼的將星。

但一場失敗改變了一切,于禁的完美形象頃刻坍塌,曹操不解、對手羞辱,自己也羞愧異常,在重名節甚於重視生命的時代,被俘的于禁似乎只有一死才能配得上“良將”的稱號。

但這又是講不通的,漢末三國時代,被俘求生的名將其實還有許多,不僅張遼、張郃、徐晃是降將,被曹操稱讚的龐德也曾是降將,還有關羽、姜維等人,甚至劉備也有多次投降的經歷,至於名氣小一些的將領那就是更多了。

群雄相爭、各為其主,在三國那個特定的時代,投降如同“跳槽”,有的因為原來的主人失敗了,有的因為要尋找更好的“明主”,無論主動與被動,其實都無關民族大義,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歷史似乎獨對於禁更苛刻。

于禁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投降後沒能效忠於蜀漢或者孫吳,而又回到了原來效命的主國曹魏,無論對曹魏還是對於禁本人,這都成了尷尬的事,再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曹丕,于禁只能以徹底的悲劇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