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馬案”險些動搖國本,為何慈禧不敢處置真凶?

yirenjing




1870年7月26日,剛剛從閩浙總督調任兩江總督兩年的馬新貽在參加完閱兵式後,在回府的路上,被偽裝告狀的張文祥一躍而起,一刀斃命。很顯然張文祥動作嫻熟,是經過精心準備的,第二天馬新貽就在府邸去世。

刺殺成功後,張文祥並不逃跑,他把刀一扔,揚天大笑:刺客就是我張文祥,一人做事一人當,我沒有同夥,不要胡亂抓人,我大功告成,現在就可以跟你們走”。


江寧將軍魁玉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把張文祥押到官府審問。張文祥回答他: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為天下人除一惡賊。說完,任憑嚴刑逼供,他就不再吐一字。

除了晚清的革命黨之外,清朝從來沒有出現過刺殺兩江總督這樣的大案。迅速這個消息就傳遍了全國,就連慈禧太后聽到這個消息也大為震驚,先後派了幾撥人去嚴加調查。



馬新貽是山東菏澤人,回民,和李鴻章是同科進士。兩個人後來又同時從安徽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家,走進了滿清政府的中樞。如果馬新貽沒死,後來的成就有可能不在李鴻章之下。

馬新貽從閩浙總督調任兩江總督,本來是一件好事,畢竟兩江是朝廷賦稅重地。表面上看這次平級調動,實際上卻可以說是升職。但他並沒有表現出興高采烈的樣子,相反垂頭喪氣,如喪考妣。

根據馬新貽的兒子馬毓楨的回憶,在接任兩江總督前,馬新貽曾經進京覲見慈禧太后,出來後,莫名驚恐,舉止失常,大汗淋漓,就連朝服都被汗水溼透了。

按照官場的常態,馬新貽應該拜會軍機處和各部堂官,讓他們以後多多照應自己。但他沒有,他迅速回了一趟自己的老家山東菏澤,拜祭了一下自己的祖墳。然後他對自己的兩個哥哥說:我此去吉凶難料,萬一有不測,千萬不要到京告狀,要忍聲吞氣方能自保。



那麼這一切的反常行為到底是為什麼呢?馬新貽的兒子在民國時期曾經對別人說:慈禧太后讓他調查太平天國勝過金銀財寶下落不明一案,並且想方設法削弱湘軍軍官對江南官場的控制和壟斷。

國相曾經說過一句話: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在鎮壓太平天國最緊要的關頭,清政府不得不授予曾國藩便宜之計,讓他節制江蘇、浙江、安徽、江西4省的軍政大權。曾國藩藉機把他的同鄉和門人派到這四省擔任大小官員,實際上控制了這四個省。

1864年當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向慈禧太后報告太平天國聖庫裡邊什麼都沒有。太平天國推行的是公有制,軍隊所有的財產統統都要上交到聖庫裡,由洪秀全親自分配,實際上就是洪秀全一個人的小金庫,裡邊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

根據江西巡撫沈葆楨的報告,湘軍軍官從江南運回湖南老家的船隻絡繹不絕,經常堵塞長江航道。毫無疑問這上邊裝的全部都是金銀財寶,在慈禧太后的心中,這些東西都應該是屬於她的。



先前是震懾於湘軍的強大,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太平天國滅亡後,湘軍被裁撤成了一支只有幾萬人的部隊。後來在鎮壓捻軍的戰鬥中,這次軍隊被進一步削弱,大部分被合併進了李鴻章的淮軍。

槍桿子裡出政權,雖然曾國藩造反的隱患基本被消除了,但馬新貽被刺殺後,清政府的八大總督中就有三名是湘系軍官(兩江總督曾國藩,直隸總督劉長佑,閩浙總督左宗棠)。四川總督駱秉章曾經擔任過湖南巡撫,後來與曾國藩來往甚密,兩廣總督毛鴻賓也和湘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人仍然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

馬新貽接替曾國藩任兩江總督後,就對流竄在江南地區的湘軍遊兵散勇進行了嚴厲打擊。並且讓袁世凱的父親袁保慶來協助自己管理江防部隊,並且迅速改善了江南的民生和商業環境,贏得了當地民眾的一致稱讚。

馬新貽對湘系軍官軍官暗地裡進行了大規模調查,當然這一切逃不過湘系軍官的眼睛。刺殺馬新貽不過是雙方關係矛盾激化的一種結果,當然整個計劃執行的還是非常嚴密的。



在馬新貽被刺殺後,有很多個版本的民間傳說就出現了。大部分都是說,張文祥原本認識馬新貽,馬新貽搶佔了曹二虎的妻子並且殺害了曹二虎,張文祥不過是為二哥報仇,因此這不過是一場情殺。

實際上明事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不過是有些人散佈出來轉移視線的。馬新貽根本不可能和張文祥有什麼來往,他是李鴻章的同科進士,一直以來官運亨通,沒有理由和張文祥這樣的土匪有來往。



漕運總督張之萬被慈禧太后命令協查此案,作為官場的老油條,他知道其中的厲害。一到南京他就住進了魁玉的江寧將軍府,經過審訊後,他初步也認為這是情殺和仇殺。

慈禧太后根本就不相信這些,這個老女人雖然文化不多,但明白政治沒有真相。隨後派出了第二波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謹,這個人被認為是當代的劉統勳鐵面無私。並且讓曾國藩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展開調查,但曾國藩遲遲沒有啟程,就是來到了兩江總督府,也是等鄭敦謹來一起調查。



很明顯,他是把自己責任撇清,一直沒有提審過張文祥。整個案子前前後後一共審查了8個月,最後的結論竟然是維持原判。鐵面無私的鄭敦謹竟然在審判時沒有多說什麼話,這和外界對他的評價判若兩人。

原來在他到江南之前,慈禧太后要求他要顧大局識大體,言外之意就是不能讓這個地區出現大亂子。最終就只能是對張文祥進行凌遲處死,把他的心挖出來祭拜馬新貽。

馬新貽的舊部孫衣言和袁保慶根本就不認同審判結果。孫衣言給馬欣怡寫了神道墓銘,在中間他直言,他已經盡力了,並且他拒絕簽字畫押,不認同本案結果,但也無能為力。袁保慶更是氣憤難平,隨後就鬱鬱而終。

審案大臣鄭敦謹從此閉門不出,拒絕曾國藩來送銀子和送行。他直接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摺子,聲稱自己身體不好,回家養老去了。實際上他再也不願意和曾國藩這樣的貪官汙吏同流合汙了,他認為自己愧對馬新貽。

政治永遠都是如此,真相就像藏在河底的金子,永遠沒有出頭之日。我們只能看到表面的河水,下邊的暗流湧動只有當事人知道。還是那句話,政治沒有真相,只有表象。


新知傳習閣


“刺馬案”全稱“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案”,它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和“太原案”並稱清末四大奇案。“刺馬案”為四案之首,也是其中最為撲朔迷離的一樁疑案。

案發經過

刺客:曾幹過捻軍與太平軍的張文祥;目標:封疆大吏兩江總督馬新貽就是張文祥;疑似幫兇:向馬新貽索要錢財的無名者。

1870年7月26日上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檢閱完畢,在回衙署的路上,突然躥出一個衣衫破爛的中年人,跪地向馬新貽討要錢財。馬新貽保鏢立即向前攔擋,此時埋伏在一旁的張汶祥突然躍出,從靴筒裡抽出一把匕首刺向了馬新貽肋部。

馬新貽應聲倒地,一品頂戴也滾落在地,在他的右肋部位插著一把三寸多長的鋼刀,刀身全部沒入身體,只留刀柄,鮮血不停的噴湧。張汶祥並沒有逃跑,鎮定自若的高聲喊道:“刺客是我張汶祥!”隨即,他被巡捕按倒在地。

光天化日之下,朝廷從一品的封疆大吏馬新貽被人刺殺,由於傷及到要害,馬新貽於次日不治身亡,享年49歲。此案震動朝野,消息很快傳到了慈禧耳朵裡,慈禧在震驚的同時,馬上命江寧將軍和漕運總督火速趕往江寧,調查此案。

案件審理

馬新貽,山東菏澤人,進士出身,僅用了17年便從知縣做到了浙江巡撫,升遷速度可謂是神速。慈禧對這位馬大人甚是賞識,47歲的馬新貽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位居清朝九位封疆大臣之列。

江寧將軍和漕運總督即刻審理此案,審的時間倒是不斷,案情基本沒有什麼進展,只知道刺客是一個名叫張汶祥的49歲河南平民。除此之外,作案動機、是否有人指使皆是未知。張汶祥在審訊過程中大刑是免疫的狀態,他應該是抱定必死之心。

兩個多月後,此案並沒有挖到什麼驚人的結果。於是兩位主審官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推導出結論,寫摺子向慈禧交差。內容大意是:刺客張汶祥做海盜時被馬新貽鎮壓,懷恨於心,後又做小額典當生意,又被馬新貽禁止,遂挾私報復,刺殺了馬新貽。

慈禧根本不相信是此原因造成馬新貽被刺殺,她立即召見了刑部尚書鄭敦謹,希望由他重審“刺馬案”。鄭敦謹表示定要將此案審個水落石出。慈禧還任命湘軍首領曾國藩繼任兩江總督與鄭敦謹共審此案。慈禧認定此案的背後有一個大勢力,鄭敦謹對此也心領神會。

(馬新貽)

對油鹽不進的張汶祥來說,派誰審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曾國潘與鄭敦謹也不例外。這二位審理的結果與之前的結果相差無幾,基本一致。結論是:張文祥刺殺馬新貽,動機平常,是私人恩怨。同樣是因海盜和小典當之事,遂起念殺馬。

慈禧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結果,對張汶祥的量刑結論是:除了“按謀反大逆律問擬,擬以凌遲處死”外,又增加了一條“摘心致祭”。還沒有等曾國藩監斬完畢,鄭敦謹已離開江寧,曾國藩送他的銀兩,他也分文未收。

案件分析

“刺馬案”從晚清一直傳到民國,長盛不衰,但結果卻與人們想象的相去甚遠。刺客手法高超,而且刀是用毒藥餵過,行刺過程乾淨利落,在護衛跟隨之下一刀斃命。之後沒有逃跑,直至被凌遲挖心處死。

(曾國藩)

在人們想象中,此案必有蹊蹺,沒有幕後主使,也必有冤情。而結果就是因為一點私人恩怨,並沒有什麼曲折的情節和大號的幕後主使。結案之後,人們便議論紛紛,傳言四起,於是租界裡就開始了大肆的演義。

有傳言是,丁日昌因馬新貽查辦他兒子,說清未果,因而古人報復。也有傳跟曾國藩遣散的舊部有關,他們反對馬新貽做兩江總督,涉及朝廷權力之爭。很多人認為案件肯定被隱瞞,於是將疑問化作故事來說。

張汶祥在兩撥老江湖的審理之下,都沒有問出什麼名堂,審來審去結果都是一樣。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張汶祥打死都不說,二是確實就沒有別的什麼。但人們往往喜歡往權謀論上想,但此案中確實人為隱瞞了一些不能說的事實。

此案中有兩件大事沒有被提及,一是,馬新貽擔任廬州知府時,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被俘,而當時抓住馬新貽的就是捻軍頭目張汶祥。馬新貽化妝後未被張汶祥認出,後因馬新貽親兵時金彪與張汶祥是同鄉,張汶祥因憐憫而把他們放了。這個事實,在案件中並未提及。

二是,案件結論中提到了張汶祥的妻子,被張的海盜同夥拐走的事實。但並未提及張汶祥的妻子現已是馬新貽的三姨太的事實。張汶祥的妻子被拐後,張在打聽到妻子在馬新貽家做傭人,而他妻子不想跟他走,拒絕相見。直到張汶祥死,他都不知道妻子已經是馬新貽的三姨太,後來自盡。

這兩件事也算是馬新貽的汙點,出於對死者的尊敬,所以採取了隱瞞。馬新貽被賊人俘虜且納了賊人之妻為妾,這些不但是馬新貽的汙點,而且朝廷也掛不住面。正因這些隱瞞,使得此案更加撲所迷離。對湘軍首領曾國藩的懷疑也是此起彼伏,但根本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證據。

案件結論

對於曾國藩來說,可以找到一百條不可能的理由。曾國藩是傳統的儒學大家,對大清封建王朝的忠誠是毋庸質疑的,他有傳統型的憂國憂民的封建忠君思想。曾國藩不可能有謀反之心,更不可能因各種勢力之爭而刺殺沒有派別的封僵大吏。已經交出軍權的曾國藩是一個舉賢用能的大家,不應該與“刺馬案”扯上關係。

這種大案自然會引起人們的興趣,也難免會往權謀論上想。即使沒有什麼陰謀,也會杜撰一些出來,否則對不起這麼好的一個題材背景。關於“刺馬案”的影視劇也是為數不少,其中的投名狀便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

此案傳說最多的就是湘軍與朝廷的博弈,曾國藩與慈禧的博弈。事實到底如何,眾說紛紜。


野史也是史


慈禧攝政期間,“安德海被殺事件”可以說是一件大案了,但是第二年,又發生了一件至今未解的案件,讓當朝吃驚不小。

這一天,一封600里加急奏摺送呈慈禧太后面前,上面寫到:“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

慈禧太后既驚訝又疑惑,問身邊的曾國藩:“這是怎麼回事兒?這麼奇怪?”曾國藩很惶恐,慌忙說:“奇怪,是很奇怪。”曾國藩的神情和回答讓慈禧更加疑惑,當即下令徹查此事,務必要將案子查清查明。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個案子從立案調查開始,過了半年都沒有任何結果。

這樁歷史上稱為“刺馬案”的晚清大案,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呢?案子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這要從1870年8月21日說起,這一天馬新貽本來計劃去參加大清“總督閱視武弁投射”,但是當天大雨,未能成行,在返回衙門的箭道外有一個人高呼著冤枉,跪倒在馬新貽腳下,馬新貽正要彎腰去攙扶,這個人猛然從腿間抽出一把雪亮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插入馬新貽的右肋,頓時只聽到馬新貽一聲慘叫,倒在了地上。人群頓時大亂。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名刺客沒有做出一點反抗,他神情自若地看著被刺後的馬新貽,卻並不逃走,而且高聲喊到““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自己不受任何人指使,束手就擒。

這個刺客是誰?為什麼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刺殺兩江總督,卻沒有一點恐懼?他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次日,8月23日下午2點,馬新貽因為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死亡。在這短短的一天時間裡,江寧府大亂。這可是自清朝開國以來,第一個如此高級別的官員被刺殺遇害,當天魁玉就趕到衙門,親自審問了刺客,而刺客只透露了2個信息,第一,自己名叫張文祥;第二,是河南人。後來無論怎樣嚴刑逼供都無法從刺客那裡得到任何其他信息。

第二天,江寧府成立了專案小組,由江寧各地官員14人組成的專案小組,輪流對張文祥進行審訊,然而,結果都是一樣,根本審不出任何信息。魁玉將軍只能上報慈禧說:張文祥是一個地痞無賴。

兇犯的身份真有如此簡單嗎?

這樣的結案陳詞,讓慈禧非常不滿意,於是連發了四道聖旨。第一道:讓魁玉主審馬新貽被刺案,第二道:讓曾國藩調任兩江總督。第三道:提醒安徽巡撫英翰注意長江防務和地方治安。第四道:要求重審此案,必須查出幕後指使。

這幾道聖旨都表明魁玉要是不查清這個案件,是沒有辦法交差的。面對如此壓力魁玉只能再次對張文祥使用酷刑,終於知道張文祥以前參加過太平軍。此時已經過去了半個月時間了,朝廷對這樣的答案仍然是不滿意的,於是決定換當時的漕運總督張之萬前去主審。

張之萬到江寧之後,再次對張文祥進行提審,而他得到的信息和魁玉是一樣的,根本沒有任何有用信息。

這一切都讓整個江寧府的官員們明白了,這件事的背後一定是有幕後策劃、主使者。而敢派刺客殺害兩江總督,自然也不是一般人。所以這個案子無論怎麼審,都不會有好的結果的,所以張之萬決定將這個案子擱至,等曾國藩到任後,將這個燙手山芋甩給曾國藩處理。

然而辦事雷厲風行的曾國藩卻一反常態,遲遲不到江寧上任,朝廷又多次下旨問他們要審問結果,張之萬無奈之下,只得編一分報告謊稱:張文祥一個海盜,因為馬新貽在浙江“剿滅”了他的同夥,所以要給同夥報仇,便刺殺馬新貽。

朝廷對這個結案是不相信的,此時距離案發時間 已經過去了半年時間了,案件卻沒有任何一點進展,而曾國藩對於去接任兩江總督這個職位卻遲遲不動身。在朝廷的幾番催促下曾國藩到達江寧後,正式擔任兩江總督一職,卻不提案子,只是玩。

曾國藩不僅不審理案件,還要求朝廷派欽差大臣來主審此案,而朝廷派出的欽差大臣鄭敦謹與曾國藩的處理態度相同,能拖就妥,就是不去。這樣又拖了3個月,鄭敦謹才到江寧府。

整個審案專家組幾天下來審訊的結果和第一次審理一樣,而審判的過程中,曾國藩始終閉著眼一言不發,鄭敦謹最後只得按魁、張二人原奏之法奏結案了,在總結的最後強調,必須對張文祥進行嚴酷處理,除凌遲之外,還應當摘其心以祭奠馬新貽的亡靈。

對馬新貽被刺案曾國藩採取拖延迴避的態度。如果心中沒有鬼,為什麼要如此對待這樣一樁大案呢?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人感到這個案件背後,一定有一股強大的勢力,而這個背後勢力是誰呢?

這一切都指向了曾國藩,曾國藩統領的湘軍擊敗了太平天國後,對天王府的金銀財寶、古玩珍藏全部收入自己囊中,縱容湘軍對天京進行搶劫,為了毀滅證據又放了一把火,大火燒了幾天幾夜不熄。湘軍中飽私囊,大車小輛向湖南老家運送財物,幾年中,湘軍子弟搶購土地遍及湘鄂。這一切,朝廷都看在眼裡、恨在心裡,特別是隨著太平天國的實力強大,湘軍的勢力也在迅速增大。再擊敗太平天國後

人們傳言曾國藩有野心稱帝,他的部下慫恿他謀取帝位。

和太平軍作戰時,清廷需要湘軍,但是,太平軍被滅了,慈禧太后能允許曾國藩在江南坐大嗎?

於是慈禧太后將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迅速裁撤湘軍,而江寧府是湘軍多年辛苦才打下來的,湘軍將江寧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豈能輕易拱手讓給馬新貽。

除掉馬新貽,江寧便可以重回到湘軍手中。這個高手,除了曾國藩還能有誰呢?

馬新貽遇刺後, 曾國藩穩穩的坐在了兩江總督的位置上,從些再也沒有離開過湘軍, 辛酉政變發生後,慈禧太后就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主理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集江南半壁江山的權力於一身,他能放棄手中的權力嗎?

而馬新貽進士出身,到升任兩江總督,手中都沒有任何後權,去江寧做總督,無異於羊入虎口。

不過曾國藩也確實為大清王朝做出了許多貢獻,除了鎮壓太平天國外,他還引領了洋務運動。


瀚海說史


“刺馬案”說的是清末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的案子。這件案子因為疑雲重重,並涉及到湘軍和朝廷關係,被稱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而在此案發生以後,馬上就有人將其改編為戲文,成了“桃色案件”。而且,電影《投名狀》也是根據刺馬案改編的,也是與“桃色”有關!

我們來說說此案是怎麼回事。

太平天國運動時,清廷的八旗和綠營腐敗不堪。於是,以湘軍為首的各地團練兵勇成了剿滅匪亂的主力軍。而湘軍也隨著剿匪,勢力不斷擴大,成了壟斷江南幾省“軍政”最大勢力集團---“湘軍集團”!

慈禧為首的中央朝廷可不允許這樣的“割據勢力”存在。於是,慈禧下旨先把湘軍首領曾國藩調離江南,讓他從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同時,讓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而馬新貽上任之前,肯定是領了慈禧的“密旨”了。

馬新貽本來是浙江巡撫升,後來升任閩浙總督。按照慣例,馬新貽到京“面見聖上”“陛見請訓”。在京期間,馬新貽曾先後十餘次被召見。在最後一次被慈禧召見後,馬新貽出門的時,面露驚恐,大汗淋漓,朝服都被浸溼!之後,馬新貽沒有按照慣例拜見京城高官。而是馬上就回鄉祭祖。

在老家,馬新貽還對兩位兄長反覆叮囑:"我此行吉凶難料,萬一有不測,你們萬萬不得赴京告狀,忍氣吞聲,方可自保。"在馬新貽假期完畢後,他馬上被改任兩江總督(都沒有去上任閩浙總督)。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馬新貽接到了慈禧收拾湘軍集團的“口諭”!據說,慈禧重用馬新貽這個文官,一是為了消弱湘軍勢力,二是為了查找湘軍搶掠的太平軍寶藏!這都是大案,觸及湘軍根本利益,湘軍可是滿清最大漢族官員集團!所以,馬新貽才會這麼害怕,辦事也不按常理,也不敢見京城高官。而是回老家交代後事!

等馬新貽上任以後,他確實對湘軍下手了。為了辦事,馬新貽手下有兩個得力干將:原江蘇候補道孫衣言,原山東候補道袁保慶。這兩人成為馬新貽的左右手,號稱馬新貽的一支筆、一張嘴。

在上任的兩年裡,馬新貽按照朝廷指示,大量裁撤湘軍。而被裁撤的湘軍,卻沒有回原籍湖南,而是留在當地,加入哥老會等流氓組織。這些流氓組織和湘軍狼狽為奸,橫行鄉里。身為兩江總督的馬新貽自然要鎮壓這些人。

也是因此,馬新貽得罪了兩江的湘軍集團!(同治九年7月26日:1870年8月22日)在一次閱兵回府時,刺客張汶祥從旁邊突然衝出,用刀刺死馬新貽。張汶祥得手後,沒有逃跑。而是口中叫喊: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此案發生以後,慈禧馬上讓人嚴查。當時,負責查案的是江寧將軍魁玉、藩臺梅啟照、漕運總督張之萬等人。這幾人不敢惹湘軍集團,不敢對張汶祥用刑,更不敢深入審訊。最後,他們得出“擬定罪名”:張汶祥是為同夥報仇,為自己洩憤,沒有幕後主使。

慈禧不傻,不信他們的話,又另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帶著刑部兩名郎中前去審理此案。同時,還讓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不過,曾國藩是找理由推遲三個月才去回任。

而“欽差大臣”鄭敦謹等人,對張汶祥一番審訊之後,見沒有成效。張汶祥一副“好漢做事好漢當”的派頭。而此時,坐在旁邊的曾國藩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陰著臉看欽差鄭敦謹唱獨角戲。

鄭敦謹心裡也發毛,這可是在湘軍地盤。馬新貽在這裡做了兩年的兩江總督,都被人殺了!更別說他在此地人生地不熟。於是,鄭敦謹在私下問曾國藩的意見。曾國藩說,就按照之前的奏陳結案吧。鄭敦謹心領神會,趕緊結案。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湘軍一起殺了馬新貽。參審的江蘇候補道孫衣言、山東候補道袁保慶兩人很有正義感,不同意就這麼結案,兩人都沒有在結案奏章上簽字。

而鄭敦謹等人管不了那麼多,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再說。於是,奏章遞交上去以後,欽差們不等朝廷旨意,提前離開江寧。臨行時,曾國藩按照規矩給各位辦案人員送上"程儀",鄭敦謹自知沒辦好差,分文未取。另外兩個郎中不敢推辭,各受紋銀500兩。走到半路,鄭敦謹越想越後怕,不能夾在朝廷和湘軍之間受夾板氣,寫奏摺稱病開缺。雖然,朝廷不允許他離職,只給他兩個月假期。但是,鄭敦謹自知沒法向慈禧交差,自行棄官了。

兩位回京的郎中因為沒有替慈禧辦好差,也受到了處罰。漢郎中顏士璋被從京城調到荒涼的蘭州當虛職的知府,窮困潦倒。出身湘軍的左宗棠當時在西北用兵,他深知此事的黑幕,非常同情顏士璋,讓他到自己軍中任職,掙點俸祿。滿郎中伊勒通阿也被貶回老家養老了。

此案,慈禧是想追查到底的。所以,才會三番兩次的派人去徹查此案。畢竟,如果此案不查清楚,以後更沒人敢動湘軍一黨!可是,派去的官員怕死,不敢查。而且,湘軍特別團結,張汶祥一個人把事全扛了,也不給你查清楚的機會。欽差可不敢在湘軍地盤上搞栽贓!

而且,這件事可能是湘軍總督曾國荃密謀的!關乎湘軍集團和曾家的運勢和威望!此時,距離湘軍剿滅太平軍才五年,湘軍正是興盛之時。大家清楚以目前湘軍的軍事實力,朝廷也不敢直接懟曾國荃動手。

於是,既然刺客張汶祥已經認罪,不如就此結案,不要再往上查了。張汶祥被判凌遲處死,其心肝也被挖出來祭奠馬新貽。馬新貽被追賞太子太保銜,照總督陣亡例賜卹,入祀"賢良祠"。

(楊乃武與小白菜劇照)

不過,等到3年後(同治12年)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發生時,經過三四年的審判,慈禧終於利用這次機會將100多名湘軍系官員革職,永不續用,壓制了湘軍氣焰。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刺馬案”所引發的後果就是動搖了大清的根基,至於說慈禧不敢處置真兇就是扯淡。


我覺得這個案子對朝廷來說,是否破案並不重要,慈禧的目的是打壓曾國藩及其背後的湘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案子發生後故事。

曾國藩破案

馬新貽被刺後,朝廷先是委派漕連總督張之萬和江寧將軍魁玉,一起審理此案,但一年多沒有進展。為什麼沒進展是因為案子的幕後“疑兇”指向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至於是不是很難說,但給曾國藩出了難題是真的。


案子停滯後,慈禧就調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主審此案,並要求馬上破案,臨走時對曾國藩說了一句:“馬新貽辦事很好。”這句話就給馬新貽定了性,不能往馬新貽身上扯了。


此時曾國藩心裡很清楚為什麼派他去處理此案,慈禧只不過需要交換條件。曾國藩到任後,一週時間案子就塵埃落定:馬新貽被造反暴徒所殺,而兇犯張汶祥隨後就執行了死刑。結案後,曾國藩向朝廷遞交了裁軍的請求。


大清與湘軍的矛盾

鎮壓太平運動後,曾國藩兄弟大權在握,大清有十二省的督撫都是他的門生故吏,而且手握重兵,相當於掌握了大清的半壁江山。這讓慈禧心裡很不安,所以她一直在等待機會削弱曾國藩的勢力,而“刺馬案”就是最好的機會。

"刺馬案”引發的後果

曾國藩申請裁軍後,他辛苦建立的東南海防毀於一旦,而早對大清虎視眈眈的歐洲列強和日本紛紛趁機挑起事端。軍隊都裁了還拿什麼抵抗,大清只得割地賠款求和。而一味求和並不能滿足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國家之間的交往靠的是力量。


“刺馬案”的後果李鴻章曾做過總結:“若非馬案,則裁(湘)兵日緊,終致海防日廢,列強日盛,戰禍不斷,則國運日衰也。”



花木童說史


清末四大奇案,發生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這段時期,分別是:張汶祥刺馬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除了刺馬案之外,其他幾件無非是民怨,或是貪官汙吏作梗,而刺馬案被放在晚清四大奇案之首,這是因為這件奇案,背後牽扯著朝廷要員和慈禧太后,地方勢力和滿清政府之間的政治鬥爭,以致於最後為了平息事件的影響,慈禧太后也只能處理了幾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來平衡各方勢力。

刺馬案,馬指的是馬新貽,在同治七年任命為兩江總督,同時節制安徽、江蘇、江西三省軍政,他是來接任李鴻章的,李鴻章是曾國潘的學生,這時離太平天國被平定也才過去了四年,在太平天國勢不可擋的時候曾國藩組建了湘軍,湘軍在屢敗屢戰的情況下擋住太平天國的攻勢,最終太平天國在內鬥下覆滅了,兩江一帶也在這段時期逐漸變成了湘軍,以曾國潘為代表的地盤。

曾國潘處理了太平天國,湘軍聲勢也一天更勝一天,這支才建功沒多久的部隊就成了慈禧太后的心腹大患,畢竟當時的清朝局勢十分不穩定,而曾國藩卻又有很高聲望,曾國藩也猜出了慈禧的心思,所以決定裁撤湘軍,也有人會問為什麼曾國藩有湘軍二十萬部隊不自立為王呢?原因很簡單,曾國藩一旦起兵,左宗棠一定會來討伐,李鴻章也不一定還靠得住,而湘軍卻在和太平天國作戰中精銳損失慘重,所以曾國藩為了自保,穩住自己的地位選擇了裁軍。

湘軍的組成成分是非常複雜的,有哥老會成員,有地痞流氓,這些人裁撤之後再兩江稱霸一方,但是總體來說兩江還是在湘軍勢力範圍內,後來李鴻章接手,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曾國藩裁撤湘軍,即是政治的自保,把散兵遊勇分散到社會上,也是在人身安全的自保,至少在兩江曾國藩就是安全的,也只有曾國藩鎮得住這些“地方勢力”所以李鴻章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破不說破。畢竟李鴻章志向也不在這,只要別搞出大事來,能壓下來的壓下來。

後來李鴻章被調走了,馬新貽來接班了,他在之前是浙江、福建總督,馬新貽和曾國藩不是一黨的,曾國藩也明白,這是朝廷派來拔他根據地的,這個馬新貽可就沒有李鴻章那麼多心思了,如果單從當官來看,馬新貽到算是個好官,堅決的在兩江開展了掃黑除惡工作,嚴懲了裁軍後變成地痞流氓的湘軍部眾,處決了很多社會閒散人員,這樣也自然被一些地方勢力記恨上了,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前往右箭道檢閱士兵操練回府時,被反清組織捻軍成員張汶祥刺殺,不治身亡。

朝廷大員被刺殺,案件立刻轟動了全國,這個案件最終被交給了曾國藩來審查,被曾國藩定性為報復殺人案,將張文祥凌遲處死,然而就在馬新貽被刺同時,民間就出現了“刺馬案”的劇本戲文演出,直言馬新貽被刺是一位朝中高官指使,而同年鄉試的試題竟然也暗諷了“刺馬案”一事,同時一直和馬新貽不和的湘軍將領給馬新貽修了塊碑,似乎一切都在暗示馬新貽被殺是一次預謀周密的暗殺行動。

後來民間有流傳說馬新貽在赴任兩江總督時,慈禧太后曾經多次招見他,據說他是慈禧專門派來查湘軍罪證的官員,曾在臨行事囑託家人,自己此行兇多吉少。在刺馬案的戲文中又演到張文祥被抓後,念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最初審查張文祥時,是魁玉、張之萬審理,他兩審定的就是仇殺,之後清朝政府又讓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再審這件案子,還派了刑部主官鄭敦謹協助審案,但是很快曾國藩就以原審回奏了朝廷,而鄭敦謹沒等朝廷發來批示就匆匆離開,而馬新貽一手提拔的袁保慶,孫衣言,並不服審判的結果,寫了《神道碑銘》直指朝中有幕後黑手,指使張文祥暗殺馬新貽,這件事情引起了朝廷極大的轟動。

這時慈禧太后也看到了曾國藩傳來的回奏,她也明白如果真是有人暗中指使,對方都敢直接刺殺一位朝廷封疆大吏,繼續追查下去指不定還會出什麼事,如果是哪個人的話,那麼反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而現在朝政局勢才剛平定不久,現在的清朝也禁不起再三的折騰,那麼只能先裝糊塗,穩住一些背後的勢力才是最佳的選擇,在這之後曾國藩一直管理兩江地區,直到病逝。


玄坤


清朝到了慈禧垂簾聽政的時候,朝廷的權威江河日下,慈禧雖然治國理政搞外交不行,但是搞點權謀、耍耍平衡手段還是很厲害的。

刺馬案發生在太平天國起義被曾國藩領導的湘軍血腥鎮壓之後,清廷恐懼湘軍的勢力,咸豐帝曾經哀嘆:“滅了一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這樣的背景下。

只不過咸豐在世的時候,只是收了曾國藩的兵權,但是對於湘軍的處理還沒有具體方案就駕崩了,這個爛攤子就甩給了慈禧太后來處理。慈禧的首要目標就是裁撤湘軍,必須要任用一個能吏干將作為自己的快刀,接替曾國藩的兩江總督任,修理、裁撤湘軍。

最後選中了閩浙總督馬新貽,馬新貽接任,自知這是跳進了火盆,無奈聖命難違,硬著頭皮上任,或許他就任這個位置前便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上任後,不負慈禧聖望,大刀闊斧、雷厲風行整飭、裁撤湘軍。

要知道,曾國荃治下的湘軍原本就講究重賞重罰,匪氣較重,眼見打下江山沒有享福,卻要被裁撤,心懷不滿,不願意回原籍湖南,而是就地跟江湖幫派、流氓地痞混到了一起,成為兩江的嚴重治安隱患。

面對這些成天鬧事、擾亂地方的黑社會團體,馬新貽只好武力鎮壓,如此一來,馬新貽與湘軍集團徹底決裂,成了湘軍的死對頭。一次馬新貽閱兵回府時,刺客張汶祥從旁邊突然衝出,用刀當場刺死馬新貽。張汶祥得手後,沒有逃跑。而是口中叫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人做事一人當,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然後靜坐待捕。

兩江總督被刺殺於任上,這是有清以來都沒有過的事情,這還了得?慈禧自然不能聽之任之,立即派江寧將軍魁玉、藩臺梅啟照、漕運總督張之萬等人去查。這幾人深知把湘軍集團逼急會是什麼後果,不敢對張汶祥用刑,更不敢深入審訊挖掘幕後主使。最後,他們協商編撰了一個犯罪情節:張汶祥是為同夥報仇,為自己洩憤,沒有幕後主使。這個擬定的犯罪情節就是後來民間流傳的《刺馬》這個充滿了香豔色彩的江湖故事的原型。《投名狀》也是改編自這個故事。

這東西交上去慈禧太后自然是不會接受的,她都是千年老妖了,豈會被這點小兒科矇蔽?又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帶著刑部兩名郎中前去審理此案。同時,還讓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因為她知道,發生了這麼嚴重的政治刑案,只有湘軍締造者曾國藩才能彈壓的住,而且讓曾國藩穩定局面調查真相,就給了曾國藩一個火盆之,湘軍反而不敢再出么蛾子。

不過,曾國藩是何等的老辣,推三阻四,拖延了三個月才去回任。刑部尚書審理張汶祥時,曾國藩在旁邊冷眼旁觀、一言不發,弄的刑部幾個欽差直冒冷汗。最後只好在曾國藩的指導下草草結案,還是維持前次一樣的結案陳詞。回去交差的路上,主審刑部尚書鄭敦謹藉故棄官不做,另外兩名郎官也受到相應責罰,但是刺馬案再也辦不行去,只好按照兩次調查結果草草結案。將主犯張汶祥挖心刨腹處決與馬新貽墓前。

其實這個案子慈禧太后不是不想調查處置真兇,只因為真兇太過強大,有傳言真兇是曾國荃,當是湘軍掃平太平天國才五年,正是如日中天,一旦逼反,慈禧太后恐怕也罩不住。去調查那些官員也不是全都怕死,都知道當下的朝廷是個什麼狀況,一旦逼反湘軍,恐怕到頭來自己裡面不是人,還得被慈禧太后滅了九族給湘軍洩憤。

慈禧太后一看,調誰去調查恐怕也是這個結果,也不得不就此結案,繼續下去,恐怕不高興的就不是湘軍了,而是曾國藩和整個漢臣了,風雨飄搖的大清江山再也經不起大風大浪帶來的劇烈震盪了,也就只好就坡下驢,順勢結案了。


明德山人6998


官方直營,大額無憂。一言九鼎 誠信天下!



用戶3100130684891


根據歷史記載,總結一句:只因為此案的背後牽扯到了清廷和湘軍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秘密。


揮墨歷史


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係,慈禧還是挺忌憚湘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