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巴黎聖母院大火?

債轉轉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它叫做《愛在日落黃昏時》。電影裡有這樣一幕:分手9年的傑西和席琳在書店再次相遇。日落之前,傑西就要離開,他們只剩一個下午的時間相處。於是,兩個人坐在塞納河上泛舟,傑西給席琳講了一個故事:

“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strong>

一語成讖,當地時間4月15日18:30(約北京時間4月16日00:30),法國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導致木質框架基本被燒燬,塔尖坍塌,屋頂燒燬,建築受損嚴重,滾滾濃煙遮蔽了塞納河畔的天空。還好,據最新報道,巴黎聖母院內的文物古蹟已經被拯救出來了,沒有被二次傷害,不幸中的萬幸。

記得小時候,會被老師罰站起來閱讀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也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感慨卡西莫多不但失去了他的姑娘,也失去了他的鐘樓。雖然其中不乏有並沒有去過巴黎的朋友們,可是他們也許是感慨:“沒有趁早”

小編以為,這就是一個社會新聞,然而,在撲滅大火的過程中,網絡中的評論讓人真實扎心了。有的網友竟然拍手稱快、有的網友認為是閒得瞎操心、有的網友認為憶起圓明園大火這是一種天道輪迴。

此處,小編以為:巴黎聖母院對全人類來講,都是共同的文化財富與瑰寶,不僅僅是法國這一個國家的損失。有網友表示:今天就狹隘一天破罐破摔了。難道承載美與希望的建築,不應該得到珍惜和尊重嗎?

當然,大部分的網友還是表示:沒有趁早去參觀巴黎聖母院的。<strong>“為什麼小時候說要一起去的巴黎聖母院現在都沒看?”“當時路過巴黎聖母院,為什麼沒能好好登個頂?”……

沒有關係,從今天開始,趁早,變成一種態度,就不會錯過,也不會後悔。失火的巴黎聖母院只是燒掉了塔頂和部分窗花,你現在有點後悔只是因為你活在了一個建成的年代

為什麼這麼說呢?<strong><strong>據資料記載:

<strong>巴黎聖母院屬於哥特式建築,這種建築的特點就是:始終在建造中……它於1163年開工,那年辛棄疾剛開始為南宋做官;它於1345年竣工,那年朱元璋剛開始當和尚。再說建造聖母院的木材,一大半都可以追溯到1147年了。而巴黎聖母院在18世紀末也被破壞過,後來19世紀,偉大的勒杜克先生負責整修教堂,這次起火的巴黎聖母院,也尚在修繕中,本來是預計2022年竣工的。

“何謂死亡?”

“枯藤,老樹,昏鴉。”

“可否具體?”

“古道,西風,瘦馬。”

“可否再具體?”

“萬物皆永恆,卿不在。”

巴黎聖母院大火,不說別的,留給我們最深的感慨應該是:<strong>趁早,是一種態度。最怕在某一天,突然說出一句“如果早知道,我就……”“如果早知道,我就不……”。是啊,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有什麼想法就要立刻勾勒藍圖、有什麼需求就要儘快去滿足、有什麼借出去的錢就要儘快要回來!不然時間久了,變成呆賬、壞賬、債務人跑路了,就真的要不回來了~

小編不希望回頭聽你說一句:早知道,我就早點……趁早趁早趁早!<strong><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