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6日訊 (記者 曲俊澎)2019年4月16日,經合組織(OECD)發佈2019年《中國經濟調查》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儘管增速放緩,但仍貢獻了約全球四分之一的經濟增長,並將在今明兩年保持6%以上的增速。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经合组织: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圖為2019年《中國經濟調查》報告發佈會現場。經濟日報記者曲俊澎攝

經合組織(OECD)國別經濟調查報告每兩年出版一次,是其最重要的國別經濟研究成果之一。最新一期《中國經濟調查》報告由經合組織(OECD)副秘書長盧德格·舒克奈希特在北京發佈。本期報告通過大量數據分析指出,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仍貢獻了約全球四分之一的經濟增長。報告建議,應通過提高生產率、統一產品和勞動力市場等激發地區潛能,實現更加穩定和包容的增長。

经合组织: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圖為2019年《中國經濟調查》報告

除此之外,報告還深入解析中國經濟放緩背後的原因,提出提升未來增長質量的政策建議,確保增長紅利更公平地分配。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再平衡導致增速持續放緩,還需面對貿易摩擦和全球經濟瘦弱的影響,將會減少出口併產生新的不確定性。建議政策應聚焦於長期戰略,持續推動經濟向國內消費和服務再平衡、提高經濟效率,確保未來的經濟增長可持續、更加綠色和包容。

“儘管增速放緩,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持續追趕發達經濟體”,舒克奈希特表示。“中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面臨嚴峻的內外挑戰,以保持其長期的強勢地位。政策的制定應確保經濟更好地運轉,向所有人提供穩定和包容性的增長。”

報告強調企業高額債務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建議中國優先考慮創建統一的產品和勞動力市場,以提高生產率和包容性。

報告還強調貿易和投資應更趨平衡。政策重點是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取消非關稅壁壘,消除對外國公司的准入和行為限制,特別是要求成立合資企業或技術轉讓。

另外,中國還應採取措施化解金融風險。報告指出,中國持續的財政刺激措施應避免直接向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提供貸款。債務上限應與地方政府收入掛鉤。

報告建議審慎的財政政策應將資金提供給回報率最高的領域,如教育、醫療和社保體系,同時允許銀行更好地對風險定價避免資本錯配。有序的破產有助於強化風險意識。報告認為,應改善財政數據的質量、覆蓋範圍和及時性。

報告認為,經濟的整體效率有待大幅提高,例如,減少阻礙產品市場競爭和勞動力流動的內部壁壘;加強法治、限制行政部門的權力並頒佈清晰、具體的實施細則來限制其自由裁量權,將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加強反壟斷法及其執行力,公共採購程序應更加透明、技術中立並向所有企業開放;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逐步取消對國企的隱性擔保,允許國企破產,減少商業類、非戰略類行業的國有持股。

為了提供平等機會,報告建議中國應更加平等地分配高質量教育和醫療資源,減少向超大型城市流動的激勵。逐步放鬆對非戶籍人口(居住許可)獲取公共服務的限制,最終將公共服務與戶口脫鉤將促進社會公平。政府應加大事權支出的出資責任,尤其是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支出責任;取消社保繳納的下限、提高上限;開展更大範圍的稅改。

為了促進綠色增長,報告建議中國應更加嚴格地執行環境法規,提高對汙染者的處罰,增加環境稅,特別是對化石燃料徵稅。停止燃煤發電廠的建設,增加對汙染處理設備和環境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城市汙水處理和農村衛生設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