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人聽聞的“宦官之禍”:一次事變誅殺過半朝臣,皇帝還矇在鼓裡

唐朝是繼東漢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宦官時代。唐朝宦官專權擅政,始於中唐 “安史之亂”。唐玄宗出逃期間,宦官李輔國擁立太子李亨即位,因擁立之功,唐肅宗軍政大事“一以委之”,長安光復後,又讓李輔國掌管禁軍,為唐朝後期宦官權勢日盛、把持軍政大權,隨意廢立君主甚至弒君埋下了伏筆。

唐朝最慘烈的一次“宦禍”,發生在公元835年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間。此前,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害。權宦王守澄為爭奪擁立之功,殺掉劉克明後立文宗李昂為帝。文宗即位後,王守澄因功“為驃騎大將軍,充右軍中尉”(《舊唐書·宦官》),權勢更大。

駭人聽聞的“宦官之禍”:一次事變誅殺過半朝臣,皇帝還矇在鼓裡

王守澄

文宗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史載其恭儉儒雅、不好女色、勤勉聽政、革除奢靡之風,致力於復興唐朝。“及即位,銳意於治。”(《新唐書》),特別是對德宗以來宦官欺上罔下、恣意橫行、甚至隨意弒君廢立的行為深惡痛絕,就決心削弱宦官勢力,奪回政權。

王守澄看出了文宗的心思,就趁文宗生病期間,給文宗推薦了一個名叫鄭注的醫生,並將自己的親信李訓推薦給文宗講解經學,藉機監視文宗的舉動。鄭注進宮後,文宗身體大為好轉,加上又天天和鄭注、李訓在一起,就越來越寵信二人,鄭注、李訓知道文宗不滿宦官專權、想奪回權力的意圖後,就私下和文宗密謀,決定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借力打力,以毒攻毒,讓宦官互相殘殺,藉機全部剷除宦官勢力。

於是,文宗下詔提拔李訓為兵部郎中、翰林學士,鄭注為右神策軍判官,又任命對王守澄心懷不滿的宦官仇士良為左神策軍中尉,分解王守澄一派的權力。不久,又提拔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軍觀窗容使,明升暗降,剝奪了王守澄的實權。有了神策軍作後盾,835年10月,文宗又在鄭、李二人的建議下,令宦官李好古帶著毒酒前往王守澄住宅,賜其自盡,對外宣稱王守澄暴病而亡,並秘不發喪。

駭人聽聞的“宦官之禍”:一次事變誅殺過半朝臣,皇帝還矇在鼓裡

唐文宗

除掉王守澄後,文宗底氣大增,和鄭、李二人商定,一鼓作氣,借為王守澄下葬之機,組織中尉以下宦官全部參加葬禮,在葬禮上將宦官勢力全部清除。計劃制定的很周密:先任命鄭注到鳳翔任節度使,私下挑選幾百名親兵,以護衛葬禮之名,懷揣利斧,伺機誅殺宦官。在朝內,又任命平時比較信任的戶部尚書王璠為太原節度使、大理卿郭行餘為邠寧節度使,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讓他們各組織數百名親兵協助誅除宦官。

按理說,這次部署算是很周密了。但計劃不如變化,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鄭注前腳剛走,他的隊友、剛升為宰相的李訓就打開了自己的小算盤:葬禮上誅除宦官,功勞豈不成了鄭注一人的?還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在京城將宦官一舉全殲,屆時,誰能與我爭功?

於是,李訓偷偷拉攏宰相舒元輿和王璠、郭行餘、韓約、羅立言、李孝本等親信朝臣,一番密謀,私下決定先在京城除掉宦官,再伺機連鄭注一塊除掉。這一計劃非但其他官員一概不知,連文宗都被矇在鼓裡,於是一場驚心動魄、臨時撤換導演的“除宦”大戲即將開場上演。

駭人聽聞的“宦官之禍”:一次事變誅殺過半朝臣,皇帝還矇在鼓裡

權宦仇士良

公元835年11月21日早朝,百官列定後,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首先上奏稱:“左金吾衙門後院的石榴樹上,夜裡降下了甘露,這是祥瑞的徵兆啊!”李訓不失時機地建議:“天降祥瑞,又近在咫尺,請陛下親往觀之。”於是,文宗率百官退朝,移至含元殿,命李訓等官員先去察看。李訓和官員們回來後報告說,不太像是真正的甘露,先不要詔告天下。文宗覺得奇怪,於是又令宦官仇士良、魚弘志帶領眾宦官再去詳看。

這邊廂,等眾宦官出去後,李訓急忙下令,讓郭行餘、王璠去傳令早已在門外待命的親兵,帶領他們衝進左金吾後院誅殺宦官,結果,王璠嚇得兩腿發軟,不敢行動,只有郭行餘率領幾百親兵趕來。

那邊廂,仇士良等宦官來到左金吾後院時,只見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直冒冷汗,一幅驚慌失措的樣子,正疑惑間,風吹帳幔,露出了後面埋伏的士兵衣角,還隱隱聽到兵器作響的聲音,暗叫一聲“不好!”,慌忙退回含元殿,一連對皇帝大喊“有兵變”,一邊趁亂將文宗拉進轎子,往外急奔,李訓緊緊抓住轎子不放,追來的親兵侍衛砍殺了十幾個宦官,殿內亂成一團,文宗也嚇得大聲斥責李訓,宦官郗志榮乘機將李訓打倒在地,宦官將文宗搶出後關閉了大門。

駭人聽聞的“宦官之禍”:一次事變誅殺過半朝臣,皇帝還矇在鼓裡

唐朝都城長安

上朝的百官不明真相,都驚慌四散。李訓見皇帝被宦官劫持,知道大事不好,就換了件衣服騎馬而逃。宦官挾持文宗退入內殿後,立即派遣神策軍反功,見人即殺,死者朝臣官員六七百人。接著又關閉宮城各門搜捕,又殺一千多人。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等四宰相及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鄭注等參與謀事者先後皆被捕殺,並被族誅。第二天,宦官帶領禁軍還在全城進行大搜捕,燒殺劫掠,血濺長安,慘不忍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經過“甘露之變”,朝列幾乎為之一空,史載“公卿半空”。第三天,文宗上朝,看到朝臣稀稀拉拉,一個宰相都沒有,連班列都站不整齊,只好臨時任命鄭覃、李石為相,但此時大權已完全被仇士良掌控,文宗對此一籌莫展,自此疏於政事,飲酒求醉,到後來乾脆不見朝臣,公元840年積鬱病亡,時年31歲。

駭人聽聞的“宦官之禍”:一次事變誅殺過半朝臣,皇帝還矇在鼓裡

文宗李昂愛擊馬球

宦官本來是宮廷奴僕,皇室家奴,歷史上宦官專權雖不乏先例,但多是挾天子之威,專權亂政。而唐朝宦官為禍,則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廢立君主、弒帝誅王成了家常便飯。這一局面從中唐開始,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說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宦禍”最為嚴重的朝代,實不為過。

(參考資料;《新唐書·宦者傳下》《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