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文宗”過襄城

“百代文宗”過襄城

竇永革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貞元八年(792),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也就是在這一年,他隨軍走進了襄城,並在此地寫下了兩首記錄平叛的詩篇。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封鎖死訊,以其父的名義,向朝廷寫了一道奏本,稱自己年紀已老,又患有不能治癒的疾病,請求由兒子吳元濟接任淮西節度使的職務。

這時的唐憲宗已繼位九年。繼位之後,他就對一些藩鎮不受朝廷節制,節度使的職位往往父死子繼,或由部下擁立,朝廷只能順從,事後追認,而不能更改,否則便聯兵反叛朝廷的局面十分反感,並首先平定了西南和西北的兩個藩鎮。對河北的諸藩鎮,也採取了恩威並重的方式,逐步削藩。在這種形勢下,唐憲宗和主戰派的宰相李吉甫、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意見一致,擬了一道詔書,駁回了那道借吳少陽的名義發給朝廷的奏本。

詔書傳到蔡州,吳元濟憤怒不已。他派兵焚燬舞陽、葉縣,攻打魯山、襄城、陽翟(今禹州市)等縣,其目的是大造聲勢,在這些地區造成極為恐怖的影響,給朝廷施加壓力。因此,各地的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向朝廷。

唐憲宗早知道會有這一天,便派兵遣將,討伐吳元濟。討伐進行了三年,雖有勝有負,但終究未能打出新局面,戰事仍處於膠著狀態。公元816年,唐憲宗更換將帥,以歷史上有名的李愬為唐、隨、鄧州節度使,率軍討伐淮西。李愬申肅軍紀,嚴明獎罰,士氣為之一新。

元和十二年(817),淮西平叛大的趨勢仍無明顯好轉,時任宰相的裴度自請前往督戰。裴度是今山西聞喜縣人,進士出身,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或者說是輝煌之處,就是平定淮西叛亂。

這年八月,裴度帶著一干人馬從長安出發,隨行的幕僚韓愈任行軍司馬。當時,襄城已經是淮西戰役西路戰場的前線了。裴度帶領的平叛軍最高指揮部,是在一個晚上來到襄城的。據《襄城文獻錄·寓跡》記載,韓愈也只是在這次“討淮蔡、道由襄”時,來過襄城一次。由於是軍事行動,韓愈可能是行跡匆匆。但他卻在詩歌中留下了對襄城的印象,這些詩歌也因韓愈的不朽而名存千古。

和韓愈一同做裴度幕僚的,還有一個名叫李正封的人。他號李二十八,是朝廷的監察御史,和韓愈一樣喜歡作詩,並且二人同行同宿。在夜宿襄城並且在襄城做短時逗留時,韓愈作了《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這首詩:

周楚仍連接,川原乍屈盤。

雲垂天不暖,塵漲雪猶乾。

印綬歸臺室,旌旗別將壇。

欲知迎候盛,騎火萬里攢。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寫襄城的景色。周襄王避難時所築的氾城和楚靈王后來修築的新城相互連接,首山腳下平原上的河流蜿蜒流淌,濃雲低垂,天氣寒冷,行軍的征塵使積雪也變得乾燥。後兩句是追憶裴度出征以來行軍的盛況。裴度拜將出徵,旌旗獵獵辭別了憲宗的拜將壇。夜間來到襄城時,行軍的隊伍和歡迎的人群手中的燈籠火把,猶如萬里天空中的星星一樣閃爍著光芒。

在襄城短暫休整後,裴度等人又向東行進,駐紮在離襄城十三公里的一個村莊。再向東南方向,不遠處就是襄城和郾城交界的地方,而郾城還在淮西叛軍的勢力範圍內。裴度把指揮部駐紮在這裡,等待著前線戰爭形勢的變化。駐紮期間,淮西叛軍有一支七百多人的騎兵隊伍,來到裴度的大本營東邊一個叫白草原的地方,進行騷擾偷襲。裴度早有防備,叛軍鼓譟了一陣,隨即離去。

這以後,平叛的事情就順利了。在南線泌陽一帶的唐朝名將李愬,在十月初十這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率領全部人馬急行軍七十里,來到蔡州城下,城內的守軍毫無戒備。四更時分,官軍爬城開門,吳元濟被活捉,其他叛軍也先後投降。淮西叛亂被徹底平定,吳元濟被押進長安城後處死。

裴度代表朝廷到蔡州城宣揚皇恩,撫慰百姓。幾十年不見朝廷官員的蔡州百姓,欣喜若狂,走上街頭,敲鑼打鼓,以示歡慶。之後不久,朝廷撤銷了淮西節度使這個建制。

裴度等人完成了征討的使命後,凱旋而歸。班師的行程輕鬆而愉快,從蔡州到郾城,再從郾城到襄城,每一段路程都顯得有些短暫。心中愉悅的韓愈又作了一首留傳至今的詩——《過襄城》:

郾城辭罷過襄城,潁水嵩山刮眼明。

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遠來迎。

這首詩通俗易懂,幾乎不用翻譯就能讀懂。戰爭勝利帶來的喜悅心情,使得眼前的景物也變得明麗了許多。這和出征時路過襄城,所感受到彤雲密佈、天氣寒冷、征塵飛揚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詩歌節奏明快,語意清新,別具一格,極富動感,充分表達了勝利後的喜悅和輕鬆。

同年十二月,韓愈隨裴度回朝,因功授職刑部侍郎。裴度和韓愈走了,可他們曾經駐紮過的襄城的那個村子的百姓們,卻緬懷他們忠於朝廷、平定叛亂的功績,後來捐資在村裡修建了一座廟宇,祭祀為國家建立不朽功勳的裴度等人,也祝願裴氏家族興旺昌盛,這座廟宇被稱作裴昌廟。再後來,村以廟名,整個村子也被叫作裴昌廟了。一千多年過去,這個村名一直叫到今天。而這座廟宇,雖經過歷代修葺,至今仍香火旺盛,也算是襄城人民對國家功臣的一種懷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