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農業的幾種比較好的立體養殖模式

發展生態農業的幾種比較好的立體養殖模式

立體養殖能夠促進農業的生態化發展,實現挖潛降耗、降低汙染的目的,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如:“雞—豬—蠅蛆—雞、豬”模式,即是以雞糞餵豬,豬糞養蠅蛆後肥田,蠅蛆制粉,蠅蛆粉含蛋白質高達63%,用來餵雞或豬,飼養效果與豆餅相同,更重要的是,蠅蛆含有甲殼素和抗菌肽,可以大幅度提高豬、雞的抗病力。這種模式,既節省了飼料糧和日常藥物投入,又對雞糞做了無害化處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均十分明顯。與此相似的還有“雞—魚、藕”模式:架上養雞,架下魚池,池中養魚、植藕;“水禽—水產—水生飼料”模式:壩內水上養鵝、鴨,水下養魚、蝦,水中養浮萍,同時,壩上還可養豬、雞;還有“豬—沼—果(林、草、菜、漁)”等模式,都是非常好的立體養殖模式。

下面幾種立體養殖模式也可供借鑑。

(一)稻鴨共育稻鴨共育不同於過去的稻田養鴨,而是以水田為基礎、種稻為中心、家鴨野養為特點的自然生態和人為干預相結合的複合生態系統。一般雛鴨圈養15~20天后放養在水田共育(共育期30~36天),水稻抽穗後結束共育,再經14~20天關養出欄,放養量每畝15只左右。稻鴨共育可免除稻田化學除草和滅螺,減少化肥、農藥和飼料用量,提高水稻產量、鴨子肉質,經濟效益好。

(二)五園養雞五園養雞是遵循動物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規律及雞的生活習性,在草坡、果園、竹園、林地、荒灘(即五園)上放養。由於活動空間大、空氣清新、機體健康、抗病力強、成活率高,既降低了飼養成本,又增加了雞的野性。養出的雞羽毛光亮、冠頭紅潤、肉色更黃、風味獨特、肉質鮮嫩、雞味濃。

(三)農飼結合農飼結合是指圍繞大面積的蔬菜基地下腳料、青玉米稈、瓜果藤蔓等,供應奶牛、羊和家禽生產,既可取得保護環境、資源綜合利用的效果,又可使養畜成本大幅度下降。如某地西蘭花種植面積很大,西蘭花可食部分為花莖和花蕾組成的花球,而葉、莖為不可食部分。西蘭花加工或採收後的葉與莖,因此成了廢棄物。當地農民利用莖葉作為兔的青飼料發展長毛兔生產,並嘗試利用莖葉生產青貯料用於奶牛養殖,還利用莖、葉脫水生產葉粉。一方面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汙染,滿足當地草食動物生產對青飼料的需要;另一方面進行西蘭花副產品產業開發,增加西蘭花種植的經濟效益。

(四)農牧循環某地採用“零汙染”乾式法養豬新技術,在欄舍內鋪上敷料,將豬的糞尿吸附混合,經生物處理後進行二次發酵,並經工藝處理成生態有機肥,解決了豬場環境汙染的問題,此為農牧循環。豬舍乾燥、無異味,豬場無汙染排放,完全消除臭氣和病菌,創造花園式的“零汙染”養殖環境。使豬生活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減少疾病的發生,加快生長速度,縮短飼養期,從而使豬場既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又提高經濟效益,為畜禽養殖業如何解決汙染開闢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技術途徑。

(五)種草養殖種草養殖是指冬季在晚稻收割以後種植黑麥草、紫雲英等牧草作物,作為養鵝、養豬、養兔的飼料。採用一年生牧草與一年生牧草輪作方式,4月下旬種苦蕒菜或雜交狼尾草,9月中旬清茬後種多花黑麥草或冬牧70黑麥草,翌年4月下旬清茬後再種苦蕒菜或雜交狼尾草。如此反覆,發展獺兔養殖業。

(六)草山牧業利用自然草山飼養各種畜禽是傳統的利用方式,牛、羊基本靠放牧為主。但利用草山養殖土雞是近幾年的創新,各地普遍利用自然草山放養土雞,利用了各種雜草、嫩枝葉,使土雞的放養空間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