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陽:搬出深山幸福來

文|姚浩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小婷

提要:易地扶貧搬遷,這項浩大的歷史性大工程,正改變著近萬名綏陽群眾命運,目前搬遷工作已接近尾聲,而接下來的“後半篇文章”,綏陽幹部群眾正繼續合力書寫。

“如今在蔬菜基地務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人,生活比以前輕鬆。”年近五旬的王江平是搬遷到綏陽縣虹橋社區的新居民,同時也是綏陽縣福軒蔬菜基地工作的“產業工人”,每天按時上下班,生活有規律,收入也很可觀。

近年來,綏陽縣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統領,堅持搬遷與脫貧“兩手抓”, 著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

绥阳:搬出深山幸福来

易地扶貧搬遷,這項浩大的歷史性大工程,正改變著近萬名綏陽群眾的生活。圖為綏陽縣風華鎮虹橋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黃雲 攝

從“深山區”到“安置區”

風華鎮虹橋社區,是綏陽縣搬進人數最多的安置區,如今有來自全縣13個鄉鎮8000多名搬遷群眾入住。

“活了幾十歲只去過幾次縣城,更想不到這輩子能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今年3月,寬闊鎮天台村村民阮德江一家搬入虹橋社區,過上了“市民”生活。“以前住的地方交通不便,為了買袋鹽要走幾個小時,一家六口擠在搖搖欲墜的木房裡。”阮德江說,搬進新居,居住環境變好了,生活也更方便了,最重要的是子孫後代有了更好的成長條件。

“現在我有簽約醫生,他每個季度都上門來給我體檢。”搬遷群眾陳仁友告訴記者,每個月風華鎮衛生院的醫生都會來社區開展義診,且生病就醫,醫療費用都能報銷,安心多了。

早在2017年,風華鎮衛生院整體遷入虹橋社區,不僅讓社區群眾實現就近就醫,還為近萬名搬遷群眾建立健康檔案,每月定期到安置點開展義診和健康宣傳活動,幫助群眾免費體檢,對搬遷群眾健康狀況實施動態管理。

同時,虹橋社區配備了警務室、衛生室等服務場所,完善了文體娛樂設施,建立了四點半學校和愛心超市,同步完成搬遷群眾從遷出地到遷入地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的轉移銜接工作。

據瞭解,2016年,綏陽縣全面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在綏陽洋川、風華、溫泉等地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群眾實施整體搬遷。三年來,綏陽投入近5.4億元規劃建設10個安置點,安置2059戶8984人,其中貧困人口1409戶6117人。

從“挪窮窩”到“謀新業”

“以前在山坡上種辣椒,常常頂著大太陽,一天下來要被曬掉一層皮,現在每天雖然也辛苦,但比以前輕鬆,除去房租,每年有五六萬元收入。”去年年初,年近四十歲的何萬洪、錢應桃夫婦搬進了風華虹橋社區,並參加了綏陽縣人社局組織的廚師就業培訓,沒多久,二人四處籌款,在附近的金承村街上做起了早餐生意。

不僅是何萬洪夫婦,近三年,綏陽舉行20多場大型招聘活動,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搭建就業渠道,解決就業2000多人;邀請家政、建築、服裝、電子等行業技術人員對安置點群眾進行就業技術培訓,實現縣內外務工1500餘人,自主創業40餘人;搭建社區管理、扶貧車間等平臺推進安置就業,優先安置“零就業”家庭年齡偏大人員、殘疾人、60歲以上老人等320餘人。

“我有四個孩子,每天靠編織背篼過日子,勞動強度不大,收入也比以前種地好得多。”虹橋社區居民梁玉素搬入新居後被安置到編織企業務工,後來還帶動5名搬遷群眾在家中就業。

從“輸血”到“造血”,促進就業,綏陽縣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過程中,通過建立三種就業服務、技術培訓、安置就業等三種長效機制,讓搬遷群眾就業有崗位、創業有平臺,實現戶均一人以上就業。

绥阳:搬出深山幸福来

綏陽縣虹橋社區每逢大小節日都會組織集體活動,樓長帶頭參加,漸漸地,增進了鄰里間感情,現在很多老人會聚在一起下棋、娛樂,生活很開心。圖為搬遷群眾在虹橋社區安置區休閒娛樂。姚浩 攝

從“小院子”到“大家庭”

對於眾多搬遷群眾而言,新家是陌生的,卻是溫暖的。

“起初部分搬遷群眾入住新居後,居住環境由從前的對門對戶變成樓上樓下,讓以往一些鄰里關係變淡了。”虹橋社區支部書記譙文印告訴記者,面對這樣的變化,社區設立27名樓長,建立13個易地扶貧搬遷工會小組,經常性開展文娛活動,加強搬遷群眾間的溝通交流,幫助解決家庭困難、處理矛盾糾紛,促進社區和諧治理。

“剛搬進虹橋社區時很不習慣,雖然居住、生活、出行等條件都變好了,但很多人都不認識,反而有些孤單。”太白鎮太平村搬遷群眾周江國稱,現在虹橋社區每逢大小節日都會組織集體活動,樓長帶頭參加,漸漸地,增進了鄰里間感情,現在很多老人會聚在一起下棋、娛樂,生活很開心。

此外,綏陽縣還組建虹橋移民社區和虹橋社區黨支部,在全縣從優選擇善於做群眾工作的多名幹部到虹橋社區,專職開展移民服務工作。同時設立虹橋社區“新時代市民講習所”,長期性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和頌黨恩等主題教育活動,建立感恩館憶苦思甜,增強搬遷群眾的感黨恩意識,而且在搬遷群眾中選樹典型,講述個人遷入新居後自主脫貧的先進事蹟,激發搬遷群眾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這些新‘市民’開始自覺遵守管理秩序,積極參與社區自治,現在公共區域更整潔了,矛盾糾紛少了,鄰里間互敬互助更多了,”譙文印表示,這幾年虹橋社區群眾“成長”了不少。

“我們扶貧幹部一刻不敢耽誤,全心全力為搬遷群眾做好後續服務保障工作。”綏陽縣扶貧辦主任劉漂認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下半篇文章”,不僅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基礎,而且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助力綏陽城鄉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更加重大而深遠。(責任編輯/袁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