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搬出深山幸福来

文|姚浩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小婷

提要: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浩大的历史性大工程,正改变着近万名绥阳群众命运,目前搬迁工作已接近尾声,而接下来的“后半篇文章”,绥阳干部群众正继续合力书写。

“如今在蔬菜基地务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生活比以前轻松。”年近五旬的王江平是搬迁到绥阳县虹桥社区的新居民,同时也是绥阳县福轩蔬菜基地工作的“产业工人”,每天按时上下班,生活有规律,收入也很可观。

近年来,绥阳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统领,坚持搬迁与脱贫“两手抓”, 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绥阳:搬出深山幸福来

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浩大的历史性大工程,正改变着近万名绥阳群众的生活。图为绥阳县风华镇虹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黄云 摄

从“深山区”到“安置区”

风华镇虹桥社区,是绥阳县搬进人数最多的安置区,如今有来自全县13个乡镇8000多名搬迁群众入住。

“活了几十岁只去过几次县城,更想不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今年3月,宽阔镇天台村村民阮德江一家搬入虹桥社区,过上了“市民”生活。“以前住的地方交通不便,为了买袋盐要走几个小时,一家六口挤在摇摇欲坠的木房里。”阮德江说,搬进新居,居住环境变好了,生活也更方便了,最重要的是子孙后代有了更好的成长条件。

“现在我有签约医生,他每个季度都上门来给我体检。”搬迁群众陈仁友告诉记者,每个月风华镇卫生院的医生都会来社区开展义诊,且生病就医,医疗费用都能报销,安心多了。

早在2017年,风华镇卫生院整体迁入虹桥社区,不仅让社区群众实现就近就医,还为近万名搬迁群众建立健康档案,每月定期到安置点开展义诊和健康宣传活动,帮助群众免费体检,对搬迁群众健康状况实施动态管理。

同时,虹桥社区配备了警务室、卫生室等服务场所,完善了文体娱乐设施,建立了四点半学校和爱心超市,同步完成搬迁群众从迁出地到迁入地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工作。

据了解,2016年,绥阳县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绥阳洋川、风华、温泉等地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群众实施整体搬迁。三年来,绥阳投入近5.4亿元规划建设10个安置点,安置2059户8984人,其中贫困人口1409户6117人。

从“挪穷窝”到“谋新业”

“以前在山坡上种辣椒,常常顶着大太阳,一天下来要被晒掉一层皮,现在每天虽然也辛苦,但比以前轻松,除去房租,每年有五六万元收入。”去年年初,年近四十岁的何万洪、钱应桃夫妇搬进了风华虹桥社区,并参加了绥阳县人社局组织的厨师就业培训,没多久,二人四处筹款,在附近的金承村街上做起了早餐生意。

不仅是何万洪夫妇,近三年,绥阳举行20多场大型招聘活动,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搭建就业渠道,解决就业2000多人;邀请家政、建筑、服装、电子等行业技术人员对安置点群众进行就业技术培训,实现县内外务工1500余人,自主创业40余人;搭建社区管理、扶贫车间等平台推进安置就业,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年龄偏大人员、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320余人。

“我有四个孩子,每天靠编织背篼过日子,劳动强度不大,收入也比以前种地好得多。”虹桥社区居民梁玉素搬入新居后被安置到编织企业务工,后来还带动5名搬迁群众在家中就业。

从“输血”到“造血”,促进就业,绥阳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过程中,通过建立三种就业服务、技术培训、安置就业等三种长效机制,让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实现户均一人以上就业。

绥阳:搬出深山幸福来

绥阳县虹桥社区每逢大小节日都会组织集体活动,楼长带头参加,渐渐地,增进了邻里间感情,现在很多老人会聚在一起下棋、娱乐,生活很开心。图为搬迁群众在虹桥社区安置区休闲娱乐。姚浩 摄

从“小院子”到“大家庭”

对于众多搬迁群众而言,新家是陌生的,却是温暖的。

“起初部分搬迁群众入住新居后,居住环境由从前的对门对户变成楼上楼下,让以往一些邻里关系变淡了。”虹桥社区支部书记谯文印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的变化,社区设立27名楼长,建立13个易地扶贫搬迁工会小组,经常性开展文娱活动,加强搬迁群众间的沟通交流,帮助解决家庭困难、处理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治理。

“刚搬进虹桥社区时很不习惯,虽然居住、生活、出行等条件都变好了,但很多人都不认识,反而有些孤单。”太白镇太平村搬迁群众周江国称,现在虹桥社区每逢大小节日都会组织集体活动,楼长带头参加,渐渐地,增进了邻里间感情,现在很多老人会聚在一起下棋、娱乐,生活很开心。

此外,绥阳县还组建虹桥移民社区和虹桥社区党支部,在全县从优选择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多名干部到虹桥社区,专职开展移民服务工作。同时设立虹桥社区“新时代市民讲习所”,长期性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和颂党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建立感恩馆忆苦思甜,增强搬迁群众的感党恩意识,而且在搬迁群众中选树典型,讲述个人迁入新居后自主脱贫的先进事迹,激发搬迁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这些新‘市民’开始自觉遵守管理秩序,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现在公共区域更整洁了,矛盾纠纷少了,邻里间互敬互助更多了,”谯文印表示,这几年虹桥社区群众“成长”了不少。

“我们扶贫干部一刻不敢耽误,全心全力为搬迁群众做好后续服务保障工作。”绥阳县扶贫办主任刘漂认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文章”,不仅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绥阳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更加重大而深远。(责任编辑/袁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