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4月12日至14日,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走進百年名校清華大學,慶祝新清華學堂啟用七週年,開啟在京高校、北京城市副中心公益巡演的第三站。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2018年“七一”期間,國家大劇院歷時兩年傾力推出原創民族舞劇《天路》,以舞蹈這種最直觀、靈動的藝術形式,塑造了一部情感真摯、色彩鮮明的現實主義題材舞劇,講述了青藏鐵路築路鐵道兵與藏族同胞心手相連的動人故事。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2018.6.30-7.3《天路》震撼首演

2019年,舞劇《天路》緊扣時代脈搏、契合時代精神,再度復排上演,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3月30日至4月20日,該劇率先在京內高校等地開啟18場公益巡演,力求為高校師生、北京基層群眾奉獻一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高水準藝術演出。

4月12日至4月14日,在清華大學,青年舞蹈演員黎星、潘永超、馮敬雅、秦丹妮、拉巴扎西、曾明等,攜手北京歌劇舞劇院、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繫帶來舞劇《天路》的完整版演出,熟悉的旋律迴盪在鍾靈毓秀的清華校園,動人的故事叩擊著每一位師生觀眾的心靈,鐫刻出永恆不變的“天路精神”。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2019.4.12-4.14《天路》清華巡演

在演出開始前,為了讓清華師生觀眾更深入地瞭解舞劇《天路》的魅力,該劇還特意策劃了驚喜的“快閃”活動和演前導賞。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帽子舞”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洗衣舞”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尾聲“天路精神”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演前導賞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藝術是文化與生活的結晶,我們希望將優秀的藝術作品傳遞給校園的每一位同學,通過藝術體現社會的變遷,體現國家的進步與變化。”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 趙鐵春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我在六年中翻越五千多米海拔的唐古拉山一百多次,但我們‘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鬥志更高!”

——青藏鐵路副總指揮 拉有玉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我們刻畫的是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最平凡的小人物,我們走進他們的生活,感受到平凡,亦感受到平凡即偉大!”

——《天路》主演 黎星

作為《天路》公益巡演中的重要一站,清華大學與青藏鐵路有著深厚的不解情緣——曾先後有130位清華大學的專家、校友奔赴青藏鐵路一線工作,33位參與相關科研工作,為雪域高原建設付出了他們的智慧與才華,奉獻了他們的青春與汗水,他們是“清華人”,也是“天路人”。

“舞劇《天路》十分打動我,並讓我想到一些過往:1977年,包括我當時所教的一些學生在內,清華大學共有163名學生,在'笑迎高原暴風雪,定叫拉薩連北京'的口號下投身到青藏鐵路的火熱建設。他們所發揚的精神,既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也是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 胡顯章教授

“舞劇《天路》演繹的是當年青藏鐵路的建設故事,表現的是奮鬥奉獻的時代精神。舞劇的舞臺場景兼具生活氣息和藝術性,主演和群演的人物塑造鮮活豐滿,不僅使觀眾有設身處地的臨場感、也有發人深省的共鳴感。正是這兩種感受,使我們的師生觀眾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和收穫。”

——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 張再興教授

“雖然我之前並不瞭解青藏鐵路修建的背景,也不能從字面上聽懂劇中男主角和母親寫信交流的內容,但這不妨礙我感受鐵路工人付出的巨大辛勞,以及西藏人民淳樸的文化和風情。”

——清華大學建築系研究生 馬來西亞留學生

繼清華大學之後,舞劇《天路》還將走進北京郵電大學,為高校師生上演這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高水準演出。5月1日至11日,《天路》將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登臺亮相,並於5月24日、25日奔赴上海,代表北京市參與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參評第十六屆“文華大獎”。

專家留言板

國家大劇院原創的這部民族舞劇《天路》有非常強烈的導向性,它謳歌時代、謳歌時代的英雄,具有良好的導向性。近幾年來,我看過二三十部舞劇,有表現歷史人物、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等等,但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天路》是我看過的唯一一部,這一點非常珍貴也非常難得。

——原總政歌舞團團長、編劇 左青

舞蹈好看,故事感人,場面震撼!築路鐵道兵為了修建青藏鐵路奉獻了青春乃至生命,而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天路精神”才為雪域高原的人民帶去了希望和光明,也正是這條“天路”的修通,才讓所有付出的一切有了更廣闊更深遠的意義。

——北京舞蹈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郭磊

抽象化的內容用肢體和舞蹈場面來呈現,一直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對於《天路》這樣宏大的現實主義題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但我卻從這部舞劇中看到了很多原始質樸的內容,舞劇巧妙地用了兩代人的付出,以及姐弟情、軍民情,來刻畫這條“天路”,小人物折射大主題,就像舞臺上的鐵軌和枕木,一橫一豎搭建起來,就構成了通向藏區的“天路”!

——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副主任、編劇 曲士飛

《天路》這部舞劇我曾經看過好幾稿,但每次看都會發現它新的變化,作品呈現的品質也是一次比一次更好,情節緊湊、舞段優美、劇情推進層次鮮明,可謂臻於成熟完美……此番,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系的學生也參與到《天路》的演出當中。對於學生來說,他們需要這樣一個舞臺、一部恢弘的作品,來釋放他們的多年所學,他們在這部舞劇中付出,也在這部舞劇中贏得收穫。

——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系主任 沈培藝

“天路”從歷史上來說是一條鐵路,是在中國幾代人之間傳遞的目標,更是一種精神,而舞劇《天路》正是這種精神最好的詮釋和體現——為了一個目標全力以赴,不論雪山有多高,不論風沙有多大,不論面前的困難有多艱苦,我們也一定要把目標實現!這種精神,即便我已經是第二次觀看《天路》,卻依舊被深深觸動。《天路》可以稱得上是史詩級佳劇,是舞劇裡的上乘之作。

——中央民族歌舞團原團長、導演 丁偉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出品:國家大劇院

聯合制作:國家大劇院、北京歌劇舞劇院

演出:國家大劇院、北京歌劇舞劇院、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系

主創

總編導:王舸

編劇:羅斌

音樂總監:印青

作曲:楊帆

編舞:張珅 柳雯 叢帥帥

舞美設計:龔勳 劉蓓

服裝設計:阿寬

燈光多媒體設計:任冬生

造型設計:賈雷

舞臺臺本設計:李陟

領銜主演

盧天:黎星 潘永超 羅昱文△/石仁琦△

姐姐央金:馮敬雅 秦丹妮 李曉慧△/高田△/薛明倩△

弟弟索朗:拉巴扎西 曾明 朱東超△

主演

老東北:宋玉龍 李酈鯨△

小四川:李超 侯辛△

盧天父親:於建偉 李靖

盧天母親:王金格 黃璐△/鄒練美合△

扎西:索朗群旦 張劍斌△

卓瑪:李曉慧△ 薛明倩△

注:△為北京歌劇舞劇院舞者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文 案|梓 欣

攝 影|牛小北、高尚、肖一

編 輯|書 羽

“天路”號列車“開”進了水木清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