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官微就巴黎聖母院大火發文:願文物都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當地時間4月15日傍晚,法國巴黎聖母院主體建築發生嚴重火災。

當地消防部門稱,在近400名消防員的四個小時的努力下,巴黎聖母院的主建築結構得以倖存。火災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緊急趕往現場,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巴黎聖母院火災的痛心。大量路人自發聚集在聖母院附近,遙望火災地點,下跪祈禱,希望這棟800多年的古建築能夠扛過災難。

@圓明園遺址公園 官方微博16日下午5點發文《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文章表示,159年前,英法聯軍搶劫併火燒圓明園後,譴責最深的是個法國人,而這個人就是《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雨果說:有一天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打劫,一個放火……他們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

而現在,因雨果名著而聞名天下的巴黎聖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這場大火讓人不自覺想到中國文化曾經歷的磨難,曾經那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萬園之園留下的灰燼,是中國歷史恥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釘子。

文章寫道:這一刻的中國人,怎能不想起,揹負了一百多年圓明園燒燬的心靈創傷,何其艱難、何其罔然,可惜聖母院,可惜圓明園,文化不應該這樣毀滅,更不應該人為踐踏。

文物的損毀、消失不僅帶走了文物本身,更帶走了文物所承載的千年文明。一場文化之殤,帶來世人對於文物保護的警醒與重視,文明是脆弱又堅韌的。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力的守護它,儘量延緩它的消逝,傳承它的精神。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徵,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公眾為巴黎聖母院惋惜、祈禱之時,網上也冒出了一些不協調的聲音。對此,央視新聞移動網16日下午刊發評論文章《國恥不能忘卻,但不應該落井下石》:事實上這兩件事真的有什麼可比性嗎?圓明園毀於戰亂和野蠻,是歷史的傷痕;而巴黎聖母院此次火災事故是和平時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遺憾。兩者的相同之處恐怕只因為它們都是世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它們的消失同樣是全人類的損失。

央視評論表示,文明需要人們銘記,歷史也需要人們銘記,不能用某些幌子來遮蓋歷史,但也不應該打著歷史的名義發洩自己的情緒。牢記歷史並不等於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前行。愛國沒有錯,但請保持理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