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迫切地渴求什么,往往越是求不来


越是迫切地渴求什么,往往越是求不来


有个修禅的人,他听禅师说“一定要精进”,于是每天就像上满发条的机器一样,比其他人更加发奋。但禅师又说:“如果只是知道用功,而不知道做好规划,那不过是做个样子给人看罢了。”

所以,当我们想明白了,自己的“精进”到底是要做给别人看,还是自内心生发的力量,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看似忙碌却毫无成就,而有些人却一直走在别人的前面。

理想能够成就未来,但也可以毁灭现状。如果只是把它当作谈资,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真是再好不过了。但如果是认真的,那就让自己行动起来。禅门有一个公案,就是说某个想开悟的人一直都在说他要如何去修行,可他只是吃吃喝喝。等待他在贫病交加中即将离世时,他依然说着:“如果再多给我一天生命,我一定会好好参禅。”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说”理想,而不是在“实践”理想。

与其大包大揽,承担下一堆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倒不如踏踏实实地,选择在自己能力之内的工作好好做完。

在工作坊的每一天、每一分努力,都是对自己的投入,没必要担心“如果不在这里工作了,之前那么卖命岂不是白费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果园里的果实,如果没有之前的努力,又怎么会有花香果香?即便是落在了别人家,它们也不会觉得之前那般努力生长很可惜吧?努力是一种生命的积累,禅提倡的是努力始终的人生。

越是迫切地渴求什么,往往越是求不来


忙与忙之间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忙而不乱、忙而不烦,这是一种禅的境界;但如果他不仅忙,而且乱,甚至不论是否真的在忙,都有很多烦恼生起,那就不好了。首先,要让自己停止这种毫无目的、三心二意的“忙”,这种混乱的忙碌对工作、对生活都没有好处。反倒是停下来,会更有帮助。

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自卑的原因是看问题的角度太单一。比如自己能力一般,就只看到自己的这点情况;再比如自己外表不好看,那么就天天都会想着这个事。你会看到自己有不足、有缺陷、有毛病,但也有许多长处和优点。把缺点放大或者把优点放大,都不足以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

既要追求事业、有所作为,又不被名利捆绑、束缚,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难处理好。但是禅自然有其独特的见解。如果我们把有所作为理解为是奉献自我、服务众生,那么就不会贪求名利了,自然更不会被名利束缚。追求事业是一件充实又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是为了更多的人而努力工作,这本身就是禅的境界。

事实上,许多追名逐利的人最后反而一事无成,但不求名利的人往往因为自己的言行确实出色,而备受推重。这是否也说明了,一个人做事的心态、处世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呢?禅认为,越是迫切地渴求什么,往往越是求不来,求不来的,皆是苦的。

越是迫切地渴求什么,往往越是求不来


良宽禅师的外甥是个不务正业、只知花天酒地的人。良宽禅师回家看望外甥时,很多事情都要靠外甥帮忙。等离开家时,他就说:“还是你们年轻人好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老了,连鞋子都提不上,还得辛苦你。”这个外甥听后非常惭愧,从此发奋读书,远离吃喝玩乐的生活。良宽禅师把一个年轻人带上了正途,同时也是告诉我们,要随时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航向,不然等我们老了,就真的会一事无成,悔之晚矣!

如果你一直仰望的是一个错误的方向,那就别怪月光为何没有照耀到你身上。如果你在某种心念的支配下,一直都在走错误的路,但等到某一天清醒过来,那么赶紧掉头,人生还是有救的。一念迷惑,转念领悟,生活就是这样过的。

生活是一个舞台,人人都可以展现自我,是要做挣扎的困兽,还是做展翅的雄鹰,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能力了:不仅包括学习、工作的能力,也包括如何化解烦恼、面对困境的能力。前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外加后天的努力就可以。但后者,却是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才能磨炼出来。

禅师带着弟子四处参访,可弟子在一路上尽是唉声叹气,因为他总是回忆起以往那些不开心的事。某天,他们乘船出行到了岸上后,禅师要弟子背着小船继续赶路。弟子很是惊讶,禅师却说:“每一个经历对于人生而言都是重要的,但过去的,就是过去了,何必背负着再继续前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