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CPU和原子彈哪個更難?

恆o_O心


答:研發CPU和製造原子彈,各有各的難度,CPU一個公司就可以研發,但是原子彈需要舉國之力製造;我國在50年前,花了五年就研製出了原子彈,可是如今,頂尖的CPU製造卻沒有幾個國家能做。


原子彈

原子彈屬於入門級別的核彈,氫彈和中子彈是更高級的核彈,現在的世界各國,除了五常合法擁有核武器之外,其他國家的核武器都是非法擁有的,畢竟在這個靠實力說話的年代,說你非法就是非法。

所以其他國家要想製造原子彈,主要有三個難點:

(1)需得到國際上承認,否則製造原子彈就是非法,將會遭到國際社會的打壓,甚至面臨滅國危險;

(2)自己國家的鈾礦資源,是否支持原子彈的製造;

(3)鈾濃縮是製造原子彈中最核心的技術,很多頂著國際壓力研究核武器的國家,都被卡在這裡;

由於原子彈的特殊性,必須以舉國之力才能完成原子彈的製造,比如在上世紀,美國從原子彈的研究到成功,花了六年時間,我國用了五年,即便非常困難,我們還是做到了。


芯片

芯片是當今尖端科技的產物,尤其是高端芯片的製造和設計,只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和公司手中,中國每年要花上2000多億美元來進口芯片,已經超過了原油的進口金額。

芯片的製造原理全世界都知道,先在沙子中提取高純度硅晶體,然後切為晶圓,再鍍膜和刻蝕,最終在手指頭大小的面積上,集成百億個晶體管,並切割為單個芯片。

原材料全世界各個角落都是,說白了芯片就是沙子製造的,可是沙子做成房子很容易,要做成芯片比登天還難。

在芯片製造程序上,光刻機是最關鍵的設備,這一設備負責把晶體管集成在晶圓上;荷蘭公司ASML製造的光刻機,是世界上唯一能製造尖端芯片的公司,已經達到了10nm。

我國的中芯國際雖然也能製造芯片,但是目前好像只能達到了45nm的水平,距離尖端芯片製造還有很長距離;其中一些難點不是錢就能解決的,比如以下幾點:

(1)人才欠缺

錢能解決的事都不是大事,畢竟14億人口的大國,國家的錢是不會缺的;但是人才的欠缺,才是最主要的,半導體行業需要得到國家的重視和扶持,才能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以及人才的湧入;半導體起步幾十年,我們在這方面確實沒跟上。

(2)相關行業的技術積累

芯片製造非常考驗一個國家各領域的製造水平,一臺光刻機涉及眾多技術,比如精密激光發射技術、鏡頭製造技術等等,國外有很多出名的鏡頭製造廠商,比如ASML的光刻機鏡頭,由德國蔡司提供,但是我國沒有這麼高水平的鏡頭製造商。

(3)專利打壓和技術封鎖

芯片的設計和製造,國外也在對中國進行專利打壓和技術封鎖,比如ASML受《瓦森納協定》限制,對中國的光刻機實行技術封鎖;在市場上,中國研製出45nm,外國就開放25納米的技術,一步一步壓著中國企業,使得中國企業的芯片製造,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而且在芯片構架設計上,還設計一些專利問題,哪怕你做得出也不能做,因為專利在別人手中,而專利費是你交不起的,你只能買他的成品芯片用。

總的來說,個人覺得製造尖端芯片要比製造原子彈難,不然我國也不會在芯片領域,受到國外的牽制了。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都難,但難點非常非常不一樣,CPU難在專利保護和賺錢上。

CPU最大的難點是存在市場競爭,生產CPU對我們來說並不難,難的是把CPU賣出去還能掙到錢,你看AMD被INTEL數次逼到要破產的邊緣,這才是製造並銷售CPU的真正難處。除此之外,你不能抄襲別人的CPU,然後拿到市場上去賣,這是當前我們製造CPU的最大難點,至於CPU的設計和製造本身,早就不是真正的難點了,當然也許最先進的機器我們還沒有,但有或者沒有CPU是本質區別,先進或落後只是數量上的差異。


而且,如果我們真的需要,那麼仿造Intel或AMD的CPU並非難事,只不過在國際貿易利大於弊的現在,仿造這種事情不現實,這是民用品和軍品的區別,軍品你有本事偷回別人的東西拆解開然後仿造,對方無話可說。但CPU不用偷,人家就直接賣給你,但關鍵技術都申請了專利保護,你要是仿製,那等於大家就撕破臉,別的生意也不要做了。

圖示:一篇新聞稱,2014年,龍芯實現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收支平衡,可喜可賀。


如果中國停止進口國外的CPU,那麼我們自己是可以使用自制CPU的,實際上龍芯CPU早就製造出來並投產了,大眾不知道,是因為它的名氣還不夠大,並且在普通民用市場上競爭不贏國外的CPU,更沒有能力把它賣到發達國家去掙外匯。而競爭不贏是因為性價比不合算,大眾不買賬,但在一些特殊領域,龍芯具有特別的優勢。


原子彈不需要考慮市場,做出來能爆就行,也沒有專利保護

圖示:執行廣島原子彈轟炸任務的機組成員。


而造原子彈的難處不一樣,原子彈不存在市場競爭,沒有哪個國家是因為造不出廉價原子彈,所以就不造了。它的難處在於兩方面,技術和原料。


首先你必須掌握製造它的技術,這包括製造原子彈過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技術,比如製造特殊的離心機,來分離不同的鈾原子等等。最後,就算你拿到了全套製造圖紙,包括製造原子彈需要的機器的圖紙,你還得能把這些機器製造出來的工業基礎。


最後,萬事俱備,你還得有製造原子彈的原料。

如今的主流原子彈,通常是鈈蛋,原因就是鈈蛋容易造,它不需要特殊離心機,要製造最傳統的鈾原子彈,需要特殊離心機,分離不同的鈾同位素,這離心機實在太難造了,這種戰略離心機也沒有國家會輕易賣出去。


而利用重水堆就可以相對簡單的利用天然鈾提取鈈,但即便如此,你還得先有天然鈾,這東西你自己國家要沒有,你是進口不到的,沒有國家會明目張膽賣給你。至於怎麼在黑市上悄悄搞到鈾礦,那就看自己國家的本事了,但大國的優點就在於通常不會缺礦,只要技術到位,有基礎工業實力,那麼原子彈就一定能造得出來。


擁有自產原子彈的國家多,擁有自產CPU的國家少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原子彈比CPU容易造。


三思逍遙


顯然是CPU研發更難。這裡的CPU指的是可以流通到民用市場,適應市場競爭的CPU。

CPU和原子彈最高優先級目標不一樣。CPU因為是需求量巨大的商品,為了保證利潤和競爭力,它的系統目標是實現功能的前提下還要保證良品率和各種降成本工藝;原子彈是一種武器,首先需求數量不大,其次不參與慮商業競爭(誰敢拿出來賣),所以最高優先級目標是它本身的功能,降本相關的工藝和良品率都是次要考慮的。超級大國可以研發更小型,威力可調,維護成本更低,可以在各種平臺上使用的核彈;像朝鮮、印度這樣的國家核彈小型化做的差,也不怎麼考慮可維護性,通用性更不用提,但是不耽誤它能炸響啊,能炸響威懾力就在,目的就達到了。

W88和朝鮮的核彈頭都是核彈頭,技術差距還是很大的。W88屬於三相彈,當量可在幾千噸和47.5萬噸TNT之間調節。朝鮮這個還停留在內爆式原子彈的水平

從資本投入上來說,顯然CPU的研發也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多人才的彙集,在功能開發、工藝研發等各個細節都做出投入,來保證商業成功。如果只保證功能實現的話,其實CPU研發是不難的。我們從俄羅斯買的S-300,處理器、存儲器都是蘇聯時代生產的,只不過那用一輛車來裝的磁環,存儲字節只有幾百K。這要在當時的民用市場,人家理都不理的,但是軍用沒關係啊,它該有的功能都實現了,只要故障率低可以接受,這就OK。

CPU最開始只用于軍用,一直到1971年intel 推出4004,開始試水民用市場開始,CPU才正式正式進入普通老百姓的視野,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到了今天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每個人都離不開CPU。比如今天最強的民用CPU Core i9 7980XE的浮點運算次數達到了1TFLOP(每秒 1 萬億次浮點運算次數),相比4004的6萬次不到,40多年間的時間裡提高了1600萬倍。原子彈的技術迭代可做不到這麼快。

4004和7980XE,跨度40多年

實際上我國開發不出CPU是個偽命題。因為之前說了,軍用CPU連工藝落後的那麼多的蘇聯也照樣可以做出來,我們沒什麼做不出來的。只是目前在製程工藝、片上系統設計、指令集方面我們處於全面落後的現狀,因此東西做出來也是落後Intel、AMD,而且兼容不了現有的軟件和操作系統,沒有什麼商用價值。但為了國防安全,軍隊使用國產CPU完全是可以的。像超級計算機這樣重架構重互連、對單片CPU性能不敏感的場景,國產CPU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比如排名世界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算使用的就是申威SW26010處理器,由無錫江南計算所研製。再比如龍芯處理器,民用市場雖然排不上多大用場,但是北斗衛星上就搭載了這款處理器,落後的製程在太空高能粒子輻射背景下反而成了好事。


紙上的宣仔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答到點子上的,什麼叫都難?什麼叫都不難?正確的答案是,研發CPU比研發原子彈難多了。

我國在1958年提出原子彈計劃,1964年10月16日15時,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耗時6年。

國產CPU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龍芯,2001年由中科院計算機所成立課題組研製,花了16年時間,在2017年發佈龍芯3號。但是在微結構上的差距,龍芯基本只達到英特爾和AMD性能的35%左右。

性能差距如此大,耗費時間如此長,但龍芯還不是完全自主的CPU。龍芯是花錢買了MIPS公司的結構授權,在此基礎上實現自主研發創新。

中國的原子彈製造水平和美國的差距不會有CPU這麼大吧。

另外,世界上核武國家有: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還有南非、阿根廷、巴西等棄核國家。有能力生產原子彈的國家大概有十四五家。

而世界上有能力設計生產電腦CPU的國家僅有美國、中國(包括臺灣省),有能力設計生產手機SOC芯片的國家數量會在中國、美國的基礎上增加韓國。

3:14,小學生都能看出來,研發CPU比原子彈難多了。

國產CPU的現狀:沒有完全自主研發設計的

拋開製造不談,如果追根溯源,國產CPU的設計大致有一下幾種:

  • 破解、打磨別人的CPU,典型的如漢芯,大家可自行網絡搜索;

  • 獲得別人授權,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設計,典型如華為海思,獲得ARM授權後,再自行設計。蘋果、三星、高通和聯發科也是如此,但蘋果、高通的二次”魔改“能力要高一些,所以A系列芯片和驍龍芯片是很好的手機SOC芯片,它們倆掐架時,別人就是看的份。

  • 直接買全套方案,代表有超算太湖之光用的申威系列CPU。

  • 購買結構授權,再從上到下自主設計,比如龍芯CPU,雖然不是完全自主研發設計,但絕大部分是自己的東西;


可以看出,國產CPU真的不容易。

現在,回到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完全自主研發CPU比原子彈難?

第一難:構建市場生態難

原子彈的買家是政府,要求比較簡單:別人有的我也有,性能差一點不要緊,能起到核威懾足矣。至於原子彈體積比別國大一點,爆炸當量小一點,數量少一點,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造得出就擁有了核威懾力量。

CPU不同,造得出CPU不是本事,能帶著一大幫人陪你玩才是真厲害。英特爾之所以成為X86架構CPU霸主,關鍵是因為它成功構建了X86架構的生態系統,競爭對手想另起爐灶搞其它架構的CPU,沒有人陪你玩,產品賣不出去,賺不到錢,企業只能關門。

這也是國產CPU需要購買授權的原因,加入對方市場生態。

第二難:製造CPU難

原子彈難在設計和計算,製造倒不是最難的。CPU恰恰相反,只要加入市場生態,設計就不算難,全球CPU設計公司最多曾超過100家,經過優勝劣汰,現在也有五六十家。而CPU製造的廠家,現在不超過十家,第一梯隊三家:英特爾、臺積電和三星,基本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國產CPU的短板不在設計、封裝和測試,就在生產上。和臺積電等巨頭相比,國產CPU生產製程工藝至少落後三代,在芯片代工生產市場,落後一代就意味著淘汰,落後三代……大家自行腦補。(詳情可關注後,參考我關於《摩爾定律即將失效,中國芯片業應該如何應對?》的回答)

第三難:瓦森納協定協定卡脖子

全球五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

  • AM公司,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平板顯示和太陽能光伏行業精密材料工程解決方案供應商;

  • ASML,為半導體生產商提供光刻機及相關服務;

  • Lam Research,電漿蝕刻設備為全球銷售之冠;

  • KLA-Tencor-專精製程良率和提供製程控管量測解決方案;

  • Dainippon Screen--專職研究開發各項半導體設備、液晶生產設備及專業級印刷設備;

臺積電、英特爾和三星等巨頭,要生產CPU,必須向上述五大設備製造商採購設備。為保證拿到最先進的設備,三星還入股ASML。

但中國的廠商向五大設備製造商下單,由於瓦森納協定限制,拿到的卻是技術落後五年的設備。

瓦森納協定是個什麼鬼,大家可自行百度,這裡不展開,總之記得它卡了中國芯片製造的脖子就行。

關於芯片的其它內容,可以參考我的其它回答。



魔鐵的世界


研發CPU和原子彈都不難!關鍵這2個都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工作。

原子彈

原子彈的秘密已經公開好多年了,百度、維基寫得詳細的很!從原理到實物僅僅是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來驗證理論的可行性。鄰居家的80後在父輩的積存下已經做得很好了。

這裡就涉及一個核材料的來源問題,再有就是大量的試驗和計算。一般的國家是很難搞到武器級的和原料的,目前世界上鈾礦富有國是尼日爾(不是尼日利亞,西非國家,漫威瓦坎達的原型)佔世界儲量的11%,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四大產鈾國,從這些國家出口鈾礦是十分困難的。而且,提純武器級的核原料更是逆天的挑戰,這是原子彈的第一難關。

鈾礦石

鈾礦的世界分佈

某些國家聚全國之力在以國家意識的支持下進行原子彈的研發,除去鈾礦外,還要搞到離心機從鈾的氣態化合物中分離出武器級鈾,難點二。

接下來就十分順利了,只要有足夠的核材料既可以研發出核武器。簡單的可以參考高中化學試驗,按步驟完成。從咱們鄰居的核計劃看來就是這樣。

至於投放手段。。。。那是另一個問題。。。。。

三哥的運載工具試驗

五常手裡可不是簡單的擁有核武器(原子彈)才在一起開大會的,運載工具很重要!

而從CPU來說更加簡單!

目前整個IT技術實際就是一個坑!思維固化,不思進取!IT技術的架構起源是馮諾依曼結構和圖靈機的思路,100年前的理論。截止到W君這篇問答前,沒有任何技術理論超越上述兩個理論和思路的技術出現,因此IT的發展目前還是僅僅依靠摩爾定律發展。

那麼CPU製造其實不一定要光刻機!不一定要硅片載體!甚至不需要用電!

Magic-1 Homebrew CPU是2005年一個電子愛好者製作的CPU。整體是一個圖上電器櫃的形制,採用200多塊74系列的TTL集成電路,可以完成CPU所有的功能。這是不用光刻機的。

上圖是不用電和硅片的機械結構完成邏輯運算的設備(W君有時候說,上世紀機械時代的夢幻也許是人類點錯了科技樹的後果),利用齒輪和槓桿原理同樣完成與非或等門電路的運算模擬,技術運用不同,核心原理一致!

回到原理的思路上說,一個計算機系統無非就是滿足馮諾依曼的輸入、輸出、控制單元、運算單元、存儲單元的結構特徵後形成的一個“程序型”計算模型。

而CPU達成的就是馮諾依曼中的控制單元、運算單元、存儲單元三大部分,這是簡單部分。

CPU的關鍵點:自家做的CPU的機器語言的指令集是不是可以和其他人的指令集相兼容!如果不兼容那就是沒人用,如果兼容。。。。恭喜你!你侵權了!

<strong>

CPU的難點不是物質基礎,難就難在廣泛接受的指令集都是“別人家”的專利,演變到後來變成了技術標準之爭。因此,目前研發CPU的難度是越來越高。“樹上的果子快被摘光了!”至於基本的物質設計就是依靠電路的設計(摩爾定律)可以輕鬆解決。

所以研究CPU不難,難點在做出大家都能使用的CPU後還完美的規避了別人家的專利標準!亦或者出現一個新的“果子樹”(思路變化)。

綜上,“先難後易”的原子彈和“先易後難”的CPU都不是一般人負擔得了的玩意兒!


軍武數據庫



CPU和原子彈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需要和市場上的同類競爭不然就會破產,而後者只需要保證自己的威力足夠大就行了,並且完全不用考慮成本問題。


高性能的CPU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社會的基礎,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上凝聚著目前人類文明的最高工藝水平,依靠大規模集成電路里的電脈衝,我們可以製造出複雜的智能機器,並且有朝一日還能製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

高性能的CPU只對經濟有很大影響,而國防領域的CPU都是遠遠落後於目前市場最高水準的,因此我國的CPU困局其實是民用CPU的困局,而民用高性能CPU最大的難點不是設計而是製造,在沒有高性能光刻機的情況下再好的CPU設計也是沒用的,而高性能光刻機需要幾十年的“潛心修煉”才能研發出來,一臺小小的光刻機背後其實是材料學和無數次實驗積累的最終體現。

原子彈的製造技術並不複雜,甚至連網上都有公開的教程,其最大的難點是“提煉高濃度濃縮鈾”僅此一點就足以勸退大部分國家,而且在今的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研製原子彈都會遭到五常制裁甚至是慘遭軍事打擊的。

民用高性能CPU的研發和製造難度是大於原子彈的,因為民用CPU研發需要考慮到同行的價格競爭和市場需求,而獨立自主製造高性能CPU更是需要幾十年工藝積累出來的光刻機,相比之下如果各國允許核材料自由流通,那麼任何一個人力物力都還可以的國家就都能製造出像“小男孩”和”胖子”那樣的原子彈。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研發這兩個,拿出成品來,都不難,有人說那為什麼連巴基斯坦都能出核彈,但是隻有美國的CPU才是最好的?那一定要分清楚了,核彈裡最好的那幾個,也只有美俄中才有,擁有的國家也不多,而CPU如果不論質量好壞的話,那俄羅斯也能國產,我國也有性能還算是非常不錯的產品呢,比如麒麟。

如果質量頂級的CPU,那確實難造,但是質量頂級的核武器就好造了嗎?


核彈,可以有航彈,那是最早的可以用於實戰化的核彈,其實一開始連航彈都沒有,是塔爆,那種測試產品連投擲方式都沒有,各國第一款核彈基本都是採用塔爆方式。就算是核航彈,也不是什麼先進產品,他是第一種可投擲核彈,搭載在轟炸機上,臨空接近敵人目標後投擲出去,談不上什麼機動性、突防性、安全性和精確度,只是在自己已經全面奪取空中優勢後進行的一種威懾作戰行為。核彈本身也沒有什麼射程。

最早的實戰核彈是轟炸機投擲的航彈。


後來還有核炮彈,核地雷,甚至還有爆炸半徑大於射程的核無後座力炮,這些彈藥都誕生在核武器發展的初期,是投擲方式匱乏的一種補充手段,也是一種把核武器逐漸小型化的初步探索,雖然這些武器大都在現在不復存在,但是他們開啟的核武器戰術化、小型化趨勢卻對核武器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塔架爆炸測試是核武器誕生時大都採用的第一種核武器構型方式。


核武器小型化後,可以搭載在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之內,這時候的核彈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高精度、大射程、可突防、安全可靠投擲手段的核武器開始出現,核潛艇、軍艦、飛機們搭載著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核武器到處巡航,在遠距離就可以發動核打擊,隨著洲際導彈的出現,可以在10000公里外對目標進行核打擊,這些都成為了現實,核威懾以及核反時代到來,大國核平衡初步構建。

彈道導彈核武器,尤其是洲際射程的彈道導彈核武器,已經是隻有五個國家才掌握的了。


現在,智能化、隱身化的核武器又出現了,比如DF26導彈的集束式分導式多彈頭核彈頭,這樣的武器可以發射一枚核導彈就等於射出了多枚核彈頭,導彈本身也具有機動飛行能力,可以對機動目標進行打擊,彈頭成為高超音速彈頭,裝備了滑翔翼,可以高超音速突防,在臨近空間的空天交界線處打穿敵人的防禦系統,集束投擲大量核彈頭,這樣的作戰效能已經不是誰都有的了,目前只有三大國掌握了相關技術。

DF26是一種核常兼備導彈,他的分導式可機動集束式多彈頭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這一技術只有三大國擁有,已經很難了。

圖為高超音速滑翔彈頭。


所以說,CPU那麼難造嗎?不難,難的是造好的CPU,原子彈好造嗎?也不好造,因為難得的是先進的核武器。


海事先鋒


這個問題沒任何懸念,從設計複雜性與加工難度來說,原子彈與CPU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和CPU相比,原子彈簡單多了。

看到很多討論國產CPU的留言,其實這事有一個很相像的東西:航空母艦。造船我們很早就會,造大船我們很早就會,造航空母艦我們在沒買來空殼的瓦良格號時,真的不會,即使買來了瓦良格,我們也經歷了很多年才搞定了很多的細節,至今還有很多東西也只能邊摸索邊製造,這就是技術差距,只要技術擁有者不給你技術,就是給你產品,你也造不出來!越是精密越是前沿的產品,越是如此。

我們可以追,可以超,但千萬別指望很短的時間就超越,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還要耐得住市場利潤的誘惑,耐得住各種不公平的憤懣,所以,請大家為默默進行科學研究的學者點贊,請大家為默默進行工業革新的工人點贊,他們才是中國崛起的根基,真正的英雄。


buxz


當然是研發原子彈更難,當年美國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從1942年到1945年,美國聯合英國、加拿大一起研究,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在頂峰時期曾經起用了53.9萬人,歷時3年,耗資25億美元,一直到1945年7月16日才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而研發CPU就簡單多了,像英特爾公司憑一己之力就可以生產出世界上最先進的CPU,當然英特爾公司企業規模也十分龐大,在世界各地都有工廠,員工超過了10萬人,年營業額有550億美元,在電子行業屬於巨無霸。

原子彈涉及國家的安全,他的研製是國家行為,國家可以集中一切力量組織攻關。而研發CPU一般都屬於企業行為,國家不可能組織一切力量來攻關,這樣不划算,設計製造CPU需要一個公司長期投入和技術積累,這不是一朝一夕靠砸錢就可以解決的事,需要一個過程,不要小看CPU,在面積不到2平方釐米的CPU上,竟然排列著10億個晶體管,想想都頭暈,這樣的技術和工藝我們中國現在暫時還沒有,這需要我們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不懈的努力,總有一天我們不會再受制於人的。


浩蕩揚子江


CPU是中央處理器的簡稱,它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臺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它包括運算器和高速緩衝處理器及聯繫的總線。中央處理器的功能是解釋計算機指令,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


原子彈作為核武器,又稱作“裂變武器”,它是利用原子核的鏈式裂變反應,在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併發生爆炸的武器,原子彈具有非常大的破壞力和殺傷力。

那麼,研發CPU和原子彈哪個更難呢?目前研發CPU的有intel,AMD和高通等廠家,美國在研發CPU上的技術已經十分強大了,而我國的研發技術卻依然不是太樂觀,因為我國還未實現能夠軍民兩用的CPU,我國研發的CPU現在還只能用於國防安全方面,不能用於玩遊戲等,用途非常有限,所以我們大部分用的都是國外的CPU。如果想增加國內CPU的功能,我們必須進一步加以研究,增加它的兼容性,這就需要更高的技術了。



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研製成功了原子彈,說明我國早已掌握了研製原子彈的技術,而此技術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已經日趨成熟,我國目前在研發原子彈方面也沒有多大的困難,主要是進一步優化技術。但是雖然掌握了原子彈製造技術,也不能隨便製作的,因為這裡涉及到國際和平壓力的問題。


總之,不管是研發CPU還是原子彈,都各有各的難度,因為畢竟它們屬於兩個領域,要求的技術也是不一樣的。你們認為研發哪個更困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